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梧州地委联系实际学《准则》
自觉对照检查 带头端正党风
本报讯 通讯员王及扬、蔡波报道: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地委在学习和贯彻《准则》时,联系实际,主动对过去违反财经纪律、大吃大喝的歪风进行了检查,决心从中吸取教训,带头刹住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
十年浩劫期间,梧州地区的吃喝风颇为典型。全地区八个县,县县设有“内招”(专门接待领导干部的招待所),除交基本伙食费外,其余由招待所开支或巧立名目补贴。地委和行署一些领导干部对这种情况一清二楚,不但不加制止,而且也经常参加吃喝,致使有的人胆子越来越大,互相比阔气、讲排场,有时一县比一县招待得好,宴席一次比一次丰盛。
去年八月下旬,地委召开晚造田间管理的地、县、社三级干部会,会期三天,先看后议,先后到了三个县,走到哪里吃喝到哪里。参加会议一百五十一人,实际开饭平均人数达二百一十人,开饭三天零一餐,共超支伙食费二千零四十多元,平均每人超支九元七角多。另外,还开支烟、茶、果等招待费二百七十多元。有的单位为了招待好这些领导干部,还花了三千五百多元购置家具设备。群众一针见血地说:“领导带头搞起吃喝风,增产再多也吃空,这样吃下去,四化何时能实现。”
严厉的批评,使地委领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文件,逐条检查对照,认识到吃喝风的责任在地委领导。地委除将上述违反财经纪律的事件向自治区党委作了深刻检查外,还以地委文件形式通报全地区各县、社、直属单位,公开作自我检讨,并要求各级领导引以为戒,从中吸取教训。地委要求各县、社和各部门,对大吃大喝以及其他方面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同时决定,地委三级干部会议伙食费超支部分,由地区如数付给有关县、社;有关单位为会议购置的用具,还能够处理的应当转卖,尽量收回一部分款项。《准则》公布以后,这个问题更加引起了地委领导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刹住吃喝风,就必须按《准则》办事,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今后地、县委和各部门开会一律不准超支,凡超支的,谁批准谁出钱。
今年三月,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张文卿同志到蒙山县检查工作,坚持不吃小灶,与群众一起到大饭堂买饭吃。不久,张文卿同志到了富川县,也同样坚持与一般干部同住普通房,同吃大锅饭。
最近,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赵凯同志,出差路经贺县县城,不住县委“内招”,在地区第二机械厂的招待所住、吃。今年春,地委在钟山县召开三级干部会,由于领导坚持原则,伙食费没有超支。
由于地委领导带了头,各县县委都结合学习《准则》,采取了严禁大吃大喝的措施。现在,全地区已基本刹住了大吃大喝的歪风。


第3版()
专栏:

顺德县委书记黎子流主动退赔特殊照顾的伙食费
据新华社广州电 不久前,中共广东省顺德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收到县委书记黎子流写的信和付上的九元五角钱,要求转给他下厂下乡时曾经吃过饭的几个单位,退赔因受特殊照顾而增加的伙食费。信上对自己违反规定的错误作了自我批评,并要求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今后要互相监督,坚决克服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共同搞好党风。县委常委中有类似情况的其他同志,也自觉做了清退。这件事在基层干部和群众中反映很好。


第3版()
专栏:

排除各种阻力 坚持按《准则》办事
江津地委坚决查处违章招工等错误
本报讯 据《四川日报》报道:中共江津地委认真贯彻《准则》精神,坚决纠正少数地、县领导干部非法安排或调动子女、亲属的不正之风。
过去,江津地区有少数干部利用职权,为亲属子女走后门,采取各种手段搞违章招工,或以工代干,或违反规定把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或从集体所有制单位调到全民所有制单位,严重地损害了党群关系,群众对此议论纷纷。地委认为:领导干部利用职权给亲属子女谋求特殊照顾,是违背《准则》精神的,必须坚决纠正。他们首先从地直机关抓起,要求各部门立即进行检查清理,做好清退工作。地委根据群众来信来访的揭发,对大足、潼南等三县先后发生的违章招工事件,立即派人检查,并责成县委着手处理。
在检查纠正上述违法乱纪事件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阻力。有的人犯了错误,思想抵触,拖住不愿纠正;有的人向地委说情,或向中央“告状”,说不该清查他;有的负责同志虽未安排自己的子女亲属,但在安排别人的子女亲属时点过头,也向地委要求照顾情绪,“下不为例”就是了。地委几位主要负责同志态度坚决,坚持要按《准则》办事,对阻力大的县或部门,或亲自去帮助纠正,或多次去电话督促;对来信说情者,他们的答复是:“按《准则》办,谁也不能照顾。”
到五月底,地直机关检查出违反政策规定的七十多人,大多数已作了纠正,个别的正在落实。其中涉及部、局领导干部的已全部纠正,违章招收的子女和亲属已退回农村或原单位。大足、潼南等三县违章招收的六十多名工人,已全部退回农村。


