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教师进行曲
——景山学校速写
黄宗英
是动乱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在北京。我碰到一位在大学任教的朋友。我们自然而然地谈到祖国振兴的希望。他说:“我们想把景山学校毕业的学生尽可能地招到大学来。”“景山学校?”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它的名字,知道是一座中小学一贯制的进行教学改革的学校。
还有一次,我在访问某科学家时,他的小孙孙十一岁了,凑巧那天下雨打雷,小孩子说起了大气啦、正电负电啦、磁场啦……。我笑说:“真是家学渊源,都是您给灌的吧。”
老科学家说:“我才顾不上灌他哩。是学校里开了常识课,仿佛世界上没有他懂不了的事啦。景山学校的科学启蒙教育,我投一票!”景山学校为低年级开设的常识课,每周两节。这门课,不留作业不考试。是通过画画、实物、简易的实验、有兴趣的故事,由浅渐深,使科学的细胞注入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让下一代从小就长出科学的羽翅。每个星期,孩子们都眼巴巴地等着这门最有意思的课。
还有一次,我陪一位外国专家游园。象常有的事情一个样,我们请一位腼腆的姑娘代按一下照相机。姑娘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对答。过后我问:“你是哪个大学的?”她答:“我在农村插队八年了。正备考。”“英语是突击的吗?”“不,是在小学学的?”
“小学?”外国专家问。
“我们从一年级起开始分头学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外国专家睁圆了眼睛:“什么学校?”
“景山学校。”
“黄,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中国有这么个学校?语言就是应该从小开始学。在学习本国语言同时,掌握外国语言,对孩子并不是难事。她的发音没说的!你该早告诉我,这关系到中国‘四化’……”她很动感情地跟我说:“黄,我真的想放弃假日(在中国的外国专家,每年有假期)到这所学校去教孩子。你替我问问,他们欢迎不欢迎?”
是“冬老人”还在和“春妮儿”狡赖耍滑的季节,清晨大早,我和背着书包的孩子们一起来到景山脚下的景山学校——首都,一条平常的胡同、一个平常的操场、一幢平常的楼房、一间平常的教室。
春风吹,
春风吹,
吹绿了柳树,
吹红了桃花,
吹来了燕子,
吹醒了青蛙,
吹得小雨轻轻地下……
小学生们把冻得红红的小手放在身后,专注地望着黑板,哈着热气的小嘴在朗读。
啊,这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我忽然觉得这间课室极不平常了。象我在电视里看见过的进口成套外语教学的对讲课室似的,同样闪烁着科学的异彩。是这里,创造出了使我神往的不平常的数字。
关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识字数:
(1)解放前:989字
(2)1950——1959年:1200字
(3)景山学校从1960年起试验集中识字20年了:2200——2500字
