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大选前夕的日本政局
孙东民
日本目前的政局,犹如刚刚进入梅雨季节的天气,乍阴乍晴,捉摸不定。
上个月,因执政的自由民主党的部分实力人物率众从内部“造反”,导致在野党提出的“不信任案”在国会上得以通过,断送了成立半年的第二次大平内阁的生命。大平内阁断然解散众议院实行大选,又使刚选出七个半月的众议院议员失去议员资格,不得不跑回各自的选区重新竞选,形成历史上首次出现众、参两院同时选举的局面。正当各党派为争夺议席而拚命拉选票的时候,大平首相又突然逝世,使日本政局更加复杂而动荡。
在标榜实行“议会政治”的日本,众、参两院的议员选举是人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各党派争夺的关键所在,每举行一次选举,都会引起各种政治势力不同程度的分化组合。战后形成的自由民主党、社会党两大政党对峙的“一九五五年体制”,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土崩瓦解。公明党、民社党等“中间政党”乘机兴起,自民党、社会党的议席持续递减,使日本进入“多党化时代”。二十五年来一直保持单独执政局面的自由民主党,从一九七六年大选时起,由在国会内占“稳定多数议席”,转入“保持微弱的多数”,形成执政党、在野党势均力敌的格局。因而,当前的众、参两院的同时选举,是自民党与在野党之间的再次“决斗”。斗争的焦点,一方是自由民主党力争保持过半数议席,继续维持一党执政;一方是在野党力图使这种状况“逆转”,实现“革新政权”。
目前,日本众、参两院的竞选活动方兴未艾,各候选人正在接受八千万选民的“检验”,以便在本月二十二日投票选出六百三十七名新议员(其中参议员一百二十六名)。据日本报载,这次“双重选举”呈现三个特点。
首先是“少数候选人的激战”。鉴于历次选举往往出现因推选候选人过多,得票分散而落选的现象,现在各党为防止选票分散,都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派出最有当选希望的人参加竞选。本届参议院议员改选一百二十六名,候选人是二百八十五名;众议院议席五百一十一席,候选人是八百三十四名(不包括已故的大平首相),同样是“战后最低的竞争率”。
其二是斗争态势错综复杂。执政的自由民主党从它成立时起,就是一个派系林立的政党。尽管党内不断高喊“解散派系”,但各派系向来是以人事关系为中心离合聚散,通过争夺首相、总裁的“宝座”不断进行权力的再分配,从未有过真正的“举党一致”。一九七八年该党总裁选举,福田败于大平手下;一九七九年众院大选,党内又出现“四十日战争”;第二次大平内阁成立后,各派为准备今年秋季的总裁选举,都大力发展党员,扩大派系力量。据报道,这次众、参两院大选,尽管党的执行机构“再三呼吁全党团结一致”,但“实际情况是,(各派系)一面进行各自的竞选活动,一面以大选后提名首相的选举为焦点,集中盘算‘大平之后’接班人的问题,为争取确保主导权而展开复杂的摸底活动和讨价还价。”在野党方面,首要目标在于增加本党的议席。去年大选时,公明、民社两党采取“部分联合”,议席虽有增加,但如要实现六大在野党联合与自由民主党对抗,仍然难以做到。在这次选举中,一方面社会党提出了争取在大选后建立由在野党组成“紧急、民主政府”的设想;另一方面自由民主党也在考虑一旦议席不超过半数,则与某“中道政党”建立联合政权的可能性。
其三是政策论争不突出。每次选举,各政党都就日本面临的内政外交问题发表各自的政见和主张。去年大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重建财政,特别是增加税收问题上。而这次选举,日本舆论认为论争缺乏鲜明性,“自民党和中道政党的政策逐渐接近”。在野党攻击自民党奉行“依靠金钱的政治”,这连自民党内不少人都承认,而且表示要“刷新”。在防卫问题上,除日本共产党以外,其它政党都主张维持现状或增强防卫力量。
这次选举,形势复杂,对选举结果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对自民党有利,自民党仍将单独执政;有的预测自民党“寿数已尽”,可能会出现在野党联合组阁的结局;还有的认为自民党议席略减,不得不联合某“中道政党”收拾政局。究竟结果如何,只能等待六月二十二日八千万选民的投票结果了。


第7版()
专栏:

苏联石油生产的前景如何?
卢存淑
苏联石油蕴藏丰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生产发展很快。苏联的石油产量,在六十年代初不到美国的一半,一九七四年已达到四亿五千九百万吨,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去年它的产量是五亿八千六百万吨,根据五年计划,今年将达到六亿四千万吨。长期以来,苏联的石油和石油产品除供本国需要外,还能大量出口。
但是,近几年来,国际上围绕苏联石油生产问题议论纷纷:即它的产量是不是已到了顶峰?发展前景如何?会不会产量迅速下降,甚至发生能源危机?
多数的看法是:苏联的主要油田生产已达高峰,如西伯利亚西部的萨莫特洛尔、伏尔加—乌拉尔等油田已开始减产。与此同时,并没有发现新的高产大油田。即使发现大油田,从发现到进入投产也需要较长时期。而且它的石油资源百分之九十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开采和运输条件都较困难。例如,为了达到同样的成果,在西伯利亚东部需要的投资要比苏联的欧洲部分多百分之二十五到五十。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苏联石油生产的迅速发展时期已经结束,石油出口也接近最高峰。到八十年代后期,它将不再成为石油净出口国。有一部分人估计得更严重些,认为苏联甚至面临能源危机。
但是,欧洲也有个别研究单位认为,苏联石油不会减产,而有可能继续增产。
对苏联石油生产前景出现上述议论是有原因的。
在六十年代,苏联石油增产的年平均速度为百分之九点一;七十年代前五年下降为百分之六点九,一九七六年下降为百分之五点九,一九七七年下降为百分之五,一九七八年下降为百分之四点八,一九七九年下降为百分之二点三。
由于石油增长率下降,苏联政府在七十年代初曾提出多采用煤,以节约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去年十一月苏共中央决议再次提出要使煤炭在燃料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此外,一九七七年苏联已通知主要靠它供应石油的一些东欧国家,要它们想办法到世界市场上去购买石油。今年六月初苏共中央召开有关单位的会议,专门讨论了动力问题。
苏联报刊上也不断刊登要求节约能源的文章,去年六月《真理报》的社论说,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去年十一月《真理报》社论也承认目前在煤炭和石油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短缺,要求最严格地节约燃料动力资源”。
由此可见,苏联实际上面临着石油短缺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初勃列日涅夫露骨地提出波斯湾石油供应通道的安全问题;塔斯社的文章随后表示,苏联是“中东石油的潜在买主”,有“接近油源”的“合法权利”,并提出召开国际会议,共同保证波斯湾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实际上是要求分享石油运输通道的控制权。这表明苏联对波斯湾石油的极大兴趣。
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时,世界舆论已一针见血地指出,俄国大规模入侵阿富汗的目的是企图占领波斯湾国家的油田,控制从那里到西方和日本的石油通道。不久前,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更明确地指出,苏联最近在中东和西亚地区采取的行动是为了加强它在海湾石油产区的努力,以获得石油。尽管苏联官方竭力否认,但是苏联夺取中东产油区的野心,已成为中东地区不安宁的重要因素。


第7版()
专栏:

西欧的“挖洞热”
江建国
如果你到西德走走,就会看到一些带花园的住宅正在大兴土木。掘土机翻开了返青的草坪,卡车出出进进,运走黄土,运进钢筋水泥,两个星期的工夫,一间地下房屋完工了。屋子里有空气过滤器、滤水装置,还有小储藏室,存放着食品、药品和其它生活资料。一些公寓房子也在忙忙乱乱地修建地下住房。连一向用来存放杂物的地下室和地窖,也被腾出,由建筑公司重新加固修缮,改成了住房。
西德的居民们究竟为何如此忙碌呢?原来是修建防原子弹的掩体。据说今年以来,西德专门经营出售掩体的二十五家企业门庭若市,前来询价的顾客猛增了三倍。一个老板说,自从十八年前古巴导弹危机以来,他的生意从来没象今天这么兴隆。
类似的“掩体热”也在法国蔓延。巴黎、里昂等大城市以及军事基地周围的居民,争先恐后地要求承包商修建家庭防护所。
在英国,人们也纷纷要求解决防原子袭击的办法。一家公司推荐了一种可以自己安装的防护所。在意大利,一位罗马的阔太太在她别墅的游泳池和花园底下修建了一个三层的防护所,有办公室、仓库、汽车库,甚至还有一个热电站。
西欧为什么出现“掩体热”?其源盖出于西亚兴都库什山麓的一股寒流。据说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在欧洲流行着一种原子恐惧症”。近几个月来,西欧报刊纷纷报道,苏联的武力扩张使人们“担心目前国际局势的恶化会使欧洲卷入战争”,因而纷纷未雨绸缪。不少政治家正在议论现在的局势与一九一四年、一九三九年十分相似。不久前,西德总理施密特曾在几周之内,至少五次提到,把当前形势与一九一四年相比“不完全是虚构的”。
在普遍的惴惴不安之中,西欧的人们不由得考虑起这样一个问题:阿富汗之后,下一个会轮到谁呢?这决不是杞人忧天。北极熊就蹲在西欧之侧。一线之隔的东边,苏联的六十二万精锐部队齐装满员,主战坦克上万辆,SS—20导弹早已部署停当,时时瞄准着整个西欧。人家已经把矛头伸到鼻子底下,西欧人手中的盾牌究竟是否坚硬,着实可虑,焉能不急得出汗?意大利《欧洲人》杂志说:“因此欧洲人都感到害怕,都感到需要自卫。”
西欧兴起的“掩体热”,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惧怕。这也促使某些人企求“缓和”的庇护。欧洲曾经经历过两次大战的浩劫,人们不希望战争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靠掩体是不是就能转祸为福呢?