第3版()
专栏:

滕县县委采取措施刹住“吃会”风
本报讯 记者程德源报道:最近,中共山东省滕县县委,严肃处理了大吃大喝事件,决心刹住“吃会”风。
今年二月二十七日,县委组织公社书记、县直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干部九十几人检查春季麦田管理工作,在官桥公社吃了一顿午餐,就餐的共九十三人,吃鸡一百零七只,另加烟、茶等,超过伙食标准四百二十多元,群众讽之为“百鸡宴”。
县委书记翟文孝同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重视,派人查实后,在县委常委会上,作了严肃处理:凡在官桥吃饭的同志,除原已缴的四角钱外,每人再补缴四元六角一分。其中两名县委主要负责人,每人缴款九元六角一分,替汽车司机缴五元;五名县委常委每人缴款七元八角七分,替汽车司机缴三元二角六分。在正在召开的公社书记、县直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会议上,九十三名同志都当场按此规定补缴了伙食费。县委还认为,官桥公社为招待这次检查生产的人购买的毛巾、暖水瓶、茶壶等,也属于不合理开支,决定将这八条毛巾按原价转卖给县委常委。县委常委作出了纠正不正之风的六条规定,并作为县委正式文件下发到各基层党组织,让广大干部群众监督执行。


第3版()
专栏:编后

不但要“讲” 而且要“带”
梧州地委、江津地委和滕县县委学《准则》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发扬从我做起的革命精神,密切联系实际,认真纠正不正之风。这种敢于正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很值得学习。
《准则》颁布以后,许多地区和单位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加深对《准则》的认识和理解,开办一些讲座,或由领导干部做一些辅导,这当然是很必要的。但是,学习《准则》,重在见于行动,仅仅“嘴上讲讲”是不行的。对各级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重要的是做,用自己的具体行动来带动大家。身教重于言教。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够严格地贯彻执行《准则》,特别是勇于纠正自己身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就一定能带出一个好的党风来。


第3版()
专栏:

实现干部年轻化 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
空军机关几位老干部主动离休让位
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报道:空军机关几位老干部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主动要求离休,把职位让给年富力强的干部,以加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
空军司令部通信部部长杜力同志提出要求说:“我已经五十七岁了,身体还不算坏,要继续工作几年还是可以的,但考虑到如果不把年轻干部逐步放到领导岗位上锻炼,一旦我们老同志离开了,接班就有点问题。领导上准备让我升任某军区空军副参谋长,我想:为了有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按照《干部服役条例》,我主动要求离休。”他还向领导上推荐了两名可以提为副部长的年轻同志,并且表示:在年轻干部胜任现职之前,如果一旦打起仗来,需要我,我马上回来,当参谋,做什么都行。空军党委批准了他的离休要求。
通信部副部长张化同志也提出:“我的年龄比杜力同志还大一点,身体也不如他,我学习他为使年轻干部成长而主动让位的精神,也要求离休让位。空军党委也批准了他的要求。
五中全会公报发表以后,空军机关又有一些老干部响应中央关于选拔年富力强的接班人的号召,主动要求离休让位。空军领导同志表扬了这种精神。


第3版()
专栏:

贵州省计委顾问夏树屏主动当好参谋
据新华社贵州电 原贵州省计委党组副书记夏树屏,担任顾问两年来,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好党组的参谋和助手。
贵州省计委下属八个局级单位、三十九个县以上基层单位,分布在全省各地。夏树屏经常深入基层做调查研究。去年六月,他带着两名机关干部到都匀等基层单位搞调查。他白天冒着烈日酷暑到工地去,晚上找干部谈心,交换意见,了解情况。他这次深入到三个地区的九个基层单位进行了大量调查,回到机关的第二天,就向党组写了关于一○四地质队在施工中发生工农矛盾的报告,又反映了二七六处缺少领导干部,以及一些基层单位在落实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五天后,省计委党组向有关州计委印发了夏树屏写的报告和关于解决好工农矛盾的意见,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夏树屏把搞好传帮带,为革命事业培养接班人,看作是老干部的光荣职责。他积极支持中青年干部的工作,并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生活上为干部做出好样子。夏树屏主动负责的精神,受到了省计委广大干部的赞扬。


第3版()
专栏:

草原意见箱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东部。在贯彻《准则》过程中,县公安局从今年元月一日起,在全县各公社、牧场设置意见箱,当地各族群众对公安机关有什么意见和要求,不用跑多少路,写个纸条投到意见箱里就行了。
今年三月间,雀仁公社的哈萨克族牧民扎力甫丢了一头牛。他写了一张请求帮助找牛的纸条儿投进了附近的意见箱。不几天,县公安局派了两位民警专程赶来。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详查细访,扎力甫丢失的牛找到了。这两位民警继续在戈壁沙窝奔波,又为别的牧民寻到了丢失的六头牛,并且由此追根究底,挖出了一个盗窃集团。一张纸条竟引起县公安局这样重视,牧民们非常感动。
小小意见箱在各族人民心目中信誉越来越高。有的蒙冤受屈的群众也通过意见箱反映自己的呼声。一次,白杨河牧场的意见箱里,投进了一封喊冤信。写信人叫李玉春,原来是县水利工程大队的工人。一九六九年,他所在单位出现了一张反动标语。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他竟被认定为作案者,并被戴上“现行反革命分子”帽子,判刑二十年。他多次喊冤,都没有结果。今年春,意见箱竟把他的沉冤反映到了县委。县委落实政策办公室立即派专人复查,经县委批准后,对他宣布平反。有关单位也给他安排了工作。
几个月来,各族群众还通过意见箱检举坏人坏事,反映党员在遵守党的纪律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对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建议。乌宗布拉克草原的牧民说:“意见箱挂在草原上,党的优良作风吹到牧民心里。”
新华社通讯员 王学军
新华社记者 顾月忠
(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抱负
——访台湾省籍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教授
本报记者 柏生
一九七八年六月,在美国麦迪逊城著名的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举行了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我国台湾省籍的著名结构化学专家卢嘉锡教授阔步走上讲台,代表由他和厦门大学蔡启瑞教授率领的中国固氮代表团,向来自世界五大洲、二十七个国家的四百多名科学家和学者宣读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氮研究》的学术报告,其中包括我国科学家提出的两个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和分子氮络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以及有关生物固氮的遗传工程研究成果。他那具有独创性的学术见解,博得到会科学家们的热烈掌声。在他报告后,许多外国学者纷纷前来祝贺。一位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对卢嘉锡说,你们在七十年代初就提出了原子簇模型,很了不起。一位华裔科学家几次向他表示,想不到祖国在固氮研究方面会有这么快的进展,报告中所提到的研究工作,都是国际上近年来才开拓出来的新领域,特别是催化固氮活性中心结构模型和固氮机理的研究,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卢嘉锡教授长期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结构化学、特别是原子簇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发表了二十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和著作。他不仅自己作出了出色的科研成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他领导的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也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成果奖。
六十五岁的卢教授,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福州大学副校长。四十多年来,他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坦的道路!
留学八载 幻想救国
一九三四年,不足十九岁的卢嘉锡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三年后,他考取公费留英。一九三七年夏,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到伦敦大学学院攻读物理化学和放射化学。仅仅两年,他便获得了博士学位。
一九三九年秋,他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州理工学院,跟随后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金的鲍林教授学习。本来公费留学已经期满,但鲍林教授希望他能留在这个科学的新领域里多进行些研究工作。这样,他就在那里又继续进行了四年半的结构化学研究。一九四四年他到华盛顿附近的马里兰州研究室,参加了美国战时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在燃烧与爆炸研究中取得出色成绩。不久,他又回到加州大学从事热力学理论研究工作。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科学救国的幻想在他心中炽烈燃烧,他决心把自己所学贡献给祖国的人民。一九四五年冬,三十岁的卢嘉锡,踏上了阔别八年的祖国大地。
他满怀希望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厦门大学任教。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教授生活极为清苦。在那最艰苦的日子里,他的妻子用结婚戒指换回了一袋米。这对戒指上刻着他俩的名字和结婚年月,是件珍贵的纪念品啊!望着换来的这袋米,卢嘉锡满腹辛酸。更使卢嘉锡伤心的,是他只能上堂讲一讲课,而科研工作根本无法进行。他的科学救国的幻想终于化成了泡影。
精心育才 桃李芬芳
在国民党准备撤离大陆逃往台湾的前夕,卢嘉锡决心留下来。虽然国民党派人对他软硬兼施,他没有改变留在大陆的决心,而且积极参加了护校工作。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新中国的红旗在南国滨海之城厦门升起了。卢嘉锡的心头重新燃烧起了幸福和希望的火花。发挥他的科学才能的时代到来了!