两千二百字——两千五百字!啊,据统计,一般书报杂志,生活最常用字也就是这个数字。那就是说,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如果他有兴趣,他可以翻开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书啃上一啃了。那就是说,象《天方夜谈》里勤劳憨厚的小兄弟,他已经得到了“芝麻芝麻开开门”的秘诀。科学文化知识的厚厚岩壁,将为他开启山门,呈珍献宝了。
老师们是怎样一笔一划一撇一捺,把汉字分解、归类;怎样探索形声字、会意字、转注字、假借字之间的奥妙;怎样总结集中识字、大量阅读、抓紧作文和形象、记忆、判断、想象之间的关系……原谅我,我闹不清了,我虽然是个识字分子,却全然不懂识字的规律,要承认,这是一门了不得的学科!如果两年能掌握2200——2500字,谁能说汉字一定比欧美语言难学呢?(变格、时态……也得搅合好几年哩!)这不但对小学教育、对成人扫盲是福音;对国际交往也是好消息。识字,是四个现代化的“桥梁工程”。没桥,再宏伟的规划和任务,都只能隔江兴叹。我忘了自己认字块、读“大狗跳,小狗叫”,费去多少时光。但是,我痛心地、明白地知道,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农村里的青少年文盲、半文盲回升了;城市里,中、小学的文化程度下降了。一场噩梦醒来,堪喜的是:“四化”在血火中争得了生之权利,理想之大厦毕竟已经动土兴工。堪忧的是人才“森林”过伐太甚;而小树的速生快长,更是急煞人。
所以,2200——2500字呀,如聆仙乐,令我惊喜陶醉。虽然,这乐曲,景山学校的老师们已经谱唱了二十年,从发乌黑唱到了发苍苍,唱了五分之一个世纪!
二十年,寒来暑往,七千多个朝夕,老师们带领着一班又一班小学生,呼唤春风。
二十年,有的老师,是自愿从大学的讲台上走下来,来到跳橡皮筋、踢小足球的娃娃面前。二十年,有的老师,梳着两条长长的发辫,闪动着温柔清亮的眸子,还来不及把爱情的弦儿奏响,为了教育,她已以整个身心举起了普罗米修斯式的火炬。
记得,我小时候听过舍身喂虎的传奇;大起来读过凤凰涅槃的诗句。只是哟,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一件明明白白的好事,在我的祖国,却要几度死去活来去取得存在的权利!
学校,校牌好端端地被摘下;老师,姓名倒了过来打上×;课室,在动乱中被砸碎多少门窗?承受过多少耻辱和恶言?楼房,在地震中,歪斜了烟囱;连窗台、天花板至今还在心碎地呻唤。可是景山学校的老师啊,一直积极奋勉,一直乐观勇敢。生活的辛劳和困难,且丢在一边。那怕月底没钱去买豆腐乳、萝卜干,那怕自己的孩子生病在急诊间,老师还是微笑着把丰盛的精神食粮捧到学生面前。教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比遗传工程还顽强。这里,最年轻的老师,年纪只有二十三,却担负着十年级的语言课程,教毕业班。他的家只几分钟路程,可是为了节约一分一秒,他吃在学校、住在学校。校园里,堆着碎砖乱瓦的夹缝空地,是他晨读的“书房”。夜半时光,他还重新泡上浓茶,振作精神,甜蜜地阅读学生作文、书写教案。
我坐在这间不平常的课室里。我看到冰在溶,雪在化。我看到社会主义的一抹朝霞。
呵,我的姊妹兄弟,你们使“老师”这庄严的名词,更增添了光彩、加深了意义。你们日夜拥抱知识的大海,为一班又一班的孩子,结晶出生命必需的盐的颗粒。你们日夜开凿文化的矿藏,给一群又一群的少年,供应充足的前进的动力。你们教育青少年区分科学和愚昧,崇高与卑鄙,让真理和美,活在课堂上你们的柔声曼语里。……


