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我所知道的柯弗兰
爱泼斯坦
国际主义者、中国人民坚定的美国朋友柯弗兰的经历,是非常杰出而多方面的。他既是一个卓越的学者,也是一位卓越的有实际经验的经济学家。柯弗兰曾经在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机构中担任高级职务。因为他为人民的反法西斯、反侵略事业进行过斗争(这场斗争也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时候大声疾呼要求美国予以承认),柯弗兰在麦卡锡时期,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受害者并且被逐出美国。一九五八年,他来到中国,继续为人民服务达二十一年。他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中国人民的领导人的敬重。中、美两国恢复正常关系(这是他向往已久的事)以后,他对两国之间以及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作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我在这里要写的是,在我与柯弗兰的交往中,尤其是一九五八年——一九六五年我们在毛泽东选集翻译小组经常在一起工作时期和其他一些接触中,我对柯弗兰的为人、他对待同志的关系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胸襟所怀有的印象。在那以后的一些年代里,局势发生了曲折变化,但是柯弗兰的特点并没有变。尽管情况非常复杂,他的性格、他的通情达理和他的敏感一直没有改变。
虽然柯弗兰在美国上层官场生活了许多年,在中国他又与高级权威保持经常接触,这一切对他的行为举止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记。他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管这个人是上级、是同事、还是青年(甚至年龄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在我的经验中,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向柯弗兰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这种意见是否正确。不管他是否同意这些意见,柯弗兰总是耐心听完别人的申述,加以考虑,然后作出回答。重要的是意见的内容而不是提意见的人。柯弗兰没有一种为人师长的神气。
从另方面说来,柯弗兰在中国是一位客人,而且早一些年,他还是一位政治流亡者。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见柯弗兰向任何人讨好和取悦。柯弗兰对中国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他对中国所走的弯路、挫折和缺点感到痛心。
柯弗兰也没有知识分子的那种自负。他的学识非常渊博。他不仅精通经济、政治原理和国际时事,还精通数学、哲学、历史和其他一些学科。在学识方面,他也是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对那些学识不如他的人或者根本不懂行的人,他并不抱有优越感、更无反感(除非有人强不知以为知)。任何向柯弗兰请教的人都可以从他好学不倦而积累的丰富学识里、从他那深刻透析和有条理的思想里得到一个解答。我从未听到过他向任何人灌输过他的论断。他竭力进行解释,使人信服。他总是准备别人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和反对意见。只要可以使用简单措辞,他从不使用复杂的措辞。他自信、谦逊、胸襟宽广,集三者于一身。同柯弗兰相处,谁也不感到拘束。
他做任何事情总是十分认真,从不马马虎虎,草率从事。当编辑部对毛主席著作和其他重要文章的英译进行讨论时,他总是首先充分弄通原文的意义和译文的逻辑。他对中文了解不多,就用提问的办法来弄通。这个或那个汉字单独用是什么意思?它在前后文中又是什么意思?还可能有另外的什么意思?主要语句的文法关联是什么?他的提问不是语言或风格方面的。为了把意思彻底弄清楚,并排除任何出错的可能性,他先充当一个小学生和探索者,然后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满意的解答,他才把注意力转向文字的流畅和风格方面,并且卓有成效,因为他的英文的风格和他的思想一样地清晰和活泼。
柯弗兰不固执己见。当他发现一些可疑的事情时,他就追寻到底。批林批孔运动中他阅读了大量华而不实的文件以及受到批判的孔子的和别的文章,以便对情况有所了解。他未能从哲学方面得到任何解答,因而心存疑团,尽管他并没有在政治方面详细地说到这种怀疑。因此,当他被邀请来校订当时出版的一些小册子的译文时,他在这些大喊大叫的日子里勇敢地拒绝了这个请求。
对于普通人的普通请求他总是欣然应允。我还记得他为这里的普通工人所作的那些有关美国社会的经济、货币问题和当前形势的报告。这些报告都是经过在其相应范围内仔细探讨和准备的,正象他在更正式的场合、更大范围内所做的一样。在去年他给中国新闻专业学生作有关美国报刊的结构和职能的报告时,情况完全一样。这是一个很好的有关基本情况的报告,内容广泛、丰富,分析深刻,毫不简化,而又扼要和明确。无论对何种水平的听众作何种报告,他总是认真准备并透彻地进行讲解。
