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
审批三十二项发明及其奖励等级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最近召开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了32项发明及其奖励等级。公告如下:
2等奖
继电半自动闭塞系统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信号所继电半自动闭塞专题组
一种新型的非漂白全息图 天津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袁维本
硫铝酸盐水泥系列 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水泥研究所硫铝酸盐水泥研究小组、石家庄水泥制品厂
链条抽油机 石油部胜利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顾心怿等
全氟聚合物的辐射交联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孙家珍、朱相林、冯会议
3等奖
三通半球阀 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姜瀛洲
抗钩端螺旋体病口服新药 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研究所、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钩端螺旋体药088研究小组
自动测量基准量块的激光量块干涉仪 秦南荣、冯宝根、陈耀煌、周铁、罗镇伟、卢光辉及激光量块干涉仪研制组
采用实际方程设计的浓差电池测氧仪 二机部北京401所张仲生、郭士海、姜乃雄、佟富顺、刘秀红、曹文祺;南京浦口电器仪表厂谢恩义
辐射聚合法制造聚丙烯酰胺干粉 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张庆波、张文懋、尹秀荣、满素芳
精密瓷基导电滑环 三机部303所 张丽珠、白国海;冶金部贵金属所俞守耕、黎居正
高精度随动伐流量配磨法 三机部625所五室液压组
冻胶型甲撑基聚丙烯酰胺无残渣水基压裂液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长庆油田、大港油田、大连同德化工厂陈立滇、严文俊等
用于内燃机气阀的FNA涂层新技术 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王葆初、吴仲行、范桂荣、谢梅英、刘新
氧化锆发热元件的新型“引线体” 钢铁研究总院潘慧英、王征、王玉莲、宋慎泰、王迺荣、王寿增;四机部1411所贾耀卿、林元海;一机部第四砂轮厂汪浩
处理镍基合金电解泥的新工艺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陈家镛、张懿、梁焕珍、于红、夏光祥、罗绥明、裴春林
棉红铃虫性诱剂的合成及其用于测报的剂型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周维善、仲同生、林国强、朱育新等;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符文俊等
固定化细胞制备6——氨基青霉烷酸新工艺 南方协作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庆诚等;上海第三制药厂刘光荣等;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沈楚翘等。北方协作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祯祥等、太原制药厂林耀辉等、天津河北制药厂刘兴华等
新型高密度信息记录材料——酸敏变色记录显示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一室王艳乔、石道钧、吕起镐、刘杰三、郑广霖等
73—2型血管吻合器 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仪器厂。
新农用抗菌素——多效霉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尹莘耘、张和琴、林永年、姚允寅、王学士、李元英、林德炘、赵衍瑞等
深水半自动水下电弧切割方法 上海交大焊接研究室水下切割小组
4等奖
血清及全血谷丙转氨酶(G P T)活性快速过筛试验 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生化组
S P型加气混凝土外加剂 上海杨浦煤渣砖厂、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麻毅、黄士元
窄脉冲超声探头晶片加工工艺 三机部625研究所顾珏琪、王凤祥、崔隆俊
多试样低温拉伸装置的板棒通用装卡机构 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张金波、滕大常、陈菊娥、孙士琦
吸红外高硅氧玻璃及其制备工艺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方之耀、姚鹿萍、庄子侠
乒乓球拍长胶粒胶皮 天津市橡胶工业研究所球拍胶粒专题小组
乒乓球拍729反贴胶粒胶皮 天津市橡胶工业研究所球拍胶粒专题小组
铸造用复合交联型高分子粘结剂(JD——1型)上海交通大学朱纯熙、邹忠桂、温文鹏、严名山
汽轮机大螺栓电加热器 一机部东方汽轮机厂王树铭、薄莲真;山东生建八三厂王化海、孙文显
高稳性减振台 天津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袁维本、刘家岗、杨秀荣、贾毅华。


第4版()
专栏:

北京气象台答记者问
北京今年伏天不会出现异常高温
据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新华社记者陈保廉报道:明天开始进入“初伏”,一年里最热的伏天到来了。由于7月以来北京连续出现闷热天气,人们对今年伏天的气候情况表示关心。甚至有人说,入伏后北京的气温有可能会超过40度。从事天气分析工作的北京市气象台吴高任、明发远同志,回答了记者提出的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
他们通过对天气形势和历史资料的分析,认为七月下半月气温偏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几次大的降雨之前,短时间的气温还会偏高,也还会出现闷热天气。然而,出现40度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性不大,这种传说也是没有根据的。
气温的高低与降雨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北京市气象台这两位同志告诉记者:目前天气形势在逐步发生变化,但短期内北京地区雨水仍然较少,预计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雨水将比较集中。那时,气温将不会有明显的偏高了。


