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论发展劳动密集行业
戎文佐
在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行业,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对怎样加速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就工业现代化而论,不少同志曾经设想以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验为榜样,在较短时期内,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按照上述设想来指导实践,一开始就碰到了两个尖锐的矛盾。一是采用的技术越先进,单位生产能力的投资就越大。引进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但这里有一个外汇来源问题。二是采用的技术越先进,单位投资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充分就业产生了矛盾。总之,刚开始起步,就感到行不通,问题就在于没有考虑到中国的特点。
我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人口特多,劳动就业问题很突出;另一个是底子薄。一九七八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仅为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是世界上贫穷的国家之一。从上述实际出发,我认为在我国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应该注重发展投资少、周转快、容纳劳动力多、积累快、扩大出口大有前途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特别是重点提倡发展劳动密集行业的生产和出口,以“轻”养“重”,以“手”辅“机”,以发展劳动密集行业来促进资金密集行业的发展。

劳动密集行业是和资金(资本)密集行业相比较而言的。象美国、日本、英、法、西德等高度工业化国家,资本的密集程度很高。从他们那里积极引进一些先进技术是必要的,但是引进多了我们搞不起。提倡发展劳动密集行业的生产和出口,并不等于否定适当发展资金有机构成高、技术上非常先进的行业和企业,而是为了从实际出发,更好地促进工业的现代化。发展劳动密集行业的生产和出口,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极其有利。这里,以典型的劳动密集行业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例来加以说明。
第一,它需要的投资最少,能够容纳的劳动力最多,资金回收最快。
作为劳动密集行业的基本特征是资金的有机构成低。以单位固定资产容纳劳动力为例,在全国工业系统中,大体上是每万元可以安排一个劳动力。某些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企业,高达几万元以至几十万元才能容纳一个劳动力。而工艺美术行业安排一个劳动力平均需要的投资则少得多。这个行业现有固定资产净值四亿元,固定职工队伍三十二万人,厂外加工人员达四百七十多万,平均每万元固定资产净值容纳固定职工八人,厂外加工人员近一百二十人,每年为国家实现的税收和利润远远超过固定资产的净值。这是其他行业不可能办到的。
第二,它需要的原材料用量较少,用工较多,消耗的能源也较少。
在轻纺工业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一般要占到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工艺美术行业用料少、用工多,原材料费用平均只占百分之二十至四十,象景泰蓝、苏绣、玉石雕刻等高档工艺美术品,用工的比重就更大。手工编织、挑补的高档台布,每平方米原料和辅料只用几元钱,但是经过精工细作,每平方米可换汇一百几十美元。多数行业的原材料,我国资源丰富,应有尽有;少数需要进口的原材料,采取进口原料、出口成品的办法,一般可以达到用一美元外汇,收入几美元外汇的效果。
能源紧张,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劳动密集行业,一般说来,需要消耗的能源比其他行业少得多。因此,多发展它,对于缓和能源紧张,也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它的出口市场很大,在对外贸易上有广阔的前途。
从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八年,我国出口工艺美术品换汇从二点一五亿美元猛增到七点四五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三。一九七九年,工艺美术品出口换汇继续大幅度增长,超过了十亿美元。但是,它在国际市场上仍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根据有关部门对美国、西德、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香港等七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统计,我国出口的抽纱、刺绣只占国际市场的百分之八,手工地毯只占百分之六点三,除竹藤棕草制品外,其他工艺美术品外销的只占国际市场比重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
目前,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日本、美国、西欧、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这部分行业的生产和出口,正好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工资较低的长处,因之这些产品的外销潜力很大,换汇率一般较高,某些高档的工艺美术品尤其是如此。换汇率较高,意味着我们大量投放进去的凝固在这些产品中的集约劳动是国际上承认的必要劳动时间。
应该说明,劳动密集行业的涵义要比工艺美术行业广泛得多。工艺美术行业的上述三个特长,其他劳动密集行业,诸如服装、皮革和革制品、裘皮和裘皮制品、日用五金、日用陶瓷、布鞋等,也都是具备的,只是在程度和范围上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某些加工工业,不仅可以产品出口,而且可以大量接受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开展补偿贸易。在机械、仪表、电子等行业,这方面的潜力尤其大。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些行业更值得重视。总之,发展劳动密集行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好处很多,一举数得,值得大力提倡。

