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北京部队某团党委书记任兰锁认真执行《准则》
以身作则带出好作风
据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北京部队某团党委书记任兰锁,以身作则,贯彻《准则》,在全团带出了一个好作风。
任兰锁贯彻《准则》,首先从不搞生活特殊化开始,对过去一些脱离群众的做法,坚决果断地进行改革。过去,住房子、坐车子要给团的领导干部和家属以特殊照顾,他带头取消了这些照顾。过去看电影时,团的领导干部不到不开映,常常几千人等几个人,他带头改革,决定以后按时开映,一分钟也不等。团部公务班过去为领导干部生活服务多,他把这事提到党委会上讨论,一致决定,废除公务班给团领导作私事,只留下两个战士真正干公务。
在工作上,任兰锁更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锻炼部队适应寒区行军作战的能力,团党委决定冒零下三十多度严寒把部队拉出去拉练。任兰锁头一个带领干部搬出暖屋,住进没有取暖设备的帐篷,吃炒面,用冷水洗手洗脸,取得第一手防冻经验,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防寒措施,保证了“雪地大进军”的胜利。
团里来了新影片,任兰锁带着影片上高寒山区,让在那里执勤的23名战士先看,他和五位团党委常委以及十多名机关干部,代替这些战士去巡逻放哨。
任兰锁自己有了缺点错误就认真作自我批评,努力改正。有人提醒他:“要注意领导的尊严。”任兰锁说:“不,我们要的是党的威信,而不是个人的尊严。”一天,任兰锁发现一个班在战斗演习中执行命令不坚决,当场宣布撤销了那个班的副班长的职务。演习结束讲评时,战士们说明责任不在副班长,而在当时在班里直接指挥的排长。任兰锁知道自己犯了主观主义的毛病,当即找副班长赔礼道歉,改正错误,并在全团军人大会上作了检讨。
任兰锁常常深入到连队,召开党员座谈会、战士座谈会,征求对他本人和团党委的意见。他听到正确的意见就接受,听到有益的建议就采纳,对有些战士的建议还加上团党委按语,在全团广播。这么一来,全团的政治空气更加活跃了,党员敢于批评党委书记,战士敢于向团长、政委提意见。今年五个月,全团干部战士就向党委提出了三百多条意见和建议,对改善和加强党委的领导起了积极作用。


第3版()
专栏:

破除旧社会陋习 纠正不正之风
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兰州市城关区委、省电力局党组严肃处理为子女大办婚事的领导干部
本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最近,中共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兰州市城关区委、省电力局党组分别对为子女大办婚事的马永祥、王义先、刘进岐等同志进行了严肃处理。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永祥同志,今年二月十四日为儿子大办婚事,摆酒席二十余桌,来客约二百余人,收现金和实物折价共三百五十多元。在请客中,马永祥调用了州招待所的厨师和餐具以及房屋两间,还无代价调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两辆小汽车,分别到兰州、广河接送儿媳娘家和儿子舅家的客人。临夏州委认为,马永祥同志身为领导干部,带头为子女大办婚事,讲求排场,铺张浪费,错误是严重的,决定给予马永祥同志党内警告处分,请客中所动用的机关公物,由本人按规定付给费用。
兰州市城关区民政劳动局局长王义先同志,今年二月十九日为长子结婚大摆酒席三十桌,花费五百二十多元,接受现金七百一十三元,以及床单、桌单、被面、面盆等多种礼物,还借用公家汽车三辆。为了严肃党纪,教育本人,兰州市城关区委决定给予王义先同志党内警告处分,并通报全区。所收礼款,酌情退还,动用汽车按规定付款。
连城电厂副厂长刘进岐同志,今年一月二十日为儿子结婚,在西固福利路食堂大摆宴席,请客收礼。他趁福利路食堂休假之便,借用两天,第一天准备,第二天待客。共设酒席四十四桌,待客四百五十余人,并收礼一千五百元左右。请本厂职工四人帮助承办,借公家小轿车一辆接送客人。省电力局党组决定给予刘进岐以党内警告处分。
《甘肃日报》在短评中指出:我们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带领群众干革命的义务,没有在人民中带头搞不正之风的权利。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经常对照《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抵制旧社会的陋习和各种不正之风。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称职的领导干部,成为移风易俗的带头人。


