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
钱文荣
自一九七四年联合国世界人口会议以来,人口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不少国家在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方面已取得良好成绩,特别是南美和东亚地区的一部分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已有显著下降。
人口增长速度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据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执行主任萨拉斯介绍,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领导人都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各自的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计划。不仅人口众多的大国如印度尼西亚、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等是如此,而且许多小国如新加坡、巴巴多斯等也这样做。这是因为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不论大国、小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必然影响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泰国在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推行着一种鼓励大家庭的政策,甚至提出了“早结婚使国家繁荣起来”的口号。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它就成了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然而,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它发现人口增长这样快不仅没有使国家按原先设想的那样繁荣起来,相反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而,从一九六四年开始,泰国政府就改变了上述政策,鼓励计划生育,成立了推行计划生育的专门机构,并于一九七○年春发表了人口政策声明。到一九七六年泰国人口增长率比一九七一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三。
南美洲的巴巴多斯是一个只有二十四万七千人的小国,然而它在五十年代初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是世界上执行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政策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它的人口仍然基本上保持一九六七年的水平,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一九七七年为八百四十八美元,相当于一九六七年的四倍半,成为加勒比海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开展持久的群众性宣传教育
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的一系列调查报告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凡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取得明显成绩的,在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他们的宣传方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普遍注意充分应用电视、无线电广播、电影、幻灯片等现代化工具。巴巴多斯政府电台和私人电台以及电视台每周都有一次计划生育专题节目。在新加坡,新婚夫妇均由当地计划生育组织把他们分批集中起来上课,放映电影,讲解政府的人口政策和避孕知识。
农村是各国关心的重点。一些国家普遍的做法是除了组织流动宣传队到各个村庄放映电影、举办报告会和展览会之外,主要是发挥基层行政组织和妇女组织的作用。如在印度尼西亚巴里农村,每个村庄每月召开一次户长会议,每户的户长都要在会上公开报告他的节育计划和已婚妇女的怀孕情况,会后制成图表公布出来。
重视科研,培养专业人员
亚洲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人口问题的科学研究。如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除有单独的全国性人口研究机构外,一些主要大学都设有人口研究所和人口方面的专业,兼有研究和培养人材的双重任务。
印尼的某些省分也设有独立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本地区的人口问题。印度和马来西亚还成立了人口研究委员会,负责协调全国各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项目和经验交流。
与此同时,各国都在大力培养有关专业人员,主要是培养人口统计与分析人员、医护人员和计划生育宣传员。新加坡、印尼等国还注意培训政府部门各级有关人员。印尼从一九五七年起就开始抓这项工作,全国设有九个训练中心,到一九七八年已培养二万八千多人,计划在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四年间再培养十二万人,轮训在职人员十四万五千人。
制订法律措施,有奖有罚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不少发展中国家修订了过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遗留下的包括禁止打胎和绝育在内的有关法律,新订了一系列奖罚措施和规定。据联合国一九七七年的统计材料,有十二个国家已取消了禁止人工流产的法律,允许在自愿基础上接受绝育手术;十个国家制定了限制家庭人口数的法律,对少子女或无子女家庭在住房分配、收税、子女上学和服兵役等方面给予照顾。反之,超过法律规定者,则要增加赋税,限制住房,减少对产妇的照顾等;有九个国家提高了男女青年最低结婚年龄。
例如,新加坡早在一九七三年就规定每家子女不得超过两个,对生育第三个孩子的产妇不给产假。产妇住院费用随着生育孩子的数量而成倍增加,如生第五个孩子要比第一个孩子多付五倍的钱。在征收所得税方面,从前实行对多子女家庭减税的政策,现在则相反,生育第四个孩子就不再减税。在住房方面,过去给多子女家庭分配较大的房子,现在改为少子女家庭有获得住房的优先权。这些措施收到了相当的效果。新加坡原先计划一九八○年达到全国每家不超过两个孩子的目标,结果在一九七五年就实现了。