第4版()
专栏:

姬鹏飞宴请哥伦比亚革命独立工人运动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中联部部长姬鹏飞今天晚上设宴欢迎以总书记弗朗西斯科·莫斯克拉为团长的哥伦比亚革命独立工人运动代表团。
莫斯克拉率团访华主要是同我发展两党关系,了解我国内形势,并就国际问题同我交换意见。
他们是于7月13日抵达北京的。
宴会上,中、哥两国同志亲切交谈,希望两党关系不断得到加强。


第4版()
专栏:

华国锋总理会见澳大利亚参议院议长康多尔·路易斯·劳克。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姬鹏飞会见西班牙共青联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西班牙共产主义联盟总书记、西共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何塞波·帕劳·巴列特波今天对我国国务院副总理、中联部部长姬鹏飞说,他受西共总书记圣地亚哥·卡里略的委托,转达卡里略总书记对中共中央的热烈敬意,并希望加速两党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姬鹏飞表示,加速两党关系正常化是中、西两党的共同愿望。他请何塞波·帕劳回国后转达中共中央对卡里略总书记的问候。
姬鹏飞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由何塞波·帕劳率领的西共青联代表团时还说,两国青年的交往有益于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友谊和团结。何塞波·帕劳说,在这次访问中,实现了西共青联和中国共青团两个青年组织之间关系的建立,中国共青团已接受西共青联的邀请将于明年派代表团访问西班牙,他对此感到高兴。
代表团将于近日离京回国。


第4版()
专栏:

万里会见美籍学者钱致榕
据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今天下午会见了美籍学者、南京大学名誉教授钱致榕和夫人及他们的子女。万里同钱致榕一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钱致榕是应南京大学邀请前来讲学并进行访问于5月10日来华的。


第4版()
专栏:

英萨利副总理离京回国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民主柬埔寨政府副总理英萨利一行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中联部副部长乔石、中国驻民主柬埔寨大使孙浩到机场送行。
民主柬埔寨驻中国大使毕姜也到机场送行。


第4版()
专栏:

梁灵光会见罗食品加工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今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由农业和食品工业部副部长扬·齐奥塞斯库率领的罗马尼亚食品加工代表团。
罗马尼亚同志是昨天到达北京的。他们将在我国参观农业教育和科研单位、食品加工厂、果园等,考察我国食品加工工业、农业教育和科研等情况。


第4版()
专栏:

班禅到承德参观访问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7月2日到9日在河北省承德市进行了参观访问。他参观了当地的丝绸厂、博物馆,游览了避暑山庄风景区,并对当地的市政建设、寺庙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在此期间,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代会长赵朴初的陪同下,在须弥福寿之庙进行了佛事活动,向庙内的宗喀巴(黄教创始人)像献了哈达。
须弥福寿之庙建于清乾隆 45年(1780年)。当时,西藏地方后藏的政教首领班禅六世长途跋涉来到承德朝见皇帝。这反映了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对班禅六世此行极为重视,特命仿班禅在日喀则居住的扎什伦布寺的形式,在承德兴建了此庙。


第4版()
专栏:

让更多的人才破“盖”而出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苏庄 副书记 凌雨轩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突出报道了孟庆集同志的先进事迹,并发表了重要社论和评论。这对我们西安交大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我们对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决策以来,对实现四化迫切需要人才的重要性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我们的认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教师、干部,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考察,对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缺乏制度的保证和坚决有力的措施。交大是一所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学校。现在,学校有1,500人的教师队伍,其中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大学毕业(年龄38岁~55岁)的中年教师就有1,050人,占70%。孟庆集正是我校中年教师的一个突出代表。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孟庆集事迹的批示和《人民日报》社论,使我们更进一步看到了发挥这批人才作用的重要性。挖掘优秀人才,提供条件使他们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让他们为四化大展宏图,这是建设四化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当前办好学校的一个迫切问题。我们要彻底消除林彪、江青一伙极左路线的流毒,打破多年形成的对知识分子的各种偏见,特别要认真贯彻党中央一再阐明的对知识分子的科学分析和选拔、使用优秀人才的方针、政策,提高对人才问题的认识,更积极自觉地做好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工作。
《人民日报》社论谈到有很多人才,特别是很多中青年人才被“盖”着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这里有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政策、制度的问题。在认识问题中,以论资排辈尤为严重。交大老人多,五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毕业生多,不少教研室甚至“三辈同堂”。这种客观状况,加上保守思想较浓,以及政策、制度上的问题,我校论资排辈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广大中青年教师对此早就十分不满。他们说,《人民日报》《论“破格”》的社论,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早该把那些“格”破掉了;不破,人才怎能破“盖”而出?!我们学校早就有种种议论,如说“交大一条虫,出去一条龙”;“老交大盖子厚”;“有些人在交大永无出头之日”等等。有些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对这些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但是,这也反映出我们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不利于选拔人才的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等等问题。
对现行的某些不利于发现和选拔人才的政策和制度,在我校教师中议论很多,大家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有些问题,不是一个学校所能解决的,这需要中央通盘研究。比如,工资问题,现在搞那些比例,平均下达,一刀切下来,就很不合理。有同志尖锐地提出“要下面不搞平均主义,上面恰恰是搞的大平均主义”。这些意见希望能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从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执行政策和某些规章制度上的问题,从是否有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出发,逐一进行审议、修改或重订。此外,我们还打算加强和改善对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建立一套经常的考核制度和优秀教师、干部的卡片制度,逐步改善和提供必要条件,给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拔尖人才,压上重担,让他们有用武之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现在有些单位有一种风气很不好,谁冒尖谁就孤立,使有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敢冒尖,害怕冒尖。这种现象在我校有些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有的人才刚一冒尖,就感到压力很大,甚至有痛苦之感,存戒备之心,不愿表扬,不敢冒尖。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造成一种承认尖子、尊重尖子、鼓励尖子的风气。让更多的人才破“盖”而出。


第4版()
专栏:

“资格论”表现二例
“资格论”是当前压制人才的一个突出问题。例如在高等学校,特别是文科,要想当上副教授,至少得五十岁,否则,即使你著作再多也是枉然。某校中文系自粉碎“四人帮”以来,提升正副教授十名,年在五十岁以下的(或者说1951年以后毕业的)没有一名,虽然这个系里已有不少的中年教师的著作很多,很有影响,然而他们无法得到副教授、教授的职称,原因是资历不足,出生恨晚。
“资格论”的另一表现就是严格地区分专科与本科。某校有一位外语教师,没有进过大学,只是在部队的一个训练班学俄语两年,但是他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大学里任教俄语,担任俄语专业各年级的主要课程的讲授工作,还负责整个专业的工作十余年,译著百余万字,只是由于没有显赫的学历,被省教授评审组给卡住了:“缓批”。实际上是不准升为副教授。对此,有两名教授愤然不平,仗义执言,结果也是“爱莫能助”。而另一些既无译著,教学效果也不出色的人,却荣升了,理由是他们有“资格”,正规大学毕业生。这位教师曾气愤地上书省主管文教的负责人,请教他是否再去上一次正规大学才能当上副教授? 李蟠


第4版()
专栏:

对付压制人才的一个办法
大凡有真才实学、有作为的人,都有个敢直言的“怪脾气”,因而往往被称为“烈马”。这又正是这些人才常常碰壁的“致命弱点”。我想,如果真想让这些同志发挥作用的话,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规定科技人员,可以根据切实、正当的理由,自己联系调到别的单位工作,只要那个单位工作确实需要,原单位不准扣留。也就是给科技人员一些就业、居住和迁徙的权利。并希望把这一规定传达到群众中,不然会被扣压的。可以肯定,有了这一规定,各单位领导对人才也就会重视起来。其实,人常道:“一动不如一静。”只要在原单位过得下去,谁愿意换个地方重打锣鼓另开张呢?
所以,只要各单位领导真能重视人才,这一规定则不但不会造成“人才外流”,反过来还会造成“英主手下聚贤臣”,大大促进四化的发展。
孙蹇


第4版()
专栏:

破除“论资排辈”的陋习
《人民日报》6月28日发表的《论“破格”》的社论,写得好。
30年来,“论资排辈”已成为一个强大而可怕的习惯势力。“谁冒尖,谁就孤立,甚至还受到歧视、打击”的现象到处存在着,最常见的一根棍子便是“骄傲”。似乎“冒尖”总是同“骄傲”联系在一起的!反倒是“无能”同“虚心”有不解之缘!另外一种相反的责难和非议的方式是:贬。贬低,不承认、不尊重人家的劳动。例如你教学教得好,于是就以“其人嘴巴会说”、“会吹”贬之;你写了一些文章发表,于是就以“会抄书”贬之;你刻苦钻研业务,于是就有“不大过问政治”的舆论……。说这种话的人,通常是既无真才实学,又不刻苦学习的人。
希望你报多发表《论“破格”》这样的文章,大造破除“论资排辈”的舆论,使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人受到尊敬;使大公无私、正确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干部受到尊敬;使我们的社会尊重“尖子”、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东皓


第4版()
专栏:

强烈要求沧州地委
处理迫害科技人员贾春明的冤案
读了《人民日报》7 月3日第三版报道:“沧州地区广大群众强烈要求地委彻底平反严重迫害科技人员的冤案”,我们很同意。
贾春明同志从事治水改碱工作二十多年,他根据自己长期的调查研究,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提出建议,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竟遭到了无情的打击。什么“恶毒攻击党的治水路线”,什么“破坏水利建设”,什么“攻击省委、地委领导同志,反对党的领导”等等,帽子一大堆。象这样下去,谁还敢在工作中提出不同看法呢?让那种“什么漏斗不漏斗,谁钻到地下看了?不信水还能漏到美国去!”的论调猖狂下去,我们还搞什么科学?四个现代化怎么实现?这种不尊重科学的犯罪行为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这种对科技人员进行迫害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我们强烈要求沧州地委认真处理这一冤案。
江西铜基地总指挥部科技处 杨永甫
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 胡永和 钟佑康等


第4版()
专栏:

一个归侨的心里话
《人民日报》6月17日登载了一封《来自香港的信》,并加编者按语,读后非常感动。
我是1953年从印尼回国的华侨,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当时分配我到四平铁路中学当教师。我热爱教师工作,立志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可是十年浩劫中,我因为“海外关系”被“群众专政”了,其中肉体的折磨、人格的凌辱难以尽述。在这场浩劫中,我清醒地意识到了“海外关系”这四个字的分量。粉碎“四人帮”后,党的侨务政策又重新得到落实,我在1978年获准全家到香港探亲,和阔别25年的亲友团聚。当亲友们看到劫后余生的我竟能全家出来真是欣喜若狂,都极力劝我留港定居。我哥哥和弟弟立即给我安排好房子。还有一份工作,在等着我。应该说我的心情是极端矛盾的。留香港在物质生活上是优裕的,可是二十多年来在国内所受的教育,使我对香港社会环境实感格格不入,尤其是报刊、杂志、电影、文艺等乌七八糟的色情宣传,实在令人窒息,同时对孩子的将来的教育也令人担心。而回到国内呢?物质生活艰苦我倒不在乎,三年困难时期,我都没有动摇过。我担心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又要揪“海外关系”。对党中央的政策,我是深信不疑,可是要贯彻到基层又谈何容易!尽管如此,我还是选择了扎根祖国的正确道路。
在港探亲一个多月后,我们说服了年迈的母亲和亲友,全家又回来了。我们一直惦记着学校的工作,因为新生一进校,我和我爱人都要上课。这里顺便插一句,当我们在深圳入境时受到海关人员的热情接待,对比我们出境时看到海关人员打量我们的眼神,我们深深感到这是祖国的信任和欢迎。这对我们来说是最为贵重的。
回校后也听到不少同志的赞许,市公安局外事科也来访问我们。可是唯独学校领导没有任何反应,我们甚至没听到过一句鼓励的话。也许领导也有苦衷,十年浩劫余悸未消,表扬一个归侨也要担风险的啊!我不禁又联想起我一位同学的一句话:“没人承认你是爱国的。”一想到这句话,心里就感到难言的痛楚。难道我们这些归侨永远无法得到平等、友爱和信任吗?难道永远也无法让人理解我们这些归侨的赤子之心吗?是什么东西在我们和祖国母亲之间造成一层隔膜呢?什么时候我们这些归侨才能真正得到母亲怀抱的温暖呢?我知道林彪、江青一伙散布的极左思潮等于是一种政治污染,要清除则需要时间。但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祖国培养出来的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纷纷涌进香港,为香港市场输送廉价的有文化的劳动力啊!我要大声疾呼:要尽快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
沈阳铁路机械学校 谢裕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