1980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随笔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司马达
饥肠辘辘的越南人民,何时才能吃到一顿饱饭?困难重重的越南粮食问题,何时才能出现一线转机?
不知是出于河内当局对饥民肚子的某种关怀,还是想要缓和一下老百姓的不满情绪,越南《人民报》最近腾出整版整版的篇幅,开展了一场所谓“解决社会吃的问题”的讨论。这个讨论,涉及到粮食增产问题的思想、政策、技术和方法。其目的,据说是要通过“广泛交换意见”,动员全国各界“作出贡献”,以促进主食和副食品的生产,“在国家手里集中越来越多的商品粮”。于是乎,各种宏论高见纷纷出笼,部长、学者之流争相献计献策,一时显得好不热闹。
至于究竟要到哪年哪月哪日报上的黑字才会变成锅里的白米,大概只有天晓得。这种画饼充饥的把戏,非但扑不灭越南老百姓的饿火,反而使他们更加恼火。因为,这些年来的事实已经告诉他们,河内当局的牛皮,同老百姓的肚皮是成反比例的:牛皮吹得越大,肚皮越空;反过来也是如此,肚皮越空,牛皮也就吹得越大。
从《人民报》的这场讨论中,人们是不可能找到解决越南粮食危机的出路的。因为它完全回避和掩盖了越南粮食危机的根源与真相。
究竟越南人民的饥饿从何而来?谁是饥饿的制造者?从根本上说,不是暴雨洪水,不是烈日干旱,也不是贪污盛行,不是黑市猖獗,而是越南侵略邻国的战争,和这种战争的制造者。
《孙子兵法》说:“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出兵到外国去打仗,时间久了,国家的物资必然会欠缺。这个道理,自古为然,越南岂能例外。《人民报》的头子黄松就承认: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全面短缺的危机。我们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最严重的是粮食。民为邦本,民以食为天。老百姓都没得吃了,这个国家还能支撑得下去吗?可是河内那班霸迷心窍的扩张主义者,偏要一意孤行。他们西吞柬老,北扰中国,闹得民穷财尽,捉襟见肘,依然坚持大弄干戈,连年用兵。战争越打越大,劳力越来越少,荒地越来越多,饥民越来越众。即使河内当局穷凶极恶地到邻国去抢,端着托钵僧的破缶到处死乞白赖去讨,不断地向老百姓已经少得可怜的口粮中去刮,甚至迫使他们大批出亡跳海,还是入不敷出,无法解决日甚一日的粮食危机。
饥饿是要转化的,它会转化成怀疑、怨恨和愤怒。为了平息人民的怀疑和愤怒,河内当局只好乞灵于谎言,胡说什么越南人民没有饭吃,是因为“同越南为敌的各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向我们的肚子发动进攻。”可是,谎言难道就能填饱饥民的肚子,使他们心安理得地饿以待毙吗?
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河内当局会放弃它用战争来推行霸权主义的政策,以解民于倒悬。因为黎笋早已宣称:“我们既要勒紧裤带建设社会主义”,“还要集中一部分重要力量”用于军事方面。换句话说,越南人民不是饿着肚子等死,就得准备活着去为河内的扩张侵略卖命。既然如此,所谓“解决社会吃的问题”的诱人前景,岂不还是一个泡影?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美国怎样进行人口普查?
本报记者 张彦
十年一度的美国人口普查工作,自今年4月1日开始以来,正在全国50个州紧张地进行着。在一个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多民族国家,人口普查是怎样进行的?为了寻求答案,记者走访了主持这项工作的美国商业部普查局。
这个局担负着人口调查和经济调查的双重任务。为这两大任务服务的,是一个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一个设备先进的电子计算中心,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出版单位。总局在华盛顿,全国12大城市都设有分支机构,共有固定职工近四千人,多半是专业人员,包括大量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社会学家、数学家和电子工程技术人员。
美国宪法规定,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直接目的是便于准确地分配众议院议席(按人口比例确定每州议员人数)和联邦政府给各州的经费,实际上成为检阅国家历史发展的依据之一。1790年进行第一次普查,现在正在进行的已是190年后的第20次了。这一次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费最多、调查内容最详尽的一次。
3月28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8,600万家住户都收到一份人口普查表格。其中,83%收到的是一种简单表格,只要求回答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否以及居住条件等19个问题。其余的17%收到的是比较复杂的表格,也就是说你是被挑选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你还需要回答诸如教育程度、职业情况、健康状况、收入支出、祖籍何处、能说什么语言、是否离婚、有几辆汽车、每月用多少汽油以至于室内空调使用何种能源等等外加的46个问题。对于流动人口,则有特殊措施。例如,为了不能漏掉正在住院的病人、监狱里的犯人、旅途中的旅客等等,4月1日这一天,普查员们24小时不停地活动在医院、牢房、车站、码头、机场以至于深夜的街道和酒吧间里。
美国没有户籍制度,人口流动性又特别大,只能靠发函、填表或登门访问来进行普查,要求准确度高是比较难的。但是,最大的困难还不在此,而在于普查所遇到的各种阻力。法律规定谎报或者拒不填表者都要罚款至少一百美元,法律也保证绝对保密,个人所填表格除经手普查人员外,在72年内任何人无权过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地都有人采取各种方式抵制普查,特别是在外国移民较多和生活贫困的地区阻力更大。最近一个时期的美国报纸对此已屡有报道。即使在首都,也有人迟迟不寄回表格或者拒不回答问题。《华盛顿明星报》记者采访问题较多的第十街后所得的印象是一个“怕”字,怕普查会给自己带来不利。这是一个白人黑人杂居、工人和失业者较多的地段。他说:“有许多人就是不信任政府。”
普查表收齐以后,立即分别汇集到分布在不同方位的三个普查数据处理中心。那里有直通电话线路自动直接输入华盛顿总局的电子计算中心,进行几个月24小时不停的运算统计。
按照法律规定,人口普查局必须在1981年元旦向总统报告全国人口普查的总数和各州人数,以便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到1981年4月1日,它还必须向各州提供各县各市的人口数字。所有这些数据将直接影响到全国和各地重大问题的决策,诸如经济、教育、商业、医疗卫生、公共福利以及就业和社会保险问题等等应该怎样进行,无不与此有着密切关系。
其实,普查局进行的调查是终年不断的,每个月都有各种专题的抽样调查,供政府各部门和私人企业使用。所以,尽管1980年的普查还刚刚开始,但是它已经可以有根据地预测到这一次普查将说明:美国人口将稍稍超过22,200万;在过去十年之内仅仅增长9%;美国黑人一反多年来北迁的趋势,迁入南部地区的比迁出的为多;妇女在过去十年中参加工作的比例显著增长,到1978年已经达全部劳动力的48%;出生率下降,平均一个美国育龄妇女只产1.8个孩子;离婚率显著上升……。
无论从科学技术方面看,还是从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方面看,美国的人口普查工作都具有相当优越的条件。而且,做好人口普查工作,对于制订各项工作计划和进行科学研究都会起着很大的作用。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办法能够消除人民当中存在的对政府的恐惧和不信任感。


