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珍贵的墨迹
——日本发现郭老在三十年代写的日文书简
刘德有
最近,日本发现了郭沫若在三十年代亲笔写给日本考古学家原田淑人的一封日文书简。这是研究郭老在日本活动的可贵资料,也是郭老留下的一份珍贵墨宝。
原田先生的儿子、早稻田大学教授原田正己在整理亡父的书斋时,偶然发现了郭老用毛笔写的一封日文信,这使他大为惊讶。这封书简全文译出如下:
拜启 东大及帝室博物馆的甲骨,承蒙厚意,允以纵览和摄影,谨表衷心谢意。博物馆的那一部分,照片洗出后极为鲜明,但昨日得到的帝大的部分,稍差一些。有的字迹不清,难以辨认,我想,这无论如何也是印不成书的。为此,请允许我不揣冒昧,委托文求堂的田中先生直接派摄影师前去再拍摄一次。
二月六日
郭沫若 顿首
原田淑人先生 史席
原田淑人,是日本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文学博士、学士院会员,明治十八年(1885年)四月五日生于东京,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曾在东京帝大任教,还担任过帝室博物馆(今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前身)的学艺委员和监查官。一九七四年,八十六岁高龄的原田淑人逝世。他生前有《牧羊城》、《中国唐代的服饰》、《从西域发现的绘画中所看到的服饰之研究》等著作。
郭老亡命日本时,他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和甲骨文的研究工作。那时,他居住日本千叶县的市川市。他的许多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和甲骨文的研究,就是在这里进行的。他一九三三年写的《卜辞通纂》一书的跋中有句话:“一九三三年春,郭沫若书于江户川畔”。这江户川,就在市川市旁边流过。郭老在市川度过了十年的亡命生活。原田正己说,从信中可以知道郭沫若先生当时为搜集研究甲骨文的资料,经常到他父亲的研究室去。据原田正己回忆,他父亲当时常常说:“今天郭先生到我的研究室来了”。由此可见,原田淑人当时对郭老的研究活动提供的帮助是很大的。
郭老的信,只写着“二月六日”的日期,没有写年代。原田正己说,从《卜辞通纂》出版于一九三三年这一点来看,估计这封信是一九三二年写的。
我们在郭老的这封信中,还看到一位日本人的名字——文求堂的田中先生。他的全名是田中庆太郎。郭老在《我是中国人》一文中曾提到认识田中庆太郎的经过。田中庆太郎,别号救堂,在东京本乡经营一家专卖中国古籍的书店。他虽然连小学也没有毕业,但对于中国版本有丰富的知识。郭老与他相识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郭老在从事甲骨文的研究方面,曾经得到田中的大力协助。郭老这封信,恰恰反映了田中庆太郎同郭老的这一密切关系。郭老对田中庆太郎的这种友情一直念念不忘。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他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日时,田中早已故去,但田中夫人特意赶来看望郭老,这使郭老非常感激。郭老表示他一定要为田中庆太郎扫墓。记得那是十二月四日晚上七时,郭老专程到叶山的一座古刹——高德寺的田中庆太郎墓前,按日本习惯扫了墓。早已在那里等候的田中夫人对郭老不忘旧情深为感动,多次向郭老表示感谢。
郭老的信,是半个世纪前在政治环境极为艰难、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写的。但信中却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牢固的传统友谊。经过几番风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中日关系有了新的巨大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正象江户川和黄河水那样,继续奔腾向前。


第7版()
专栏:

也谈“弹性工作时间制”
纪冰
自从六十年代末西德一家公司采用“弹性工作时间制”
(或译作“机动工作时间制”)以来,这种新的工作时间制很快引起了许多部门的注意。十多年来它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部门所采用,其具体内容也在逐渐充实和发展。笔者现在瑞士某机构工作,这个单位实行的就是“弹性工作时间制”。
现在西欧较普遍实行的是每周五个工作日。除了每周两天的休息和法定的节假日外,每年还有年假,时间因部门、工种不同,有两周、三周、一个月不等。“弹性工作时间制”规定:每人每天原则上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四十小时,但允许一定的机动性,这种机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之内可以有机动 每天从早晨七时至晚七时,除了其中规定为不可机动的时间每人必须在机关单位之外,其它时间可根据工作任务和本人的方便,或早上班、早下班,或晚上班、晚下班。中午休息时间,亦根据需要和个人习惯可长可短。但最短不少于半小时,最长不超过两小时。实际上,一天工作允许超过八小时,也允许少于八小时。
一周之内可以有机动 一周之内的各日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但每天工作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小时。如本应在规定时间完成的任务而未完成者,自己回家加班不计工作时间。
周与周之间可以机动 一周之内允许多于或少于四十个小时。多于四十小时者为“结余”,少于四十小时者为“亏欠”,均可记入下一周。这种“取长补短”只能在相邻的周之间进行。每周“结余”或“亏欠”的时数最多不得超过八小时,但也有的单位规定为六小时或十小时的。每人每周可以有半天不上班,用以抵消“结余”,或算作“亏欠”。但这要事先经领导同意。也就是说,每人每周可以在一段“不可机动”的时间内缺席。但有的单位规定也可有两个半天不上班。
年假可以用来调剂时间凡请事假,可从年假中扣除或扣薪金。如周工作时间不足,“亏欠”时数无法或不愿于邻周补足者,亦可从年假中扣除,每四小时扣半天。反之,节假日值班或特殊加班,经领导同意亦可累计于年假之中,予以补休。病假另有规定,不属“弹性工作时间制”之内。遇有特殊情况,单位领导可以宣布部分或全体职工暂停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
“弹性工作时间制”,据我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
有利于提高工作时效 可以根据每天工作任务的多寡,忙时多干,闲时少干;也可以根据个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身体好、精神好的时候多干,反之少干。另外,还有一种要多费脑力的工作,思路顺的时候需要一鼓作气地干下去,甚至一气呵成,这些都不宜受固定上下班时间的限制。
方便职工生活 工作时间有了一定机动之后,可以减轻职工家庭及个人生活习惯与上班时间的矛盾,做到既不影响工作,又使职工感到生活方便。比如,有的人计划某天去买东西、上医院、理发或陪伴、招待客人,这天就可以早下班。至于休息时间,各人习惯不同,外国人一般不午睡,多数人午餐比较简单,休息时间也短;但也有人爱自己做午饭,休息时间也稍长。而在我们国内,不少人有午睡习惯,夏季下午一般是两点或两点半才上班;但也有不少同志家住得很远,本人没有午睡习惯,或是单位里没有午睡的地方,饭后要一直坐等上班,这显然是不方便的。
减少交通、食堂等的拥挤如同时上下班,则交通拥挤不堪。实行弹性制以后,虽也有相对的高峰时间,但拥挤程度已较前大为减轻。由于下班时间不一,机关食堂开饭时间长,因此食堂不感拥挤;即使在相对高峰时间,由于采取自助、自取办法,购买主副食、饮料等也很便捷。这里商店本来就多而不挤,虽然星期日和假日关门,但因平日有机动时间,购物也很方便。
和所有规章、制度一样,这个制度也有它尚需改进以便更臻完善的一些问题。
一、有时临时需要找人、开会,感到不便。
二、后勤部门为配合这个制度必然相应地拖长工作时间。比如机关食堂早餐从七时到九时开饭两个小时,午餐从十二时到二时又开饭两小时。图书馆、医院等也拖长了开门时间。
三、从领导角度看,在职工的管理方面,不如统一上下班制来得简便。
“弹性工作时间制”并不是对所有的部门、单位、工种都适用的,瑞士本身也如此。有些实行定时分班轮值的商店和许多工厂就不采用它。但从总的趋势看,采用这一制度的国家、单位越来越多。据瑞士人说,有的部门发展到以日为主要单位来计时;有的在一周七天内只规定两三天为不可机动日,其它日数中可以事先计划、选择好自己的休息日;甚至有的夜班单位也在实行某种程度的“弹性”。总的来说,“弹性工作时间制”是受欢迎的。


第7版()
专栏:

时间可自主,公私两不误 今晨精神好,何妨上班早 高峰车不挤,警察也欢喜 方成画


第7版()
专栏:

不怕焚烧的木材
熊熊烈火顷刻间能使一根木材灰飞烟灭。可是,日本新发明的一种合成木材,任你火烧火燎多长时间,它却“岿然不动”。这就是被命名为阿托隆(意为“不会燃烧的木材”)的合成木材。
日本十分重视木材的有效利用。阿托隆就是用经过“不燃化处理”的锯木屑与树脂混合制成的。它兼有木材与塑料的特点:可以自由成型、稳定性好,并易于切割和任意着色,因而用途非常广泛。
有人作过一次试验:分别用木材、塑料和阿托隆三种材料制成三座微型房室进行燃烧。结果,仅七分钟塑料房屋即烧光,十分钟后木材房屋也烧光了,但阿托隆制造的房子经长时间焚烧,却纹丝未动。因为,阿托隆可耐受的高温火焰,竟然达到摄氏一千三百度。
·琪·


第7版()
专栏:

茶道·折扇·友情
刘万镇
我国去日本访问的人,往往喜欢带几把折扇,作为小礼品送给日本友人,而日本朋友则喜爱用茶道招待中国佳宾。茶道和折扇,在两国人民之间有一段友好的历史因缘。
饮茶,是我国人民很早以来就有的传统习惯。唐朝时,已很普遍,陆羽曾著有《茶经》三卷。到宋代,还盛行一种茶道,名曰“分茶”。宋朝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就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样的句子。饮茶的习惯,在唐时已传入日本。八○五年(延历二十四年)从唐朝回国的传教大师就带了茶种返日,把茶种植在比睿山麓的坂本。当时,饮茶之风,还只限于贵族和僧侣之间。一一九一年(建久二年),日僧荣西回国时,也带回了茶种,并亲自在筑前国(今福冈县)的背振山和博多种植。此后,又传播到栂尾山。后来栂尾的茶成为最受珍视的品种,称为“本茶”。此后饮茶遂推广到民间,成为日本人民的习惯。室町中期,将军足利义政爱好饮茶,能阿弥便为之制定茶仪。此后,又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日本独具风格的茶道。中国的茶种在日本生根开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我国古时所用的扇子,原是不能折叠的团扇、纨扇、羽扇等。而现时盛行的折扇则是宋时由日本传入我国的。
日本折扇在平安时代(七九四至一一九一)已很普遍。初时,扇骨只有五根,平安末期增至七根、八根、十根。扇面除用鹅黄色的日本纸外,还用色纸、罗以及其它纺织品制造。制作精巧,扇面往往由名家题诗作画,富有装饰性。
宋时,折扇同日本刀一样,作为日本商品输入我国。据《皇朝类苑》记载,北宋首都开封的著名市场大相国寺里,就有人出售日本制的折扇,扇面绘有秋色山水、披蓑乘舟垂钓的渔人,天际间还有薄云和飞鸟。折扇传入我国后,很快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在士大夫中更为流行。制作上也有改进,扇骨增多,有的还刻以花纹,更富装饰性,如象牙扇、檀香扇,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商品。
从茶道和折扇的交流、发展,我们看到了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历史片段。今天,两国人民仍用折扇和茶道来互表友情。一九七二年九月,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周总理将一把绘有梅花的扇子,赠送给田中首相。去年十一月,邓小平副总理会见日本茶道著名人士千宗室时,千宗室以日本茶道里千家的仪式,向邓副总理献茶。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月,凝结着中日两国人民深厚友情的茶道和折扇,如今还在为增进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发挥作用。(附图片)
日本古书中的《卖扇图》
日本的一种舞扇


第7版()
专栏:

阿根廷自然奇观
阿尔廷诺冰湖
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上,有一个闻名于世的湖泊。在这里,既不见波光水影,也不见点点轻舟;放眼望去,冰山林立,素裹银装。这就是阿根廷最引人入胜的风光之一——阿尔廷诺冰湖。
该湖的冰山奇景,统由来自约一百五十条冰河的冰块组成。这些源源向阿尔廷诺冰湖汇聚的巨大冰河,都发源于拉丁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千姿百态的冰块,漂浮在这些河流上,缓缓向前移动。据科学家计算,它们移动的速度,平均每天还不到两米,最快的每天也不到三米。这些游动的冰块最后都汇聚在安第斯山麓的阿尔廷诺冰湖,再相互拥挤而成为连结在一起的冰山。这些景色壮观的冰山,每年都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加耶果斯海潮
阿根廷南部的加耶果斯滨海一带,是世界上海潮涨落差最大的地方之一,那里,潮水的最大落差达十二米。加耶果斯落潮景色,引起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浓厚兴趣。
加耶果斯位于南纬五十度,靠近南极洲,夏季白天很长,形成“小白夜”。这时,每天从下午至傍晚,是观赏海潮大落的最好时间。
下午四点,在圣克鲁斯河流入大西洋的河口一带,碧蓝的海水伴着轰鸣的声势急速后退,河口也随之向大海延伸。晚上十点钟左右,“小白夜”太阳还未落山,几个小时前还是水天茫茫的河口,奇迹般地变成向南北逶迤延伸的海滩。
由于加耶果斯落潮神速,那些在这一带荡舟的游船,往往躲闪不及,而一只一只的在这里搁浅。大群的海鸟,趁机在这里上下腾飞,扑捉海水中的食物。当地的群众也争相向海滩跑来,捕捉来不及“撤退”的海鲜。他们经常抓到十几公斤重的大鱼。更有意思的是,不少抓到大鱼的人,立即纵马急驰,奔向附近的草原,用鲜鱼换取羊肉。当地人幽默地称这为“海潮贸易”。 ·陈宗舜·
〔文前照片:阿根廷安第斯山中著名的风景区〕(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盲人壮举——登上珠峰半山腰
日本登山队沿中国一侧北壁路线成功地登上地球之巅的喜讯,传遍世界。人们对登山队员英勇顽强、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表示钦佩。
攀登珠峰,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还需有极大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人们难以想象,半年之前,一位名叫迈克·特利的英国盲人竟登上了这座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米的珠穆朗玛峰的半山腰——高度为六千零三十五米处。
盲人迈克·特利攀登珠峰半山回到英国后,谈到他这次登山的经过:去年十一月,他在两个同伴(一位警察、一位服务员)的帮助下,开始向珠穆朗玛峰攀登。身为盲人,他开始这一前所未闻的壮举前,一位工程师专门为他这次登山研制了一根特制的手杖。这根手杖上面有一钢尖。特利的伙伴帮他把手杖放到石头的恰当位置,然后他用脚背贴着手杖往下落,把脚板落到正确位置上。就这样,他顽强地一步一步登上了珠峰半山腰。
特利回忆说:“登山过程中的困难就是过河,以及跨过一块一块的巨石”。他接着说:“我们渡过许多这样的河流,但我并没有跌倒过……。”
·文·


第7版()
专栏:

刊头画 世世代代(白描) 亚平 孙明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