第7版()
专栏:埃及通讯

尼罗河源头的熊迹
尼罗河水问题突然冒了出来。
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河流,流经近十个国家。在尼罗河840亿立方米的流量中,480亿立方米的水来自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历史上,由于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尼罗河流经的主要国家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苏丹、埃及之间都发生过一些矛盾。近三十年来,为合理使用尼罗河水,埃及和苏丹在互利互让的基础上,曾就尼罗河水的分配问题圆满达成协议,为尼罗河国家处理彼此关系作出了榜样。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在尼罗河上游建立水库和水坝的问题上虽然长期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双方还是本着协商的态度进行会晤。1976年,两国负责尼罗河事务的官员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正式会谈。根据国际法规定,无论是上游国家,还是下游国家,都有权在自己的国境内使用同一河水,而且,下游国家如何在自己境内使用河水,并不需要经过上游国家的允许。
然而,远离尼罗河的苏联,却利用一则埃及要将尼罗河水引往以色列的谣言,节外生枝,无中生有,怂恿埃塞俄比亚在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中散发备忘录,谴责埃及滥用尼罗河水。埃及政府就此郑重辟谣并宣布,埃及只是将部分尼罗河水引往西奈半岛灌溉农田。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结果,事实得以澄清,双方同意继续对话。埃及报刊指出,“如果没有苏联插手,问题完全可以和睦、友好地解决。”
与尼罗河水毫不相干的苏联,却表现得比谁都更“关心”尼罗河水的分配问题。塔斯社生怕事情闹不大,不仅无理指控埃及“单方使用尼罗河水”,而且心怀叵测地要埃及“不要忘记,埃塞俄比亚同苏联有着友好条约”。埃及《金字塔报》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又在重演故伎,用“拿着匕首和沾着毒药的手”在非洲国家之间播弄是非,挑起争端,从中渔利。
苏联此时此刻在尼罗河水问题上做文章决不是偶然的。一年多来,苏联接连同红海地区国家签订了两项“友好条约”。近两个月,正当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在阿富汗和伊朗的时候,苏联又悄悄地在非洲之角从事军事调动和集结。西方军事情报证实,苏联正从厄立特里亚撤出许多古巴军队,而代之以苏联步兵、装甲和炮兵部队,并向那里派出大批运输机和直升飞机。
尼罗河水问题的重新提出与苏联在非洲之角的军事动向,显然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提醒人们,在尼罗河源头,俄国熊是不是又要有什么新的动作?
本报记者 林皎明(附图片)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日照充足,水肥草茂,是发展淡水养鱼的好地方。图为埃及伊斯梅利亚养鱼公司的工人在鱼塘里捕捞鱼苗。这个公司计划在一年内将鱼场面积扩大到一千费丹(约合六千亩)。新华社记者 刘六塘摄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机声隆隆军运忙
——访美国太平洋特拉维斯空军基地
彭迪
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附近的一片高地之上,巨型飞机不断起飞降落,噪音从清晨吵到深夜,有时甚至又从深夜吵到清晨。这就是美国六个“军事空运司令部”之一特拉维斯空军基地的所在地。
1977年美国决定成立“军事空运司令部”独立的总部,把它的地位提高到同“战略空军司令部”并列,直属三军参谋总部领导,对这项兵种相当重视。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美国宣布正式成立快速部署联合作战部队总部,来对付苏联的军事冒险。究竟能快速到什么程度呢?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海、空军的运输支援力量和效率了。这也是记者在参观中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大家知道,美国战略重点一向摆在西欧。空运的重点也是放在西欧。从整体上说,苏联部队对西欧的压力最大。战后三十五年来,在一条只有六百公里的中欧前线上,苏联加上华约部队一直是百万大军压境。西欧离苏联近,离美国远,为了准备应付苏联的突然袭击,美国每年对西欧举行一次空运演习。假定苏联发动进攻,美国首先要考虑如何把第二线部队尽快增援到主要战场——西德。演习代号的意思就是“部队回到德国”。
每举行这样一次演习,美国一年以前就得作出详细的作战计划和行动细节,包括飞机、军舰、加油站、军火补给站的指挥调度。部队、武器、军火、物资的装卸运转等,汇编成巨册,好几千页厚,并通过电脑安排,使之自动化。指挥部一按电纽就能随时掌握哪一支部队、哪一架飞机,此时此刻在哪一个部位,或是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采取什么补救措施。
我们参观的特拉维斯基地就是这种庞大复杂空运工作的枢纽。基地负责军官首先领我们到一座高大的军火物资转运站,在这里把各种军火物资集装成箱,一天之内大约可以处理一千吨物资。尽管军运繁忙,看来井井有条。
从这所特运站出来,紧靠着是一个军用机场,上面停放着几十架大型运输机。主要是C—130,C—141和特大号C—5式飞机。C—5又名银河式,据美国人说是世界最大的飞机。记者爬上去观察了一番。它的确是一个庞然大物,从外表看象一座六层高的建筑,从占地长度看和一个足球场差不多少。从里舱看,估计可以同时打两场篮球。驾驶员告诉我们,机身全长二百四十七点八英尺,里面的主舱长一百二十一英尺,宽十九英尺,高十三点五英尺,可以存放美式大轿车卡迪拉克牌五十八辆。为什么需要搞得这么大呢?因为要对付苏联粗大的武器,美国的武器也越造越大。这种飞机可以装两辆美国最大的坦克(M—60),共重十九万六千磅,也可以装两架最大的直升飞机CH—53,或是八架F—5战斗机。其他许多武器,包括各式导弹、大炮,它几乎都能运载。
还有一点好处是装卸货物灵便。飞机的一头一尾都能张开大嘴,让车辆、坦克等从一头开进去,另一头开出来,无需倒车退行。同时机身可以调低到同卡车一般高,以便从卡车直接上货下货。两头都有活动钢板可伸到地面,坡度十一度,坦克、大炮、导弹都直接往里开。一架飞机装货时间一般约需两个多小时。飞机上层客舱有733个座位,主要留给开坦克等武器、车辆的司机乘坐,飞机一到目的地,他们就可把武器车辆开走。机组人员一般编制是七人,最少需要四人。
飞机本身重三十一万五千磅,飞行时速五百多英里。如果载货十万磅,航程可达六千多英里,中途无需加油。
苏联步步进逼,美国正在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从国防部以及基地的军官获悉:
第一,美国在战略思想上,除继续重视西欧战场以外,需要根据苏联的动向,加强对非北约地区的支援行动。
第二,增加空中加油设施,建立KC—10式空中加油航空队来补充目前的KC—135空中加油飞机。
第三,设计、制造新的C—X运输机,体积略小于C—5,但质量要求更高。
第四,建立一批军火补给舰,预先飘浮在波斯湾等关键地区,发生紧急情况时,只需增运军队,速度可以加快。这种军舰计划五年内造十四艘,可装备和供应三个海军陆战旅作战。
第五,加紧建设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这个基地是从英国租用的,租期五十五年,目前正在扩建,今年夏天以后就可以停泊航空母舰。
第六,争取盟国协调行动和友好国家帮忙。
看来美国军方从上到下对于苏联竭力扩张军力,咄咄逼人,是有所感受的,美国抗衡苏联的武器系统、技术装备等基本条件是具备的。从特拉维斯空军基地来看,美国空运的工作效率和技术装备水平至少不在苏联之下。其他条件姑且不说,光拿这一个兵种来看,是大可较量一番的。


