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列宁二三事
宋洪训
“请你遵守法令!”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政权的将近七年时间里,始终不懈地为改进苏维埃机关的工作而斗争。他总要求苏维埃机关的工作实事求是,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他认为,执行苏维埃政府的一切法令和决议,对改进机关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列宁身居高位,但时时事事都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法律,一丝不苟。即使对于一些不成文的法规和准则也从不违反。列宁在克里姆林宫理发室排队等候理发的故事,借阅图书馆书籍按时送还的事迹早已成为人们的口碑。
一九一九年,根据列宁的建议,司法人民委员部法制处编写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请你遵守苏维埃共和国的法令》。小册子是在列宁亲自主持下编写的,编好后,根据列宁的意见分发给人民委员会每个委员。列宁在寄书的同时,还附去一封短信,指出“其中载有全俄苏维埃第六次代表大会所颁布的一项法律,请予以注意。此项法律必须无条件地严格执行,特此提醒。”列宁在人民委员会的会议上,还常常把这本小册子放在自己面前,有时引用上面的话,以提醒委员们注意。这本小册子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自然成了遵守法令的一种号召,正如书名所提示的:“请你遵守法令!”
在遵守法令和执行决议方面,列宁不但严以律己,而且也不“宽以待人”。列宁每当发现有不执行苏维埃政府的命令和决议的行为时,总要惩罚犯错误的人。据列宁的秘书回忆,曾多次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某一个负责工作人员不执行某项决议或违反有关法令时,列宁立即指示给他以适当处分,个别应依法扣留的,列宁则指示“要在放假日扣留,工作日释放,以免工作受到损失。”
列宁认为,处分可以不必太重,但一定要破掉那种以为犯了错误可以不受处分的观念。
对拖拉作风毫不容情
列宁认为,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会有毁掉我们事业的危险。有一次他在给瞿鲁巴的信中说:“污浊的官僚主义使我们陷入滥发文件、空谈法令、乱写指示的境地,而生动活泼的工作却淹没在这浩如烟海的公文中了。……大多数人民委员和其他大员们却不自觉地‘往绞索圈里钻’。”
列宁对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他认为对染有官僚主义、拖拉作风毛病和玩忽职守的人必须给以行政处分,情节严重者必须撤职,并送交法院审理。
一九二一年夏,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属下的企业调查委员会准备同英国实业家厄克特谈判关于承租的事宜,但迟迟没有动身。十月,当列宁得知这次拖拉事件时,立即写信给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波格丹诺夫说:“这是骇人听闻的拖拉,不象话到了极点。我建议您对造成这次拖拉事件的人给予处分,并要真正立即出发。如果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再容忍这种拖拉作风,那就不用搞任何‘建设’了。”
在同一年,莫斯科省部分地区遭受雹灾,粮食歉收。该省新卡缅斯基县两个乡给粮食人民委员部写了申请书,要求减免粮食税。但是,申请书在粮食人民委员部采购管理局计划处处长阿尔丘霍夫办公桌的抽屉里一直躺了三个月,没有进行处理。
列宁得知后,立即给莫斯科革命法庭写信,要求把这一拖拉事件案交给法庭审理,并将判决告诉他。列宁在信中严厉指出:“无论从党的还是从政治的观点来看,为了贯彻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对拖拉案件的审理应该是最庄严、最富有教育意义的,而判决则应该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一点极为重要。”
不以“大官”身份出行
往往,“大官”出行总要兴师动众,前呼后拥,车水马龙。列宁十分厌恶这种“大官”出行的气派。而尤其重要的是,不以“大官”身份出行,使列宁了解到许多通常不易了解到的情况。
一九二二年年初的一天,北风呼呼地吹着。列宁穿着一件粗呢大衣,领子翻得高高的,来到了莫斯科车站。他以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身份去乘坐轨道车。轨道车当时是由全俄肃反委员会和交通人民委员部共同管理,供执行紧急任务和迅速运送小分队使用的。列宁这次以普通人员身份出行,得以了解到轨道车管理上混乱不堪的真实情况。
事后,列宁写信给有关主管同志,并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我看到的轨道车,情况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无人照管、残缺不全(很多东西被偷走了!)混乱已极。燃料看来被偷光了,煤油里有水,发动机的运转糟得叫人无法忍受,途中不断地停车,运行情况糟糕透顶,不该停的站也停,站长们全然无知……”
列宁在信中谈到:“幸亏我是化名乘坐轨道车的,所以能够听到而且已经听到了职工们坦率而真实的(不象官方文章那样动听而虚假的)介绍。……我这是第一次不以‘大官’的身份在铁路上出行。‘大官’出行往往要发几十份专电,兴师动众。我是以全俄肃反委员会属下一个无名工作人员的身份出行的,所得到的印象令人懊丧已极。”
列宁提出建议,要全俄肃反委员会和交通人民委员部两个单位协商,立即任命一位负责人,直接把这项工作抓起来,而不是“当官做老爷”。


