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阿根廷掠影
本报记者 袁先禄
在两天内经过两万多公里航程的飞行后,五月二十一日,我们到达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启程时,北京已经入夏;而在南半球的阿根廷,季节却是秋冬之交。看一下时间,飞机在机场着陆是中午刚过不久;在北京,这时正是寂静的午夜。
布宜诺斯艾利斯一瞥
汽车从机场驶向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区。一座美丽、宏伟的现代化城市呈现在我们眼前。进入宽达一百三十米的“七月九日大街”后,两旁高耸入云的楼群,俯瞰着大街上几十辆汽车并行的连绵不绝的巨大车流,情景是颇为壮观的。在某些地区,又保留着大片几世纪前西班牙和意大利风格的建筑,使城市增添了缤纷多彩的情调。虽然城市人口十分稠密,在闹区之中却辟有不少绿树成荫、碧草如茵的巨大广场,使人们可以躲开喧嚣而得到幽静的休憩场所。…… 布宜诺斯艾利斯被人们称作“南美的巴黎”,是当之无愧的。
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作为首都,它当然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它是阿根廷的工业中心,全国一半的工业集中在它的城郊。它是阿根廷最大的港口,全国出口商品的百分之四十五由这里运向国外。它是阿根廷的航空枢纽,国际航线和通向国内各地的航线都要从这里出发。以这里为中心,铁路和公路象一个扇状的巨网通向全国各地,每年来往的旅客达五亿人次以上。它又是阿根廷的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和新闻、出版的中心。而以人口来说,它的城区居民是三百万;加上郊区,整个大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居民共九百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对我具有最大吸引力的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通过艺术形式反映阿根廷历史的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在广场、公园、街头和博物馆,到处矗立着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雕像,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这个城市和整个阿根廷的著名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受到普遍赞誉的雕像“劳动颂”,描绘了当年移民们在这里定居创业时的辛勤劳动。跃马挥臂、英姿勃勃的圣马丁将军的雕像和像基上的几幅浮雕,记录了独立战争中英雄们的斗争情景。……在今年六月十一日布宜诺斯艾利斯建城四百周年纪念之前,我多想在这个城市多盘桓一些日子,认真读一遍这部形象的阿根廷历史教科书。
由于访问时间的短暂和日程安排的紧张,我的愿望当然无法实现,而只能在参观往返的途中通过车窗一瞥而过地观赏一下街景。尽管如此,布宜诺斯艾利斯迷人的景色,已经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不让国民经济跨在牛背上
在访问期间,我们参观了首都郊区的全国牛市场——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雅瓜内屠宰厂和全国农牧业技术研究所的总实验站。阿根廷政府为我们安排的这几个单位都与畜牧业有关,这是有原因的。
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在阿根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阿根廷全国饲养的牲畜总数达一亿二千多万头,其中牛占六千一百多万头;牛肉不仅是阿根廷人民的主食,而且是阿根廷传统的重要出口商品。阿根廷出口的牛肉,一个世纪来长期居世界第一位。国内外对牛肉的大量需求,促进了与畜牧业有关的商业、加工工业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在参观中,我们看到了大规模买卖牛群、用现代化设备屠宰牛只以及进行改进牛只品种和提高牛肉质量的研究工作的具体情况。
“阿根廷的畜牧业驰名世界已经几个世纪了。但是我们并没有让国民经济跨在牛背上。”一位阿根廷官员在介绍情况时这样说。
事实的确如此,从本世纪初开始,阿根廷的农业就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农业收入在整个农牧业收入中已占百分之六十。农产品的出口额也比畜产品多一半。光谷物一项,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出口一千六百多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阿根廷发展农业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实行生产的专业化,也就是各个地区按照当地的条件和特点集中生产最有利的作物。潘帕斯大平原除了养牛以外,还生产占全国总产量百分之九十七的小麦和百分之九十三的玉米。棉花几乎全部产于查科省。科尔多瓦省生产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花生。西北地区主要生产甘蔗、烟草。安弟斯地区则以葡萄种植为重点。农业专业化地区的形成,大大有利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改进,并且带动了有关的加工工业在当地迅速发展。
和农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生产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阿根廷朋友经常自豪地谈到,阿根廷早就出口汽车,石油自给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四,水力发电能力正在大大增加,原子能发电站是拉丁美洲第一个建成的,采矿业也呈现着良好的前景……。
在现政府执政前,阿根廷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困难,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外汇储备濒于枯竭,工业投资大大下降。经过现政府几年的努力,局面已大为改善。但是,经济部的一位负责官员坦率地告诉记者,目前通货膨胀仍然较高,对经济起着不利的影响。要使困难完全解决,还需要继续进行巨大的努力。
热爱独立的阿根廷人民
五月二十五日,是阿根廷的国庆。一八一○年的这一天,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举行起义,赶走了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总督,建立了革命政府。这是阿根廷人民独立斗争所取得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因此起义的日子就成为阿根廷最重要的节日。在今年的这个革命纪念日,我们在萨尔塔省参加了庆祝活动。
萨尔塔省位于阿根廷北部边境。独立战争中,当地的民族英雄圭梅斯将军组织了一支“高乔”军,在同西班牙殖民军队作战时建立了巨大的功勋。“高乔”是阿根廷过去的草原牧民。他们头戴宽沿帽,脚蹬高统靴,身穿紧身上衣和宽腿马裤,长期跨着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猎捕野牛,流动放牧,具有粗犷豪放,英勇顽强的性格。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今天在阿根廷已经不再有流动放牧的“高乔”了。但是,“高乔”的形象却一直受到阿根廷人民的怀念。
在萨尔塔省今年的国庆游行中,军队和学生的队伍过完以后,军乐队奏起了当年“高乔”军战歌。六百名穿着传统“高乔”服装的骑士,高喊着“独立”的口号,跨着骏马威武地列队走过主席台。这时,整个广场响起了“独立”、“独立”的高昂呼喊声,场面是激动人心的。
对于阿根廷人民这种热爱独立的精神,我们在到达这个国家不久就有所感受。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我们发现街上很多人在衣襟上佩戴着蓝白两色的徽记。我问一个青年学生,这种徽记的含义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学习五月起义英雄的精神,准备为祖国的独立献身!”陪同我们的阿根廷朋友解释道:一八一○年的起义者都佩戴着蓝白两色的丝带。为了纪念这次起义,阿根廷的国旗图案采用了蓝白两色的横条。每逢革命节日,人们也佩起蓝白两色的徽记,表示对独立的珍视和热爱。对于这一点,我们在访问中有着深切体会。(附图片)
矗立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七月九日大街”上的独立纪念塔。这座洁白挺直、高达七十二米的尖顶纪念塔,象征着阿根廷民族纯洁、坚强的性格。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南非人民斗争的新局面
徐德文
南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局面。
五月二十八日,在靠近开普敦地区的埃尔西斯河混血种人居住区,南非当局的警察枪杀了两名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混血种人,还打伤了六名少年儿童。南非警察的血腥暴行,不仅激起了混血种学生的无比愤慨,也激起了广大黑人学生以及印度人学生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连日来,在黑人居住区的索韦托,三所中学完全罢了课。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周围的印度人居住区和黑白混血人居住区,发生了暴力示威。尽管南非当局出动了直升飞机、警车和大批警察进行镇压,南非当局的头目博塔也气势汹汹地威胁说:“将全力以赴地对付国内任何骚乱”,但是南非广大黑人学生、混血种学生以及印度人学生,正在团结起来。他们的罢课斗争得到其它阶层的黑人和社会各界舆论的声援和支持,事态还在进一步扩大中。
这次混血种学生的罢课斗争是今年四月中旬南非十万名有色人学生大规模罢课和抵制行动的继续。它标志着南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正在日益扩大,进行这一斗争的已经不仅仅是黑人,广大混血人和印度人也参加了进来。
南非的有色人一部分是早期白人移民与当地民族混血的后裔,另一部分是亚洲民族的后裔。他们在南非都是土生土长,却受到南非种族主义的歧视,被列为“二等公民”。他们的政治权利被剥夺,经济上和政治上受到限制和迫害,南非当局剥夺了有色人的选举权利,迫使成千上万的有色人离开久居的地方,迁移到居住条件极差的地区。在教育方面,有色人学生也受到歧视。据一九七八年南非当局在教育方面的开支计算,用于每个白人学生的费用是六百四十一兰德(南非货币,一百美元折合八十兰德),而用于每个有色人学生的费用却只有二百二十六个兰德,用于每个黑人学生的费用更少,只有七十一个兰德。有色人学校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缺乏,教师待遇极低。正如南非报纸报道,有些有色人学校,窗户是破烂的,学校缺电,课本缺乏,师资不足,考试失败率增高。有色人对这种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的不平等制度早已不满。这次有色人学生的罢课仅是这种严重失望和广泛不满露出来的冰山的一角。
南非黑人和其他有色人学生的斗争,体现了处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压迫下的广大南非人民的觉醒,斗争的发展也显示了他们团结战斗的强大力量。南非当局任何倒行逆施,只能促使这种新的局面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第7版()
专栏:

阿根廷共和国
阿根廷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陆地与智利、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乌拉圭接界。面积二百七十九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千六百五十万,其中白种人占百分之九十七,大部分是欧洲移民的后裔。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国语为西班牙语。
阿根廷曾是西班牙殖民地。一八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起义群众赶走了西班牙总督,成立了第一届政府委员会,这个日子现在是阿根廷的国庆日。后来,阿根廷人民在民族英雄圣马丁将军领导下,经过六年武装斗争,终于在一八一六年七月九日获得了独立。
阿根廷是拉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它是一个粮食和肉类的生产和出口国,农牧业产品的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阿根廷拥有大片肥沃的土地,气候良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豆、玉米、高粱和棉花。它是拉美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出口居世界第四位。
阿根廷的畜牧业以牛、羊为主。全国土地的百分之四十一为天然牧场。著名的潘帕斯大平原是阿根廷主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年产牛肉约二百七十万吨,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牛肉九十公斤。牛肉出口占世界第一位。
阿根廷的钢铁、石油、电力和煤的生产已接近自给。机器制造业也较为发达。一九七八年生产汽车约十八万辆,拖拉机约六千辆。在轻工业部门中,纺织工业和皮革制鞋工业最为突出。最重要的食品工业部门是肉类冷藏工业。面粉、酿酒、罐头加工业也相当发达。
阿根廷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居拉美第三位。烤胶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五。矿产品虽储量不大,但种类繁多,以石油、天然气、煤最重要,还有铅、锌、锡、铁、硫磺和铀等。一个时期以来,阿根廷在发展水力发电的同时,积极利用本国天然铀来发展核能源。一九七四年投产的阿图奎发电站是拉美第一座核电站,发电能力为三十二万千瓦。该电站自投产以来,总发电量已占全国发电量的百分之十。目前还有几座核发电站正在建设中。阿根廷铀矿资源丰富,已探明的蕴藏量为二万四千吨,一九七六年生产浓缩铀四十六吨。阿根廷是拉美发展核技术较早的国家。它正在为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新的努力。
阿根廷政府对外奉行和平、不结盟的政策;强调把加强拉美国家、特别是邻国的关系作为其外交政策优先考虑的问题。中阿两国人民在两国建交前就已有民间往来和贸易关系。自一九七二年二月两国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贸易协定和海运协定。阿根廷向我国出口小麦、玉米、羊毛、烤胶等,从我国进口轻工产品、纺织品、化工品等。 张仓吉(附图片)
朱育莲 绘


