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紫槐飘香
瞿振振
后院里有株紫槐,原先倒也兴旺过,前几年不幸遭雷劈顶,渐渐不景气,加之风侵雨蚀,终于叶败枝枯,毫无生气了!
今年春讯来得早。惊蛰一过,淅淅沥沥地下了几场透雨,便带着暖意了。闲中去后院漫步,忽然发现那枯槐的枝头上竟悄悄地绽出好些新芽。我不禁愕然:看来早已死去了的东西,怎的又重新获得了勃勃生机。莫非前几天一位同学所讲的“枯木逢春”,今日果真得到印证!?不过他所指的不是树,而是人,是我们学童时代的一位音乐老师。二十多年前,她被不明不白地戴上右派帽子,遣送回乡。去年,她的错案得到改正,又在家乡重新执教,虽不再教音乐,但脾性未改,仍然爱唱爱笑。她教学认真,很得教师和同学的好评。最近被选为先进教师,出席了省里的代表大会。老同学感慨万分地说:“沉冤二十余年,本已销声匿迹;幸而遇上盛世,又英姿焕发了。”
眼前的事实表明,枯木逢春的事,世间并不稀有,倒是对这位音乐老师的深切怀念,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我的老师姓佘,当年是个恐怕还不满二十岁的姑娘。刚来的时候,同学们总把“佘”字读成“余”。于是她告诉我们说,中国古时候有个老太婆叫“佘太君”的,非常勇敢,一百岁还能带兵打仗。她说:“我就是姓那个‘佘’!”
佘老师嗓子极好,讲起话来抑扬顿挫很象唱歌,唱起歌来更是动听。顽童们眼里并无吸引力的音乐课,在她婉转清脆的歌喉的感染下,倒也显得秩序井然,而且充满生气。当然,要把我们这些意马心猿的顽童之心统一到优美的艺术天地中去,光靠她的歌喉是办不到的,还需要别的东西。记得有一课是教一支赞美祖国春天的歌。时值暮春,南风吹拂,倦意袭人,很多同学趴在桌子上打瞌睡。突然,老师把我们叫了起来,领到窗口,指着窗外深情地说:“同学们,快来看看春天的模样!”几棵高大的樟树矗立在我们面前。那薄薄的、象碧玉一般的叶片,在我们的脸上、身上都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绿痕。几只伶俐的小鸟从这个枝头跳到那个枝头,唧唧啾啾地叫个不停。看见人来,它们惊慌地呼唤着,箭似地穿过绿荫飞向云天……多么美丽啊,我们都陶醉了。这时,佘老师轻轻地哼起了歌:
桃花红了,柳树绿了,祖国的春天啊,多么美好……
回到座位上,我们再也不打瞌睡了。我们起劲地唱着这支春天的歌。那得意的神态,就象枝头上欢叫的小鸟。
佘老师是很爱笑的。她的笑声很爽朗,很清脆,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愉快,使人欣慰。
然而,我也曾经看见她哭过。那是有次教唱一支抗日小英雄歌的时候。在教歌前,她先给我们讲述了这个小英雄的故事,随后,她用低沉的声音吟唱起来。
我们用稚嫩的童音随她唱着。待到我们唱完,她还在低头弹风琴,悲壮的旋律一遍又一遍鸣响着。过了很久,她仍然没有抬起头来。这时,我发现她哭了,她长长的睫毛下,闪动着亮晶晶的泪珠……
由于佘老师的缘故,音乐课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愉快的歌声不但在教室里震响,而且还常常在操场上飞扬,在家庭中回旋。如果说学童时代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使人陶醉的话,那末这歌声就使那美好的生活装点得更甜蜜!
与佘老师的分别来得很突然!
一九五七年的暑假足足放了两个月。开学的时候,老师们的神色似乎有些异样。平时活泼的变得严肃起来;平时就严肃的变得拘谨甚至紧张了。佘老师不见了,上音乐课时,走上讲台的是另一位老师。我们疑惑起来,悄声议论:我们的佘老师呢?
终于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佘老师犯错误了!她是……右派!”我们大吃一惊,瞠目结舌地半天讲不出话来。虽然不太懂事,但“右派”这个词意味着什么,还是隐约明白的。
当天晚上,想到佘老师,一种不可名状的哀愁骚扰着我幼小的心灵,我哭了!
最后一次见面,她的身影更加清晰地烙印在我心头。那是几个星期后的一天黄昏。吃过晚饭我又跑回学校,因为我把钢笔遗忘在课桌里了。跨进校门,我突然全身紧张起来,心儿也蹦蹦乱跳。对面走来的不正是佘老师吗?她背着被包,手里艰难地拎着只藤条箱子,步履蹒跚地走着。我迎上前去,不由自主地深深鞠了个躬,低低地叫道:“佘……老师……”
她蓦地一怔,怆惶地欠欠身,似乎想讲什么,却没有讲出话来;她又想笑,也终于笑不出来,只是略略蠕动一下嘴唇,然后赶紧埋下头去,匆匆从我身边走过去。
我扭头看她的背影,她平素喜爱的那条玫瑰红色的丝带依旧扎在脑后的一束黑发上。她慢慢朝校门走去。忽然,那红色的丝带一晃,她回过头来了,用那双流露出无限惜别深情的眼睛,缓缓地细细地打量着校园四周的一切。她仿佛全身酥软,就要倒下地去了。然而她终于竭力撑住了。她痛苦地闭上双眼,扭转头去,急步跨出了校门……
从此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过她;然而她的身影却深深镌刻在我的心头,任凭时光怎样无情地冲洗,也丝毫没有褪色。
“她是右派!”这可怕的断语,多年来折磨着我的心。我时而恐惧,时而痛惜,时而困惑,这可能吗?这么善良的人,这么纯洁的灵魂!
辛酸的遭遇,艰难的处境,二十多年来,我不知道我的老师是怎样度过的。值得高兴的是,现在终于雾散云开了。在这自然界的枯树萌生的时节,她又发出了朗朗的笑声,因为她的生活之树也迎来了春天!


