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作好准备,对付米格飞机
访美国太平洋军事设施——路克空军基地
彭迪
五月中旬,记者同其他十几名常驻美国的外国记者一起,应美国国际交流署的邀请,从华盛顿飞往西海岸和夏威夷,专程到太平洋地区美国若杓军事基地访问。我们看到美国海、陆、空军的某些装备和战备状况,并同夏威夷太平洋武装部队总司令部及其他基地和兵种的将领们就当前军事形势作了交谈。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路克空军基地。它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空军训练中心,主要为训练战术飞机高级驾驶员。所谓战术飞机是和战略性武器相对而言的。在苏美两家的战略武器旗鼓相当,都不轻易动用而苏联则挥舞战术武器大动干戈之际,美国对战术飞机的重要性当然不能忽视。尤其是空对空的“短兵”相接,需要驾驶员有良好的素质和优越的飞机,才能克敌制胜。
路克空军基地位于美国西南边疆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市郊。这里数不清的深谷渺无人烟,光秃秃的山顶还留有积雪,而菲尼克斯市又是美国最热的“火炉”,夏天经常在华氏百度上下。这个地点作为训练基地对空军人员的体质可以说是一种锻炼,更重要的是地形险要而荒地甚多,便于飞行作实战演习。
这个基地本身占地两万四千亩,附加四千二百万亩的演习训练和打靶场地。多年来训练了一万二千多名驾驶员。这里共驻有二百三十多架飞机,共有军人约六千名,文职人员一千多名。美国一些名牌飞机的驾驶员如F—4鬼怪式和F—15鹰式等大都在这里集中训练五、六个月。受训期间,驾驶飞机出动至少五十多次,飞行六、七十小时,各种操作检验合格,就可以成为某种飞机的专业驾驶员。这样的高级飞行员,每年大约可培训九十到一百名。
基地的军官领我们到机场。停机坪上排列着多种型号的机群,其中F—4鬼怪式和F—15鹰式飞机引起记者们的好奇心理,都想爬上去观察一番。鬼怪式飞机是一种超音速飞机,时速可达一千六百英里,双人座,双引擎,每台引擎推力一万七千磅,既可高飞截击,又能远行轰炸。
更新了的鹰式战斗机是单人座,双引擎,每台引擎推力二万五千磅,时速二点五马赫(即音速的两倍半),高飞可达六万五千英尺。站在机旁的驾驶员解释说,这种飞机是进行空战的美国王牌飞机。
这时正是中午时刻,以“太阳之谷”闻名的菲尼克斯晴空万里,阳光耀眼。一些战斗机单个或成双地翩翩飞起,进行操作训练,飞机尾后一阵阵喷出青烟。接着,一对对银色的飞机开始出现,从高处飞来,速度忽然减慢,离跑道只有两三米高,眼看就要着陆,忽又凌空拔起,扶摇直上,几乎与地平线垂直,冲入云霄。
基地的军官说,美国的这类飞机主要是用来对付苏联的。在训练的过程中,他们仔细地研究苏联各种飞机的性能。演习的时候也找些同苏联飞机相似的美国飞机来参加较量。在他们上课的大教室内,我们看到墙上贴着许多苏联飞机的照片和资料说明,包括熊式、牯牛式、逆火式以及米格23、25、27等。美国军官说,苏联有战术飞机二千六百架,其中米格25的飞行速度(3马赫)和高度都超过美国的。但他们仍认为这些米格飞机的战斗力都不如F—15,因为后者的灵活机动性、雷达和武器系统的质量都比苏联的优越。他举例说,F—15用的空对空导弹响尾蛇或麻雀式发射以后,追着热气就上,敌机上任何部位散发热气,对它都有吸力,而不一定非得从敌机的尾部命中敌机。另外一个美国军官讲得更加坦率,他说,我们的专业就是打米格飞机。
尽管如此,美国对苏联空军力量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速度仍感到担忧。基地的负责军官指出:第一,苏联现有飞机的数量以九千架比五千架超过美国;第二,苏联生产飞机的速度以每年一千一百架比五百架超过美国;第三,苏联现有飞机现代化的比例以百分之九十比百分之五十超过美国。
这种趋势如继续下去,美国在技术上对苏联的某些优势也会逐渐消失。入侵阿富汗事件之后,更使美国空军感到问题的紧迫性。现在,美国正在加紧生产和试制更多更新式的武器来抗衡苏联。例如将从目前的四百八十架在四、五年内增加到七百二十九架,还有一种更轻巧的既能空对空、又能空对地的单引擎F—16式飞机可同F—15协同作战。F—15则将逐渐为更新的F/A—18所代替。
美国的军人也明白,决定战争胜负并不能光靠武器精良,人的因素很重要,因此他们在培训人材上不惜功本。在这里培养一个F—15的飞行员,一年的培训费用约七十五万美元。路克基地上流行的警句是“任何一个军事部门的成绩,关键在人”。基地一位军官说,俄国的飞行员是能干的。我们正在非常仔细地研究他们的战术。
一走进基地就看到一条引人注目的标语:“我们的职责是作好准备”。参观完了离开基地之前再看到这条标语时,我们对于美国战术空军正在作些什么准备和准备对付谁的,增加了一些知识。两军对阵,如此尖锐,也是参观之后,才更有实感。