第7版()
专栏:

印度阿萨姆邦为何动乱?
归通昌
据报道,印度阿萨姆邦的阿萨姆族与被称为“外来人”的非阿萨姆人发生冲突,局势趋于紧张,印度当局已派出大批军队前往控制局势。
近几个月来,阿萨姆族人为要求非阿萨姆族人离开阿萨姆邦,举行了多次全邦性的罢工、罢市和罢课,并发生了阿萨姆族人袭击非阿萨姆族人的事件,造成了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事件的起因是在这个邦里的非阿萨姆人的数量增加很快。据印度报刊报道,到一九七一年,这个邦的居民中讲阿萨姆语的人有八百九十万,孟加拉人和其他人为五百七十万;有的则认为到一九七一年,阿萨姆邦的本地人为六百五十万,外地人为八百五十万,超过了本地人。随着人数的增加,外来移民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使本地人担心他们在自己故乡将处于少数,就业机会将被外来移民占去。这样就引起了本地人和外来移民之间的关系紧张。
去年年底开始,阿萨姆邦的一些学生带头发动了一个
“驱赶”“外籍人”的运动,工人和政府职员罢工,学生罢课的事情不断发生,造成全邦生产停滞,政府机构瘫痪,生活日用品普遍涨价,燃料动力短缺,人民生活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印度政府曾经同发起“驱逐”运动的领导人举行过几次谈判,都告失败。原因是“驱逐”运动领导人主张以一九五一年为界限,凡在这一年以后进入阿萨姆邦的都算作“外籍人”而加以驱逐。据估计,这样将有二百五十万人要被驱逐出境。印度政府则主张以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五日为界限。据估计,这样将有一百二十万人被驱逐。由于双方距离较大,因而谈判陷于僵局。
谈判失败后,印度政府宣布阿萨姆邦为骚乱地区,禁止罢工,并逮捕了数十名“驱赶”运动领导人和政府官员。目前,这一动乱还在继续。
印度阿萨姆邦的动乱,是印度内部的事务,是由历史的、民族的、宗教的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苏联却乘机大做文章,一再别有用心地把阿萨姆邦的动乱说成是中国在背后“支持”和“怂恿”,企图挑拨中印两国关系。这种利用亚洲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来破坏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恶劣伎俩,恰恰说明唯恐亚洲不乱的正是苏联这个社会帝国主义。(附图片)
印度的阿萨姆邦