有的同志认为:提倡发展劳动密集行业,实际上也就是提倡发展手工业。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劳动密集行业要吸收大量的活劳动,这一点和手工业是共同的。但是,劳动密集行业是以“集约劳动”为特点而和资金(资本)密集行业相比较而存在的,它同以手工操作为特点而和机械生产相比较而存在的手工业行业是有区别的。尽管许多劳动密集行业是在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并不等于手工业,而往往是必要的手艺操作和现代化的机械操作相结合。这一点在服装、制鞋等等行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应该指出,我们说要注意发展的劳动密集行业的生产和出口,是以下列几项为条件的。
第一,它必须具有和现代机器工业产品相竞争的能力。因之,它应该在手艺上有特长,在品种、质量上有特色,可以在“精工细作”上大做文章。在国际市场上,手工地毯比机织地毯远为吃香,道理也就在此。
第二,它必须是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大有发展前途的。要发展就得有销路。这里讲的销路包括现在的销路,也包括有潜力可以开辟的销路。这几年,我国布鞋的生产和出口有了极迅猛的发展,就因为它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
第三,它必须在原材料供应上有保证。发展劳动密集行业,同样不能搞“无米之炊”。需要广开原料材料来源,为发展这部分行业创造条件。原来出口原料的,今后应该尽可能出口加工制成品、精制品;某些国内确实很难保证的原材料,可以“以进养出”和通过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的办法来解决。

有的同志认为:提倡发展劳动密集行业,实际上也就是实行“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用降低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来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从理论上说,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它们各自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不能简单地根据它们各自需要的活劳动的多少,来断定何者劳动生产率高,何者劳动生产率低,正如不能因为开采黄金比开采铁矿需要的劳动多,就简单地认为开采黄金的劳动生产率低一样。劳动密集行业的产品,包含较多的活劳动,是正常现象,是得到国际市场承认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它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对此,应该有一个具体分析。
第一,我们是有条件地提倡发展劳动密集行业,而不是盲目地要求费工越多越好。凡是可以在“精工细作”上下功夫的,应该提倡密集劳动;凡是可以用机器代替的手工操作,应该向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向努力。对工艺美术制品,在对某些工序实行机械化时,整个产品必须保持它的手工艺品的特色。当然,即使是工艺美术品,也要注意提高效率。
第二,对发展劳动密集行业,既要看到它有费工较多的方面,又要看到它有利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方面。发展这部分行业的生产和出口,可以为城镇待业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为农村社队提供大量工副业生产门路,为城镇街道居民和农村社员提供大量外加工工作量,所有这些都是把某些原来处在闲置状态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发展这些行业的生产,为整个社会广开了生产门路和就业门路,减轻了劳动就业的压力,这就为有重点有计划地提高现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果我们能在最近几年内,通过发展劳动密集行业的生产和出口,从中解决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这对加速现代化建设,无疑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对发展劳动密集行业和发展资金密集行业的关系要有一个全面的看法。在现阶段,我们提倡发展劳动密集行业;从长远来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开展,我国工业生产的有机构成必将逐步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努力发展劳动密集行业的生产和出口,以较少的投资安排较多的劳动力,为国家加速资金和外汇积累,正是为了加强技术引进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资金密集行业的发展。因此,把两者对立起来,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


第5版()
专栏:

谈民主的“时机”
沈钦礼
有一种说法:经过十年的“大民主”,现在还讲民主就是“时机上的错误”。
这里,有几个模糊的认识,需要澄清。
首先,“大民主”不是民主,恰恰是对民主的粗暴践踏与极大破坏。民主且冠以“大”字,似乎比一般的民主还要民主,其实不然。人们还记得,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个颇为流行的口号,叫做“踢开党委闹革命”。它生动地反映了林彪、“四人帮”搞的“大民主”的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充分暴露了“大民主”究竟是什么货色。这样的“大民主”,实质上就是有领导地煽动起来的无政府主义,同社会主义民主毫无共同之处。
其次,民主不会带来动乱,安定团结不能离开民主。认为讲民主要看时机的同志,往往把“大民主”的后果看做是民主的罪过,因而把民主同安定团结对立起来,似乎讲民主就会带来动乱,要安定团结就不能讲民主。这是一种误解。
如上所述,“大民主”不是民主,那么把“大民主”带来的动乱归罪于民主就是毫无道理的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延安整风运动带来动乱了吗?没有,带来的是全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团结一致,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在六十年代初期,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同样并未带来动乱,而是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迅速克服了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迎来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今天,要安定团结搞四化,还需不需要民主呢?回答是肯定的。
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安定团结的局面,正是从恢复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开始的。试问,如果不发扬党内民主,三中全会关于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能制定出来吗?如果不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贯彻三中全会的方针,健全法制,落实各项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等等能够实现吗?事实有力地说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只能有利于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再次,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是一个历史范畴。民主发展的辩证法是这样的:“从专制制度到资产阶级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从无产阶级民主到没有任何民主。”(列宁:《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第24页)对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只要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时期没有结束,只要国家形态还存在,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一直要存在和发展的。在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本来就不够健全,又经过林彪、“四人帮”的十年破坏,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的问题就更为突出。所以,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强调发扬民主。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民主,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不是可以时行时止的,而是必须贯彻始终的。因此,实行民主决不是权宜之计,宣传民主根本不存在一个什么“时机”问题。
坚持发扬民主,这是我们党的坚定不移的方针。如果一定要讲“时机”的话,在缺乏民主传统的中国,特别是在粉碎林彪、“四人帮”的封建法西斯统治后的今天,正是迫切需要宣传民主、实行民主的“时机”。


第5版()
专栏:

我国高等学校建立人口学研究与教育体系
教育部最近决定在我国高等学校建立人口学研究与教育体系,积极开展人口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培养人口学专门人才。
人口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包括一整套的人口分支学科,如人口理论和方法、人口统计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思想史、世界人口概论、人口生态学(环境学)、人口系统工程学等。过去,它在我国基本上是一门空白学科。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人口学研究与教育体系由十七所高等院校组成,有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二百多名。教育部规定,除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为全国高等学校系统的人口学研究和教学中心外,还分别在全国六个大区的一所高等学校设立人口学研究分中心。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的人口研究室,分别为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南和西北区的分中心。北京经济学院、河北大学、安徽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财经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人口研究机构面向本省、市,并协同所在地区的分中心开展研究工作。
近年来先后建立起来的这些人口学研究机构,除出版、翻译有关人口学的著作和资料外,还创办了人口理论刊物,举办了数十期训练班和讲座,开始培养有关人口理论的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正在拟订人口学专业的教学方案,并组织有关学校协作编写教材,准备明年招生。
最近,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等学校人口机构负责人座谈会。会上制定了高等学校人口学一九八○至一九八三年的研究工作规划,提出了三百二十多个研究课题。
(据新华社)


第5版()
专栏:

人口问题要有个规划
刘铮
长期以来,我国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只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计划,忽视甚至没有人口计划;在研究和安排国民经济比例时,只考虑物质资料生产中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比例,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忽视甚至忘记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这一最基本的比例,就是说,人口问题没有被通盘考虑在国民经济计划安排之中。三十年的实践经验证明,要真正安排国民经济基本比例,提高经济效果,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保证人民生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有所改善,人口问题必须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当中。
人口问题要有个规划。当前,要有一个控制人口增长计划,并应与物的生产计划相适应。人口计划与物的计划相比有很大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首先表现为,人的生育单位是家庭。每个家庭的生育活动构成全国人口计划的基础,必须在广泛发动群众制定家庭生育计划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使家庭生育计划和国家人口计划协调起来。其次,人口增长受现有人口年龄构成的制约。我国现有年龄构成轻:十四岁以下儿童比重高,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年龄中位数(即年龄序列中的中间值,它将总人口分为两半,一半在中位数以下,一半在中位数以上)为二十一岁,比世界平均二十二点九岁(一九七五年)还低;六十五岁以上老人比重低,仅为百分之四点六。因此,未来育龄人群比重大,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妇女生育率来减弱人口年龄构成对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但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有一定限度。七十年代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历史证明,控制人口纳入不纳入计划大不一样,遵循客观规律,有计划地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速度可以减慢;不纳入计划,人口就会继续处于盲目增长状态。周恩来同志明确指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连人口增加都计划不了,还搞什么国家计划!”因此,人口问题要有个规划,首先应当有控制人口增加的计划。
就业问题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所谓就业问题实质上是劳动力能否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问题。从原则上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失业问题。但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能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或是劳动力相对不足,生产资料得不到充分利用,或者劳动力相对于生产资料数量过剩,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和有效的利用。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中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将转化为非农业劳动力。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三亿多,如果有三分之一转化为非农业劳动力,就是一个极大的数字。另一方面,由于解放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今后二十多年内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在农村每年约二千万,城镇每年约三百多万。这么多的劳动力往那儿使用,如果没有一个规划,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过去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不仅没有控制人口增长计划,而且在制定劳动力计划时,也只考虑生产需要多少劳动力,不大考虑社会上有多少劳动力,更没有把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这个优势,作为一个重要原则来考虑,在生产安排、投资方向、所有制改变上都造成了严重后果。
劳动就业规划,要从我国底子薄、劳动力多这一实际出发,搞轻型经济结构,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使农业和轻工业、建筑业发展快一些,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轻工业与重工业相比,投资少,积累多,收效快,能源消耗少,特别是容纳社会劳动力多。据估计,轻工业每百万元固定资产可安排的劳动力比重工业高一点六倍。轻工业中很多行业如服装、纺织、工艺美术等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可以大量吸收社会劳动力。建筑业也是个能够容纳大量社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门。为了发挥劳动力优势,在技术政策上,我们不仅要采用现代技术,也要采用能造出高质量产品的、劳动密集的中间技术。
农村多余劳动力要就地消化,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要因地制宜地结合本地条件多搞些经济作物,多发展些林业、渔业、社队工商业,这不仅可以增加社队收入,而且这些经济部门都是需要劳动力较多的部门,可以发挥农村劳动力多的优势。
在规划劳动就业问题时,除考虑发展全民所有制企业外,还要考虑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企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应该允许那些有利于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个体劳动者的存在,广开生产门路,实现充分就业。
有计划地提高人口质量也应包括在人口规划之中。控制人口数量不是消极的措施,而是有计划地提高人口质量,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积极措施,也是适应四个现代化对劳动力质量要求的一项战略措施。提高人口质量,不但要提倡优生学和发展幼儿保健事业,减少呆傻儿和低能儿的数目;更重要的是要大力普及中小学教育,加强中学和职业学校的教育,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以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科学技术现代化,教育是基础。过去人们通常把教育部门看作是非生产部门,实则不然。如果说在小生产条件下,培养劳动者的技能是靠家庭传授,那末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培养劳动力的教育职能已从家庭分离出来,由教育部门承担。教育部门实际上是劳动力的培训部门,尤其是熟练劳动力的生产部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生产,其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智力开发”程度,依赖于“人力投资”。教育投资是具有长远效益的生产性投资。在粉碎“四人帮”以前,我国教育投资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所下降,教育投资严重不足,造成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比例失调。
我国每年出生人口都在二千万以上,需要相应解决入学和升学的问题。现在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为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农村小学生不稳定,有一部分在毕业前中途离校,受不到完整的小学教育。小学毕业生有一半左右升入中学,但中学教育结构单一。职业中学被砍掉了。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者,仅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要就业但又因没有受过技术教育而不适应需要。为了满足四个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必须使各级各类学校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对不同水平的各种人才的需要相适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