第7版()
专栏:埃及通讯

苏伊士运河见闻
本报记者 林皎明
夕阳西下。车行前方出现一幅离奇的景色:以荒凉的沙丘为背景,一列火车与几艘远洋巨轮重叠在一起。苏伊士运河到了。
月夜,记者登上了中国天津远洋公司的“金沙号”。这艘万吨远洋轮从欧洲载货返航,要从塞得港南下苏伊士运河。港内,“金沙号”的前前后后,锚泊着灯光辉煌的远洋轮,似乎连接到港外的天边。驳轮繁忙地在巨轮之间迂回穿插。
埃及引水员萨拉姆沉着地发出指令。“金沙号”向左红右绿的灯标航道驶近。它的前方已经有五条船鱼贯进河,它的后面,还有三十三条要尾随而来。两船间隙只有二公里半。真是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
这是运河繁忙而又普通的一天。据运河管理局统计,苏伊士运河去年通过了二万二千艘航船。平均每天六十艘。今年三月十一日,通过九十一艘船,创了新纪录。这些船只分属于世界一百零四个国家和地区。中东是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往返于欧亚之间的航船,只要走苏伊士运河,便可缩短百分之十七至五十九的航程,节约百分之五十至七十的燃料,因此,苏伊士运河成了一条最繁忙的通衢干线。
沙丘近在咫尺,“金沙号”谨慎地徐徐驶进,时速只有十四公里。昏暗的驾驶室里,除了偶尔听见引水员的指令外,一片寂静。据水手们说,这里虽然没有好望角的狂风恶浪,也没有法国比斯开湾的怒涛急涌,但是,在最宽只有二百米,最窄只有六十米,最深只能吃水十一米半的航道中夜航,能不捏一把汗吗?
破晓,“金沙号”升起中国和埃及国旗。运河航船升埃及国旗,那是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六日才开始的。那一天,已故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亚历山大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宣布运河国有化。同一时刻,一支早就准备好的接收队伍冲进前苏伊士运河公司大楼,升起第一面埃及国旗。从此结束了苏伊士运河公司“国中之国”的历史。所谓“国中之国”,那真是名副其实。虽然运河是埃及领土的一部分,但埃及的船只通过运河,同样要向运河公司交付高额的通行费。当然,那是历史早已经翻过去的一页。
今天,苏伊士运河每天为埃及政府收进近二百万美元的外汇。船过运河,除按吨位缴纳通行费外,还要付引水、航标等费用。计算起来,大体是一吨位一美元。萨达特总统宣布今年的运河收入可望达七亿美元。这笔稳定的外汇收入已经成为同石油、侨汇、旅游并列的埃及四大财源之一。
经过五个多小时航行,船队按序来到运河中段的湖泊地区。十时二分,“金沙号”锚泊大苦湖锚地。这里,鳄鱼湖、大苦湖、小苦湖都相距不远,为南下北上的航船设置了天然的停泊地。从北面塞得港和南面苏伊士对开的船队,大约都在中午在此碰头,然后重新编队,相错而行,分别继续各自后半段航程。
此时,气温升高,吹来一阵阵沙漠中的热风。碧波黄沙反射的光线让人睁不开眼睛。拿起望远镜四下观望,大苦湖形状真象人的胃。然而,壮观的是一眼能见到六、七十艘远洋轮。大的,有四、五万吨,小的也有六、七千吨,集装箱轮、油轮、货轮、客轮,哪一艘没有四、五层楼那么高!
这一片和平景象也曾被战争破坏过。一九七三年中东战争,以色列侵略军就在大、小苦湖之间偷袭运河西岸的埃及国土。从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到一九七五年六月五日,整整八年,苏伊士运河一直停航。当时这里只有沉船遗骸,残垣断壁,如今却面目一新了。挺拔的椰子树可以作证,埃及人民有能力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山河。
下午“金沙号”继续南下。左舷前方出现挖泥船。它们默默无声地“蚕食”着运河东岸。河面在拓宽,航道在加深。曾几何时,沿运河东岸那条被以色列吹嘘为不可动摇的巴列夫防线,如今已被连根拔掉。埃及不仅收复了西奈的大部分国土,而且正在进行扩建苏伊士运河的宏伟工程。第一期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完成。届时,航道深十六米,可通过十五万吨满载和三十七万吨空载的超级巨轮,其总的土方工程量是挖凿现在这条运河的一点二五倍。尤其重要的是,从塞得港至运河十七公里处,新开一条直通地中海的分航道。工程全部完工后,过往航船将不必进塞得港,而直接进运河。就这个意义而言,说埃及即将开凿出“第二条”苏伊士运河,也不算过分。
太阳下山了。下午六点半左右,“金沙号”锚泊在位于苏伊士运河南大门的陶菲克港。这段历时十五个多小时的航程至此结束,但当轮船继续它们航程的时候,人们是不会忘记开凿运河和为航船服务的埃及人民的。(附图片)
苏伊士运河入口处的塞得港