第3版()
专栏:

天津大学校长李曙森先人后己不住新房
新华社天津6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杨继绳报道:今年初,当天津大学几百名教职工欢欢喜喜搬进新居时,他们的老校长李曙森一家5口人还挤在两间平房里。
李曙森今年70岁,是一位入党四十多年的老党员、老干部。每天都有人到家里来找他研究工作、反映情况,他便把一间较大的房子作为接待室兼工作室。另一间较小的房子摆上双层床,给两个儿子住。二十多岁的女儿只好临睡前在接待室里支起折叠床安身。四、五平方米的那个小储藏室,便成了李校长和爱人的卧室。
粉碎“四人帮”以后,市委有关部门责成天津大学给李曙森落实住房政策,他说:“教师住房问题多年排不上号。要说落实政策,先得解决教师的住房。”去年,学校一位领导同志调走了,腾出了4间一套住房。房管科让李曙森搬进去住,他坚决不去。李曙森的大儿子准备结婚,有人劝他要房。他说:“孩子的住房问题应由他的工作单位解决,不能靠父母。”至今,大儿子还因无房而没有结婚。
去年,天津大学盖了18幢宿舍楼,建筑面积3万5千多平方米。有的同志劝李曙森改善住房条件。他回答说:“全校有一千多户需要房子,我的问题再往后放一放。”今年,有六百多户分到了新房,老校长还是没搬家。
李曙森担任分房委员会主任,他不仅以身作则,还教育群众发扬风格,互相谦让。


第3版()
专栏:

创先进党支部,做合格党员
衡南县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准则》
本报讯最近,中共湖南省衡南县委在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准则》中,广泛开展“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衡南县委对全县党员队伍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清醒地看到:粉碎“四人帮”三年多来,绝大多数党员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十年破坏,党的战斗力被削弱了,不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县委决心集中时间,以《准则》和新党章修改草案为主要教材,对全县三万多名党员普遍进行一次训练,开展“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活动。
经过开展这一活动,许多党支部和党员自觉对照《准则》找差距,争当先进党支部和合格的党员。铁市公社杨楼大队党支部过去不团结,闹派性。他们自觉对照《准则》,各自作了自我批评,拆掉了多年来形成的“隔心墙”。长岭公社东兴大队共产党员伍英仕,过去长期不起党员作用,学习《准则》后,他看到没人当队长,主动担起了队长的担子,积极带领群众搞生产,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刘启存


第3版()
专栏:

严万年知错退“千金”
新华社昆明6月30日电 中共昆明市五华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严万年,最近把违反招工政策从农村招进工厂的女儿送回农村务农。群众赞扬说,这种学《准则》见行动,知错就改的精神实在好。
严万年的女儿自幼生长在农村,1969年高小毕业后,一直在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招工对象。1979年底,严万年说女儿是插队知青,通过劳动部门招工,分配到昆明市前进木器厂工作。严万年的这一错误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学习《准则》中,严万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党内作了检查,并且主动提出将女儿退回农村务农。他先做好了女儿的思想工作,然后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于今年四月亲自把女儿送回了生产队。


第3版()
专栏:

崔兴安夫妇被逼自缢事件在泰安县引起强烈反响
泰安县委抓住这一事件,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据新华社济南6月30日电 八旬老人崔兴安夫妇因儿女拒绝赡养以致自缢的消息,在泰安县城乡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崔家儿女的行径极为愤慨,中共泰安县委决定抓住这一事件,在干部群众中开展“子女赡养父母,晚辈敬重长辈”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了严肃处理崔兴安夫妇被逼自缢事件,泰安县委已派出由有关单位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到祝阳公社进行调查。
连日来,这个县的干部群众,围绕着崔兴安夫妇悬梁自尽的事件,着重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做为子女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老人?二是做为领导应该怎样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地尊敬老人、树立社会主义的新道德风尚?三是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尊敬老人的好人好事?如何对待虐待老人的恶劣行为?
泰山公社王庄大队有一位生产队干部,原来对老人很不好,甚至拒绝负担老人的生活费,党支部多次教育他,他都不听。在这次学习讨论中,他检讨了错误,表示要担负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县人民医院的许多有老人的职工家庭,根据医院党支部的要求,普遍开了家庭会,职工们主动向老人征求意见,并且教育自己的子女尊敬老人。
在学习讨论中,许多单位的领导干部,联系崔兴安夫妇自杀事件,检讨了过去那种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遇见家庭纠纷便尽量避开的思想,决定今后对欺凌老人的子女,要进行制止和批评教育。


第3版()
专栏:

把党的温暖送给战士
——记党的好干部张心三
年初,塞外高原一个风雪之夜,一对战友正在火车站的月台上依依话别。他们中,一个是即将退役回乡的老战士马月友,一个是北京部队某部八二炮连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张心三。马月友听说指导员要去师部开会,便沿着通往车站的山路摸黑赶来,向他告别。指导员握着马月友的手,亲切地说:“天这样冷,你回去吧……还有什么事吗?”“不,没啥事,我就想在离队前再看你一眼……”。小马说着,眼泪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小马为什么和这位指导员难分难舍呢?
原来,小马所在的连队是北京部队的一个新组建单位。一年前,在连队成立大会上,张心三代表连队党支部向全连同志提出一年创先进的目标和措施。当时,从八个单位调来的战士,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有表示热烈赞同。张心三的同乡战友悄悄地对张心三说:“大伙现在还信不过你,同你似乎隔着一堵墙呢!”张心三心想:“是呵,经过十年浩劫,政治工作遭到了严重破坏,政工干部的威信也降低了,可我们是党的干部,只要我们真正拿出行动来,去恢复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就一定能够把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同心同德进行新的长征。”
一天傍晚,老战士马月友突然腹痛,痛得在床上直打滚,吃药、打针都不管用。张心三闻讯赶来,把小马抱在怀中,登上一部拖拉机,直奔十里外的医院。几天后,小马病愈回到连队,含着热泪向战友们说:那天晚上,张指导员一直守在我床边,医生叫他去休息,他也不走。我醒来那工夫,已是深夜十一点钟了,他还没有吃晚饭,裤腿高高卷着,露出一双泥腿,那是下午插秧时粘的。他一心惦记着我,也没顾得上洗一洗……。
战士们听了小马的介绍,都很感动。开始不信任指导员的战士靳连友也动心了。他说:“咱们指导员说过,当干部的就是要把党的温暖送给战士,这话可一点不假啊!”
这天夜晚,小靳躺在床上还没睡着,宿舍的门被推开了。他见张心三走了进来,轻轻地为一个个战士掖着被子。小靳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便拉住指导员的手,同指导员谈自己对加快连队建设的建议和对连队干部的意见,一连谈了三个多小时,把积在心窝里的话都端出来了。
一个干部,最难得到的就是群众的心里话。而张心三得到了。
张心三领导的这个连有四十多个战士是从北京调来的。他们原来住的是楼房,吃的是大米、白面。刚到塞外时,睡的是地铺,吃的是高粱米加咸菜,生活是相当艰苦的。那时,党支部号召战士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树立革命的苦乐观。战士们听了点点头,但都用眼睛盯着连队干部。
大伙看到,张心三和连长刘树替住的是一间破库房,吃的是和战士一样的饭菜。后来,连队开始修建营房了。张心三和刘树替商量,赶在上冻前先把战士的住房修好。战士们住进了新屋,见指导员和连长还是住那间破库房。大伙议论开了,提出让连长、指导员住新屋,张心三却说:“全连同志在这里艰苦创业,保卫祖国,我们干部不从自己做起,咋行?!”
从此,战士的精神面貌同刚来时迥然不同了。来自北京的四班战士郑学连,原来想离开这个地方,现在却说:“咱们连有这么好的干部,好的指导员,再苦也痛快!”
有一天,新战士崔建国接到家里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父病,速回。”当时连队战备任务很紧,张心三便对他说:“你家里还有哥哥、弟弟,等忙过了这一阵子再回去好吗?”小崔同意了。可是没隔几天,小崔的叔叔来信埋怨说:“难道你们连队干部就没有父母?要是他们自己的亲人病了,怎么办?”张心三看着信,沉默了好一会才对小崔说:“不错,谁都有自己的亲人,可是,小崔你想过没有,我们当兵是为了谁,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吗?”
小崔站在指导员面前,不禁想起指导员的一件件往事。指导员在他的父亲去世时,他没有停止紧张的训练;小儿子不幸淹死了,他照样干在工地;现在,他的老母亲也病在家里,而他却把一张经过上级批准的探亲假条悄悄地锁在抽屉里……。小崔越想越受感动。他从指导员身上看到和学到的,是一个党的干部从自身做起,发扬党的传统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
今年春天,党的五中全会公报传到塞北高原,张心三的名字也在部队里传开了。团党委领导同志一齐来到张心三所在连队,倾听战士们讲述这位优秀干部的事迹,师党委给张心三记了二等功,军党委号召各级党的干部向他学习。一位红军老战士激动地说:“一个党的干部得到那么多人真心实意地拥护,这可不简单啊!要是千千万万个干部、党员,都象他这样,我们部队各级党组织在群众中间的威信不就会更高了么!”
新华社通讯员 曹远 徐友金
新华社记者 叶旭林 凌志军


