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我爱延安剪纸
江丰
最近看了中国美术馆的《延安地区民间剪纸展览》,感触很多。我们应该首先感谢在延安地区地、县文化馆的画家靳之林等同志。他们花了几年时间,走遍延安地区的山村,历尽艰辛,普查在十年浩劫期间被诬为宣传“四旧”而勒令停止创作剪纸的许多年过六、七十岁的剪纸能手,说服他们再拿起剪刀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了培养接班人,还请剪纸能手作指导,办了几期剪纸学习班。延安剪纸的创作从而又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从一万多张剪纸中挑选出来的,所以十分精采,而且是有代表性的,它充满了浓郁而纯朴的生活气息。
剪纸是农民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真切生动地反映了农民的趣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剪纸的图样都是农民所熟悉和喜爱的事物,显得纯朴可爱,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健康朴实、乐观和善良的性格。
在延安农村,妇女们几乎都普遍地会剪剪纸,巧手出花样,供别人观赏、仿制。每逢年节,家家户户都用剪纸美化自己的住窑。在新糊的雪白透明的窗户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各式剪纸,把整个窑洞装饰成一个红花绿叶,鸟飞鱼翔,人欢马嘶,万物争荣,生机盎然,欢乐如意的剪纸艺术世界。
延安剪纸的表现范围广泛,它是根据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和生活方式创作出来的。传统的题材有牛马鸡羊、轿车骆驼、喜鹊凤凰、狮虎角鹿、蔬菜花果,还有民间故事和戏曲人物,以及寓意吉祥的事物等等,从生活的各个角度,表现了农民热爱劳动的品质,寄托了农民向往幸福生活的心情。
延安剪纸几乎全是劳动之余的产物。为了保证剪纸不走样,有的妇女一次只能剪一张,最多不超过四、五张。有经验的一般不画稿,拿起剪刀就剪,根据直觉和印象,对物体进行大胆的捕捉和创造。用夸张变形,简练明快的手法,把花样联成一体,使复杂的形体,通过艺术概括,臻于单纯,以突出事物的性格特征。这是延安剪纸显著的艺术特色。
四十年前,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的青年木刻家古元、夏风等,在学习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反映新内容的木刻剪纸,很受群众欢迎。同时,它们影响了传统的剪纸作者,从而制作了不少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题材的新剪纸。当前正循着这条道路又在刻剪四化建设战线上的新人新事。这类新内容的剪纸,有的在艺术上还不够完美,但由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它是有很大发展前途的。


第8版()
专栏:艺术欣赏

别具特色的报幕艺术
隆荫培
最近,我看了东方歌舞团演出的一台歌舞晚会。报幕员陈承藻同志的报幕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幕拉开,她衣着朴素,大方文静地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向观众表示热烈的欢迎,概括地介绍了晚会节目的主要内容,使大家做好观赏节目的准备。随后在每个节目之前,她都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把即将演出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有什么突出的艺术风格、特点,简明扼要地介绍给观众。
陈承藻同志象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者,在这两个多小时之内,她带领着观众,从富士山脚下到了尼罗河畔,从地中海南岸到了维多利亚湖边,从暹罗湾又飞越到大西洋彼岸,领略和欣赏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歌舞艺术,使观众加深了对这些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的了解。
她很注意观察和研究观众的心理状态,及时地满足观众的需要。如在器乐合奏时,当演奏员手中拿着观众所不熟悉的印度尼西亚民间乐器“安格隆”时,她主动要求乐队指挥给观众介绍,帮助观众了解这一乐器。
观看东方歌舞团的这一场演出,既增长了许多见识,又得到了美感享受。这要感谢东方歌舞团的全体演职员,其中当然也包括报幕员陈承藻同志的辛勤劳动。过去,在我们某些同志的观念中,对报幕员的工作是不大重视的,甚至认为是比较简单的。看了这台晚会的演出,使我感到,报幕员这个角色,直接影响到演出的艺术质量和剧场效果,而且报幕员的工作乃是一门大有学问可以钻研的独立的艺术,是绝不能忽视的一个特殊的艺术行当。希望今后能在舞台上看到更多更好的报幕员同志在报幕艺术上的创新。
陈承藻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成绩,除了她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有多年的国内外的报幕经验外,很重要的就是她心中有着为广大观众服务的热忱,这种精神很值得提倡和学习。


第8版()
专栏:

我国民歌遗产亟待抢救
张碨
最近,文化部和中国音协在安徽芜湖召开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选工作会议上,反映出一个问题:我国民歌遗产亟待抢救。
解放以来,全国广大音乐工作者辛勤收集、录制、整理出版的民歌词谱和音响资料,在十年浩劫中,几乎全被丢弃、销毁。不少知名的老民歌手和老艺人现在年老体衰,有的已经去世,而许多年轻歌手却不会唱传统民歌,致使许多优秀的传统民歌失传。
在各省、自治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深山老林里,都还有一些未经发现的民歌。在号称“民歌海洋”的云南的少数民族中,除六个民族有文字外,其余大都用口头歌唱记述本民族的发展历史。在湖北神农架原始森林地带,也保留着相当古老的民歌。近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十五部《俚曲》中选用当时在山东流行的民间曲调有五十七种,现在只发现十几种。这说明,丰富的民歌遗产亟待抢救。急需采取措施,广泛采集、整理、编选民歌。
为此,与会代表建议有关党政领导部门加强对民歌抢救工作的领导。与会的十几个有少数民族的省、自治区的同志,一致建议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指示各地民委参加领导和组织这一工作,从各方面给以支持。要端正一些人轻视民歌的错误思想,克服把传统民歌一概当作黄色歌曲、指责采集整理民歌遗产是宣传封建迷信、不许老民歌手唱传统民歌等等错误态度,希望注意安排民歌手的生活,采集民歌时应给民歌手以适当的报酬。建议有关部门给负责采集整理民歌的干部以支持和鼓励。


第8版()
专栏:剧评

勇于探索 大胆尝试
——观舞剧《奔月》有感
贾作光
我们非常高兴能在北京欣赏到上海歌剧院舞剧团演出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舞剧《奔月》。我坐在剧场里,被它美丽的画面、动人的形象所吸引。它和舞剧《丝路花雨》、《召树屯与楠木婼娜》,虽然形式不同,特质各异,但都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经验。
《奔月》的编导勇于探新,大胆尝试。他们虽然是舞剧《小刀会》、《宝莲灯》的编导,但并不满足于过去的经验,而是勇于摆脱旧形式,从内容出发,立足于艺术创造。在舞剧结构、舞汇运用、舞剧音乐、服装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
《奔月》主题鲜明,结构严谨。从剧中采用的舞蹈语汇,也可看出编导者的匠心。无论是后羿,嫦娥还是逢蒙的形象的塑造,首先使人感到不落旧套,但又不偏离传统。逢蒙和嫦娥的一段双人舞,编得何等动人、何等巧妙!逢蒙盗弓被嫦娥识破,逢蒙把嫦娥击昏在地,这时后羿返回,逢蒙挟嫦娥舞蹈以遮掩其罪,诬嫦娥背叛后羿,舞蹈语言既是继承了民族传统,又有所发展。动作流畅,协调不涩,又有风格,把鲜明的舞蹈形象注入了深挚的感情。通过舞蹈语言揭示了三个主要正、反角色的内心世界。编导没有把人物简单化,用动作去解释情节,而是用完整的舞蹈形象,以舞蹈语言对人物做了较真实的描绘。《奔月》中的几段独舞、双人舞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有的虽有借鉴芭蕾舞的表现形式,我以为正是这种大胆的尝试才有所突破。因为它是从内容需要出发,不是被旧传统所束缚,如后羿醉酒之后所出现的幻觉,编导的艺术处理是别开生面的。他们对人物感情世界做了较细致的研究和发掘,并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才能用风火轮式的人体倒转的艺术手法来渲染后羿酒醉昏晕的形象。
我认为《奔月》舞剧是成功的,作为一个艺术品种来说是无可非议的,尽管在民族形式问题上有值得探讨的东西。但我们不能把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看成僵化的形式,也不能以虚无主义态度对待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传统,更不能离开人民的喜闻乐见这个标准。要从作品的社会效果和美学价值,给以科学的分析、评论,从而去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如果说《丝路花雨》在民族特点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把敦煌舞蹈艺术复活起来,《召树屯与楠木婼娜》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乡土味,那么《奔月》又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于舞台,它更带有奇异香馥之味。我赞同艺术品种应该多样化,不要苛刻要求文艺百花园中按着一个品种去培植。那种只从现成的传统舞蹈形式里东挪西移,习惯于墨守陈规的方法,对繁荣舞蹈、舞剧创作是不利的。《奔月》的大胆探索,无疑是有益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奔月》在艺术方面臻于完善了,我希望《奔月》在不断修改中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8版()
专栏:

《影剧美术》第二期出版
《影剧美术》是通俗性的画刊,它从美术角度向读者介绍电影和戏剧剧照、舞美设计、表演以及影剧等方面的情况与成就。新出版的第二期上画页刊有影剧照片七十余幅,其中有电影《玉色蝴蝶》、《樱》、《第二次握手》、《三个失踪的人》,话剧《救救她》、歌剧《窦娥冤》等多幅剧照和梅兰芳生前的一些照片资料(其中有些是从未发表过的)。
《影剧美术》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梁到)


第8版()
专栏:

新人新作《梨园谱》
杜萌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萌芽丛书”长篇小说《梨园谱》,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新人新作。建国以来,反映戏剧艺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很少见,《梨园谱》是难得的一部。
《梨园谱》是描写解放前川剧艺人生活的。它以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浓郁的梨园生活气息,富有特色的地方色彩吸引着读者。我们似乎跟着“玉艇班”的艺人们走遍了涪江沿岸,川北川东,看到了艺人们的坎坷遭遇,川剧艺术的濒于灭亡;也和艺人们一起兴奋地迎接解放,欢呼梨园之春的到来。
作品细致地描写了川剧艺人在旧社会所受的各种苦难。这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艺人,跟着他们认定的好班主,讲究唱腔,苦练武功,揣摩角色,一心想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他们忍饥挨饿,在夹缝中求生存,梦想神灵庇佑他们有个安生的日子。但是,不管他们如何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仍然逃不脱黑暗社会无孔不入的迫害和摧残,最后班主身陷囹圄,他们也流离失所,弄得班破人亡。痛苦的经历使他们认识到,从来没有什么庇佑之神,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戏剧艺人当家作主的时代,就没有戏剧艺术的真正的繁荣和发展。
作品描写了众多的戏剧演员,一般来说,都各有各的性格特色。如丑角喻皞的诙谐,武小生李达仁的刚强,武旦筱纤红的正直善良,文小生肖俊的好强,闺门旦马琪的执着,编剧刘大光的深沉以及那些艺徒们的天真、机智等……都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戏班班主张玉艇的形象是值得一提的,作品没有简单化,而是表现了他的性格的复杂性。张玉艇是一个“袍哥大爷”,但又不满当时社会上的尔虞我诈,以强凌弱。他办戏班的目的是“教化”、“劝善惩恶”,对演戏是认真的,班规也是严的。他不相信共产党,好行侠仗义,一切从“义”出发,对贪官污吏没有丝毫的警惕,这就导致了他的悲剧。这个形象是真实的,也是有意义的。
作品的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川北川东的地理风光,名胜古迹,人情习俗,还是梨园的环境,艺人的练功,演戏的描写,都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第四章艺徒们清晨练功的情景是精彩的。李达仁的开导,艺徒们对未来的憧憬,练功的难熬,师爷悲惨的下场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阴影,一环紧扣一环,看似偶合,实属必然,真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还要提一提的,是作者用了一种还不大有人用的写法,即在每章前面,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写了内容提要。这个提要既可使读者知道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又以其艺术的说明吸引读者读下去。有时还特殊地起了联接上下章的作用。这明显地是受了某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但作者的这种努力和探索也是值得称道的。


第8版()
专栏:

歌唱十月红彤彤〔年画〕
庞卡


第8版()
专栏:

介绍《黑猩猩在召唤》
余志华
最近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黑猩猩在召唤》,是一本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的科学读物,全书采用文学体裁写成,情节生动曲折。书中所描述的黑猩猩全部拟人化,个个有名字、有个性,读起来亲切逼真,妙趣横生。
作者珍妮·古多尔,十八岁高中毕业后,为了探索黑猩猩王国的秘密,离开伦敦,独自一人进入非洲丛林,考察在自然条件下黑猩猩的种种行为习性。她在长达十一年的野外生活中,战胜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例如炎热气候的困扰、蚊虫的叮咬、疟疾病的折磨、毒蛇猛兽的威胁等等,终于在那里立稳了脚跟,获得了大量关于黑猩猩行为习性的第一手珍贵资料,成功地填补了人类近亲这门科学知识领域的空白,从而受到世界研究灵长类和人类的科学家们的高度赞扬。
书中详细而又生动地叙述了关于黑猩猩群体活动的特征、使用和“修理”工具的情景、猿群复杂的交际系统(各种姿式、手势、面部表情和声音等)、相互之间的哄骗和恫吓行为,以及黑猩猩的繁殖特性和“社会结构”等等。这为进一步研究人类与高等动物之间的联系、人类与灵长类动物之间在行为机制上的共性、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别以及黑猩猩的信息传递、高等灵长类动物的心理特征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