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卡特南欧之行
张启华
六月十九日至二十六日,美国总统卡特在参加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前后,访问了意大利、南斯拉夫、西班牙、葡萄牙四国。这是一年来美国总统的第一次出访。
在贝尔格莱德,卡特重申美国坚决支持南斯拉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统一,并表示美国尊重南斯拉夫的不结盟政策。这表明了美国在铁托去世以后对南斯拉夫的关切和进一步加强美南两国关系的愿望。它将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合作。
卡特对其它三国访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协调盟国之间的行动,加强北约的南翼,以对抗苏联的扩张。
意大利是北约南欧司令部的所在地。卡特访问罗马是在威尼斯会议召开前进行的。美意两国领导人就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几个重大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取得几乎完全一致的看法。两国认为,西方必须有一项全面的政治战略,以迫使苏联从阿富汗迅速、全部的撤军。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保证要尽早实现北约的长远防务计划所规定的目标。两国重申“需要保持西方联盟在地中海的力量”,并坚持实现欧洲战区核力量现代化的决定。根据去年冬天北约会议的决议,一支新式的导弹部队将部署在意大利。对此,罗马政府表示要“有力地支持”。这是北约国家为了对付苏联在欧洲部署SS—20导弹的反措施,被视为维护中欧以及南欧地区安全的重要战略部署。
卡特总统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访问,受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领导人的热烈欢迎。近时期来,这两个国家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坚定的盟国。苏联入侵阿富汗后,这两个国家积极支持美国的政策,对抗苏联的挑战。因此,无论在马德里或里斯本,卡特对两国几年来政局的发展都表示赞赏,也感谢它们在制裁苏联方面的积极的配合行动,认为显示了美、西、葡三国之间的良好的团结合作。西班牙、葡萄牙地处地中海的西大门,扼直布罗陀海峡,它们可以随时切断苏联地中海舰队的出口,是保护美欧和欧非之间的重要海上通道,这对美国和欧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前几年苏联不断通过渗透,插手葡萄牙内部事务,竭力想把它置于苏联控制之下,一度对美国和北约国家造成很大的威胁。但苏联的扩张面目很快被人识破。葡萄牙新政府通过选举上台之后,采取了对苏强硬的政策,美国同葡萄牙的关系也紧密了起来。据报道,在卡特访葡之前,美国就计划在里斯本修建航空母舰基地,作为美国和北约在地中海遏制苏联的重要据点。在西班牙,美国使用西班牙四个海空基地,按规定将于明年期满。美国要求继续使用这些基地,两国已筹划进行谈判。卡特赞赏西班牙加入欧洲共同体的积极愿望,同时表示一旦西班牙做出申请加入北约的决定时,给予完全的支持。外国报刊报道,通过卡特这次访问,美国同西班牙、葡萄牙的关系将更为密切,西、葡两国将在北约南翼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
在北约的防务中,南翼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希腊退出北约军事机构以及希腊同土耳其的冲突和纠纷,使北约南部的防务陷入“黯然失色”的地步。这里邻近石油产地中东和波斯湾,阿富汗危机和波斯湾动乱之后,加之南斯拉夫铁托的去世,苏联随时可能在巴尔干跃跃欲试,这就使这个地区的局势变得更为动荡。今天南欧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地中海和欧洲的安全,有人甚至认为“可能是东西方关系的下一个危险区”。这种情况引起美国的关注。合众国际社在一篇评论卡特访问欧洲的报道中写着:“卡特思想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扭转北约组织的日益衰弱的状况,并且使苏联人确信西欧盟国是团结的”。卡特南欧之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出的。
在卡特飞回华盛顿时,美国之音广播说,卡特南欧之行是成功的。但是卡特预期的加强北约南翼的目的能否成为现实,这看来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第7版()
专栏:英国通讯