第8版()
专栏:

山菊花
骆晓戈我走上这连绵起伏的山峦,干涩的眼瞳顿时闪出清波,岂能用一个“美”字形容你:山菊你是秋天与春天的奇妙结合。峭壁悬挂着银白的花蔓,如飞流直下溅珠喷沫;石峰斜披着金黄的花冠,象一群凤凰徐徐降落。一片片绛紫色如坠地的葡萄,别踩破——果实一般的花朵;一丛丛淡红色如含露的芙蓉,别碰着——孩子一般的嫩萼。突然,我从花的遐想中惊醒:一双灵巧的手在眼前闪过,“采来哎山菊花制百药哎……”歌声落进亮晶晶的小河。看着采药姑娘和漫山菊花,我想起一个古老的传说:黎明,从璀璨的银河,美神带着众花飘然而落。也许山菊花就是最后一枝,由此获得了傲霜的性格,而花神今天又到了哪里,莫非是正在炊烟缭绕的山间村
落?我多么想变成一朵山菊花,与小草为伍,装点带霜的山河,然后让姑娘采药的手摘下,为山里人驱风祛寒、壮健体魄!


第8版()
专栏:

西藏速写
尚金声
布达拉宫
拉萨大昭寺
一家四口人


第8版()
专栏:

邮筒〔外一首〕
士枚 建国你长着一张嘴,却从来不吭一声;尽管胸中汇聚着丰富奥秘的诗情;难怪人们都爱把心掏给你,因为你一贯忠于委托,不辜负信任。多少人的祝福,由你转递远方朋友,多少人的思念,由你分送梦里亲人……在风雨阴晴中你那永不褪色的绿装,时时都向人们昭示——平安!放心!
路灯太阳上白班,你打夜班,你的工作,远比太阳勤勉:太阳累了,还爱躲进云层打烊,而你的考勤表,每一格都划了红圈。一盏一盏一盏……脉搏紧紧相连,依靠集体力量,向黑暗宣战——不是你给城镇的夜路洒满光辉,生活的车轮哪会夜以继日地滚滚向前?