第7版()
专栏:

美国的专利制度
陈德彰
顺着一号公路由华盛顿往西,在华盛顿和亚历山大之间,有一幢引人注目、式样别致的大楼。这个地方叫“水晶广场”,它就是美国专利局的所在地。
专利局是美国商务部的一个重要下属机构。每年,它收到十几万份专利权申请书,经过审核,向美国公民颁发五六万张专利证,同时还向外国人或外国企业颁发两三万张专利证。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专利制度,用以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并为发明创造开辟和扩大利用途径。早在美国独立以前,英国殖民当局就在北美颁发过专利证。第一张专利证是马萨诸塞法院颁发给一个叫赛缪尔·温斯洛的商人的,他发明的制盐法取得了专利权。
美国专利局成立于一八三六年。它的一位负责官员说过:“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小孩都是一个潜在的发明家,他们中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曾想过要发明某种东西,只是大部分人的热情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左右。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人会坚持下去,终于有所成就。专利局的职责就是鼓励更多的人坚持努力,作出发明,造福社会。”
在美国,一个人有了某项发明,就可向专利局提出申请专利权。专利局经过审查、核实,认为它确是一项新的发明,就会向发明者颁发专利证,特许在一定期限内只有发明人才有权利用或出售他的发明。别人或别的企业想要利用这一发明,就得花钱向发明者购买专利权。有的发明者通过出售专利权可以获得一笔收益,也有的发明者自己利用该发明办起工厂进行生产。这种经济上的收益刺激了不少新的发明和创造。
在申请专利权时,发明人必须保证该项发明确实是新的发明,而且这项发明必须有商业价值。一般发明的专利权期限为十七年,通常情况下不能延长。各种各样的发明都可以申请专利权。有些发明对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也有些发明并没有多少价值。前者期限长,付款较多;后者期限较短,要付的费用也较少。
除了专利局之外,美国还有许多半官方和民间的组织,促进专利的发展。各银行和商会对专利权都很重视,有专人从事专利权方面的业务。美国还有一些专门办理专利权方面的律师和法律事务所。
在一切为了利润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专利制度也反映出相互倾轧、竞争的一面。不少发明,甚至重大的发明往往为某个资本家所垄断,成为他的生财之道,而不能为社会所共享。还有些资本家,为了阻止新的发明创造影响他以原有的企业设备继续攫取更多的高额利润,将某些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买下来而不用,甚至销毁。例如前几年,有人发明了一种经久耐用的长寿白炽灯丝,某灯泡厂老板就花巨资将该专利权买下,然后将技术资料锁在保险柜里封锁起来,以保证他生产的灯泡销路不断。这就完全扼杀了可以造福于人类的发明。


第7版()
专栏:

大西洋岛国失踪之谜
李令遐
相传大约九千年以前,大西洋中有个强大的岛国,它的面积比非洲还大。岛国的军队曾在出征欧洲和非洲的激烈战争中获胜,但最后被希腊军队击败,返回岛上。一天,大西洋突然发生强烈地震,这个一度强盛的岛国竟沉没在咆哮的大西洋波涛中,从此销声匿迹……
最早用文字记载这个传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在公元前三百五十年曾叙述过这个大西洋岛国,指出她静静地躺在西班牙西部的茫茫大海中;这个岛国曾相继为四个皇帝所统治,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庙宇连成一座座美丽的城市,岛上的居民信仰太阳。
历史上还有不少学者著书撰文论述这个失踪了的岛国,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学者伊格内修斯的著作了。而现代许多历史学家则认为关于大西洋岛国的传说并不真实,指出所传大西洋岛国存在的年代,正值西方世界的石器时代,人们住在洞穴和窑洞中,并以打猎为生,还不可能建造宫殿和庙宇。地理学家表示,在非洲西面、美洲南面的大西洋中,确有一片陆地发生过沉陷。在大西洋洋底,有一座宽阔的海岭从冰岛延伸至南极。海岭时而浮出水面,形成了非洲西海岸的亚速尔群岛。不过,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冰川末年,融化的冰水改变了全球的地理现象,这发生在公元前五千至一万年。英国和法国就是在那时被英吉利海峡分开的。也有人认为,当月球确定了它目前同地球所保持的距离时,大西洋岛国沉入大洋底下,原因是月球引起的潮汐使得一片大陆深深地沉入海底。还有人认为,这是金星引起的水灾造成的。可能就是那场水灾淹没了那个大西洋岛国。
在太平洋中,海底火山有时会把陷在海水中的小岛一下子推出海面,而有时这些小岛又悄悄地不见了。这不禁使人们发问,大西洋岛国的沉陷是不是出于同一原因呢?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著名的“百慕大三角”——佛罗里达州对岸一千英尺深的海底,发现了一座高达五百英尺的巨大金字塔,比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高得多。科学家们用海底摄影机拍摄了一幅照片,显示出这座海底金字塔的原形。科学家提出,这座金字塔也许是大西洋岛国的建筑,因此,这可能是揭开大西洋岛国失踪之谜的一项重要发现。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证明大西洋岛国确实曾经存在。它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第7版()
专栏:

缩微胶卷与图书馆
今天的图书馆正日益面临着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它不可能只是传统的书刊陈列和储存场所了。在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缩微胶卷已被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日益广泛应用。
虽然在世界不少国家,许多图书馆规模宏大、设备齐全,但由于世界上书刊发行量越来越大,致使图书和资料的储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据统计,仅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七四年,世界书刊出版数目即增加了五倍,与此同时书价也在不断提高。这种趋势仍在发展。这就使书刊的储存空间和购置书刊的经费都在急遽增加。因此,缩微技术的兴起和应用,对于图书馆就有其现实意义了。
今天,人们采用现代化的缩微胶卷摄影机拍摄各种书刊资料,即把书刊进行连续缩摄,把内容录在缩微胶卷上。也有的是有选择地缩摄书刊的部分内容,然后印在象明信片大小的缩微卡片(类似照相纸)或透明胶片上。
美国从五十年代起就采用缩微胶卷技术。一小盒缩微胶卷,即可把一两年的报纸合订本全部缩摄在内。今天在美国,缩微卡片又在逐步取代缩微胶卷。人们在一张明信片大小的卡片上,能把九十八页书的内容缩摄在一起。欧洲许多国家也相继采用这种技术。苏联的缩微胶卷技术水平,与美国已相差无几。在我国,上海书店最近也把一部三大册、四千九百余页、六斤半重的《辞海》,缩摄成只有几两重的八十余张底片。它们加起来只相当于一本六十四开的日记本,可以放在上衣口袋内随身携带。
缩微技术应用于图书储存的好处很多。首先,它大大减少了储存图书和资料的空间,而且便于保存。据科学测定,缩微胶卷可以保存八百年之久。另外,它的成本也比出版书刊低得多。制作一张缩微卡片的成本只相当于印刷同样内容的普通书页的十分之一。它的储存成本则仅为储存普通书刊的百分之一。
当然,从目前看,缩微胶卷还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是它必须放在阅读器上加以放大,其操作技术还不是所有读者都能轻易掌握的。同时,如私人置备阅读器,价格也还相当昂贵。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购买、阅读和保存原书,还是比较方便的。 ·兰·


第7版()
专栏:

西德人口将继续减少
据西德的德国经济研究所估计,到二○○○年,西德的人口将下降为五千五百八十万人。同一九七五年相比,二十五年内共减少六百二十万人。人口减少的原因是出生率下降。与此同时,城市人口将继续减少四百三十万人。城市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市民继续向郊区迁移。 ·学春·


第7版()
专栏:

山光堡影话当年
朱敏信
西德首都波恩东南有一座雄伟的山,称哥德斯山。山上有一座古堡,叫哥德斯堡。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山而上,可直达古堡下边。人们登堡远眺,莱茵河畔绮丽的风光,尽收眼底。
古堡用石块砌成,耸立在悬崖峭壁上。古堡周围有一道厚墙,居高临下,十分险要。这座古堡建于十三世纪,当时正是德意志皇权衰落、诸侯蜂起的年代。在德国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逐渐出现了几百个各自为政的封建邦国,互相争斗,干戈四起。封建势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其管辖地区选择险要隘口,筑起了许多碉堡。至今,在莱茵河两岸还可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碉堡。这些封建陈迹,由于风雨的侵蚀和战争的破坏,曾经荒废,经修葺后,现在大都辟为游览胜地了。
从哥德斯堡向莱茵河对岸望去,群山起伏,翠屏耸峙;层峦叠嶂,奇峰隐约。随着气候的变化,山区的奇观美景,变幻无穷。有时白云缭绕,象一层轻纱,掩映着俊俏的峰峦;有时蒙蒙细雨,飘洒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使山林润泽娇娆。夏日,晴空万里,阳光照耀着山上高大的建筑物,显得十分瑰伟;冬天,雪花飞舞,漫山白遍,一切又显得那样素雅幽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连绵的群山中,有一座格外峥嵘的山峰,象龙首昂视太空,它名叫龙岩山。它的北边有一座体态雄伟的彼得斯山,山上建有宫殿式的旅馆。从这里遥望莱茵河,烟波浩远,碧水生辉,穿梭般的游艇,飞溅的浪花,成群的水鸟,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哥德斯山和彼得斯山雄峙莱茵河两岸,遥相呼应,互为映衬。它们经历了几许历史的沧桑,目睹了多少人间悲欢,记载了多少发人深省的往事……
一九三八年,莱茵河上空乌云翻滚。妄图称霸欧洲的希特勒在这年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千方百计要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安抚希特勒的扩张野心,一年内三次来到德国,向希特勒屈膝献媚。这年九月下旬,张伯伦来到哥德斯山同希特勒谈判。
为了同张伯伦谈判,希特勒住到哥德斯山附近豪华的德莱森饭店。张伯伦则住在彼得斯山上的旅馆中。每天会谈前,张伯伦都得乘船渡过莱茵河,来到希特勒的住处。
当时的张伯伦,尽管因国内对他的绥靖政策的反对日益强烈而忧心忡忡,但他同希特勒会谈时,却总是一意孤行。他“不但满足希特勒在伯希特斯加登(德国南方一地名)所提出的全部要求,而且还要有所加码。”这次会谈,就是张伯伦向希特勒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步骤。于是不久之后的十月一日,希特勒就侵吞了捷克苏台德区,次年三月十五日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并于九月一日进攻波兰,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啊!
现在,四十多年的史页已经翻过去了,人们登临哥德斯山时,纵目眺望,虽然山色依然明媚秀丽,古堡依然肃穆庄严,但当年张伯伦和战争狂人希特勒所酝酿的这段血淋淋的历史,人们能因眼前宁静的美景而轻易忘却吗?
山光堡影依旧,历史法则无情。人们相信,侵略者不管如何嚣张一时,但最后,他们终究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第7版()
专栏:

狂暴海滩与温顺海滩
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东行约三百公里,即可到达南美洲著名的避暑胜地——埃斯特角半岛。
埃斯特角半岛风光秀丽,草木常青,别墅和温泉疗养所星罗棋布。每年到这里消夏和疗养的游客络绎不绝。半岛东西两侧伸展着迷人的海滩,海滨浴场连成一片。半岛东临烟波浩渺的大西洋,汹涌的浪涛如同咆哮的猛兽,一刻不停地冲击着海滩。在这儿游泳和赛船的人都得有相当的勇气和胆量。人们把这片海滩取名为“狂暴海滩”。然而,有趣的是,半岛西部的海面却常年风平浪静,因而素以“温顺海滩”著称。两个景色不同的海滩,为不同爱好的游客提供了各自满意的活动场所。对于海上运动爱好者来说,埃斯特角半岛更具魅力。
自一九六七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在此召开后,埃斯特角市开始在世界上崭露头角。目前,埃斯特角市区已有七十个街区,许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是埃斯特角半岛的休养中心却建立在森林里,人们把林间空地改造为草坪和花园,建造起不同风格的别墅和温泉疗养所,既有斯堪的纳维亚式的小屋,也有豪华的现代化建筑。当地人有午睡的习惯,因而半岛上的服务行业和各种娱乐场所都是从黄昏开始营业,直至翌日中午。
埃斯特角半岛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吸引着大量游客。旅游业的发展活跃了乌拉圭的市场,促进了水上和空中交通事业的发展,为乌拉圭增加了外汇收入。一九七八年乌拉圭旅游业共收入七千万美元,其中百分之五十六就是从埃斯特角半岛得来的。 ·张仓吉·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