第7版()
专栏:

“美味啤酒产自清洁的工厂”
——访日本札幌啤酒公司惠比寿工厂
厂内外整齐洁净,废水处理系统保证环境不受污染。生产高度机械化,全厂四百五十人年产啤酒十八万吨。销售网遍布日本,保证供应。
走进惠比寿工厂的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码放得非常整齐的红色塑料啤酒瓶箱子和银灰色铝合金的啤酒桶。车辆进出,不鸣喇叭,显得安静而又有秩序。
这家工厂座落在居民区内,看不见浓烟滚滚的烟囱,听不到隆隆震耳的马达声。主人说,厂内拥有废水处理系统,保证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污染。
厂房周围有不少树木、枝叶繁茂。车间外表看来已很陈旧,但四周都很洁净,窗玻璃明亮,各种用具摆放得有条有理。车间里没有难闻的味道,看不见雾气腾腾的景象,特别是发酵车间,也闻不到酸臭的气味。人行通道上干干净净。每个车间里面的“槽”和“罐”都涂成银灰色和橙黄色,给人以洁净、舒畅的感觉。主人说,他们的信条是:“美味的啤酒产自清洁的工厂”。
这家工厂年产啤酒约合十八万吨。工厂占地十万平方米,主要车间有六个。这样规模的啤酒厂,人员总数为四百五十人,其中五十人脱产(包括推销和财会人员)。正副厂长和科长共九人。以直接参加劳动的工人计算,每人每年生产啤酒四百五十吨。
这家工厂的生产从处理大麦芽开始,各车间都是机械化。麦芽的日处理量为八十五吨,其中百分之七十五是从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进口的。在粉碎麦芽和加料的车间,有四个很大的罐,每班只有两个工人劳动。其它车间,如洗瓶装瓶,洗罐装罐等流水线上,操作的工人也是寥寥无几。装瓶、加盖和贴商标的流水线,每分钟生产能力是四百瓶。装箱、打包和入库等工序也都是机械化。这个厂的工人文化水平大都是高中毕业,也有少部分工人是专业学校毕业的。管理人员多是大学毕业。职工的平均年龄为三十七岁。
惠比寿啤酒厂已有九十三年的历史。在札幌啤酒公司十一家工厂的总产量中,它的产量占百分之二十五,占第一位。其中百分之五用于出口,销往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一九七九年,日本全国啤酒总产量为四百四十八万吨。按人口平均,年消费量为三十八升,居西方国家的第七位。
札幌啤酒公司一九七九年的销售额已达二千五百亿日元。现在,日本全国到处有它的销售网,顾客任何时候都可买到。 李光杰 王守荣