第7版()
专栏:

越南学生的厄运
孟维仁
河内的宣传头目黄松曾叫嚷:“一九八一——一九八五年国家计划的目标是全国军事化。”但还未到一九八一年,黎笋一伙已迫不及待地下了“总动员令”,为侵略扩张在全国各条战线加紧军备活动。
越南国防部、大学中专部和卫生部根据政府的指令,将河内医科大学近三百名即将毕业的男女学生,编入预备役军官训练班,向他们发放了军装和枪支,并进行战术、技术及军事医学的专门训练,以便在“新的形势下”、为军队服务。理工科的大学生也逃不出这厄运。河内百科大学七百多名已写完论文的毕业生,变成了预备军官。其中有很多人曾在抗美救国战争中当过兵,负过伤。有的学生家庭负担很重,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十分艰难,好容易熬到毕业,盼望能够照顾一下妻儿老小;结果成了泡影,却每天要顶着烈日练瞄准、操队列。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越南,更急需大量的技术人员来建设和恢复国计民生,理应把他们分配到各建设岗位上去。可是越南当局扩张心切,反其道而行之,把学校变成了兵营,强迫学生充当炮灰。


第7版()
专栏:

前哨 方成


第7版()
专栏:

兴旺热闹的贝尔格莱德博览会
迎秀
萨瓦河畔的“贝尔格莱德博览会”是个充满着生活气息、使人感到前进脉搏的地方。这个由十几幢展馆组成的建筑群,几乎一年到头都是车水马龙,参观者如织。因为它举办从服装、书籍、汽车到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展览会或博览会,一个接着一个。博览会活跃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内外贸易,还给人们带来新的知识,而由于展馆的高度利用率,它每年都有不少盈利。
据博览会的主人介绍,今年计划共举办约三十次国际展览,一直排到十一月份。计划中的展览有国际建筑工程展览、国际电子计算机和电子计算中心设备展览、国际利用太阳能设备和工艺展览以及国际家具、设备和室内装饰博览会,等等。同每年一样,进入十二月,人们忙着过新年,国际性的展览或博览会就不大容易组织了。他们每年就利用这个时间举办为时两周的大规模的“新年集市”,为国内商业服务。全国各企业都可以来这里租一块地方出售自己的产品。由于政府对“新年集市”免税,这里的东西价格较便宜。加上新年之前,人们总要购买些年货,所以博览会的十几个馆这时都要挤得满满的,从最小的商品,如梳子、钮扣到桌椅沙发,应有尽有。这里还有各种临时性的餐馆、小吃店和娱乐场所,供顾客享用。
去年年底,我们去逛了为迎接八十年代第一春的“新年集市”。
走进博览会大门,迎面是许多关于新年集市的五颜六色的大横幅,路两旁则挂着彩旗。音乐声响彻满院。这音乐是来自一个小吃店和摩托车车技表演场。在距大门不远的地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躺在路旁的很大的木制圆形酒桶,这是一个出售酒和饮料的小店。然后是一家挨一家的小吃摊,多数是卖肉饼的。院子里还有卖儿童玩具和棉花糖的。这种景象颇有点象我国的庙会。
博览会各馆有专门出售食品和出售衣物的,也有综合性的,其中还有卖虎皮鹦鹉和热带鱼的。也有的展馆整个变成了临时餐馆,在这里,通过电烤炉的玻璃可以看到正在烤着的、慢慢转动着的小猪。在最大的圆形展览馆,四周和楼上出售衣物,中央的宽阔场地则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快乐公园”。这里有立体电影篷,有乘小车快速奔驰在很高的轨道上或围绕一个中心快速旋转的游戏。最有趣的是一个圆形的电动大晃盘,盘的直径大约六、七米,四周有栏杆和座位,机器开动之后,圆盘一边旋转一边上下颤动,坐在四周的人们被摇得东倒西歪,不握牢栏杆就被晃得从座位上掉下来。有人尖声大叫、大笑。当然,敢于尝试这种游戏的都是青年人。此外,这里也还有些小型游戏,如模拟的踢足球游戏以及套圈、打靶等。各游戏场彩灯明亮,乐声高亢,加上机器转动和人声笑语,真是说不出的热闹。
听说,这次“新年集市”的顾客约有一百来万人次。博览会仅门票收入就颇可观了。但是,博览会的主人却说,它的门票收入只占收入的一小部分。收入的四分之三以上来自出租展馆的租金,即室内八万平方米和室外三万平方米场地的租金。
另外,博览会还出租各种用具,如桌椅、电话等,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他们的做法是:每次展出前准备工作用十天,展览结束后收拾五天,然后立即准备新的展出。有时博览会同时举办几项展览。主人告诉我们,他们一年之内要展出一百二十天,全部展出面积要使用七次。
博览会本身共有一百六十名工作人员,人数最多的是技术组织部,包括钳工、木工、电工等,为展出者服务。主要的是商业宣传部,它同国内外各单位进行联系,组织展出。同我们谈话的就是这个部门的负责人之一,他的学衔是教授。
据主人介绍,“贝尔格莱德博览会”是商业性的,是为贸易服务的。但是,他又补充说,谁也不给他们经费,相反,他们要向政府缴税。就这样,每年收益仍不少。博览会是一九五七年建成启用的,建馆时的借款到一九六一年就还清了。二十多年来,它为促进贸易、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举例说吧,当博览会的工作人员了解到瑞士一家工厂对南斯拉夫电缆厂的某种产品感兴趣时,他们就请双方来参加博览会的展出,促进南商品的出口。同样,遇到国际展览,南斯拉夫企业也可以选择那种既便宜又适用的商品。广大群众则可以从中吸取知识,了解世界各国情况。(附图片)
贝尔格莱德博览会一景