泰晤士河变了
吴始泰
“泰晤士河变了”。最近,我们乘船沿着泰晤士河航行时,港口当局的人士向我们介绍了泰晤士河的变化。这条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近二百年来,历尽清浊。原来水清鱼多的泰晤士河,曾经一度变成又黑又臭的污水沟;现在,河水污染得到控制,在国际上受到好评。人们又泛舟河上,泰晤士河重新成为伦敦一景。
十九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是水禽栖息的天然场所。以后,随着沿河两岸的开发,码头一个一个地兴建起来,工厂、住房越盖越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自然环境开始遭到破坏。由于泰晤士河水质变坏,一八四八年至一八四九年两年,伦敦地区霍乱流行,一万多人死亡。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河水污染几乎达到饱和点,污染给河里的鱼类敲起了丧钟,当时,鱼类几乎绝迹,只有少量鳝鱼能直接从水面呼吸,得以幸存。
十九世纪的英国,发展城市的商业利益,大大超过对环境保护的关心。尽管泰晤士河已经严重污染,而当时采取的防污措施,只是零敲碎打。直到一九五一年,英国政府才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情况进行系统调查。
英国政府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了各种可行的防污措施。首先,一九六八年英国议会通过防污法案,规定:未经伦敦港口当局同意,任何人不得向泰晤士河排放含污物质。对批准排放的含污物质,港口当局要经常检查,严格控制河水中的含污量。
同时,英国政府先后拨款二亿英镑左右,对两个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对其他污染来源,也相应采取技术措施。泰晤士河两岸二十来个发电厂的冷却系统排放到河里的热水,使夏季的平均水温由摄氏十七、八度上升到二十二度。水温的提高造成对河水的污染。现在,发电厂采用冷却循环塔使用河水的工艺,只吸收少量河水,弥补运转过程中散发掉的水分,避免了向泰晤士河排放大量热水。
采取以上措施后,泰晤士河的污染情况有了明显改进。一九六二年全面开展河水防污以后,河水的含污程度进一步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三。一九七五年第三季度,尽管泰晤士河水位很低,河水中的含氧量却达到百分之二十一,是近百年来泰晤士河河水含氧量较高的一个年份。随着污染状况的逐步改善,鱼类又重返泰晤士河,一九七八年发现已有九十种鱼类生活在河中,水禽也旧地重游。
但是,泰晤士河的防污工作并未结束。一九七四年成立的泰晤士河管理局,制定了新的防污标准。一九七五年又建造了一艘现代化的防污科学调查船,对水质和河底进行调查研究。泰晤士河的防污工作正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附图片)
伦敦泰晤士河一景。


第7版()
专栏:

“石油退位”——法国今后的能源政策
王彦芬
法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日、西德的第四位石油进口国。在法国的能源构成中,石油占百分之六十左右,几乎全赖进口。一九七九年法国石油消费量为一亿二千四百万吨,进口量近一亿二千三百万吨,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来自中东。
据法国一份研究报告估计,如果中东停止石油出口,法国将出现可怕的情景,失业率将达到百分之二十八。法国如果完全实行石油配给制,每辆汽车每月只能分配汽油五加仑,卡车每月只能跑二百公里,主要的国内航空公司几乎都要停业。
为此,法国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对付“能源危机”的方针和措施。保证今后法国能有稳定的石油供应。
为了从根本上逐步解决能源问题,在今年四月的内阁会议上,法国政府宣布了一项“石油退位”的新能源政策,即用煤炭、天然气、新能源、原子能等来弥补石油能源的不足。到一九九○年,上述能源的生产将达到相当于二亿四千二百万吨石油能源的总目标,石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将从现在的近百分之五十七下降到只占百分之二十八,原子能将占百分之三十以上,煤炭和天然气占百分之三十,水力和其他新能源占百分之十。
在“石油退位”的新政策中,政府要求各部门“有节制的增加能源”。在取代石油的措施中,最优先考虑的是发展原子能。一九七三年法国的原子能仅占总能源消耗的百分之一点五,而到去年年底已建成核电站十六座,另外还有五十二座正在建造或筹建中。计划今后每年要建成四座装机容量为一千三百兆瓦的核电站。到一九九○年原子能的生产将达到相当于七千三百万吨石油能源的目标。
当然,要改变整个国家的消费习惯,决非易事。尽管政府计划在今后十年中每年投资八百亿法郎来实现这个计划,但是这一雄心勃勃的能源新政策究竟能否实现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第7版()
专栏:答读者