正象地位、政局、个人生活的变化并未改变柯弗兰的品质一样,长期的不幸的疾病也没有改变这种品质。而这种疾病的致命性在他从得病那天起就早已一清二楚了。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周里,我有机会去见他,商量一些事情。我发现他看起来若无其事,态度和蔼可亲,聚精会神;象以往一样,对细小的问题也认真推敲,尽管他体力极度衰弱,他憔悴的面容看了使人悲痛。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柯弗兰每天勤奋阅读和分析范围十分广泛的材料,他干的工作大大地超过了他的份内职务。他为自己作好一切准备。二十年来我从未听他谈论过物质待遇或其他条件,或者谈论过吃的或穿的这些事。
所有认识柯弗兰的人都深深地尊敬他喜爱他。他的彻底的原则性、热情和幽默感将使我们永远难忘。最鼓舞我们的是他那种为了人类的未来而工作、不断提高自己、作出更多贡献这种表率精神。
他的品德不只是一种个人的性格,而是美国民主传统的精华。柯弗兰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是新世界的一个缔造者。概括地说,他的品质是一个共产主义新人的品质。(附图片)
柯弗兰同志是我国人民一位真挚的朋友。他和我们永别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图为一九七二年二月,周恩来总理和柯弗兰同志亲切握手。
新华社记者摄


第7版()
专栏:巴黎通讯

访戴高乐将军故居
新华社记者 姚云
四十年前的六月十八日,欧洲大陆一片黑暗,德国法西斯称霸一时,贝当政府屈膝投降,法国处于绝望之中。然而,当天下午六时,英国广播电台传出了沉着坚定的法语讲话声,“事情已经定局了吗?希望已经没有了吗?失败已经确定了吗?没有!”讲话人宣布:“我是戴高乐将军,我现在在伦敦。”他号召法军官兵同他联系,并且庄严地宣告:“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法兰西抵抗的火焰绝不应该熄灭,也绝不会熄灭。”称为“六·一八号召”的这番话,给了多少法国人以勇气和希望。从此,将军高举战斗的旗帜,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直到胜利。
在法国,人们说,戴高乐将军为法兰西立下了两次巨大功勋。第一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坚持抗战;第二次则是在一九五八年毅然把阿尔及利亚战争停下来,使法国摆脱了内战的危险。此外,他在创立第五共和国以后的十年中,坚持民族独立和西欧联合的政策,并且加速发展工农业,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记者最近前往科龙贝双教堂镇,访问了戴高乐将军的故居。科龙贝只有五百人口。将军的故居在镇子的尽头。进入绿色油漆的大铁门,沿着一条长约五十米浓荫蔽日的小路走去,只见左边有一座石墙瓦顶的二层楼房,大约是上世纪的建筑。墙上爬满了常春藤。
一进房门是个小小的门厅,左边是饭厅,将军和他的夫人就在这里进餐。门厅右边有客厅、书房和办公室。客厅的墙上挂着将军喜欢的一幅画,画中一队法军士兵迎着乌云薄雾,在沼泽地上行军,有的虽然支着拐棍,仍然奋力前进。
书房内除了大量的书外还有罗斯福、丘吉尔送给将军的照片和战后他在法国各地视察煤矿时人们送给他的矿灯。
书房中间有一张大靠背椅。一九七○年十一月九日下午,将军在撰写回忆录时心脏病发作,就坐在这张椅子上逝世。
我们注意到,在将军的书架上有介绍中国的书籍。客厅里有一只相当大的中国针线箱,是戴高乐夫人十六岁时收到的礼物。下面还挂着一幅中国刺绣,在紫红色的缎面上,用金线绣出了龙的图案和“祝福”两个汉字。这些都使我们感到分外亲切。人们记得,就是在戴高乐将军执政期间的一九六四年,法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此,法中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从将军的故居出来,我们前往将军之墓。他的墓在小教堂坟地的一个边角上。一块略高出地面的墓石,洁白如雪,上面刻着三个名字:夏尔·戴高乐,一八九○——一九七○;易伏娜·戴高尔,一九○○——一九七九;安娜·戴高尔,一九二八——一九四八。这是将军和他的夫人、爱女的合葬墓。墓上有一个十字架,墓前只有一只小花瓶,盛着几枝鲜花,周围毫无特殊的装饰。原来将军生前要求:死后,不举行公祭,葬礼仪式必须极其简单,不要乐队;不要发表颂扬他的演讲,国会里也不要致悼词。
但是,举行葬礼那一天,全国有四万人来到科龙贝。在巴黎,数十万人冒着冰冷的大雨,聚集到凯旋门下。后来,人们在科龙贝镇外一个小山头上树起了一座高大的“洛林十字架”来纪念他。“洛林十字架”原是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自由法国”的战斗标志。用它来纪念将军,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第7版()
专栏:资料

大洋洲的岛国——西萨摩亚
西萨摩亚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岛国。它地处大洋洲三大群岛之一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的西南部,由萨瓦伊、乌波卢两个大岛和其他七个小岛组成。面积两千九百五十平方公里,首都阿皮亚。“萨摩亚”一词是“神圣中心”或“神圣之岛”的意思。