第7版()
专栏:

日本癌症研究所取得新成就
搞清干扰素的遗传基因结构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癌症研究所最近在世界上首次搞清了干扰素的遗传基因结构,为大量生产干扰素创造了条件。
干扰素有抗癌和抗病毒的作用。在病毒等侵入人体细胞时,细胞内产生一种蛋白质,可抑制病毒等的增殖。这种防御物质就是干扰素。
目前,干扰素是用人的部分细胞制造的。据说,从四万五千升的血液里才能提取零点四克干扰素,提取一克纯质干扰素就要花费五十亿日元。因此,要批量生产是困难的。人们迫切希望开创将人的遗传基因植入大肠杆菌的人工合成基因技术,但是,要做到这一点的先决条件是,要搞清遗传基因的结构。
蛋白质具有几种氨基酸按着顺序整齐排列的结构,但在细胞内制造蛋白质的时候,指示这种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是遗传基因。日本癌症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是搞清了制造干扰素蛋白质时所必要的基因信息。
干扰素主体部分的遗传基因是由一百六十六个氨基酸信号(三个一组的碱基)组成的。除这一百六十六个信号外,还另有二十一个氨基酸信号。据认为它们是为制造向细胞外分泌干扰素时而起作用的蛋白质的信号。另外,在干扰素基因的末端还附有另一种信号,其作用是指令遗传基因信息。
关于干扰素的氨基酸排列,今年二月美国一研究小组定了开头的十三个氨基酸信号,而这次日本癌症研究所小组搞清的一百六十六个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前十三个信号和美国研究小组的完全相同。
(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美国火山爆发后果严重
山顶削减二百米,气流扩散四千公里,爆发能量相当于投在广岛的二千五百颗原子弹
美国圣海伦斯火山上月连续两次大爆发造成了严重后果。据美国地质学家计算,这座火山五月十八日第一次爆发时,喷出了近十亿立方米的火山灰和熔岩,随后又发生大规模土崩,使火山的高度由海拔二千九百零三米降低为二千七百三十米,削减了近二百米。卫星拍摄的照片表明,火山爆发时,冲击波穿透了几百公里高处的云层。
火山灰随气流一直扩散到四千公里以外的地方,使美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透明度降低,太阳辐射度变弱。在距火山八百公里远的地区,火山灰也有一点三厘米厚。
据报道,这次火山爆发的喷出量同公元七十九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喷出量相同,那次火山爆发,喷出的岩灰淹没了整个庞培城。
据美国地质学家计算,五月十八日的这次火山爆发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五千万吨梯恩梯的当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仅二万吨梯恩梯当量。
圣海伦斯火山的爆发使美国的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造成了严重损失。大约三百九十平方公里的树木全部被摧毁,华盛顿州的八万五千英亩苹果树至少有一万英亩因火山灰覆盖使苹果大量掉落,该州的水果工业将因此而至少损失三千万美元。
美国总统卡特在视察火山爆发现场后说,这次火山爆发是美国历史上遭受的一次最严重的灾难。(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