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文艺随笔

“老演少”和“少演少”
张铭清
年过五旬的著名话剧演员覃琨、方掬芬,把十几岁的儿童那天真活泼的性格表演得维妙维肖,真是令人叹绝。为了缩短年龄的差距,把角色演象,她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看到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在那里苦练硬功,甚至上屋爬树,真令人肃然起敬。
最近,又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材料,年近六旬的著名演员王丹凤,为了演《玉色蝴蝶》里十九岁的日本少女,用饥饿减肥法来进行形体训练。为练出少女窈窕的体形,她一天只吃三两饭。演员们为葆艺术青春产生的这种惊人的毅力实在可钦可佩。
但在敬佩之余,却又使我想到另一个问题。
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毕竟岁月不饶人,五十多岁的人演十几岁的孩提,确实有很大困难。演员顽强练功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固然值得称道,应该提倡;但是,作为导演,特别是有关领导部门,应该想得更远一些,除了发挥这些老演员的特长之外,应更多地着手培养出大批新的出色的演员。
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最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短文,谈到现在二十多岁的青年演员还很少上台演戏,等到能上台演戏已经是三十多的“老”演员了。这个意见很中肯,很值得深思。
培养接班人,是我们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一项伟大的战略任务,在同心同德搞四化的新长征中,这项任务尤为迫切。各行各业都要培养接班人。干部队伍有个需要年轻化的问题,演员就没有这个问题么?旧时代有的演员七八岁、十几岁就上台演主角,有的首次登台就砸了“壶”,但是他们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演出,而是继续演下去,终于在十几岁就演“红”了。今天我们为什么不多让年轻演员登台?为什么很少有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演员成名呢?
“老演少”并不是不可以,但我们应该向少演少的方向努力,而不要安于老演少的现状,进而把少“盖”住,以至“盖”老了,才让他们演。
更多地着眼于少演少,这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壮大我们的文艺队伍的需要,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对此,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8版()
专栏:

奇特的乐谱与音乐
祖振生
你见过这样的乐谱吗?它既没有音符,又没有节奏;既没有音高,又没有旋律。它不是简谱,也不是五线谱,而是各种不同规则的、排列或重叠在一起的几何图形,这就是电子音乐的乐谱。
电子音乐,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一个现代主义音乐流派。它最早由西德科隆广播电台于一九五一年试制。一九五六年,发表了由德国作曲家K·施托克豪森创作的《第二练习曲》这是世界上发表的第一部电子音乐乐谱。这种音乐,无须用人演奏,只要作曲家制成上述的奇特乐谱,然后将其放置到储存有各种音响材料与数据的电子合成器(或电子计算机)中,乐谱的各种图形信息,通过复杂的电子技术手段,使合成器(或计算机)发出不同音色与音高的声音来,成为新颖别致的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不同于一般的传统音乐,它可以把一个音分成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直至十二分之一;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几个音符发挥成无调性、无主题和无旋律的作品;可以模仿大自然中的一切声音,甚至还可以造出大自然中没有的音响。这种“自动化”音乐,没有人演奏音乐时的那种细腻和真挚的感情,这是电子音乐的弱点。
有人把用电子琴或电吉他演奏的音乐也称为电子音乐;还有人把由人歌唱,只不过在伴奏的乐器里加进了电子琴的歌曲音乐,也称为电子音乐;更有人把电子音乐摆到了极其不适当的地位。这是不妥的。其实,只有这奇特的乐谱才能产生电子音乐;而电子琴本身也是由人演奏的一种新式乐器,只是构造及声源不同于其它传统的乐器;至于电吉他,又不同于电子琴,它只不过在吉他这件乐器上加上了电的扩声装置而已。电子琴、电吉他的演奏,甚至加上人声的歌唱,都是不能称作电子音乐的。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开办小人书摊好
陈世洪
在桂南重镇玉林,看到主要街道的两旁开办有不少小人书摊。这些小人书摊,占地面积不大,周围摆着小凳或草席,有的开架出租,有的席地租阅。许多小读者围着书摊,认真阅读。
过去,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这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曾通过小人书使无数少年儿童受到深刻的教育,成了年青一代学习的榜样。可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小人书摊被当作封、资、修的黑阵地而取消了。孩子们课余时间除学校组织活动外,因无书可看,只好闲散在街道上,有的甚至寻衅滋事,影响社会治安。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文艺春天的到来,小人书的创作、出版出现了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好局面。为了使孩子们的课外生活过得健康有益,丰富多彩,鼓励和支持集体、个人开办小人书摊,不但能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而且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第8版()
专栏:


马畏安
雨呵,我歌颂你的狂暴,也赞美你的轻柔……
你点滴地积蓄起力量,纠合疾风和迅雷,放声地哗笑。在笑声中,你涤荡着大地,震动着山岳,摇撼着林木,冲激着河流。你检查那些怯懦的灵魂,扫除历史的沉渣和形形色色的衰败、腐朽。你的震耳欲聋的掌声,赞许那坚强的在风暴中愈显得刚毅,庆幸那新生的受到战斗的洗礼。于是,蓝天中彩虹飘垂,山腰间晴岚环绕。象母亲抱起刚刚出浴的婴儿,你在光辉而鲜明的太阳底下,捧出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崭新的时代!
可是,新世界的不断完善,比冲洗旧世界要困难百倍;青春小枝的萌生茁长,更需要春风化雨的栽培。于是,你又象闪光的银线,在花蕾和草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你是如此的轻柔,连蝴蝶翻飞的翅膀也感不到一丝儿凝重。你一点一滴渗进大地的胸膛,启迪着人们的智慧和思想;你轻轻地刷洗掉为人们察觉不到的尘埃,每一滴都包含着疼爱和希望。这时,花儿开得更芬芳、娇艳,果子结得更饱满、香甜。人们在和风细雨之中,呼吸着凉爽的空气,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清新的气息和活跃的生机。
雨呵,只有你的自强不息,才能使这个世界不断更新。——发挥你的力量吧,洒遍陆地和海洋,把我们的星球,洗润得生机勃勃,堂堂亮亮……


第8版()
专栏:

永宁纳西人的婚礼〔木刻〕 朱维明


第8版()
专栏:

富有迷人魅力的《奔月》
〔法国〕爱弗琳娜·絮蕾洛
应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邀请,我作为法国妇女代表团的成员来华访问。六月十五日,我有幸在北京观看了上海歌剧院舞剧团演出的神话舞剧《奔月》。
尽管我曾在世界上十五、六个国家的首都,当然也包括我所居住的巴黎在内,观看过芭蕾舞,但很难得看到如此优美、如此动人的演出。它既保持了中国的独特风格,完美地运用了在中国国画和中国京剧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中国传统的动作与姿态,而又把这种独特的风格与古典的和现代的芭蕾舞的经验巧妙地相结合。任何赞美的词句都难以表达出我对《奔月》舞蹈演员们的赞赏,他们技术熟练、技艺超群。这一表演之所以如此美妙,是因为演员们在演出中倾注了整个灵魂,在舞蹈中充满了真正的激情。舞台装置、舞台设计和编导也是令人赞叹不已的,因为它们使这一神话故事在舞台上富有魅力:我似乎已置身于一个中国仙女的故事之中了。
但我还要把我最美好的赞词留给那些舞蹈的设计者。这些舞蹈动作富有创造性,富有动人的、纯真的和优美的情感。法国观众必将对那些令人惊叹不止的双人舞和某些单人舞的场面报以无数次热烈的掌声,从而中断了舞台上的表演。我们从而了解到中国已进入创造现代特色而又不失去其原有特色的优美艺术的先进行列。
我要向我们做出如此精湛表演的艺术家们的创新的才能和辛勤的劳动表示敬意。我还要对给予这种天才以自由充分发展的政府表示赞赏。一切光荣归于中国。


第8版()
专栏:

谈晋剧《下河东》中赵匡胤的塑造
蓝翎
鲁迅在谈到某些古代小说创造人物形象时,指出它有“好的一切皆好,坏的一切皆坏”的通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简单化、类型化。某些传统戏曲中也有这种现象。比如说,要写皇帝的昏庸,就让他昏庸到底,昏到超乎常情,近乎白痴。有的把这种失败喻之为“漫画化”,然而不准确。漫画的表现手法何尝是如此简单?
经过改编的晋剧《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的形象创造,就没有流于此弊。他面对着将相之间的忠奸之争,可以说表现得够昏的。但他却不是一味的昏,性格要丰富些、复杂些。盘踞河东的北汉刘钧要夺宋室江山,赵匡胤决定征伐,命兵部呼延寿廷挂帅。奸相欧阳方原与刘钧有旧,想趁机图谋不轨,诓驾亲征,利用他得宠的地位,几句谗言就把帅印夺到手了。这看来很轻易,其实是符合赵匡胤的真实心理状态的。演过“杯酒释兵权”把戏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对有功的大将是并不真正信任的,所以对欧阳方的话就听得很顺耳,并非出于糊涂。而且他还让呼延寿廷改作先行,来个“文武制约”,可谓昏中有术。呼延寿廷截获了欧阳方私通刘钧的密信,欧阳方反诬呼延造反。当他们面君之时,赵匡胤固然怀疑呼延,但也不是不让他诉说。呼延拿出密信,欧阳方则先发制人,一剑将他刺死。鲜血剑光,使赵匡胤从昏中惊醒,然而已悔之晚矣。这时赵匡胤的表现,要比《斩黄袍》中的赵匡胤更真实些。“孤王酒醉桃花宫,韩素梅生来好貌容”,宠幸女色,假醉斩了力谏的郑恩,“醒”后又抱人头痛哭,越哭越显得假。《打金砖》中的汉帝刘秀,也很有这种味道,所以最后还是让马武的鬼魂把他捉了去。《下河东》中的赵匡胤则别致些,他对欧阳方有宠也有疑,对呼延寿廷有疑也有信。因为有宠,他就偏信,一偏信必然昏,但尚未昏到家。欧阳方一剑刺醒了他的昏,证实了他的疑,消除了对呼延寿廷的疑,增加了信,由信其忠而引出悔和痛,就显得非常合理。因此,我以为过分强调赵匡胤的昏,说他昏得和《斩黄袍》、《打金砖》中的皇帝一样,是没有准确把握住这个人物性格的。
呼延寿廷的夫人罗氏以大局为重,发兵解河东之围。儿子呼延赞途遇赵匡胤,他报仇心切,武艺高强,几个回合,打得赵匡胤只能招架。但赵匡胤并不是弱者,这位传说中“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的皇帝,手中的蟠龙棍是有看家本领的。他本打算使出最后一招,一棍将呼延赞点翻,然而一转念,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坏了这位将才,实在可惜,于是忍屈而改用了劝诱的策略。从这点看,不失为昏中有明。如果没有这一转念而把呼延赞点坏,河东之围难解,大宋江山难保,赵匡胤的性命也就完了。这对于那些埋没人才、压制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人,未必不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启发。
《下河东》中赵匡胤的形象创造是有可取之处的。他虽然也昏,但昏中有术,昏中有明,既不是正面人物,也不是纯粹的“反面教员”。这种写法,突破了类型化的老套套,值得我们借鉴。


第8版()
专栏:

道台府和沙皇宫殿是怎样拍摄的
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是去年开始重新摄制故事片的,各种设备、器材严重不足。可是,影片《向导》中却有一些规模不小,内容复杂的室内场景。怎样完成这些拍摄任务呢?影片的摄影、美工、照明同志们可谓煞费苦心。
乌鲁木齐市的西公园里有一座“朝阳阁”,雕梁画栋,气势宏伟。这是清代驻新疆总督修建的宴游厅。建筑的时代和格局正符合剧本中喀什道台宴请泰莱博士一场戏的内容。美工与制景的同志们将它修饰为道台府的宴会厅和迎宾室,花费了不少的劳动。在院中搭了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平台,投射室外环境光;在天花板四周、拐角旮旯的地方隐藏室内的照明灯光;用变焦距镜头代替移动车,完成了这场戏。
泰莱博士与沙皇侍从谈话的一场宫殿内景,在新疆不仅找不到适合加工的实景,就是在摄影棚内搭建也是很不容易的。现在银幕上出现的沙皇宫殿侧厅一景,是局部搭景与特技绘画合成的结果。
摄制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厅中搭起了宫殿侧厅的两面墙和大门,并装饰以各种绘画、雕塑、家具、灯架。搭制的景片只有三米半的高度,上面留出灯光照明的位置。侧厅的其余墙壁和巨大的屋顶就全是特技美工在接景板上绘制的了。拍摄时,演员在搭景之中做戏,绘景板放在摄影机前面,利用透视关系将绘制的景与搭景准确地衔接起来。这样,一个完整的宫殿侧厅场面就被拍摄下来了。特技绘画合成的技术要求是很高的。它不仅要求绘景与演员、搭景在透视角度、大小上绝对吻合,而且在光影、色彩方面也必须完全一致。出一点纰漏,在银幕上就会失去真实感。影片《向导》中,开场的喀什巴扎(集市)和沙漠中的古城远景两个地方也用了特技绘画接景的办法,增强了艺术效果。(翔)
(附图表)
《向导》场景绘画合成示意图
搭景部分
同期绘画合成
绘画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