第7版()
专栏:

罗马尼亚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李杰
罗马尼亚党和政府十分注意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把它看作是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所需干部和熟练技术工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几个五年计划以来,罗马尼亚国民经济各部门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各个部门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因此,对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多。过去培养中等工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主要靠中等技术学校,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它已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中毕业生中只能有一部分升入大学继续深造,而大部分没有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又不能马上参加一项有效的生产活动。因此,对中等学校的教育结构进行改革,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职业教育已是势在必行。
根据这种情况,罗马尼亚党和政府经过一段试行之后,于1977年在全国高中开始实行“定向教育”。也就是说,学生学满八年后,在高中阶段进行分科教育,根据国家对各个专业的需要,把高中改成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分科中学。目前,在罗马尼亚的分科高中之中有工业(占72.3%)、农林(占10.4%)、经济和行政管理(占3.4%)、卫生(占1.6%)、师范(占1.3%)、数学(占7.4%)、自然科学(占1.3%)、文史(占1.7%)和艺术(占0.6%)等九类分科高中。这些学校学的文化知识是相同的,但不同的分科高中,按照学生学习的专业,分别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科高中,除数理、文史和师范专业由教育部门主管外,其余由业务部门和教育部门双重领导。业务部门负责给学校配备专业教师和技师,学校的经费由国家拨款加上业务部门的补充,来装备学校的校办工厂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
实践表明,同分科前的高中相比,学生学习的文化知识虽然少了,但专业知识增加了。学生毕业后,有权报考大学,除一部分升入大学外,大部分由国家分配参加工作,这样不需要经过过渡期,就能直接参加一项有效的生产活动,使学习的专业知识直接用于生产实践,从而使中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罗马尼亚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另一条经验是,鼓励各大、中厂、矿、企业办工业中学、职业学校、工长技师学校、职工夜校,有条件的大厂办工业大学,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对现有工人进行再培训、再提高,以便培养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工厂办学校有很多便利条件。它拥有物质基础和师资条件。学生在逐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后,一部分分配到厂里作工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实习工厂和生产车间,承担一部分维修和制造零部件的任务,增加了收入,例如齐奥塞斯库同志视察过的蒂米什瓦拉电机厂工业中学,仅在1979年就收入二百多万列伊。几年来,罗马尼亚的厂办学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79年,罗马尼亚各种厂办学校总共为国家输送了40万名熟练工人。


第7版()
专栏:

莫斯科的撑竿跳
这是刊登在印度《经济时报》上的一幅漫画。图中人衣服上字样为“莫斯科”。左下图中横竿上的字样是阿富汗。
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连载