党和政府委派他担任厦门大学副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他原想一头扎到基础理论的科学研究中去,可是想到祖国需要大批科学人才,就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他亲自给学生讲课,辅导阅读。由于师资不足,他常常连续上课四小时,课余还要亲自带研究生,指导他们作试验,查资料,和他们一起探讨理论问题。有时为了一个学术问题或一项试验报告,他跑到学生宿舍去作指导。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了。
一九五六年夏天,卢嘉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更辛勤地为培养科技人才而呕心沥血。在全国许多大学、中学和科研单位里,都有他精心培育的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了优秀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厦门大学教授田昭武、张乾二,福州大学副校长黄金陵,都是他培养出来的。在国外,他合作和指导过的外国青年化学家,许多已成了著名学者和教授。
卢嘉锡教育青年学生要多动脑,多动手,养成好习惯好作风。每当他看到年轻人学习、工作上有不好的习惯,就及时指出,并结合讲述自己作学问的体会和经验。他至今还保留着四十年前在国外细心解答的量子化学习题和拍取的晶体照片,从中可以看到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九六○年,卢嘉锡根据组织决定,离开厦门大学,到福州筹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并到福州大学工作。以后,他就带领一批中青年科研人员开始向世界科研的新领域攻关。从科研项目的选题到定方向,从作实验到写实验报告,他都亲自过问。在科学研究上,他敢于大胆创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他的领导下,科研之花,终于在这南国新建的研究所里绽开了。
正当这个时候,一场浩劫来临了。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使卢嘉锡被赶出了课堂和实验室。他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揪出来审查;勒令他每天写检查,打扫整座实验大楼的厕所和走廊,擦洗实验室的地板和用具。
他对自己的遭遇并不介意,惋惜的是他和同志们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研究所和好端端的福州大学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年轻一代虚度宝贵光阴,失去了读书学习的机会。这期间,有些青年学生和科研人员偷偷找他请教学问,他总是鼓励他们努力自学,继续搞科研,并告诉他们:“相信过不多久,教学和科研工作就会恢复起来。我现在不走,就是为了总有一天能把研究所恢复起来。”
在他被批斗的那些日子里,他想起了周总理。一九五六年,他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十二年远景规划会议。在周总理的主持下,会议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规划。一次,他在北京饭店电梯里遇到周总理。周总理亲切地问他:“你是卢嘉锡同志吧!”除过会议相见以外,这短短的个别相会,给卢嘉锡留下深刻的印象。卢嘉锡记着周总理,周总理也记着卢嘉锡。后来,周总理听说卢嘉锡的处境不好,在百忙中亲自打电话给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同志,嘱托他要把卢嘉锡保护起来。不久,卢嘉锡了解到他能获得自由,是由于周总理对他的关怀,真是激动万分。为了不辜负周总理和人民的期望,他决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勤奋治学 独创见解
在卢嘉锡直接参加和指导下,结构化学研究室组织开展了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结合着化学模拟生物固氮这个国家重点课题进行了有理论有实验的研究,做出了出色成绩。他们提出的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模型,有一定的创新性。他和中青年科研人员,以及兰州大学化学系黄文魁教授等,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围绕着有关模型化合物的试探合成和结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我国其他单位搞固氮研究的科学家一起,填补了我国关于类立方烷型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结构化学研究的空白。在卢嘉锡教授的指导下,物构所的羰基催化合成组的科研人员,在合成丁醇研究上和上海溶剂厂协作,取得了重要成果;结构化学研究室、晶体材料研究室、络合催化研究室,在天花粉蛋白的晶体培养和晶体结构、非线性光学晶体、激光晶体的基础研究、新材料探索、甲醇羰基合成制醋酸的研究上,取得了初步成果。
最近,卢嘉锡教授为六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中、日、美三国金属有机化学会议,提出了一篇关于试探合成模型物的结构化学规律性问题的学术论文,对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研究,作了更深一步的探索。
这位深有抱负的科学家,对如何尽快培养中青年一代科研人才十分关心。他说:邓副主席指出,老科学家的当务之急是挑选和培养人才,我愿意在科研第一线上作贡献,更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青年人,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从事科研事业的一个重要心愿。不久前,他写过一篇《和青年朋友谈如何学习》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后,收到不少青少年学生来信,反映受到很大启发。在福州一中的校园里,他亲切地和中学生一起座谈过,鼓励他们从小就立志攀登科学高峰。
作为一个台湾省籍科学家,卢嘉锡教授每次出国都主动为祖国的统一做工作。他针对台湾科学家的思想实际,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统一祖国的政策,解除他们的顾虑。他不仅和台湾省科学家建立了友好的学术联系,还传达了祖国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