世界最长的河流是哪条?
——关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的长度
问:世界最长的河流,究竟是哪一条?
答:尼罗河和亚马孙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两河之中谁最长则有分歧,五十年代中期有说亚马孙河长六千四百八十公里,世界最长;尼罗河长六千四百五十公里,居第二。但另有人说,尼罗河长六千五百公里,居第一;亚马孙河长六千零八十公里,居第二。到了六十年代初期,有资料指出,尼罗河长六千六百八十八点五一公里,世界最长;亚马孙河长六千二百九十九公里,居第二。但是又说,有理由认为亚马孙河长度可能超过上数。因为前者是在一比十万和一比二十五万地图上量得的,而后者则是在一比一百万地图上量得的。七十年代初期至末期,一些资料绘出亚马孙河长从六千二百八十公里到七千二百公里,尼罗河长从六千六百四十八公里到六千七百三十六点八八公里。两河长度确是人各一说,莫衷一是。谁居首位,成了悬案。据查阅近四十年来国外三十多种参考资料,尼罗河的长度有十七种数字,亚马孙河有十九种数字。
两河长度出现众多数字,除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资料的差异外,主要是由于各家在不同的比例尺地图上取不同的河源量算或估计的结果。量算的精度、度量衡制的换算以及为说明方便取其整数等,也造成一些差异。
尼罗河和亚马孙河的长度,除非是用最新测绘的、最大的比例尺地图,根据实地考察确定的河流进行精确量算,取得准确数据,要不然就很难说谁家数据最权威准确,或以谁家的数据为准。
对七十年代美、英、法、西德的十三种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关于两河的河源,尽管在地图上的标准划法和文字说明互不一致,但大多数主张尼罗河的最远上源是卢维伦扎河,长度从六千六百四十八公里到六千七百三十六点八十八公里;亚马孙河的最远上源是阿普里马克河,长度从六千二百八十公里到六千五百公里。除其中两个资料绘出亚马孙河的长度(七千零二十和七千二百公里)比尼罗河长过以外,其余均远短于尼罗河。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到目前止,以卢维伦扎河为源的尼罗河长是世界之最。 李汝燊


第7版()
专栏:

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侧记
五个国家的八十多位红学家,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首府集会,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思想性、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等进行了研讨,取得重要成果。
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从六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首府麦迪逊召开。麦迪逊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湖滨城市,素有美国的学府城之称。在全市十万人口中,有五万多人是威斯康星大学的教师和学生。
这次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是威斯康星大学周策纵教授发起的,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国际性的红学研究盛会。来自五个国家的八十多位红学家和青年研究人员参加了讨论会。会上发表了五十多篇论文,对促进国际性的《红楼梦》研究,扩大中外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已有十六种外文译本
两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伟大作家曹雪芹的不朽杰作《红楼梦》,不但在自己的故乡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著,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广泛的盛誉。现在,《红楼梦》已有十六种外文译本在许多国家发行。正如日本著名红学家、《红楼梦》日译者伊藤漱平所说,“《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杰作,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很高的地位”。对《红楼梦》的研究,在一些国家里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国际学人庆聚首,堪喜今朝共研讨”。在历时五天的讨论中,学者们畅所欲言,各述己见,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思想性、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等,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中国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在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曹雪芹家世史料的新发现》的论文,受到与会者普遍欢迎。冯其庸为了撰写这篇论文,对有关《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各种史料和遗迹,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考证,为深入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和例证。
《红楼梦》的版本历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会上,冯其庸的《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戍本“凡例”》,中国血统的美籍学者赵冈的《己卯本与庚辰本的关系》等论文,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台湾红学家潘重规教授长达二万字的《列宁格勒东方院藏本红楼梦考索》,引起了与会者浓厚的兴趣和珍视。
潘教授一九七三年访问列宁格勒东方院时,在那里披阅了东方院所藏清朝乾隆抄本《红楼梦》三十五册。潘教授是到目前为止唯一读到这个抄本的中国学者。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陈毓罴说,中国红学研究者曾向苏联去信索求此抄本的复印品,但是迄无下文。潘教授说,列宁格勒藏本是“我见到的所有《红楼梦》抄本中抄手最高明的一个本子。”他断定,列宁格勒藏本是一个早期抄本,对《红楼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血统的美加籍学者有创见
对《红楼梦》作品本身的评价,是这次研讨会的重要内容。在三十多篇这方面的论文中,既有老一辈红学家的研究成果,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的新见解。中国血统的美籍学者余英时教授的《曹雪芹的反传统思想》、余定国教授的《红楼梦里被遗忘的第三世界》、中国血统的加拿大籍学者叶嘉莹教授的《谈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及贾宝玉的感情心态》等论文,都对《红楼梦》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中国血统的美籍青年学者余孝玲的《红楼梦里的雪》和余珍珠的《红楼梦的多元观点与情感》等论文,角度新颖,分析透澈,也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外国红学家的论文别具一格
由外国学者们撰写的八篇论文别具一格。他们评论《红楼梦》的出发点和角度同中国学者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例如,美国教授米乐山在他的论文中,把曹雪芹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相比较,探讨曹雪芹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国家里,英国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美国教授杜鲁诺维奇在他的论文中也分析了“死亡和红楼梦的悲剧性”。
威斯康星大学讲师陈炳藻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用字进行测定,他得出的结论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学者们对陈炳藻的创造性劳动表示赞赏,但是对于他的结论则表示异议,并希望他进行更多的检验,以解决这个争论多年的问题。
大陆和台湾学者互赠著作
在这次讨论会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大陆和台湾的红学家们的交往和接触。他们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是几经交谈,就相待如故了。有道是:“秀才人情纸一张”。他们互相赠送著作。在讨论会上,他们同桌而坐;休息时,一起散步湖滨。美国米乐山教授对记者说,“看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是我参加这次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最感快慰的事。”
五天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学者们建立起来的了解和友谊是长存的。正如周汝昌教授所说:“我们参加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加深了老朋友之间的友谊。我们听到了过去没有听到过的好意见,好评论,扩大了眼界和思想境界。这次讨论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把这次会议的精神坚持下去。”
新华社记者 顾文福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女子有赛跑潜力吗?
一九二八年第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时候,有史以来首次出现了女子田径比赛——它包括两项赛跑:一百米和八百米。当时,在八百米的终点线上,许多女选手由于精疲力竭而摔倒了。于是,体育界的保守人士很快提出“八百米跑对女子来说是不可能的”论调,把它从奥运会项目中取消了。时隔三十二年,直到一九六○年第十七届奥运会,终于又恢复了女子八百米比赛。从一九七二年第二十届奥运会起,又增加了一千五百米赛跑。随后,欧洲田径界大胆地将三千米跑也列入了欧洲锦标赛。女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日趋提高,她们越来越多地参加长距离赛跑:一万米、二万米、三万米,以至马拉松。去年,欧洲田径联合会在柏林开会,决定一九八二年的欧洲锦标赛将正式举行女子马拉松(四十二公里一百九十五米)比赛。
实际上,女子的赛跑潜力正在不断发挥出来。挪威女选手格·怀茨,近年来一直居于世界女子马拉松最佳成绩的首位,去年,她在纽约曾用两小时二十七分三十三秒跑完四十二公里一百九十五米。
(鲁)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法国青年撑杆跳高运动员蒂埃里·维涅隆,最近越过五米七五的高度,打破了世界纪录。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女子竞走——田径赛新项目
不久前,国际上业余田径联合会批准了一个新的比赛项目——女子竞走。
竞走比赛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要求运动员具备特有的耐力、克服疲劳的能力和在困难中“战胜自己”的意志力。历来它只属于男子竞赛项目。但是,近二十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女子参加了这项运动。一九七九年瑞士“卢加诺”竞走赛时,与男子比赛一样举行了女子竞走比赛,八个国家派出女选手参加,结果,英国女运动员福薇克斯以二十二分五十一秒的成绩走完五公里赛程,获得冠军。国际田径界人士已经预言,今后世界性比赛很可能列入女子竞走项目。为开展女子竞走运动,一些国家新近制订了该项目的等级成绩标准。


第7版()
专栏:

菲女运动员破东南亚纪录
最近在马尼拉举行的菲律宾全国运动会上,十五岁的女运动员罗萨琳达·卡图隆以十分九秒五的成绩,刷新了她去年创造的十分二十五秒的女子三千米赛跑东南亚纪录。
另一位十六岁的女运动员贝娜德尔·多拉在十公里竞走中以一小时二分二秒六的成绩打破了一九七七年东南亚运动会的一小时五分二十秒六的纪录。


第7版()
专栏:

波兰女运动员破世界纪录
波兰著名跨栏运动员格拉齐姆·拉布什滕最近在华沙刷新了她本人保持了两年的女子一百米跨栏世界纪录。她的新成绩是十二秒三六,比她自己在一九七八年六月创造的世界纪录提高了零点一二秒。


第7版()
专栏:

苏自行车选手破世界纪录
苏联三十岁的自行车女选手加莉娜·查列娃最近在全苏自行车比赛中破二百米行进出发世界纪录,成绩是十一秒九○○,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这个项目比赛中突破十二秒大关的女运动员。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