第7版()
专栏:

苏联在佛得角碰壁
最近,佛得角总统佩雷斯拒绝苏联在佛得角建立海空基地,使苏联霸权主义者利用佛得角控制大西洋的阴谋破产。
佛得角位于非洲西部沿海的大西洋中,是连接大西洋周围北美、南美、非洲、欧洲等四大洲的航空和航海线的中心,号称“各大洲的十字路口”。它的圣维森特岛的明德卢深水港与萨勒岛的国际机场,处于国际主要航道上,更是战略要地。
苏联为了渗入佛得角,过去一直向佛得角提供军事援助,最近,苏联要求在佛得角建立海空基地,包括在萨勒帮助建立一个新的港口,并在萨勒国际机场为苏联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修建住房。外国报刊指出的,这是企图实现“克里姆林宫统治者长期梦寐以求的要使佛得角变成苏联的一艘巨型航空母舰的梦想”。
佛得角政府一贯奉行不结盟政策。它主张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反帝反殖、反对种族主义,支持非洲团结,反对外来干涉。佛得角政府多次宣布,不允许任何国家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不允许外国军队在佛得角驻扎。苏联入侵阿富汗,充分暴露了它的霸权主义面目,更引起了广大非洲国家的警惕。因此,苏联在佛得角建立军事基地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佩雷拉总统的严正拒绝。 刘爱成


第7版()
专栏:数字说明问题

法国妇女同工不同酬
法国妇女参加工作的越来越多:一九七五年为七百六十万,一九七八年增加到八百三十万,虽然许多人谋得了按传统应属男人们所得的职位,可是妇女的月工资比做同一工作的男人低百分之三十三。一九七七年,有一半妇女工资收入者的月薪不足二千法郎,而只有四分之一的男人的收入是这样的。


第7版()
专栏:数字说明问题

葡萄牙海外移民归国后生活困难
一九七五年,葡萄牙殖民帝国解体,以后,原在海外殖民地的五十万葡萄牙公民无家可归,不断涌回祖国。
他们挤满了救济中心,在街头徘徊找栖身之所、工作和过新生活的途径,面临着生活的困难。葡萄牙的支持归国国民协会的行政官员席尔瓦说:“英国、比利时和法国都是在国内稳定的时候实行非殖民化的,而葡萄牙却是在政局动荡、经济困难的时候离开它的前殖民地的。”因为正当葡萄牙失业率达百分之十五的时候,这批人如潮水般涌回国内,必然会使就业的机会更加紧张起来。


第7版()
专栏:数字说明问题

伦敦堕胎多
伦敦被称作欧洲的“堕胎首都”。除了英国,欧洲其他国家的许多妇女也纷纷到伦敦去作堕胎手术。一九七三年,仅英格兰与威尔士两地进行堕胎的妇女达十七万人,其中有六万外国妇女。一九七七年,英国堕胎妇女约为十四万人,其中三万为外国妇女。


第7版()
专栏:数字说明问题

欧洲共同体内侨民多
在欧洲共同体九个国家中,现有侨民工人六百二十五万,连他们的家属共有一千四百万人;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来自共同体外国家。以共同体总部所在的布鲁塞尔为例,百分之三十六的在校学生都不是比利时人。在七十四所中、小学中,有一半是侨民子女。在整个比利时,受初级教育的外国学生占百分之十一;上中学的占百分之八点六;上高中的占百分之五点八。比利时九个省,有二十七个侨民理事会,首都布鲁塞尔就有九个。全国人口近九百万,侨民有近百万,因而被比利时人称作该国的“第十个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