西萨摩亚人口十六万,其中肤色浅棕的萨摩亚人约占百分之九十。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信奉基督教,其他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是萨摩亚语(属波利尼西亚语系),英语也通用。西萨摩亚人擅长歌舞,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塔图”(即文身)在西萨摩亚也比较普遍。身上刺的各种花纹图案,既是一种装饰,也是社会地位的标志。
西萨摩亚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每年五月到十一月是旱季,十二月到下一年四月为雨季。每逢雨季,阴雨不断,气候瞬息万变,年降雨量三千毫米左右。西萨摩亚多飓风,常常给居民带来损害。
西萨摩亚境内山峦重叠,丛林遍地,风景优美。尤其是全国第一大岛萨瓦伊岛,古木参天,仍保持着原始风貌。境内火山很多,因而又被称为“火山群岛”。这个国家处在南太平洋的地震带上,地震较为频繁。当地居民绝大多数都住“凉亭”。这种“凉亭”是用椰叶、蒲草搭屋顶,重量不大,四周无墙,只挂苇席,所以,地震虽多,损失不大。就是在首都阿皮亚,市里也多为两层的木结构房屋。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英、美、德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并争夺萨摩亚群岛,西萨摩亚最后落到了德国手中,东萨摩亚沦为美国统治。第一次大战后,西萨摩亚由新西兰“管理”,二次大战后,成为新西兰的托管地。一九六二年一月一日,西萨摩亚宣布独立。由于一月正是雨季,不便于举行国庆活动,一九六三年决定以六月一日为独立日。
西萨摩亚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政府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是重点发展农业,同时发展工业和旅游业。近些年来,这个政策已经取得了成果。椰子的种植,逐年有所发展,椰干已成为西萨摩亚最大宗的出口物。西萨摩亚的可可质量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是第二大宗出口物。除此以外,芋头、香蕉和面包果也是西萨摩亚的主要农产品,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品。西萨摩亚的渔业资源也很丰富,鱼是主要肉食。
在工业方面,筑路和机械加工、木材加工、啤酒、服装、肥皂、食品、印刷和造船等小型工业已相继建立,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
西萨摩亚努力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支持不结盟运动,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大国角逐和支配,支持和参与了南太平洋委员会和“南太平洋论坛”的活动,积极开展地区性的友好合作,支持太平洋地区的民族独立斗争。为了维护地区渔业资源和海洋权,西萨摩亚同“南太平洋论坛”的国家一起,先后宣布了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它还是英联邦的成员国。 翁祖尧(附图片)
朱育莲 绘


第7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人往中东走
本报记者 李云飞
在伊斯兰堡市区,一些中东产油国大使馆门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等候签证的队伍。在机场,可以看到从这些国家回来的巴基斯坦人带来的各种高级消费品。这就是近年来在巴基斯坦出现的前往中东产油国求职谋生的热潮——所谓中东“淘金”热。
巴基斯坦人到国外去工作的现象是二十多年前就有的,不过以前的去向是北美和西欧,近年来却大规模地转向中东了。七十年代初以来,由于石油价格的不断提高,石油美元急速膨胀,产油国大兴土木。那里虽然资金充裕,但缺乏技术和劳力,便以较高的工资待遇招募外籍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同样工种的工资,那里要比巴基斯坦至少高四倍以上,再加上宗教、地理、语言上的接近,中东产油国就象磁石般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巴基斯坦人。
到底目前有多少巴基斯坦人在国外工作,说法不一,有说一百五十万的,也有说三百四十万的。最近的一项统计认为是二百七十万,其中三分之二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和伊朗等国家。有人估计,仅在沙特阿拉伯一地就有大约一百万人。几年来,巴基斯坦外流的人数直线上升:一九七五年是两万三千多,一九七六年是四万一千多,一九七七年则是十四万。
到中东去的人都是通过政府或私人招工机构的联系,签订二至三年的合同才去的。大多是只身前往,目的是为了多积攒些钱寄回来赡养家庭。但是,理想中的黄金国并非遍地黄金,“淘金”也决非易事。卡拉奇附近一个名叫伊克巴尔的青年,因为要扶养母亲和六个弟妹,倾其所有才凑足了九千五百卢比的费用,到吉达的一家旅馆当招待。他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没有休息天,这样拚命地干活,每月才可以挣到二千里亚尔。
