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深入第一线共商大计
——胡耀邦、万里同志在西藏
五月的西藏,阳光普照。雪山上的皑皑白雪开始融化,一股股清新的气流吹拂着千里高原。
党中央在提出关于建设新西藏的任务和方针后,又派胡耀邦、万里同志前来西藏具体研究落实这些方针、任务。他们发扬党的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在考察中耐心地和当地干部、群众商量,尽可能做到在第一线解决问题。西藏广大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地说:党中央对我们这样亲切关怀,西藏有希望了!
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严重破坏,前些年西藏人民同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民一样遭受了苦难。西藏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胡耀邦、万里同志来到这里后,不顾旅途的辛劳和高原气候的不易适应,便紧张地开始工作。座谈会、调查会,一个接着一个。他们同西藏自治区党委的负责同志多次座谈,反复商量,还专门抽出几天时间,同正在拉萨开会的西藏各地委、县委的负责同志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谈情况、谈问题。这些地委、县委的许多同志感动地说:这是中央领导同志手把手地教我们啊!我们一定要把西藏的工作做好。
胡耀邦、万里同志还细心听取了上层爱国民主人士的意见,并对这些人士讲明中央的政策,勉励他们继续同党合作,为建设新西藏贡献力量。
五月三十日上午,胡耀邦同志来到拉萨东郊十五里处的纳金水电站。纳金山下河水奔流,电站的机轮在飞转。他走进厂房,察看了发电机组,向工人仔细地询问了生产和生活情况。他对工人们说:修这样的电站,就是为西藏人民做了好事。可惜我们还做得太少了。他希望大家多做这样的好事,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干部都要时刻想着为人民做好事。为了解决西藏人民的用电问题,在这之前,他曾经同水电厅的负责同志和工程技术人员交谈。他了解到,西藏缺煤,发展火力发电有困难,但水力资源很丰富,可以搞水力发电,就和大家研究如何发展水电事业。他建议,多搞小型水电站,这样投资少,又省工。
胡耀邦同志看了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处名胜,对西藏的文化很感兴趣。接着,他又同熟悉西藏文化教育情况的专家进行座谈,具体研究并一起讨论了发展西藏教育事业的方案。
万里同志多次到街道、学校、商店和藏族群众家里去了解情况。在商店里,他挤在顾客中间,问藏族群众喜欢什么东西,缺什么东西。他特地走到民族特需商品橱柜前,向售货员询问民族商品的品种、样式、价格。当他察看藏族群众爱穿的藏靴的质量时,售货员告诉他,有些民族特需商品供应不足。他说:要想办法解决,尽量满足藏族群众的生活需要。在城关区鞋业生产合作社制鞋车间,一位藏族制鞋青年女工递过一个垫毯,他便盘腿坐在地上,同她交谈起来。万里同志详细询问这位女工的生产和生活情况,鼓励她好好工作。在藏族小学里,他向教师们了解教学情况,问他们有什么困难,还在课堂上察看了孩子们上课、做作业。他走访了城关区的河坝林居委会,问居委会的各族干部:酥油、糌粑够不够吃?生活上有些什么困难?还有哪些要求?当他听到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几个问题时,他说:这几个问题,我们正在和自治区的同志商量解决。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回年


第4版()
专栏:

部分地区农民业余艺术调演开幕
本报讯 文化部主办的一九八○年部分省、市、自治区农民业余艺术调演六月一日晚上在北京开幕。
这次调演是一九五六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以后,第一次农民业余文艺活动分子的盛会。来自上海、吉林、浙江、山东、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青海和宁夏的二百七十多位农村业余文艺骨干,给首都群众带来了内容丰富、具有强烈时代精神、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小戏、民间舞蹈、曲艺、声乐和器乐等各种形式的节目。这些节目将向观众展现出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和社会主义农村业余文艺繁荣发展的新景象。
周扬、朱穆之、张平化、张秀山等各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央和北京市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北京市城区和郊区群众文艺工作者和各界群众共一千多人。
文化部副部长贺敬之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希望通过这次调演进一步推动反映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的繁荣,更广泛地推动农村业余文艺活动的开展,使文艺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成绩!