第7版()
专栏:

苏联在“第二地中海”的诡秘活动
旭光
据报道,大批苏联“渔船”和“科学考察船”在伊比利亚半岛西海岸、摩洛哥、直布罗陀和加那利群岛、亚速尔群岛以及马德拉群岛附近海域频繁出没。在这一广阔的被称为
“第二地中海”的海域集中数目如此众多的苏联船只,不能不引人注目。
一九七八年春,在亚速尔群岛葡萄牙领海内的美国基地拉日什附近,发现了一艘苏联考察船“曙光号”。当责问该船为何操作它的雷达和电磁探测装置时,该船的苏联船长诡称,他奉命寻找塌入海中的阿特兰提斯岛。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九日,亚速尔群岛当局发现,苏联从芬兰购买的一艘旧式快艇“萨尔雅号”作为“海洋调查船”停泊在群岛附近,船上装有先进的电磁雷达和正在工作的对空和对海面雷达。当被问及在离海岸那么近的地方在干什么和为什么闯入葡萄牙领海时,“萨尔雅号”快艇上的苏联船员说,他们发现了大西洋中的“新生物”和“海底喷泉”。
今年以来,大批的苏联“渔船”和“科学考察船”在加那利群岛的主要港口靠岸。仅在一月份,就有将近二百条船和几千名苏联人进入加那利群岛。
苏联的这些“渔船”和“科学考察船”都配备有全套和多套精密的科学仪器和设备,有相当先进的通讯设备、卫星接收系统和特殊的跟踪仪器。这些“科学考察船”都设有核保护系统,可以在原子弹爆炸而污染的环境中继续执行任务。船上所有的门都是密封的,而且所有的开关系统都是由电子制动的。每条船都有两套设施,既能搜集情报,又能执行作战任务。
在“第二地中海”的这些苏联“渔船”和“科学考察船”根本不是在考察生物或作买卖,而是为了刺探美国在罗塔、盖尼特拉、拉日什和里斯本等军事基地的军事部署情况。它们通过通讯卫星把美国和西方在大西洋上的核潜艇和各种军舰的活动情况发给莫斯科的地面接收站,把北约的军事部署和调遣情况持续不断地报告给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当局,以便一旦发生核战争时,他们就能在一次“闪电行动”中立即摧毁那些潜艇和各种军事设施。除此之外,苏联“渔船”和“科学考察船”上的工作人员还把他们参观过或偷看到的情况全部绘制成图,甚至连他们的人员将来在何处建掩体和在什么方位使他们的潜艇和军舰能够隐蔽等等,都一一绘成了平面图。
据认为,苏联船队在“第二地中海”如此活跃,是因为苏联有控制“第二地中海”的计划。控制了这个“第二地中海”,苏联就不仅掌握了那里的群岛和海岸情况,以及非洲西北部的全部有效情报,而且还完全控制了向欧洲运送石油和原料的通道。一旦需要,他们马上可以控制或卡断通道。这一事例再一次证明,苏联的扩张、渗透活动已经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


第7版()
专栏:

泰国的大米
泰国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产米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之一。著名的暹罗米粒细、味香、质软,蛋白质含量高,畅销香港、东南亚、非洲等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泰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终年无霜,适于水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湄南河流域,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全国稻田有一亿二千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六。
泰国年产大米一千五百万吨至一千八百万吨,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故有“米粮经济”之称。政府为促进水稻的生产,加强科学研究,投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政府农业厅下设的稻米处是全国水稻研究中心。此外,根据经济地理和气候特点,全国还设立二十二个水稻试验站,进行选育优良品种等研究和试验工作。去年,泰国政府决定一九八○年为“农民年”,政府将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泰国是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之一,每年出口大米二百五十万吨左右,约占它出口总额的百分之四十五,是泰国最重要的外汇来源。预计今年大米出口将继续增长,但将限制商人把粮食卖给苏联。据报道,苏联去年通过直接同泰国商人订约或利用第三国经纪人,从泰国搜购了十多万吨大米和大量玉米,并将这些粮食用来支持越南当局和韩桑林傀儡政权。
·王志光·