虽然如此,这样多的人在国外工作,每年寄回国内的汇款还是相当可观的。实际上它是巴基斯坦最主要的外汇来源和弥补贸易逆差的手段。一九七八至一九七九年度,侨汇达十四亿九千九百万美元,几乎是四年前的四倍。有人风趣地说:“我们不仅在曲棍球方面是世界第一流的,而且在国外汇款方面也是名列前茅的。”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出去的人太多了,特别是技术人员外流的结果,就造成了国内技术力量的缺乏,势必影响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现在,不仅工厂,甚至旅馆、饭店都感到缺乏有经验的人。另外,汇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家庭消费而不是用于生产投资,这就促使了物价的不断上涨。
一些经济学家的分析认为,巴基斯坦国内的这种前往中东求职谋生的趋势,目前正处于高潮,还会继续到整个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因此,政府和专家们对此都十分重视,经常研讨,以便寻求趋利避害的更好途径。


第7版()
专栏:

美国的服务行业
李家德
进入八十年代之际,美国官方正式宣布美国经济“衰退”已经到来。在钢铁、汽车和其他生产部门由于经济“衰退”的影响而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唯独服务行业仍保持着它的发展势头。据今年三月十七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预测,到八十年代末,美国服务行业的产值将占全国商品和劳务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三。而在一九七九年,还只占百分之四十五左右。
服务行业就业人数比产品制造业和农业多两倍
从美国按行业就业比例来看,一九七三年产品生产部门占百分之三十五点五,而服务行业却占百分之六十四点五。到一九七七年前者已降到百分之三十二点二,而服务行业却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七点八。
目前美国服务行业雇用人数已经是产品制造商和农业部门的两倍以上——六千三百七十万对三千零一十万。
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它包括除物质生产部门(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以外的所有部门,如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金融保险事业、政府机关和政府企业。狭义的服务业,在各国的官方统计中所包括的范围不尽相同。根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服务业(狭义的)的范围概括地说,包括六个方面:一、旅游业,它是美国服务行业中最大的项目,包括电影、音乐和其它文娱服务。二、个人服务,包括服装洗染和修补、理发、美容、照相、修鞋、殡葬等。三、各种企业服务,包括各种业务咨询,提供情报资料、职业介绍、商业性研究试验、广告业、复制检验、保护、设备租赁等。四、修理服务,包括汽车修理和车库等服务,还包括其它各种修理业务。五、专业服务,包括医疗保健服务、法律服务、教育、慈善事业及宗教等服务。六、其他,包括各种非赢利性事业服务,私人住宅服务及其他各种专业性服务。
饮食业生意兴隆,全国西餐馆年销售额达一千亿美元
从服务业范围的广泛,可以窥见服务业已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以饮食来讲,现在全美国出售汉堡包、油炸小鸡、炸鱼、意大利煎饼的商店达六万家之多,价廉物美的快餐业每年营业额达到一百九十亿美元。全美国西餐馆的销售额是一千亿美元左右。据美国盖洛普研究所的调查,去年全美国不在家中就餐的人,平均每天四千五百七十二万八千人,其中用快餐的人占百分之二十八。日益兴隆的午餐供应业,已经变成了大众食堂式公共饮食。
另外,日渐兴起的一种旧式的购物方式——邮购商品,是为人们购物提供方便的一种服务业。购买者只要在家里查看从商店寄来的商品目录或电视广告,就可通过电话或信件订购商品,商店则把商品用邮递办法售给购买者。邮购商品品种从价格便宜的小玩具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桌子应有尽有。超级市场的商品供应也很方便,一个家庭里所需的东西在这里一次就能得到解决。
在美国,还有各种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方式。比如,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市有两名律师开办一间法律商店,顾客在这里能够在一件很小但需要立即解决的法律事务上,为自己找到廉价的帮助。
服务业地位重要,有第三产业之称
据美国经济学家们分析,服务业往往能缓和整个经济的“衰退”局面,因为它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且能活跃经济,增加收入。以美国旅游业为例,据统计,一九七六年美国接待了一千八百万外国旅行者(包括参加国际会议者),收入达六十亿美元之多。过去认为服务业是属于非生产领域的消费范畴,但现实是很多国家把它视为产业,简称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当前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美国尤其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