第8版()
专栏:

春催桃李〔油画〕沈崇道


第8版()
专栏:连载

访日寄怀
·于伶·
五、友谊花开照胆明
二十九日晚,日中文协的常任理事们为我们在新大谷的云海厅举行欢宴。主人是理事长宫川教授,常任顾问、著名作家井上靖,河原崎长十郎,千田是也,泷泽修,日本艺术院会员、著名画家东山魁夷,杉村春子,中岛京子,中国文学学者藤堂明保,事务局长白土吾夫,次长村冈久平与佐藤纯子;还有两位青年译员:横川健和高桥紫女士。前次二百人的酒会,我们六人象是游泳在友情的海洋里,今天二十人的团叙,恰如探亲的远客亲炙于热情的主人的餐席上,怡怡融融,娓娓亲切。从井上先生的名作《天平之甍》,谈到河原崎先生主演的《天平之甍》,正在哄动全日本的影片《天平之甍》,又从东山先生的名画扬州风景,谈到日本朝野重视的正在隆重地准备国宝鉴真塑像回中国探亲的盛举,和中国政府与人民在隆重准备着迎接,归结到中日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与今后友好合作的光明前景。也谈到河原崎先生已接受了我国中央实验话剧团邀请担任《鉴真东渡》的艺术顾问这一喜讯。从“丝绸之路”谈到《丝路花雨》舞剧的成功,朋友们为我们高兴。从河原崎先生演出郭老的《屈原》,谈到朱琳所演的《蔡文姬》等话剧,谈到中岛健藏、郭老等前辈所致力的中日文化与友谊交流的丰功伟绩。从泷泽修先生演出的《关汉卿》,中国各地各次演出该剧的成就,谈到田汉同志所受“四人帮”的迫害,举座为之唏嘘。白土先生讲起“四人帮”肆虐的后期,他在王府井街头喜出望外地偶然见到了九死一生的周扬同志夫妇,瞠目不便相招呼,他举起手中的照相机又放下不便拍摄的心情。杉村春子女士讲起到北京见到了居然还活着的夏衍同志,拥抱着痛哭,夏衍用日语安慰她的感人场面。大家沉默中,方掬芬含泪敬了杉村一杯酒。赵寻为了转变话题,苦笑着说了个插曲:于伶在一九三五年犯了个大错误,就是不该胡涂地把江青介绍进了当时的电影公司。我连忙承认错误,说已经亲受到她的惩罚了。宫川理事长说:有些错误是难于避免的。日本有些学者出于热爱中国的好心,写介绍中国的文章,有时也难免上当,带出了一二“四人帮”的语言,现在也在消毒呢!我们连忙说:这真是“四人帮”祸延邻邦的好朋友了!
盛会之余,夜不成寐,我记下四句:
相望海天衣带程,高歌畅颂古今情。
今宵端的风光好,友谊花开照胆明。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一部古书的回国
吴德铎
去年五月十六日,我在本刊发表过一篇《一部日本珍藏的中国古书》。内容是介绍珍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即原日本皇宫图书寮)的《全芳备祖》的宋刻本。我们所期待的这个珍本的影印件,在中日双方有关部门的支持、关怀下,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便到达北京。
我们对这一刻本,所知本极有限,以为它既是残卷,数量不会很多,思想上便以吉光片羽、断简残篇的眼光来看待它。寄到之后,才知道这一残卷有四百五十余叶(双页)之多,影印时要一幅幅地摄影,共要拍四百多幅,且不说其他,单单影印,日本朋友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便值得感谢不已!
《全芳备祖》原书分前后两集,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两集共五十八卷。刻本现存前集十四卷,后集二十八卷(中一卷残,下同),两集共四十二卷,如按卷数计算,现存的篇幅约为原书的四分之三。一下能看到这许多前所未闻的宋版宋印本,实在喜出望外,拿过去藏书家的行话来说,真是了不起的眼福!
识别版本,一般均依靠卷首的题识、牌记、图章等标志,现在虽因原书残缺,缺少了这部分资料,但从行款、字体等看来,原书的确是宋刻;每卷卷前的“建安祝穆订正”的字样,更证实当年日本学者对这书所作的判断(断定它是“麻沙本”),完全正确。据日本报道,这书传往日本的时间,是公元十四至十六世纪的室町时代,相当于我国的元、明之际。
《全芳备祖》刻本所存,除前集全是花外,后集只缺三卷、残一卷,实存二十八卷,与日常生活、国计民生关系较密切的果、卉、草、木、农桑、蔬、药等类,均在后集中,它是植物学、科学史和版本学研究者的一个有待开发的宝库。日本朋友提供的这个影印本,肯定会对我们这些方面工作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8版()
专栏:

润物细无声
王寿兰
一场春雨落地,教研组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吟诵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家听后议论说:当前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么需要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啊!
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迫切需求人才,对两亿多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培养,事关社会主义大业的成败。有的同志讲,贻误一代人比损失几千万吨钢还厉害。教师、家长和社会上的成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和其他教育者(包括学生家长)作为“园丁”和“人类灵魂工程师”,需要切实充分认识肩负的责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用真挚深厚的感情,使“爱”的雨露浸入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直接激发起内在的积极因素,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要深入细致,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研究个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善于以学生之长克其之短,点滴积累,逐步转化;要循循善诱,坚持“两分法”,使表扬严肃而得体,不助其骄傲浮躁,使批评诚恳而有分寸,不伤其前进的勇气;要以教学为中心,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之中,使其具体形象生动感人,把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要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互相配合,都有一个“十年树人”的目标,共同做工作……。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就象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润物细无声”,使青少年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虽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但,负有神圣使命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园丁”,只要呕心沥血培养人才,今日做到“润物细无声”,他年定会桃李满天下,铺锦叠翠四化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