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从实际出发 放宽政策 发挥优势
阿坝藏族自治州农林牧发展快
本报讯 新闻研究生于宁报道: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从本州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放宽政策,发展畜牧业、林业和农业。去年,这个州农牧业生产和社员分配有五项指标名列全省第一,其中社员人平均分配收入为127元,比1978年增长18.5%。
阿坝藏族自治州位于川西北高原,草原和荒山荒坡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林区占27%,耕地只有1%。全州13个县,居住着70万藏、羌、回、汉各族人民,藏族占人口总数的40%。在过去一个长时间里,阿坝州没有注意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区的优势,而是一切照搬农区。农区以粮为纲,大办农业,这里也以粮为纲,大办农业。农区提倡种冬小麦,这里也不问条件,提倡种冬小麦。有的县在基本没有无霜期的草地上,也投资几百万元,开荒几十万亩种粮食,结果秋后颗粒无收。有的县把种青稞的地改种小麦,使藏族群众吃糌粑发生了困难。
1978年夏天,四川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到阿坝检查工作时指出:阿坝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应当发展得更快一些,但是,国家和省里不可能一下子拿出许多钱给你们,主要还是把党的政策交给你们。他鼓励阿坝州委的同志们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地的措施,放开手脚,发挥优势。
州委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决心把党中央的政策与本州实际相结合,走出自己的路子。他们重新审查了十多年来对全州影响最大的“新叛”这个大错案,报请上级领导机关批准,公开宣布平反。蒙冤多年的干部和牧民在平反后,止不住热泪滚滚,欢呼“党的民族政策终于回来了!”州委对全州的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重新进行调查、分析和认识,决定从本州实际出发,实行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突出抓好牧业。他们把宜于发展牧业生产的壤塘县改成牧业县,免除这个县的粮食征购任务。把23个宜牧的半农半牧公社改为牧业公社,使全州牧业公社从原来的10%增加到20%。他们还从地方财政中拿出110万元,扶助社队发展畜牧业生产。
为了使农牧民尽快富裕起来,阿坝州委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适当放宽了一系列政策。过去在半农半牧区,社员只许养公猪,不许养母猪,回族社员养羊不许超过3只。现在,自留畜的尺度大大放宽,养什么牲畜,养多少,都由社员自己决定。阿坝州山高谷深,草茂林密,到处是宝。过去“堵资本主义的路”,堵得农民只能摸锄把,牧民只能拿羊鞭,珍贵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现在,鼓励社队广开门路,采药,挖金。同时,取消了过去对社员家庭副业的种种限制,还给予扶助和奖励。
去年全州牧业生产大发展,牲畜总增18.7%,创历史最高水平。植树8万多亩,成活率达60%,也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农业虽然种植面积减少,又遇旱、雹灾害,但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丰收的1978年相等。


第2版()
专栏:

农林牧一齐抓
——福建建瓯县的调查
福建省建瓯县八、九年来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指导生产,把农、林、牧放在同等位置上,农林牧综合发展。现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去年向国家提供商品木材29 .6万立方米和大量林副产品。粮食连年增产,近三年来每年平均递增一成,共增产一亿多斤。畜牧业也兴旺起来。现生猪存栏约17万头,牛羊约一万多头,兔二万多只,成为全省农业先进单位。
这个县实行农林牧并举的方针,是在实践中不断明确的。1971年全县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受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森林砍伐太严重。但是大旱之年,也有例外,偏远山区的迪口公社,“山上绿油油,清水潺潺流”,粮食单产和总产量仍然获得丰收。由于粮食多了,森林、草山又保护得好,这一年这个公社的畜牧业也有较大增长。实践告诉县委:要加快发展农业,必须把林业搞上去,农、林、牧一齐抓。
农林牧齐发展并不是没有矛盾的,最突出的是三者争劳力、争时间、争季节。除了畜牧业生产以外,全县平均每个劳力要承担五亩耕地、四十多亩山林的繁重生产任务,劳力很紧张。县委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如下措施:一,合理组织劳力,实行专业化生产。他们组织强劳力投入农业基建和水田的粮食生产,弱劳力参加山地劳动,老人、妇女等辅助劳力营林,有养畜经验、责任心强的社员当饲养员。在每个行业内部也实行专业化生产。二,专业队与社员群众在生产上互相支援。现在全县林业专业队有16,000人,农业基建专业队有一万人,养畜积肥专业队有一万人。这些专业队常年进行本职劳动,当春耕、“双抢”大忙时,尽力支援农业生产。三,因时因地制宜地改革营林和农业耕作制度。把“林忙”与春耕、双抢的“农忙”错开。在农业耕作制度上,将双季稻改为单季稻,不仅节省了大量劳力,也增加了产量。这样安排的结果,基本上解决了劳力紧张的问题,农林牧三不误。
这个县在农林牧各业中,普遍实行了责任制。林业上,实行队造队有,队管理队受益。有些社队还将少数零星分散的荒山坡、边角地划给社员种树,归社员所有。社员们高兴地说:“现在国家给了我们一把锄头(指营林),又给了一把斧头(指砍伐受益),我们有了劲头”。
本报记者 陈明星