第4版()
专栏:

乌兰夫会见罗马尼亚党的工作者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六月二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乌兰夫今天下午会见了以罗共中央委员、阿尔杰什县委第一书记杨·塞尔布为团长的罗马尼亚党的工作者代表团。会见以后,乌兰夫设宴招待罗马尼亚同志。
代表团是在访问南京、上海和杭州后,于五月三十一日返回北京的。他们将于日内离京回国。


第4版()
专栏:

王任重会见英国广播公司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六月二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今天下午会见了由英国广播公司总经理伊恩·特里斯旺率领的英国广播公司代表团。
今天上午,张香山局长和伊恩·特里斯旺总经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广播事业局和联合王国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和电视合作协定。


第4版()
专栏:

姚依林会见菲律宾中央银行总裁
据新华社北京六月二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今天晚上会见菲律宾中央银行总裁格雷戈里奥·里卡洛斯和夫人一行,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里卡洛斯总裁是五月三十一日到达北京的。


第4版()
专栏:

北京市出口商品展览会在香港开幕
据新华社香港五月三十一日电 第一个由北京市在香港举办的大型综合性展览——《北京市出口商品展览会》,今天在这里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正式开幕。展览会的机械设备部分,在香港大同机械贸易有限公司陈列室同时正式展出。
这次展览会采取展卖结合的做法,北京市对外贸易总公司属下的十个分公司都派有贸易代表,带来了一批货单,准备与客商洽谈业务。展览团还准备同工商界探讨新的合作项目,如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合资办厂等。


第4版()
专栏: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话剧《屋外有热流》获奖
据新华社北京六月二日电 新华社记者报道:一台工人业余作者、演员编演的独幕话剧《屋外有热流》,六月一日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化部授予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奖状。
《屋外有热流》描写的是兄妹三人之间两种人生观的矛盾冲突。有关方面人士说,这个戏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烈,不落俗套,大胆地塑造了大哥这样一个虽死犹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革命激情浓烈和艺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提倡。这个话剧的编剧马中骏和贾鸿源都是二十几岁的工人,导演苏乐慈曾导演过话剧《于无声处》,演员也都是青年工人。戏剧界人士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些业余文艺工作者敢想敢干,给文艺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值得专业文艺工作者学习。


第4版()
专栏:

姬鹏飞分别会见墨西哥、斯里兰卡新任驻华大使和爱尔兰首任驻华大使
新华社北京六月二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今天下午在这里分别会见了墨西哥新任驻华大使维克托·曼萨尼利亚·沙费尔、爱尔兰首任驻华大使约翰·坎贝尔和斯里兰卡新任驻华大使马汉德伦。在同坎贝尔大使谈话时,姬鹏飞说:“中国和爱尔兰建交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我希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和贸易方面的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第4版()
专栏:

贝索举行宴会庆祝意大利国庆
新华社北京六月二日电 意大利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贝索今天在使馆举行宴会,庆祝意大利共和国国庆。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伟,外交部副部长韩克华,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应邀出席了宴会。


第4版()
专栏:

受害同胞据理申诉毫无用处
台湾当局蓄谋迫害台胞镇压民主运动
对黄信介等八人维持原判,周平德等三十二人分别被判刑
新华社北京六月二日电 台北消息:台湾当局于五月三十日和六月二日先后宣布,对高雄事件中被捕的黄信介等八位非国民党人士维持原来判决,对同案周平德等另外三十三人除邱明强无罪释放外,其余三十二人分别判处十个月到六年八个月的徒刑。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当局以所谓“意图以非法的方法颠覆政府而着手实行”的罪名,于四月十八日对黄信介等八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十二年和无期徒刑。黄信介等八人对台湾当局的判决均表示不服,于四月二十八日列举事实,共同提出原判决“认定事实无中生有”、“引用供词断章取义”等十项理由,要求经过复判撤销原来判决。台湾当局不顾黄信介等人的据理申诉,五月三十日在复判书中宣布维持原来判决,并声称什么“收复大陆”是台湾当局的目标,对此有“侵害行为”者“自当依法治罪”。
据报道,台湾当局以所谓“暴行胁迫”的罪名对周平德等三十三人进行审讯时,所有“被告”对台湾当局指控他们的“罪名”和所谓“犯罪事实”都一概予以否认。他们在法庭上作最后陈述时都强调自己是无辜的,应当释放,否则台湾当局将“难逃历史的审判”。但是台湾当局却一意孤行,仍在六月二日宣布对周平德等人分别判处徒刑。
台湾当局在去年十二月十日蓄谋制造高雄事件,对台湾同胞进行大逮捕,据“中央社”公布的被捕人数达一百六十人。其中除九十多人“交保释放”、“交保候传”外,先后被施以“军法”审判的有黄信介等八人和高俊明等十人(后十人被控涉嫌窝藏施明德),由台北“地方法院”审判的有周平德等三十三人。台湾当局进行这些审判的结果表明,它是按照自己的预谋对台湾同胞进行政治迫害的,其目的在于镇压台湾民主运动。台湾当局这样不择手段地迫害台湾同胞,必将激起台湾同胞更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第4版()
专栏:

中国天主教代表会议在京闭幕
据新华社北京六月二日电 中国天主教代表会议今天下午在北京闭幕。
会议期间,乌兰夫、彭冲、刘澜涛等接见了到会的全体代表。接见时乌兰夫讲了话。他希望代表们继续坚持中国天主教的反帝爱国运动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台湾归回祖国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会议选举了张家树为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任兼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团长。会议指出,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是中国天主教全国性的教务机构。它本着独立自主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商讨并决定重大教务问题,办好中国天主教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是由各教区正权主教组成,其任务是研究和阐明天主教的教义、教规、交流经验。
会议强调,全国的神长教友都要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对极少数的坏人和来自国外的反动势力,假借宗教名义,散布谣言、进行非法活动的,要坚决制止。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宗怀德、副主席杨高坚、傅铁山等出席了会议。


第4版()
专栏:短评

坚持丧葬改革
改革丧葬办法,是一件移风易俗,树立新的社会风尚的大事。全国解放以来,我们在推行丧葬改革上是有成绩的,许多地方已实行火葬,或者把墓地设在土地贫瘠的地方,或者实行平地深葬。在农村和城市,许多地方都采取开追悼会的方式,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但是,目前仍有不少地方,仍然沿用古老的土葬办法,有些人利用办丧事的机会,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少数人甚至任意挥霍国家和人民的资财,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值得引起重视。应当继续大力推广丧葬改革,坚决破除一切陈规陋习。
一个人,不论是国家干部还是普通群众,为人民辛勤劳动、工作了一生,当他离开我们的时候,采用一定的方式对他表示悼念,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对于我们生者来说,对死者的最好的悼念,莫过于继承他的遗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如果象目前有些地方办丧事那样大肆铺张浪费,一味追求场面要大,参加的人要多,送的花圈要多,持续的时间要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国家和死者的家属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又影响工作和生产,这种做法是很不好的。我国人多干部多,每件丧事浪费一点,加起来就是很大的损失;每件丧事节省一点,就能办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对干部的丧葬花费做出明确的规定,供各地参照执行。开追悼会的地点,也可以从节省燃料、方便群众出发,做一些必要的改变。
应当指出,有的死者家属和有关领导同志,把丧事办得是否讲究、是否排场,看成是对死者及其家属是否尊重的一种表现。似乎“官职”的大小,“身份”的高低,应该在办丧事上充分体现出来,这种看法与人民群众克勤克俭干四化的革命精神差距很大,反映了一种很不健康的思想和情绪,应当坚决克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同志都曾遗言,将他们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河湖海里,这种为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自己一切的彻底革命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带头进行丧葬改革,移风易俗,这是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无可推卸的责任。


第4版()
专栏:来信

建议控制送花圈编辑同志:
近年来,不论城市、农村,凡死了人,亲朋好友送花圈已成风气。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逝世,花圈多得吓人。最近,西安市建委一位领导同志逝世,花圈多达五十几个(在我们这里,这不算太多),除少数是私人掏钱买的以外,其余是有关单位用公款购买的,共花一千多元。现在花圈越做越精,越做越大,价钱也越来越高。买一个象样的花圈起码要二十元,好一点的要三十多元。据有关部门介绍,西安色纸厂年产一百万元的色纸,除少数用于办公或其他文化事业,绝大部分用于制作花圈,一火焚之,等于每年烧掉西安市每人伍角钱。如果把这些钱省下来,每年可以建一所近万平方米的中学。
建议改革向死者献花圈的做法。铁托总统逝世时,南斯拉夫政府号召全国人民不要送花圈,可把钱捐献出来用于帮助工人子弟入学。我们应该学习南斯拉夫这种做法。领导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逝世,主办单位和家属应该带头执行节约原则,不要规定或暗示基层单位送花圈。经常开追悼会的殡仪馆或礼堂,可以做几个花圈实行租赁。这样,就可以节约出大量的纸张和资金。
西安 冉均让


第4版()
专栏:

县委书记移风易俗办丧事
本报讯 中共吉林省靖宇县委书记杨景太同志的母亲病逝后,杨景太坚持丧事从简,不搞土葬,不通知亲友,不收花圈,得到了群众的好评,收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
今年五月八日,杨景太正在乡下与社员搞春耕,忽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说他母亲在集安县病故了。杨景太反复考虑应当怎样办这件丧事。他觉得自己是县委书记,应当带头移风易俗,便马上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提出三点意见:一不给在外地的亲友打电报;二要火化;三不收外人送的花圈。
五月九日中午,杨景太赶回家,立刻同在铁道部门工作的弟弟商量:下午就把母亲的遗体送去火化,免得更多的人知道后前来送花圈,造成浪费。遗体按时火化了。
杨景太同志的这一行动,为集安县推广火葬起了带头作用。有的群众说:“火葬可能是好,不然,县委书记的母亲怎么火葬!”