第7版()
专栏:

约旦首都安曼剪影
曾凡
约旦首都安曼是一座古城。三千多年前,安曼就是一个为维护自己独立而战斗不息的小国的首都。当时它的名字叫拉巴斯·安蒙。公元前四世纪时,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这块土地,成了安曼一带的统治者。亚历山大死后,他手下有一个将军名叫普托伦尼·费拉德尔修斯成了安曼地区的统治者。他对安曼城进行了重建。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便把安曼命名为费拉德尔菲亚。这座亚洲的费城曾经繁华一时,是当时中近东阿拉伯世界的一个重要商业贸易中心和交通要道。
安曼是一座现代化的山城。整个城市建筑在安曼山等七个山包上,街道绕山而行,蜿蜒起伏。安曼分旧城和新城两个部分。旧城充满了浓厚的阿拉伯的风土气息,在这里有繁嚣的集市,品种繁多的小吃以及穿着白色阿拉伯长袍的行人。在旧城一带还保存着不少古迹。如公元二世纪时修建的、可容八千观众的圆形罗马剧场,完全用石头砌成。剧场的雕刻装饰和设计布局十分精巧。舞台和座位之间,高低远近都很适宜,从每个座位上都能清楚看到舞台上的表演。此外,还有雄伟壮观的清真寺、石砌的跑马场以及山上的罗马废墟,都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不少异彩。新城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一般都是一幢幢设计新颖,别具一格的西式别墅式建筑。
安曼城中有城,它有青年城、大学城、医学城。侯赛因青年城是一个文化休息公园。那里有剧场、游泳池、各类球场、……。在青年城的最高处,是一座军事博物馆,大学城就是约旦大学的校址。约旦大学是约旦的最高学府,有九个学院,三十几个系,学生八千多人。医学城是约旦武装部队所属的医院,是约旦最大的医疗中心。
约旦的国土大部分都是沙漠。安曼也基本上是位于沙漠之中。但是安曼的气候却是出乎意料的宜人。一年最热的八月,平均温度才摄氏二十五点六度,最冷的一月,平均温度是摄氏八点一度。即使在最热的天气,也不会使你感到闷热,而且早晚都是凉风习习,有如初秋一般。(附图片)
安曼的古罗马剧场遗址


第7版()
专栏:

计划生育在摩洛哥
在世界跨进八十年代的时候,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已经比十年前下降。但是,战后“人口爆炸”的余震犹在。目前世界人口每天增加二十五万人,每年增加九千万。按此速度发展,到一九八五年或一九八六年,世界人口将达五十亿。而在增加的人口中每十个人有九个人是在发展中国家。
地处北非的摩洛哥,是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它的面积并不大,人口却已超过二千万。它的人口每年增长百分之三,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果按目前的增长率,到二○○三年,摩洛哥的人口将增加一倍。据《中东》杂志报道,在摩洛哥,如果人口增长保持在每年超过五十万的速度,那末至少每年必须创设二十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一千个教室和两个中等的城市。这对于摩洛哥来说,当然是一副不轻的担子。因此,早在一九七八年,摩洛哥政府就宣布要在国家发展计划中优先考虑人口问题,并为此而开始采取相应措施,首先是大力提倡计划生育。
在摩洛哥,计划生育从来是个忌讳,如今这个旧习俗被冲破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计划生育正在开始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官方在推行人口控制计划时是比较审慎的。一九六七年,首先废除了关于禁止买卖和推广避孕工具的法律,然而,政府所做的是在诊疗所和保健站提供避孕药物,这只能普及到百分之十的人口中间。后来,摩洛哥政府同美国国际开发署合作制订出一个计划生育的新规划,以城乡人口各占一半的马拉喀什省作为实施这一规划的试点,通过大规模的挨家挨户进行个人访问来取得推广计划生育的经验。
从一九七七年初实施这个规划以来,医护人员对数以万计的育龄妇女进行计划生育的动员,提供避孕药物,讲解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疗效。到了后来,城里有百分之九十的育龄妇女使用了这种药物。
去年夏天,这个规划开始在马拉喀什省的农村地区推广,在头十天内就同一万七千个家庭接触,结果是令人鼓舞的。现在,有间隔的生育在摩洛哥已渐渐为人们接受了。在一九七三年,摩洛哥每个妇女平均生育七点四个孩子;而现在马拉喀什市的许多妇女已不想要三个以上的孩子了。今年,将在三个省里推广家庭访问计划,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间,将推广到七个省份,而后就在全国其他省份展开。
据报道,在未来的十年内,摩洛哥人口增长率预期可下降至百分之二甚至更少。这对摩洛哥未来的发展无疑将会产生不小的积极作用。
·特安·(附图片)
摩洛哥在农村开展计划生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