第2版()
专栏:

福建省福清县宏路公社石门大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甘蔗生产,今年甘蔗长势很好,全大队的一、二类苗占90%左右。这是社员在进行田间管理。 新华社记者 黄兴泉摄


第2版()
专栏:农村杂谈

责任制与所有制
张广友
不久前,我随同滁县地委负责同志下乡,他向我介绍情况时说,现在检查工作也有个窍门:你走到哪里不用问,往田里一看,就可以知道那个地方实行责任制落实得怎样。看什么呢?一是看在地里一起干活的人多少;二是看那里的农活质量如何。比如,那里人们还是一帮帮一团团,干起活来有气无力,听到点动静,拄着锄把看个没完……,不问便知,还是在“大呼隆”;反之,如果是较少的人在闷着头干,任凭汽车从旁边过,他好象没看见,有时头也不抬照样干……,不问便知,那里责任制搞得比较好。我按照这位领导同志介绍的经验,访问了一些社队,果然不错。
事实证明,在今天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同样的农活,落实了责任,能够分工负责的,一般是分开干比在一起干效率高,质量好;生产责任制越具体,越明确,效果越显著。然而,有些人往往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规模同生产中的劳动组织规模混同起来,或者看作是一回事。在这些人看来,似乎在一起干活的人越多越先进;分工负责,在一起干活的人少了,似乎就是“倒退”。这是一些地方生产上“大呼隆”长期不能克服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生产中的劳动组织规模大小,责任落实到组、户或人,是从如何充分发挥劳动效率出发的,是取决于活茬要求和技术装备条件的。比如,玉米锄草、间苗一个人也可以干,播种就得几个人在一起干。同是玉米播种,使用牲畜播种和使用机器又不一样。生产组织规模是因农活和生产条件而异的,是从生产需要出发的。因此,生产劳动中的组织规模大小,人数的多少,并不意味着先进或是落后;工业生产中自动化越高,人越少。不能说它是单干嘛!牛拉犁要两个人(一个牵牛的,一个扶犁的);人拉犁就要许多人;开拖拉机只要一个人,哪个先进?
分工协作是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越,是因为它的生产资料是公有制,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组织生产。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制,干活都是“大呼隆”、
“一窝蜂”,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就发挥不出来。“大呼隆”、“一窝蜂”是农村中极左路线的影响。它给生产造成了严重恶果,群众早已深恶痛绝,编了许多顺口溜,诸如:“坐大船,打大鼓,打破了大家补”;“出工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赶人”,等等。
分工与单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有些同志往往习惯于表面看问题,把“大呼隆”、“一窝蜂”当作“一大二公”,把分开干活说成是“单干”。过去一些照片和电影在反映群众生产干劲时,经常是人山人海,跑步挑担,好象不如此就反映不出群众的干劲。其实,那只不过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实际生产中如果讲点儿经济效果,才不会那么干呢!


第2版()
专栏:

克山农科所把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中
围绕农业生产确定研究题目,作到良种和良法同时推广
据新华社哈尔滨7月18日电 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农科所坚持科研为农业生产服务,注意把科研成果推广运用到生产中去,为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个农科所先后取得的200多项科研成果,70%左右在生产上得到推广运用。现在,他们培育的小麦良种推广面积占全省小麦良种面积的74%;马铃薯良种推广面积达78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大豆良种已成为嫩江、合江地区和国营农场所种大豆的主要品种。
克山农科所以小麦、马铃薯、大豆三个作物的研究为主,同时开展其他农业科学项目的研究。这个所的科研人员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确定研究题目,因而大多数研究成果都能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副所长、研究员肖步阳主持小麦育种研究,每年都深入农村社队和国营农场开展调查,了解小麦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征求生产者对小麦育种的意见和要求,针对生产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研究题目,选育的小麦品种质量越来越高。多年来,他们共培育了37个小麦品种,其中有35个被大面积推广。
克山农科所在安排科研课题时,注意把育种和栽培、土肥、植保等结合起来,每育成一个有希望的新品种,都有相应的耕作栽培措施与之配套,作到良种和良法同时推广,把良种的增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马铃薯研究室的科技人员培育出了15个马铃薯新品种,为了防治马铃薯退化,他们从留种技术、生产无毒薯种等方面开展研究,终于找出了解决马铃薯退化的综合措施,这个措施和优良薯种一起推广,深受生产单位的欢迎。


第2版()
专栏:

徐炳书研究成功处理麦种新技术
据新华社南京7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蔡名照报道:江苏省金坛县河头公社党委副书记徐炳书用了六年时间研究成功一项处理麦种的新技术。利用这种新技术,每亩地可以节省种子三分之一,并具有苗早、苗齐、苗匀、苗壮的优点,为小麦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这种利用新技术处理的麦种称之为“营养种”,就是在经过精选的麦种外面包裹上一层按养分配比的各种农家肥料,使种子“先天足”、“胎里富”,出芽就能吃上“断奶肥”。“营养种”象豌豆一样大小,麻雀不贪,老鼠不吃。去年,徐炳书将这一成果在许村大队应用,辅以其它科学种田措施,使小麦亩产量翻了一番。
1974年,徐炳书下放到登冠公社新亭大队劳动,他看到这个大队的麦田缺苗率高达23%,决心研究出用农家肥料作种子包衣的“营养种”来。经过六年的艰苦探索,终于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营养种”制种机。去年秋播时,江苏省有关专家来到金坛县对徐炳书的研究工作进行学术探讨,一致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成效、很有前途的增产措施。


第2版()
专栏:来信

种稻成本何其高
最近,我们在湖南省安化县农村调查,看到早稻丰收在望,不禁向一些干部社员道喜。而他们说:“喜中还有忧啊!增了产也增不了收入。”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种稻费用高得出奇。我们了解了大荣、洢泉两个公社四个生产队,去年平均每百斤稻谷的费用达4.43元。
水稻生产费用这样高,社员种稻的工值就很低了。安化是湖南省种稻生产费用比较低的一个县,今年的种稻费用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如不采取得力措施,将会挫伤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如何降低水稻生产费用呢?
(一)抓好水利建设,扩大稻田自流灌溉面积,改变目前用高价“买水种稻”的状况,同时提倡科学用水。(二)搞好农机具的保管和维修,提高利用率,以节省开支。(三)减少稻种用量。今后要坚持精选种子,稀播育壮秧。这样不仅能节约大批种子,而且可以从提高秧苗素质中增产一部分稻谷,使费用相应降低。(四)合理施肥。要解决盲目施肥、滥用化肥的问题,做到适时施肥,看田施肥。要多施农家肥、土杂肥。节约肥料费用。(五)节省农药。防治病虫害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广生物防治,尽量减少药物防治。用药要适时适量,多用效果好的土农药。
安化县湖南坡公社同心二队,去年在种稻中采取了上述一部分措施,平均每百斤稻谷的生产费用只有二元三角,比一般生产队的费用低一半。事实说明,只要多想办法,种稻费用是可以降低的。湖南省安化县委办公室 陶田阶


第2版()
专栏:

河南发挥优势建设小麦生产基地
据新华社郑州7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周国华报道:我国小麦主要产区河南省战胜干旱、低温等自然灾害,夺得了今年小麦的好收成。
河南省气候温和,雨水适中,光照充足,能够保证小麦充分发育生长。同时,河南平原跨区连县,非常适宜小麦的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另外,河南省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向以经验丰富、技术先进著称,现在全省已经培育、引进、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总结出一整套小麦丰产经验。100多个县普遍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各地农村活跃着几十万名农民小麦技术员。河南省小麦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都占全国第一位。
去年以来,中共河南省委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干部、社员和小麦专家的意见,决心发挥河南的自然优势,把全省建设成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基地。为此,全省各地认真落实农村政策,大部分生产队实行了“五定一奖”小麦田间管理生产责任制。同时,省委把分布在全省10个地区的3,000万亩“丰产方”,作为河南省小麦增产的“骨干田”来抓,各级农业部门进行了具体指导,并在资金、物资、化肥、农机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2版()
专栏:

青海民间淘金业又活跃起来
据新华社西宁七月二十日电 在青海省长江、黄河源头,柴达木河及湟水之畔,民间淘金生产最近又活跃起来了。一些社队和社员个人把淘得的砂金及时交售给人民银行,既增加了集体和个人收入,又支援了国家四化建设。
乐都县洪水公社店子四队组织淘金专业队,二十三天就挖得砂金四百二十八克,生产队收入了二千六百七十元,社员还分得一千七百八十二元,出满勤的社员每人分得一百一十九元。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军功、拉加两公社位于黄河岸边,今年四月以来,有十三个生产队成立了淘金组,每当收工后,社员们就三三两两在河滩上开挖槽槽,淘洗砂金。