第7版()
专栏:连载

五天闪电战
乐山
四十年前,德国法西斯对西欧发动了突然袭击。从1940年5月10日到5月15日历时5天的战斗中,希特勒军队大举侵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突破了法国的主要防线。今年5月,不少西欧国家报刊发表纪念文章谈论当年的战事与教训。不久前,英国补充、重新出版了阿利斯特尔·霍恩的名著《1940年的法国:失败的战役》。本连载是根据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资料和霍恩著作中的一些新材料编写的。
一、暴风雨来了
1940年4月9日,德国法西斯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对丹麦、挪威发动了“闪电战”,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占领了丹麦全境;不出48小时,占领了挪威所有的主要港口。
在此之前,人们已普遍感到希特勒进攻西欧迫在眉睫。但是当时的一些西欧领导人一厢情愿的主观想象和姑息思想,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1938年、1939年希特勒侵占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被迫向德国宣战。即使到了这个时候,英国首相张伯伦还坚持认为“西线无战事”。根据最近准予公开的英国内阁和陆军部档案,1939年11月5日,张伯伦向英国内阁提出的书面报告说,“我有一种‘预感’,明年春天以前,战争就会结束。这不会是战场上的决一雌雄,而是德国人会认识到他们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甚至丹麦、挪威的沦陷也没有改变张伯伦的看法和欧洲某些领导人的绥靖思想。在舆论压力下,5月10日张伯伦被迫下台。就在这一天,德国法西斯发动了对西欧大陆的突然袭击。
在德国方面,希特勒已经完成了对法国发动“闪电战”的一切准备。5月9日,希特勒在德国参谋总部召开会议,满怀信心地向参谋总部人员宣称,“先生们,你们即将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胜利的目击者”。希特勒对预测到5月10日天气良好的气象人员授予金表。德国人把这种适宜于进行狂轰滥炸、发动突然袭击的天气称之为“戈林的天气”。从5月10日起“戈林的天气”持续几乎达三个星期之久。
5月9日晚,希特勒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离开柏林。“元首的列车”朝北向挪威奥斯陆的方向开去。但是漆黑的深夜,列车突然改道西行,一直开到邻近比利时阿登山脉的西德小城明斯特艾弗尔,那里是绰号为“鹰巢”的希特勒作战司令部的所在。
5月10日拂晓,德国法西斯军队以大规模空袭(飞机场、交通线、司令部、军火库是首要目标)为前奏,以数以千计的坦克、装甲车为先导,全面出袭,跨过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国境线,直奔法国而来。
(一)(附图片)
入侵法国的德国法西斯摩托化步兵。


第7版()
专栏:

繁荣中的悲剧
为活命而保险 因保险而丧命
经济发达的日本不断出现“繁荣中的悲剧”。
今年四月,富山县有一男一女合谋把另一名男子淹死,企图得到死者的人寿保险金。同月,在埼玉县一个以洗衣为生的妇人,把她当汽车司机的丈夫杀死,也是为了得到他的人寿保险金。今年二月,福冈县“暴力团”的小头目,为了把他妻子的保险金拿到手,唆使他手下的暴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爱知县一家兄弟两人,哥哥把弟弟推入水中淹死,企图得到他弟弟的人寿保险金。
许多日本人把支付人寿保险金看作是一种储蓄,一旦发生意外或者生了重病,便可以得到赔偿和医疗费用。然而有些亡命之徒竟利用各种阴谋手段,非法领取保险金。人们本来是为了活命而进行保险,谁知因为保了险反而送了性命,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个悲剧!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