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丰富多采的职工业余文艺
刘春生
不久前,全国总工会和文化部在京举行部分省、市、自治区职工业余曲艺调演。参加这次调演的节目,除以曲艺为主外,还有少量的音乐、舞蹈和小戏。从这批节目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职工业余文艺活动出现了勃勃生机和崭新面貌。
参加调演的节目,既有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新长征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新思想、新风尚的,又有揭露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和各种不正之风的,还有表现工人支援自卫还击战、怀念台湾同胞、描写古代人物的,等等。节目形式多样,仅曲艺节目就有五十个曲种,南腔北调,各具风味,使观众大开眼界。
参加调演的九十多个节目,大多是从不同战线和不同角度描绘四化建设事业,塑造为四化埋头苦干、刻苦学习、英勇献身的人物形象。例如,陕西的故事《开锁》,塑造的锁厂张书记的形象就十分感人,他为帮助一个失足青年工人,深入宿舍、车间,苦口婆心、因势利导,终于使这个青工由撬锁的小偷变成了造锁的新人,加入了四化建设的行列。安徽的黄梅戏《鱼花曲》,写一个青年女司机李春燕,不受礼,不吃请,艺高心红,全心全意支援农业现代化,反映出一代新人的高尚品德。北京的快板书《青年英雄曹振贤》,比较成功地再现了舍生忘死地同破坏社会治安的歹徒英勇斗争的革命烈士曹振贤的光辉形象。……这些动人画卷,使人看后受到鼓舞,奋发向上,满怀信心投入四化建设的洪流。
这些职工业余作者和表演者都工作和劳动在生产第一线,对生活最熟悉,他们的节目真实感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江苏的徐州琴书《清心酒》,就以地方风味浓郁的演唱,绘声绘色地描述一对情深意洽的小夫妻的争论,吸引着观众的心。此外如黑龙江的单出头《胖大嫂送饭》、天津的天津快板《竞赛小曲》、湖北的湖北小曲《新婚之夜》等,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许多节目娱乐性强,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陕西的独角戏《秦腔、歌舞与离婚》在这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它的主题是讽刺封建家长作风,本来很严肃,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喜剧人物王木犊和李么妹,爆发了一场滑稽、尖锐而寓意深刻的斗争。演员身兼二任,说、唱、逗、打,维妙维肖,使观众笑不绝口。山西的数来宝《说话》、铁路的扬州评话《窗口内外》等节目,都有这样的效果。
有些节目,进行了新的探索。曾经演出《于无声处》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屋外有热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使观众耳目一新,尽管有一些争议,但大家都赞扬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此外,四川的琵琶弹唱《白发吟》,别具一格。浙江和吉林的两个舞蹈《春》、《花儿开了》,湖南的常德丝弦《一枝花》,也颇有新意。
当然,在众多的节目中,也有不足之处。有的节目的部分台词,单纯追求剧场效果,显得格调不高;有的比较平淡,没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有的似曾相识,缺乏独创精神;有的在描写人物转变时简单化,不能令人信服。这些缺点通过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是不难克服的。


第8版()
专栏:

曲艺新花——谐剧
杨槐
四川省曲艺团谐剧演员王永梭,最近在北京为曲艺界、戏剧界的同志,演出了他自编自导的一些剧目,如表现解放前一个跑江湖卖膏药人辛酸生活的《卖膏药》,讽刺在国民党时期的腐化统治、老百姓出门坐车难的《赶汽车》和宣传计划生育的《苏二哥》,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谐剧,是一种诙谐的艺术,它属于喜剧范畴,又不同于喜剧。它只有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演出一台戏,与单口相声、独角戏、单簧等曲艺形式有些相似。但那些曲艺形式的演员,主要通过说唱叙述故事,而谐剧在有限的演出场合,让人、事、景、物都在规定环境中活起来,只由一个角色的语言、行动,表现出一台人物(包括虚拟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性格冲突。而且,化装、服装、道具也比较简单,可有可无,可真可假。
王永梭是谐剧的创始人。他在四十年中创作的四十多个作品,主题鲜明、爱憎分明。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区,他对人吃人的社会给予无情的抨击和讽刺;解放后,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人新事新风尚的作品。粉碎“四人帮”后,他又以知识分子受迫害为题材的新作,揭露和控诉林彪、“四人帮”。在向四化进军的新长征中,又创作了《自来水龙头》等作品。对反动腐朽势力和旧思想、旧观念,给予强有力的讽刺、抨击。
王永梭还从戏曲、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丰富谐剧表演。他运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时,特别注意吸收社会底层各色各样人物的性格语言中机智、含蓄的部分,经过艺术加工,寓庄于谐,别具一格,使谐剧成为曲艺中的新品种,深受观众欢迎。


第8版()
专栏:

让农村广大读者读到《故事会》
丁寒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双月刊《故事会》,是一本专门刊登各种类型故事作品的口头文学刊物。它的对象以农村读者为主,同时兼顾城镇的劳动人民和青少年读者。它的作品通俗,生动,活泼,不仅为农村开展故事活动提供脚本,也是广大读者的好读物。它的题材广泛,除着重发表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类故事、传说、笑话等作品外,还刊载科学幻想故事、电影戏曲故事、中外传统民间故事等作品。它把各种适合讲述的口头文学形式都吸收进去,使刊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口头文学的艺术特色。其中不少故事易讲、易记、易传,有些故事不仅能在舞台上讲,而且能在人民中流传,收到了较好的宣传和娱乐的效果,深受农村广大读者的好评。
《故事会》是一份全国性的在群众中有影响的普及文艺刊物,它与全国有故事活动的许多县、地区、省都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它的作者队伍便是这些地区故事活动的积极分子。编辑部的编辑经常深入到各地农村基层,参加他们的活动,从中不断发现较优秀的作品在刊物上发表,得以推广。这几年发表的农村作者编讲的故事,如上海金山县山阳公社张道余的《巧姑娘招亲》、浙江桐庐县黄村公社吴文昶的《张家媳妇的苦恼》、陕西高陵县杨宏志的《见面》等,已在农村广为流传。《故事会》肩负着宣传群众,繁荣故事创作,活跃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光荣任务。
我国有八亿农民,在目前农村文化娱乐活动还不多,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是经常能看到戏剧和电影的情况下,故事活动是他们最简便易行的娱乐活动之一。而《故事会》又是他们开展这一活动的必要读物。但由于条件限制,它目前的发行量是远远无法满足农村广大读者需要的。我希望有关部门要为多发行一些《故事会》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农村广大读者能读到《故事会》。


第8版()
专栏: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批老作家选集
为了纪念老一辈作家对党领导的文艺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往开来,学习、借鉴和研究他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学财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四川人民出版社近一年来编辑出版了一批已逝世的四川籍老作家选集,受到读者的欢迎。
这套选集已出版的有《郭沫若选集》、《何其芳选集》和《陈翔鹤选集》。《郭沫若选集》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自传,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北伐途次》;下册包括《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跨着东海》、《我是中国人》和《洪波曲》。第二卷,诗歌,收集了作者一九二一年五月至一九七八年三月创作的诗词共二百一十三首。第三卷,戏剧,分上下册。上册包括《卓文君》、《棠棣之花》、《屈原》、《虎符》;下册《孔雀胆》、《蔡文姬》和《武则天》。《何其芳选集》共三卷。第一卷是诗和散文;第二卷,文艺理论;第三卷里的书信和未完稿的长篇小说《无题》,都是迄今未曾发表过的。《陈翔鹤选集》分短篇小说、书评、散文三部分,其中收入了在读者中颇有影响的著名历史小说《广陵散》和《陶渊明写挽歌》。(李定周)


第8版()
专栏:

精湛优美的艺术
——看美国波士顿芭蕾舞团访华演出
濡兰
来自大洋彼岸的艺术家——美国波士顿芭蕾舞团,最近为首都观众演出了舞剧《灰姑娘》、《无益的谨慎》、《光圈》,使我们有机会第一次欣赏了美国的芭蕾舞艺术。
用《灰姑娘》为题创作的舞剧,在世界上有多种版本,而波士顿芭蕾舞团演出的《灰姑娘》,以严格的古典芭蕾风格,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美国人民特有的民族幽默感,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剧中的独舞、双人舞以及玛祖卡、华尔兹、波罗奈兹等群舞场面,都具有纯正的芭蕾舞风格。
《无益的谨慎》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古典浪漫喜剧,在舞台上展现了田园风光。然而它的浪漫情调同《灰姑娘》迥然有异。假如把《灰姑娘》比喻为一幅用浓重的油彩涂抹的旖旎画卷,那么可以说《无益的谨慎》就是一帧散发出恬静的法国田园生活气息的风景画。演员们以娴熟的技巧,典雅的舞姿和豪放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波士顿芭蕾舞团成立于一九六三年,演员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二十四、五岁,多是本团培养的。他们普遍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善于表达音乐的意境、人物的内心世界。演员们对芭蕾舞的技巧掌握得也很好,急促的旋转、腾空的跳跃、细巧的足尖碎步、双腿打击,都完成得干净利索,明快清新,把精湛的技巧有机地揉合于戏剧里。
特别使人难忘的是,年轻的艺术家的表演,热情奔放,朝气蓬勃,充满着活力。萝拉·杨成功地塑造了《灰姑娘》中的辛德莱拉、《无益的谨慎》中的丽莎形象。她的技术全面、音乐感强,很好地完成了舞蹈设计上的高难度动作。她的表演细腻入微,注重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奥古斯特·凡希尔登、大卫·布朗以其造型端庄、表演豁达、扶举稳妥、弹跳轻捷的技艺,完成了王子的形象塑造。尼古拉斯·帕卡拿,是一位杰出的独舞演员,他担任了《无益的谨慎》中男主角科连和《灰姑娘》中的小丑。他功夫扎实、技巧精熟,常以那洒脱自如和幽默诙谐的演技,博得阵阵掌声。
波士顿芭蕾舞团访华演出,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美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剧团的创始人、艺术指导弗吉尼亚·威廉姆斯,她为促进两国舞蹈家的艺术交流,热情地邀请我国芭蕾舞演员一道练功。在《灰姑娘》的演出中,北京舞蹈学院的十四名学员协助演出,这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交流。
我们感谢艺术家们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并请来自美国的艺术使者,把中国人民的良好祝愿带给伟大的美国人民。