第3版()
专栏:

民警乔建华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
陕西省公安局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本报讯 最近,陕西省彬县武装民警中队战士乔建华,为抢救国家财产光荣牺牲。根据他生前的要求,中共彬县机关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陕西省公安局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并号召全省广大公安干警向乔建华同志学习。
五月二十六日早晨五点多钟,彬县副食公司加工厂突然起火,正在出早操的县武装民警中队的战士们迅速奔向起火现场。乔建华同志和战友们奋不顾身,多次冲进加工车间,搬出了饼干机、合面机、压坯机和许多其它物资。他左手不慎碰伤、鲜血直流,仍毫不犹豫地又一次冲进操作室。这时,火趁风势,风助火威,整个车间变成了一片火海,房顶开始塌落,而乔建华同志仍然坚持战斗。突然,房顶烧塌,油锅爆燃,乔建华同志被卷入烈火之中。等同志们救出他时,这位年仅二十二岁的青年民警已经停止了呼吸,为抢救国家财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乔建华同志出生在陕北农村,一九七九年参加工作后,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关心同志,积极要求进步。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向革命先烈和英雄学习,为四化贡献一切,为人民事业献身。”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张达


第3版()
专栏:

青年营业员孙学光激流勇救九儿童
本报讯 据《贵州日报》报道:贵州省江口县团委最近发出通知,号召全县共青团员、青年向不顾个人安危、勇救九名落水儿童的坝盘公社供销社青年营业员孙学光学习。
今年四月十四日清晨,孙学光路过该县长坪公社附近时,突然传来阵阵呼救声。他随着呼声跑去,看见一只被洪水冲击失去控制的小船,在河下游的堤坝上被撞成三截,船上九个十二、三岁的儿童全部落水,卷入汹涌的波涛中。两岸呼喊的人,由于洪水来势较猛,谁也不敢下水抢救。孙学光见此情景,迅速脱去衣服,跑到河边,有人劝他:莫去,危险得很。孙学光高喊一声:“救人要紧!”纵身跃入激流中。他游到儿童落水地方,把九名儿童一个个救到坝脚的沙滩上,然后又奋力游回对岸。在群众帮助下,他找来了一只小划子和绳子,经过两个多小时来回往返,终于把九名落水儿童全部送上了岸。
第二天,九名儿童的家长,敲锣打鼓,将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送到孙学光的单位。坝盘供销社召开职工大会,表扬了孙学光的先进事迹。公社团委批准孙学光加入了共青团。


