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一着不让一步不松 种足种好晚秋作物
新乡地区全力以赴夺取秋季丰收
本报讯 戴松成、马春山报道:离收麦还有十天左右,豫北新乡地区已热闹起来。每天有大批劳动力出动,搞玉米麦垄点播。在千顷麦海之中,到处可见社员在齐腰深的麦田里顺垄点种;晚上,台台机井彻夜不息地在抽水浇地。干部和群众都在紧紧抓住夺取秋季丰收的几项关键性措施,一着不让、一步不松,抢着时间干活,截至五月底,点播任务已完成百分之七十多。
新乡地区从去秋以来降雨量少,再加上春季低温,小麦长势不如往年。如何夺取全年丰收?几个月来,地、县领导同志从分析秋粮生产的历史和现状中,看到秋季增产潜力很大,夏高秋低并不是必然如此,秋夏双增产是可以做到的。他们发动群众一方面加强小麦管理,一方面趁早下手抓以秋补夏。
首先是把扩大晚秋作物面积,抓晚秋早种,作为夺取全年丰收的关键。实行玉米麦垄点播,是新乡地区一条成功的增产经验,全区大力推广玉米麦垄点播,使秋粮近三年产量连续上升。今年,新乡地区玉米麦垄点种扩大到二百万亩,比去年增加三十万亩。对于秋粮的品种安排和种植形式,不加限制,由各地根据水肥条件、土质特点等自然情况和群众生活需要,灵活安排。沙地多种花生,洼地多种水稻或高粱,岗地多种红薯,山地多种谷子,高水肥地多种玉米,低产作物搞间作套种,也可以搞混播。
新乡地区的秋粮生产,过去就存在播种晚、种植密度稀、肥料不足、管理粗放等问题,今年由于春季气温低,夏收季节推迟,给晚秋作物适时播种和早秋作物的正常生长带来很多不利条件,再加上作物种植面积的调整,提高单产任务很大。因此,地委和行署十分重视抓好早播、细管和密植三个重要环节。全区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玉米麦垄点播、育苗移栽、随收随种三种办法,尽量早种、早管。为使水源不足的地方能够早种,全区普遍使用了储水灌溉法,即在麦收前灌麦黄水,避开麦收后大面积浇地争水的矛盾,既促了麦,又保了墒,有利于秋粮播种。
为保证上述措施能够一项一项地落实,全区今年对麦垄点播、收麦、运麦等工序,普遍落实了生产责任制,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点播速度快、质量高,麦地也很少糟踏。


第2版()
专栏:

为夺取今年农业的好收成
甘肃受旱地区千方百计保麦种秋
据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省陇东、渭北一带干部、群众正千方百计抗旱保麦种秋,努力夺取今年农业的好收成。
去年九月以来,陇东的庆阳、平凉两地区以及天水地区渭河以北的一些县、社,没有下过一场透雨(雪),再加上低温冻害,造成部分麦田死苗。严重的干旱也给大秋作物的播种带来困难。
当旱情持续发展的时候,省委领导同志带领省委工作组到旱情比较严重的地、县帮助工作。干旱地区的各级党政负责同志和大批干部也深入第一线,带领群众开展以保麦种秋为中心的抗旱斗争。省人民政府拨出经费一百七十万元,并组织有关部门及时调运六千吨磷肥以及种籽、耕牛、农药等急需物资,帮助这些地区的群众战胜干旱。
各地在抗旱斗争中,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抗旱保夏的同时,甘肃省的受旱地区还采取抢灌抢种、担水点种等办法抓紧抗旱播种,力争种足种好大秋作物,以秋补夏,减少损失。


第2版()
专栏: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今年胡麻获得丰收。这是法帕公社的傣族社员在收获胡麻。 新华社记者 李玉龙摄