第4版()
专栏:

中直礼堂承办追悼会业务
本报讯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礼堂开始承办追悼会业务。
四月十八日,在中直礼堂举行了中央办公厅机要交通局原局长王凯同志的追悼会,到会四百多人,整个活动严肃、隆重、紧凑,比去八宝山,节约了时间和汽油,单位和家属都比较满意。最近,中直管理局决定承办中直各单位在中直礼堂举办追悼会的业务,其他单位老干部的追悼会也可以在中直礼堂举行,酌情收取一定的费用。


第4版()
专栏:

风霜雨雪二十年
——记中共西藏当雄县委书记龚达希
今年春节以前,藏北牧区大雪下了几天几夜。中共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委书记龚达希面对突然袭来的雪灾,有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
当雄县这次雪灾是二十多年来没有见过的,平均积雪一尺厚,全县六十万头(只)牲畜竟有三十万头不能在当地放牧,不少牛羊四、五天没有吃草了,膘情正在急剧下降,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将会导致牲畜大批死亡。
无风的草原,见不到星斗的夜空,使龚达希不得不一个晚上几次爬起来观测天气,一次又一次地找常委们分析形势,研究抗灾的具体措施。抗灾期间,龚达希常常自己开车或骑马,下到重灾社队察看灾情,了解牧民们的要求,及时作出新的部署。
本来,在这次雪灾袭来之前,他回内地休假的假期到了。可是在雪灾面前,他主动向上级党委提出:“不取得这次抗灾的胜利,决不离开当雄草原。”
在抗灾的日日夜夜里,龚达希渐渐消瘦了。牧民们望着他那消瘦的身影,很是心疼。在牧民们看来,龚达希还象十几年前那么刚毅、坚强、不怕苦……
龚达希,原是上海牛奶公司第二牧场的兽医技术员。一九五九年,当时只有二十三岁的共产党员龚达希,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来到西藏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时的当雄县,只有龚达希一个兽医,全县三十万头牲畜的治病任务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他整天东奔西跑,忙得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
一九六三年,龚达希当了当雄县兽医站站长,依然是哪里牲畜有疫情就出现在哪里。草原上的人们都说:只要是龚达希来了,就没有治不好的病畜,就给我们带来吉祥。他不是龚达希,而是龚“扎西”(扎西即吉祥之意)!
龚达希从小生在上海,以后又工作在上海。来藏不到二、三年,他穿起了牧民的羊皮藏袍,学了一口标准的藏话;他同牧民一样抓糌粑,喝酥油茶。后来,他还和一个藏族女干部结了婚。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同草原牧民一样的心。牛羊病了,他同牧民一样忧愁;病畜治好了,他同牧民一样欢乐。
一九七四年,龚达希已经是县委副书记了,他带着有病的爱人和不满三岁的孩子来到拉根多等几个公社蹲点。就在这年春天,当雄平川风雪四起,拉根多大地被风刮得光秃秃一片,几乎连一根草都不剩。饥饿带来了疾病,牲畜成批死亡。此外,拉根多四队还有一千六百多头(只)牛羊困在五千多米高的半山腰,如不尽快解决吃草问题,有可能全部冻死饿死。
面对这种严重情况,龚达希心如刀绞。他把牧民们组织起来,给牛羊喂糌粑、喂鱼干,熬骨头汤给病弱牛羊喝,动员社员们拿出自己家的皮张给弱小的牛羊盖,组织全社兽医防治疾病,鼓励人们向困难作斗争。
龚达希自从走上领导岗位以来,就有目的地抓草原建设。他说:“要发展畜牧业生产,不解决草的问题,那就是一句空话。”在纳木湖畔,在当曲河两岸,在念青唐古拉山脚下,那大片草库伦和饲草基地,不知撒下了他多少辛勤的汗水。一九七五年冬,已是县委书记的龚达希来到了胜利公社。当时牧民们正在冒着严寒建设一块八十亩的饲草基地。龚达希来后就同牧民一起投入了这场战斗。
现在的当雄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牲畜总头数比民主改革时增长了一倍,为国家提供的畜产品一年比一年多,人民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不少牧民住上了敞亮的新房。
为了把草原建设得更美,为了抵御经常发生的雪灾,龚达希正和全县人民一道建设着全自治区最大的饲草试验场,准备在近几年内完成三万五千亩的饲草种植、培育任务。去年,已经种了九种牧草,面积一千五百多亩。人们看着那片片碧绿的牧草,那开着金黄小花的油菜,和那结有沉甸甸麦穗的青稞,仿佛看到了当雄草原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记者 群桑 李少山
(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