五天闪电战
四、偷袭埃本·埃马尔要塞
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肆虐,法国内部的虚弱,英法绥靖主义思潮的泛滥,使象比利时这样的小国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保持中立,把希望寄托在德国法西斯尊重条约、遵守诺言、具有诚意的幻想上。但是,这些希望落空了。
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德国法西斯军队对比利时的袭击,虽然不是入侵西欧的决定性战役。但是它对于法兰西之战起了重大的影响,它把英、法的注意力引错方向,使英、法不能把最机动的部队抽调向南方增援法国边境上最薄弱的环节。
德国进攻比利时使用的伞兵只有五百名。为了虚张声势、制造混乱,德国法西斯在比利时各地投下了模拟的假伞兵。
德国伞兵的主攻目标是占领比利时东北的国境河流——艾伯特运河上的两座要害桥梁和这条运河比利时一侧的最现代化要塞、比利时防务体系中心枢纽埃本·埃马尔要塞。
经过精心设计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极其坚固。除非敌军降落在要塞顶上,否则这座要塞是破坏不了的。施图登特称偷袭埃本·埃马尔要塞的计划是希特勒本人的主意。这个计划由陆军中尉维切格指挥的一支七十八名伞降工程兵组成的小分遣队执行。分遣队由运输滑翔机悄悄地运到目的地,出其不意地降落在要塞的顶上。这支分遣队击败了那里的高射炮人员,并用一种保密的新型炸药,炸掉了所有大炮的装甲炮塔和掩体。他们控制住了要塞的一千二百名守军,直到二十四小时以后,德国法西斯地面部队开到。·乐山·(附图片)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在国防大臣(右)伴随下检阅反击德国法西斯入侵的比利时装甲部队。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斯里兰卡颁发电影奖
斯里兰卡总统贾亚瓦德纳6月20日晚在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向1979年斯里兰卡电影界最佳男女演员、导演、歌唱家和电影剧本作家颁发了15枚铜狮奖章。这是由斯里兰卡国家电影公司颁发的第二次总统奖。获奖者是在1979年放映的29部国产影片中评选的。


第7版()
专栏:

英国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倒闭
该厂拍摄过《王子复仇记》、《雾都孤儿》等名片
英国的经济衰退,导致英国一家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兰克电影公司倒闭。
兰克电影公司摄制的影片,开始总是一个体格魁梧的男人在敲打一面大锣。它作为这一公司的象征,全世界的电影迷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六月六日晚,这家电影公司终于宣布,由于英国极高的利率和惊人的通货膨胀,它不得不停止影片的生产。
这家公司的老板阿瑟·兰克,可以说是英国的好莱坞电影巨头。他是在三十年代开始从事电影事业的。靠着他的努力,兰克在四十——六十年代初期成了英国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而且从英国演员中培养了一批世界明星。
兰克电影公司所属的伊林制片厂拍摄过许多喜剧影片,同时也拍摄了许多题材严肃的影片,例如有卡罗尔·里德的杰作《多余的人》,戴维·利恩的《短暂的遭遇》,还有《亨利五世》和《王子复仇记》。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影片也很成功,如《雾都孤儿》、《真诚的重要性》、《吉纳维夫》和《伟大的期望》等。兰克本人已于一九七五年去世。


第7版()
专栏:

苏联评选出十部影片
——反映少女爱情波折的《年青的妻子》获第一名
《苏联银幕》第十期发表了1979年经观众评选出来的10部最佳国产故事影片。其中《年青的妻子》名列第一。
这部影片故事梗概是描写一个名叫沃洛佳的年青人在参军之前,打算和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婚,并约定等他两年,作为婚后的考验。然而因某种原因,婚礼没有举行。玛莎只能作为他的未婚妻等着他回来。
沃洛佳终于回来了,但却已负心。从此玛莎带着心灵的创伤自己过着生活,而沃洛佳却进城当了工人。玛莎后来也出嫁了,但丈夫是一个性情粗暴而又妒嫉,并且封建思想严重,要妻子绝对服从的男人,玛莎受不了他的蛮横脾气,出走了。
这时玛莎在城里又和沃洛佳相遇,但经过几次接触后,她发现沃洛佳品质恶劣,旧性不改,初恋时留在心头的一丝温馨的回忆也随之消失。这部反映苏联青年男女爱情和社会问题的影片,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束,它给观众留下了悬念。
1979年被评为最佳女演员的是阿拉·布加乔娃,最佳男演员是斯坦尼斯拉夫·柳勃申。(附图片)
右图为《年青的妻子》这部影片中的一个镜头。


第7版()
专栏:

意大利将拍摄但丁《神曲》
意大利电影导演布鲁诺·皮斯基乌塔准备按照当代人对但丁《神曲》的理解,摄制一部先锋派的电影。克劳迪奥·西莫内蒂将运用四声实验技术,为这部100分钟的影片配乐。
皮斯基乌塔在这儿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这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无声影片”,因为对话少到不能再少的程度,而且是用拉丁语讲的。这位导演解释说,这样做的理由更多地是出于商业上的原因,因为这样可以省却配音和字幕。
意大利演员季安·弗朗科·莫拉罗将饰演但丁,美国黑人演员理查德·科雷曼将扮演维吉尔,意大利女演员利利亚娜·塔里将担任贝阿特丽丝的角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