第2版()
专栏:农村杂谈

一松百活
昶畅
最近,报上刊登了一些令人兴奋的消息,如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甜菜顶粮”的政策,今年增加了甜菜种植面积二十万亩;四川广汉县与兄弟省签订合同,用食油换粮,一松百活;还有一些地方,试行合资经营,鼓励竞争,……等等。这些新闻,从不同的角度表明,我国的经济改革正本着发挥优势,保护竞争,推动联合的精神发展。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多年被禁锢的脑袋瓜,逐渐地开了窍。不少地方在政策和办法上作了调整和改革,扬长避短,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生产优势很快发挥出来,经济活跃起来。但是,目前还有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他们的头脑仍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着。陕北“三边”(靖边、定边、安边)的群众,去年就呼吁用“以油顶粮”或“以油换粮”的办法恢复麻子生产,可是好长时间了,没有人点头。“三边”这地方,自然条件很差,风、沙、涝、旱、冻、碱灾害很多,麻子这种油料作物抗灾性很强,农民有种植麻子的传统习惯。靖边县的王渠则公社,合作化初期种植的麻子面积超过总耕地的一半,境内开设油坊十处,年榨油量达十五万多斤,畅销省内外。现在呢?这个公社种麻子不多了,去年统计,包括地塄地畔、水渠壕沟,总共不到耕地面积的三十分之一。今年稍微多种了一点,由于油粮的互换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不敢作大的调整。后果很明显:一是砸了农民和职工的油罐子,堵了来钱的路;二是勉强种粮食,因难以抗御自然灾害,产量很低,成本很高,有的社队种粮比买粮还要贵。“三边”的农民在滩涧地种麻子,比起种粮食来,无疑有着明显的优势,经济效果要好得多。就因为粮这一头卡住了,农民只得弃油种粮。现在一些地方经济“活”不起来,大都是有优势不能发挥,主要在于思想不活,有好办法没想到,有好办法不敢用。
由于长时间受“左”的思想和“左”的政策干扰,我们过去在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上,想的很窄,限的很死。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只想到十几亿亩耕地;对十几亿亩耕地,又几乎只想到搞粮食。有些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制订的。应该肯定,粮食非常重要。但是,不顾实际情况,在那些宜林、宜牧、宜多种经营的地方,不发挥本地区的优势,也去劈山,围湖,毁草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结果生产不能发展,群众生活困难。当前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也在讲宜什么种什么,但在措施上仍然卡得很死,这不能改,那不能办,框框很多,这说明思想僵化和半僵化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各地要把本地区的自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经济搞“活”,首先还是要解放思想,解除自己头上的“紧箍咒”。真正从实际出发,从经济效果出发,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有丰富的实际内容的。比如象有些地方那样,大胆地调整农作物布局,减免林、牧、渔和经济作物区的粮食征购,保证那里人民的口粮,并在资金和物资上加以扶持;地区与地区之间建立联合经济体,沟通渠道,取长补短;社队间试办联合企业,集股投资,联合经营等等,这都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如果继续死守着已被实践证明有害于经济生活、阻碍生产发展的条条框框,害怕改革,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下去,又怎么能把经济搞得活起来呢!


第2版()
专栏:

廊坊地区加强四级农科网建设
本报讯 河北省廊坊地区认真搞好四级农业科学技术网的建设,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前几年,这里的农科网有名无实,公社农技站平均不到一名技术人员,大队、生产队农业科技力量就更加薄弱。有一些公社农技站虽然建立了组织,配备了人员,但没有配备内行领导,外行行政干部较多;抽调农技人员“打杂”太多,业务时间不能保证;资金缺乏,一些必要的设备不能购置。针对这些情况,地区领导对公社农技站进行了调整,提拔了八十六名大中专毕业的农技人员担任正副站长,明确规定,要保证农技人员有六分之五的时间从事业务工作,不能随便抽调作其他工作。资金不足,从地区财力中拿出一些经费作为补充,使公社农技站的经费有所增加。
廊坊地区四级农科网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各级农科组织经常培训农村干部,向广大社员宣传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去年播种小麦时,全地区共培训了两万多名农业技术骨干。今春低温干旱,农科组织又积极向广大社员传播和推广小麦早春管理技术。
今年,这个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网针对全区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提出了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玉米栽培、白毛杨育苗等十五项重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科研活动。


第2版()
专栏:

田柳公社干部坚持每周上专业课
本报讯 山东省寿光县田柳公社的干部,建立了“每周一课”学专业的制度,定期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举办一年来已经收到一定成效。
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后,公社党委认识到,要搞农业现代化,没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干部队伍,是不行的。组织公社机关干部学好专业知识,是当务之急。因此,公社党委研究决定,每周的星期四晚上,专门给机关干部上技术课,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并作为一项制度,列入党委议事日程,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变动。每逢上课之前,党委具体抓这项工作的同志,预先同公社农技站的同志一起研究,提前确定学习内容。到了学习时间,下去蹲点的或者外出的干部按时回来,参加学习。上课的教员,主要由公社农技站的技术员担任,也聘请上级科技部门的人员来讲课。学习的内容,一般是从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学一些报刊和书籍上的农业知识。农忙时用啥学啥,边学边用;到农闲时,就系统地学习一些农业基础知识。这样,虽然时间不多,却能积少成多。去年以来,他们已先后学习了肥料和农药使用、植物保护、作物栽培等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


第2版()
专栏:

受社员欢迎的农科队
本报讯 通讯员刘凤贺报道:安徽省利辛县高皇公社曙光大队农科队,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差、粮食产量低的实际情况,大搞科学实验,培育高产良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科队在老支书刘殿勋的带领下,向培育良种进军。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经过多年的努力,摸清了各类农作物现有品种的优缺点,以及它们的生长规律和特性,通过反复试验对比,选择了秸秆粗壮而又耐旱的“石家庄五十四号”小麦,与早熟的当地“疙瘩造”小麦进行有性杂交,培育出了早熟、高产、出粉率高的小麦新品种“青年一号”,受到社员的称赞。他们还把当地“平顶五”大豆与不怕旱涝的野生“苍耳”进行远缘无性杂交、培育出了抗旱耐涝、免疫力强、亩产三百多斤的“曙光五号”大豆。
农科队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搞了小麦、大豆、棉花、芝麻等一百多个品种的对比试验,繁育出各种良种十万多斤,实现了全大队良种化。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烧荒肥地的办法不能再用
贵州省兴义地区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多山地区,一些人认为“火不烧山地不肥”,还沿用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由于放火烧荒,山火连续不断,有的地方从偏僻的山坡,一直烧到公路旁。
放火烧荒,只能得到薄薄一层草木灰,沿用这种原始、落后的耕作方法,收获粮食不多,但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难以用数字计算的。其结果是“山上烧荒,山下遭殃”。一遇大雨,泥沙俱下,淤塞塘库、河道,冲毁山脚田园庄稼。兴义地区册亨布依族自治县巧马采伐林场下面的河道,过去清流不断,游鱼不绝。林场四周的山坡上,多年来由于连年放火烧荒,如今河水已经干涸,常年断流,淤积的泥沙约有五、六尺厚,下游社队的田地常被冲毁。
由于放火烧荒,酿成的山林火灾,去年兴义、黔南两个地区发生八百多起,毁林面积六十五万多亩,其中相当部分就是放火烧荒这类生产性用火引起的。
改变这种原始的肥地办法,停止用放火烧荒扩大耕地来增加粮食产量,依靠科学种田,努力提高现有田土的单位面积产量,当地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饶平公社东岩大队,过去搞刀耕火种,种“懒庄稼”,几乎年年要回销粮。从一九七三年起,大种绿肥和双季稻,亩产从原来的四、五百斤提高到一千一百斤,开始为国家作贡献。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罗甸县,是贵州省有名的赶山吃饭的地方,也是全国重点的“老火灾”县之一。从一九七三年起,县委领导同志亲自到群众中去宣传护林的好处,组织人员深入到放火烧荒严重的地方,反复宣传党的政策和护林防火的重要意义,对那些带头放火烧荒的干部给予严肃处理。结果,这个县近年来放火烧荒现象大为减少。
本报记者 赵辅元
编后
刀耕火种一类原始的耕作方法,即使在某些生产相当落后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大多为人们抛弃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近年来放火烧荒的事又多了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那里的上级领导部门在确定生产方针上没有从实际出发,单一抓粮,硬性分派开荒任务,或者对护林护草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具体有力的领导,以致在那些地方毁林成风。
去年,我国森林火灾是十几年来最多的一年,约有三分之二的林火发生于毁林开荒、烧饲料地和烧牧场。这种情况,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迅速杜绝,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第2版()
专栏: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扭转采育失调现象
黑龙江林区建设重点转到营林方面
据新华社哈尔滨六月三日电 解放后三十年来一贯以生产原木为中心的黑龙江林区,最近明确提出把林业建设的重点转移到营林方面来。
黑龙江林区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林木蓄积量最多的一个绿色宝库。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九年,有三亿一千五百多万立方米木材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是,由于过去没有自觉地按照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长期执行单一的以原木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方针,重采轻造,采伐多造林少,更新跟不上采伐。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森林资源遭受很大破坏。
黑龙江林区采育严重失调,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去年以来,国务院、林业部和黑龙江省委的领导同志相继深入林区调查研究,帮助总结历史经验,寻求解决办法。黑龙江省林业总局党委还充分听取了林业专家们的意见。在这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最近黑龙江省林业总局提出了加强营林工作的十项措施,决定采取行之有效的实际步骤,从方针政策、经营思想、组织领导、营林队伍、人力财力、物资设备、林业科研、技术力量、营林工人的生活福利和劳保待遇等方面,切实保证营林发展的需要,认真、迅速地把林业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以更新造林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目前,黑龙江林区各级党委把营林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二把手亲自抓营林,带头学技术,掌握业务,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干精神的技术干部,选配到领导班子中来。从今以后,营林生产的好坏,列入考核林业企业的主要内容。长期不能改变营林生产落后面貌的,要采取组织措施,调整领导班子;对于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并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


第2版()
专栏:

一手抓采伐 一手抓造林
江边林业局保持青山常在
本报讯 云南省江边林业局在完成采伐任务的同时,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二十多年来,全局营造新林一百零二万亩,林地面积比建局时增加百分之二十五,森林覆被率提高百分之十五,森林年生长量已经大于采伐量。由于年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江边林业局被评为先进企业,受到国务院表彰。
江边林业局在建局的头几年里也是只采伐,不造林,砍完一片就搬家。一九六四年一场暴雨,山洪暴发,不仅大批木料被洪水冲走,连林业局的机关也不得不搬家。工人心疼地说:“这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果。”这场暴雨山洪使局党委深刻认识到,那种重采伐轻造林或只采伐不造林的做法,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次灾害过后,江边林业局党委决心搞好营林更新,贯彻执行“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方针。他们采取措施,对生产系统进行了改革。第一项是生产计划的改革。局党委要求生产科不仅要管木材生产计划,也要管营林更新计划,在下达计划时,要做到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两项任务同时下达,并作为年终检查评比指标。第二项改革是建立营林专门机构和营林专业队伍。局党委规定,各场(队)不经营林科同意,不准把营林工人派去搞别的工作。这样,一支专业营林队伍就固定下来了。第三项改革是实行以场定居。这三项改革措施,保证了营林更新工作的顺利开展。从一九六六年以来,他们不仅把一九六四年后每年的采伐迹地全部更新,而且还把过去采伐后未更新的二十多万亩旧迹地都栽上了树。


第2版()
专栏:

峨眉名茶增产
新华社成都六月一日电 著名四川峨眉春茶增产,到五月上旬的收购量已超过去年同期百分之十九点八。
峨眉山种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这里出产的“峨蕊”和“竹叶青”都被评为四川名茶。“峨蕊”芽嫩纤秀,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竹叶青”扁平圆直,形似竹叶,翠绿清香,回味甘甜。


第2版()
专栏:吉林通讯

老盛进山
共产党员盛贵山,在深山老林埋头苦干近二十年,去年被中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评为模范干部。
早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老盛从汪清县农业局调到离县城近百里的十里坪。这个地方两山夹一道深沟,土地零散,土质贫瘠,无霜期只有一百来天。他深知党组织派自己来这个穷山沟就是要带领群众改变山区面貌。人进了山沟,思想先得扎根山沟。第二年,他就将母亲、爱人和孩子,从平原区的石岘镇搬来山里边。老盛在这里工作了十七年,当过公社副社长,挑过公社党委书记的重担。他领导广大干部和社员,艰苦奋斗改变生产条件,收成一年胜似一年,社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前年秋天,正当盛贵山盘算第二年怎么干的时候,县委决定调他去复兴人民公社担任党委书记。这要从十里坪再往深山里进一百里,要过海拔一千一百米的雪岭,还要翻更高的金星岭,天气更寒冷,无霜期更短,比十里坪还穷困。但是,老盛想到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应该服从组织,二话没说,就召集大队干部开了告别座谈会,请大家给自己提意见。第二天,他乘坐森林铁路的小火车,愉快地到了更艰苦的工作岗位。
盛贵山同志到复兴公社后,一年时间对分布在一百三十里内的十个大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去年春天,在公社党委会上,他集中大家的意见,制定出一个扎实可靠又鼓舞人心的发展生产、改善社员生活的计划,社员和干部们都满意。可是,天不作美,春播时雨雪连绵,夏天又一场雹。老盛带领大家认真落实农村经济政策,调动社员积极性,全社战胜了自然灾害,去年生产粮食四百四十万斤,比一九七八年增产一百万斤,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为了增加社员的收入,老盛组织群众参加国营林场的修路、集材劳动,还利用采伐过的剩余物,炼松油,烧木炭;发动社员采集松子、蘑菇、木耳,挖药材,让百宝下山。全公社副业前年收入三十九万元,去年收入达到八十二万元,社员每人平均收入前年为一百一十元,去年达到一百四十元。
盛贵山同志在十里坪工作时,他的家离公社只有几十步远。木板栅栏围圈的小院,坐北朝南三间大瓦房,宽敞亮堂。老盛到复兴公社后,离开了舒适温暖的小家庭,因为母亲年老体衰,难适应深山酷寒,暂时还没有把家搬来复兴。他同公社的汽车司机和另一位干部住在一个屋里,只是回公社开会时歇歇脚,更多的时间住宿在深山老林社员的家里。盛贵山同志到复兴公社快两年了,只是去县委、州委开会,提前一天下山,回家看看。他这种为人民甘愿吃苦、到山区努力奋斗的精神,同那些贪图享受、不愿意到艰苦地方工作的人相比较是多么可贵啊!
本报记者 齐志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