第8版()
专栏:

写在《望乡之星》上映的时候
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演员 高飞
由日本剧作家岩间芳树先生编剧、铁里帕克电视承包公司森开逞次先生导演的《望乡之星》,是以建树中日友谊的先驱者绿川英子的传奇式的一生为素材,描写中日两国人民为着正义事业并肩战斗的故事。当我被选定担任扮演绿川英子的丈夫、中国留日学生刘仁这一角色以后,担心的成分超过了欣喜。对于剧中所反映的这一段充满血泪的历史,我只是从长辈的口中和历史课本上知道一点点,我能演好在那个时代中和绿川英子一起反对侵略战争的这一角色么?然而为了中日友谊,我决心在日本艺术家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承担起这个艰巨的任务。
导演森开先生是整个摄制组的组织者,他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和惊人的魄力。全片播出长达两个半小时,在上海、重庆、沈阳、东京、北海道进行拍摄,前后仅仅用了三十五个工作日。森开先生很善于启发演员捕捉角色的朴素的、内在的激情。他要求表演真实和质朴。为了真实,他决定选一个中国演员扮演刘仁;为了真实,他在上海、重庆都到当时绿川英子活动过的地点拍摄。
森开导演对我帮助很大。在开始拍摄前,他就对我讲:“你不要想到是演戏,你就当我们在一起生活”。所以在拍摄中他很少对演员的动作和表情有什么过多要求,而是让演员自己去作。只有在我们的情绪差得很远时,他才点出来。比如剧中有一段刘仁在上海从事文化活动时的朋友来到重庆,劝刘仁和他们一起去延安的戏。当朋友一气之下骂刘仁要吃国民党的饭时,刘仁跑出了屋外。在第一次录相时,我表演刘仁因此很伤心、委屈,认为朋友们不了解自己。可是森开导演却说:“高飞,你错了。这里应该是表现得理直气壮,因为你一直认为自己的事业是正确的。”我才恍然大悟,马上改变了表演,顺利地完成了这场戏。
我在这部片子中的台词对话很多是日语,有的还要说世界语,我对这两种语言从来没有接触过,日本翻译林道纪先生热情地将全部台词进行了录音,为我听练提供了方便。栗原小卷和我一有空就互教互学对方的语言。有时在拍摄现场,日本朋友还在帮我纠正发音。我很担心日本观众听了我的日语发音一定会觉得可笑,心里很紧张。但导演认为,演中国留学生,发音不大准倒也反映了真实情况,我的表演就放松了些。
《望乡之星》表现的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栗原在这部片子中表演的又是一个叛逆的性格。夫妇二人要在兵荒马乱中逃亡,炮火轰鸣中奔走,穷困潦倒中生活,迫害追捕中躲藏……,但是栗原不怕艰苦疲劳,当天的工作结束以后,又开始准备第二天的镜头。每天不管拍摄地点多么远,她都准时赶到现场。十二月的重庆,天气十分寒冷,因为演戏需要,她却穿着夏天的服装,坐在敞篷汽车中,在盘山公路上来回盘旋。由于天气冷,她感冒咳嗽很厉害,还坚持工作。
拍完在中国境内的戏,休整一段以后,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又到了日本。我们到日本的当天晚上,电视台就播放了日本朋友在羽田机场热烈欢迎我们和记者招待会上的情景。栗原的母亲请我去赴宴,日本翻译林道纪先生请我到他家作客……。一个日本司机送我们到中国驻日使馆,由于使馆已迁到新址,他决定免费再一次送我们到新址去……,这些热情友好的情景,我永远不会忘记。
影片越是让我去体验那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我越是珍惜今天的中日友谊。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附图片)
刘仁和照子在故乡(本溪)的原野上,并肩携手向远方走去,解放区在召唤他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