第8版()
专栏:

读《与群下教》有感
郝铮
偶读诸葛亮的《与群下教》,觉得他这篇写给丞相幕府里秘书、参谋们的短文,至今对我们仍有参考价值。
《与群下教》只有九十四个字,不妨照录下来: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诸葛亮在这篇短文中提出要“集众思,广忠益”。他指出:如果“远小嫌,难相违覆”,只顾个人避嫌,那么工作中损失就会越来越大了。接着,他说:“然人心苦不能尽”,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总是不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只有他的老朋友徐元直(庶)能够“处兹不惑”。另外,还有做了七年参署工作的董幼宰,碰到事情办得不够周到时,能够反复十次,向诸葛亮提出来。最后,诸葛亮对秘书、参谋们说,如果你们能学到徐庶的十分之一,能象董幼宰那样殷勤,那就不仅有忠于国家,我也可以少犯错误了。
今天,在四化建设中,我们会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那些给各级领导干部做秘书、参谋工作的同志,应该按照“集众思,广忠益”的要求,开动机器,多想办法,并且充分地、如实地把自己和各方面的意见反映给领导,帮助领导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如果发现领导上的决定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要出以公心,不避嫌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要求领导重新考虑,做到“违覆而得中”。只有这样,才能协助领导上做好工作,少犯错误,促进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们也见到过另外一种类型的秘书、参谋同志,他们一味讨好领导,符合领导意图的意见就提,就反映,不符合领导意图的意见,就不提,不反映。看到领导做出的决定有问题也不提出,照样往下转。这样做好象是“爱护”领导,“尊重”领导,实际上不仅害了领导,而且贻误了工作。
当然,做秘书、参谋工作的同志,能不能按照“集众思,广忠益”的要求去做,关键在于他们的顶头上司是不是有这样的要求。如果碰上一位独断专行、听了不同意见就反感的领导干部,那么做秘书、参谋工作的同志就很难办了。因此,对于各级领导同志来说,就更应该读一读诸葛亮的这篇短文了。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推荐《幼年》
纪民
作者凌力同志在这本书的扉页之后写了一句献词:“谨以幼年纯真而美好的记忆献给妈妈们和孩子们”。确如献词所说,这本书是用纯真美好的感情写成的。作品的主人公小力一九四二年在革命队伍里出生,从出生到新中国成立的七年间,小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革命历史时期,她在那不平常的年代和环境中,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作品是用小力自己回忆的形式写的。一切事物是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用孩子的语言去记述。给人一种非常生动有趣而又清新舒畅的感觉。
《幼年》的主要篇幅真实地记述了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七年,陕北、晋西北、晋南等解放区的自然风貌和社会生活,如延河水、宝塔山、黄土高原的窑洞、浪涛滚滚的黄河以及边区大生产运动,行军,过封锁线,防空,土地改革,解放区军民的文化艺术活动……。在那些岁月里,小力接触了贺龙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甚至还有来到解放区考察的美国人……这些经历都给了小力深刻的印象,使小力逐步懂得了革命的艰辛、战斗的欢乐,也懂得了不仅要仇恨敌人,更要爱护同志,包括爱护那曾是敌人后来变成了自己人的同志,……等等,等等。
从《幼年》中,还可以看到解放区的革命文艺是儿童接受革命教育的重要渠道。那时,没有电影,只有小型的歌、舞、话剧,更大量的是抗日革命歌曲。《幼年》记录了不少这样的歌曲,而且写道:三十年后,当年在延安保育院待过的一些孩子聚在一起,关上门窗,唱当年唱过的歌曲,整整唱了一个上午,“嗓子唱哑了,眼泪唱出来了,仍然不停地唱下去……童年又出现在我们眼前,它永远那么亲切、新鲜,永远使我们怀念……”
让我们都从记忆中去发挥那些纯真美好的东西,让它们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