第3版()
专栏:

蒙汉情意深
内蒙古大青山下有个杏树环抱的小山村叫乌尔素。全村五十七户,一户汉族,其余全是蒙古族。另一个九十多户人家的山村叫苏盖营,全是汉族。两个小山村坡连坡,沟连沟,虽然民族不同,但世世代代相处得象一家人一样。
一九四二、一九四三年,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正处在艰苦的阶段。这两个山村的蒙汉族群众冒着生命危险,齐心协力为山上的八路军送粮食,递情报,支援革命。后来,日本侵略军把苏盖营划为“黑区”,烧杀抢掠,这个村子的汉族群众就跑到乌尔素,蒙古族群众为他们腾房子,准备吃喝。为此,日本侵略军给乌尔素人加上了“通匪”的罪名,一次就杀害了乌尔素四个蒙古族群众。然而,敌人的残暴,隔不开蒙汉人民的骨肉情谊。两个山村的群众团结得更加紧密。
一九六八年,林彪、“四人帮”一伙破坏民族关系,在内蒙古大挖所谓“新内人党”,蒙古族老支书张德贵首先被进驻乌尔素的人关了起来。他们还动员苏盖营的群众参加揭发、批斗。苏盖营的群众心里明白:张德贵的父亲当年为八路军做工作,他本人从解放起就是乌尔素的党支书,怎么成了“新内人党”?批判会上,苏盖营的群众没有一个人发言。苏盖营顶住压力,坚决不搞挖“新内人党”运动,还掩护过被打成“新内人党”的干部。
这两个村同用一条山泉水,每当干旱季节,住在上游的苏盖营汉族群众宁肯自己的庄稼迟浇,也要优先照顾乌尔素的蒙古族兄弟。苏盖营还常常派人支援乌尔素夏锄。乌尔素有拖拉机,播种季节,常常派出拖拉机帮助苏盖营播种。乌尔素的良种培育站,每年都为苏盖营提供自己培育的高粱种籽。


第3版()
专栏:

回维一家亲
新疆米泉县红旗公社新庄子大队七十三岁的维吾尔族孤独老人玉素甫阿洪,七年来一直和回族童家生活在一块,被童福才尊称为“大老子”(伯父)。玉素甫阿洪常常含着热泪,向人们介绍童家对他的体贴照顾。这位老人家在南疆喀什,父母早死。十三岁他就给地主放羊,四十一年前,千里乞讨来到米泉,和童福才的父亲童万寿在一道扛长工。两个民族的穷兄弟相依为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玉素甫阿洪一辈子没有成家,童万寿就象对待亲哥哥那样关心照顾他,让儿子帮他拉煤运柴,让女儿、媳妇帮他拆洗被褥。家里只要有一点好吃的,也要同他共餐。一九七三年,玉素甫阿洪因年老体弱,生活越来越不方便。童万寿就把玉素甫阿洪接到一起住。童万寿逝世后,儿子童福才牢记父亲的嘱托,对“大老子”照顾得更加热情周到。夏天,他给“大老子”买来瓜果;冬天,先把“大老子”的炕烧热。他宁愿自己穿破衣服,也要省钱省布票给“大老子”做几身衣服。他积攒了几只鸭子的绒毛,本来是想给母亲做枕头的,也先让给了“大老子”。童福才的妹妹童秀风和爱人韩金莲,争着为“大老子”洗衣服、被单。“大老子”生病后,她们整夜守在跟前。现在,玉素甫阿洪正度着幸福的晚年。(据新华社,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崇兴公社台子九队妇女队长王秀莲(回族)把年近八十、无儿无女的汉族老人郭绍美当作亲人一样对待,经常帮助他料理家务。
新华社记者 陈思禹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