第2版()
专栏:湖北通讯

三山大队渔民的苦和甜
本报记者 刘衡
从前,湖北鄂城县三山大队的渔民经常忆旧社会的苦,思新社会的甜。现在,他们忆的是“围湖改田”的苦,思的是“因地制宜”的甜。
艰苦不创业
三山大队有四百八十多户、两千三百七十多人。文化大革命十年当中,女伢不到年龄就想嫁走,男人接媳妇的总共才十几人。外地的姑娘不肯嫁进来,她们说:“我不嫌你的人,不嫌你的家,嫌到三山来要陷泥巴!”
原来三山是个湖中之岛,出门就见山,走路要坐船。人们田无1分,地无1亩,只有10万亩水面。世世代代靠水里求财、打渔为业。解放前,三山湖被7个“湖主”霸占着。“三山水,深幽幽,三山渔岛是地狱。破船烂网难抵债,十家九户饿断肠。”解放后,渔民翻身了,日子过好了:一口鱼,一口饭,无鱼不吃饭,无糕不喝茶。到1962年,打鱼116万多斤,每人平均约500斤。
谁知好景不长,1965年,刮来了一阵风:“水乡不种粮,不是学大寨!”逼迫渔民劈山筑堤,硬派渔船装石运土。到1969年,搬走7个山包,削平3个山头,打下去7卡车木桩。全长16华里、宽5米、高4米的南大堤、北大堤建筑起来了。可是,渔网成了老鼠窝,鱼钩成了锈钉头,三百八十多只渔船,坏了二百七十多只。渔民的苦水只有往肚子里咽:“大队真玩悬,盲目把湖拦。做了3年堤,船破本钱完!”
可叹这些世代捕鱼的老把式——看色能懂水深浅,听声能知鱼多少,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有天要种田。站在这几千亩新造的田地跟前,英雄无用武之地,手脚都不晓得怎样动了:3月15种芝麻,早谷晚谷一起下,石滚反着转,扯秧一把抓。种的早谷提前黄,稗子长得象高粱……后来让几位从粮区来的媳妇主持队务,还是不济事。
湖田泥巴深,机械、耕牛用不上,要靠人来拖犁拉耙。人一下去,烂泥过膝,只好四脚爬。最伤心的是1975年7月,大堤缺了口,把早稻淹了,田里尽是活蹦乱跳的鲜鱼。上级来人说:“鲜鱼能当饭?还是要种粮!”“粮食不上纲,其他顾不上!”硬逼着渔民把水排干,赶插中稻。鲜鱼死了一地,臭了几个月。渔民在心里头哭:“千日打柴一火烧,千年辛苦一水漂。打着鸭子去上架,就象心里砍一刀!”一个黑夜,袁金洲等八户渔民趁人不知,鬼不觉,偷偷坐船跑了,去投奔江西彭泽县水产养殖场。接着逃走的又有七家。
三山渔民的苦楚谁知道?三山渔民的事迹却在1969年上了报。报上称赞他们是“艰苦创业”的典型。渔民们哭笑不得:“报纸只说对了一半!艰苦,我们实实在在是艰苦。可是,艰苦不创业,而是毁业,毁掉了我们几辈子打鱼的祖业!”
恢复祖业 发展祖业
直到1978年9月,三山渔民才得到又一次翻身、解放。大队老书记李向前对大伙儿说:“根据这里的天时地利人和,县委决定我们以渔为主。‘有水不吃去搬山,有金不捞要炼铜’,真是个大苕(即湖北话“傻瓜”的意思)!”
全队立刻精神一振,纷纷表示,大伙儿不仅要恢复祖业,还要发展祖业:以前,光捕捞,不养殖;现在,又捕捞,又养殖。以前,光打鱼,不种田;现在,又打鱼,又种田——好些田盘熟了。经过十几年折腾,不少人学会了种田。“不能转了一个大弯,再转一个大弯”。
老渔民袁知盛在家呆了好几年,他说:“八十岁学吹鼓手,没门!”现在,他重新上船划桨了。全队五十几位多年不出工的老爹爹都出来上阵,为渔业出力献智。他们说:“现在路正了,气顺了,劲就来了。”袁金洲等出走的15户,已经搬回来14户。
大队制定了科学种田、养鱼计划:高处种田,浅处植莲,低处养鱼。办起了种鱼繁殖场、珍珠养殖场,种了鱼饲料田,挖了精养鱼池。大队和10个小队,队队都成立了捕捞组。生产门路多了,能做梁的做梁,会做柱的做柱,人人都有了用武之地。一年功夫,就恢复了元气。十多年见不到一个钱的渔民,去年每人平均收入154元。他们还清了16万块钱欠款。有三十多家还盖了新屋。光去年一年,新结婚的就有五十多对,今年还要多。每逢双日,常常有人结婚,请大家看电影。以前,渔民一年看不上三、四回电影。现在,结婚请客加上大队放映,一月能看上三、四回了。
“围湖造田过了头”。吃这个苦头的不仅是三山一个大队。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称,到1977年,全省湖泊面积仅剩下430万亩,比五十年代减少810万亩,水产品更是大量减少。湖北省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有力措施纠正这个错误,并已初见成效。三山大队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相信不久的将来,武昌鱼产地——湖北省将要变成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