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建设山区是浙江四化建设的战略问题
铁瑛
编者按:最近,有些省委领导同志深入实际,考察经济问题,写出了实实在在的专题调查报告。这种风气很好,值得大大提倡。这是浙江省委第一书记铁瑛同志的调查报告,摘编如下:
四月二日到十八日,我同机关的一些同志到建德、开化、常山、江山、衢县、金华、武义、浦江几个县,看了一些地方,和县委的同志以及若干基层单位的同志进行了座谈。重点是了解山区的经济建设问题。
近两年来,浙江山区工作有很大进步。总起来看,以下三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第一是粮食问题。去年全省拿出三亿七千万斤粮食解决山区社员的口粮问题,加上这几年粮食生产发展较快,山区社员实际用粮水平大大提高了。第二,山区的生产方针比过去更明确了。省革委会扩大会议提出的因地制宜、多种经营、长短结合的方针,在实践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第三,调整了某些林产品的价格和奖售政策,调动了山区人民开发山区特别是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全省一九七九年的经济林面积增加到九百三十多万亩,比“一五”期间的四百五十五万亩增加一倍多。特别是柑桔、茶叶、桕子、桐子的面积正在迅速增加。山区经济形势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好,全面开发山区资源、加快建设山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认识问题
山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经济潜力大得很。浙江全省山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多。这几个县的山地面积更大。但是,山区大量的资源没有被利用,潜力没有被挖掘。一路看来,荒山和疏林山还不少。黄土丘陵的潜力更大。江山县有七十六万亩,只开了四万多亩。衢县有九十二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开发了三十万亩。山区的矿藏和水电资源也不少。由于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辽阔富饶的山区,它所创造的价值却是低得惊人。据衢县统计,一九七九年,在五业中,林业收入只占百分之四点一。在农业的十二个字中,粮食占百分之八十点一九,其余丝、茶、果、药等林产品,加起来也不到百分之二十。每亩山地的产值,浦江只有一元。建德县叫做“三百万亩山,每亩三元三”。开化县高一些,也只有六元多一点,面积占百分之九十的山地,林产品的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二十三(如果除去茶叶的收入,只占百分之十二)。这样,本来应当是富庶的山区,比起平原来,反而要贫穷得多。收入最高的一九七九年,每个农业人口从集体分配的收入,除了武义县以外,都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全省财政不能自给的,主要是山区县。常山县的同志说:“山区搞得好,可以超过杭嘉湖。”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全省现有一亿亩山(宜林山地八千五百万亩),如果拿出其中的四分之一建设高标准的用材林和竹、茶、桑、乌桕、柑桔、香料、药材等经济林,象种田一样地种,它所创造的价值,至少可以相当于全省二千七百万亩耕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若要浙江富,要在山区下功夫。”无论是山区的面积,山区的资源,山区的现状,还是山区的潜力,都要求我们把山区的经济建设当作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
二、规划问题
开发山区,必须有一个具体的科学的规划。山区建设周期长,光有当年规划、短期规划不行,还要有长远规划,而且规划一旦制订以后,不应当轻易改变。
从几个县的情况看,制订规划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因地制宜,因山制宜,按自然规律办事。山区土质不同,高度不同,远近不同,朝向不同,如何利用也应当不同。光有一个粗略的指标是不够的。要一丘一丘地规划,一片一片地规划,不要“一刀切”,不要去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比如“蚕桑上山”,也要从实际出发。河边、溪滩、小山包,有水有肥,适宜种桑的,要大力提倡。但是,有些山头,一缺水,二缺肥,蚕桑上山很困难,效果不好。据几个县的同志说,瘦山、陡坡、石灰岩,以种乌桕为宜。乌桕耐旱、耐瘦、耐碱、耐咸,叫“旱不死的乌桕”。乌桕又不争劳力,不占面积,收益较大。这就是因地、因山制宜。
二是要注意经济效果,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同样一座山,一片黄土丘陵,种什么,怎么种,才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效果,有很大讲究。不讲经济效果,不考虑山区农民的利益,群众是不会有积极性的。
三是要长短结合,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所谓短,不光包括茶叶、柑桔,三、四年,四、五年以后才有收益的,也包括西瓜、药材、香根草,采松脂等一、二年就有收益的。光顾眼前,不顾长远,森林的资源将会枯竭。现在,森林资源最多的开化县,也是小树多,大树少,每年的生长量是二十二万五千立方米,而实际采伐量达到二十八万立方米,如果不把采伐和种植的比例规划好,就没有几年好采。一定要坚持计划采伐,合理轮番,年年采伐年年栽,采伐一块,及时更新还林一块。但是,光有长,没有中,没有短,也是不行的。还是要以短养长。
四是要实行集约经营和广种薄收相结合。在制订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划出一定比例的黄土丘陵和近山好山,集约经营,象种粮食那样,精耕细作,成为商品率很高的基地。对于那些高山峻岭、边远山区,可以搞飞机播种,封山育林,广种薄收。
三、政策问题
(1)山林的所有制,一要落实,二要稳定。我们在常山看到,有些国有山荒得很厉害。我们同有关方面商量,认为应当把国营林场种不了的多余荒山分给附近社队经营,谁种谁收,山权仍然不变。从合作化以来,山林所有制一直不落实,不稳定,变动多,有的林木入社没有折价,即使折价,也没有兑现,所以,山林纠纷很多。其结果,带来了森林的破坏。现在国营林场的山地,不少界线不清,手续不明。没有收益时,谁都不要,有了收益,大家要抢;公路不通时,谁都不要,公路通了,都来要了。还有社员房前屋后以及自留地上零星树木的所有权问题,也没有解决。林木生产的周期性长,所以山区干部、群众怕变的思想要比平原严重。山林的所有制,一要落实,二要明确规定长期不变。我们过去宣传“过渡”,生产队过渡到大队,大队过渡到公社,再过渡到全民,在干部、群众中影响很深,对山区生产影响极大。应当向干部和群众说清楚,这种关于所有制过渡问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是会有变化的,但不管怎样变,生产队仍然是一个核算单位,是社会经济的一个活跃的细胞,长期存在。
(2)要照顾群众的当前利益。例如,去年规定允许社队经营次材小料搞加工,这是对的,今后仍然要执行。现在执行中有毛病,搞了好材大料,那是工作问题。现在国家对粮、油、棉这些一类农产品已经实行一定几年、超购加价的政策,而对许多林产品则没有实行这样的政策,基本上是全部由商业部门收购的,这对山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妨碍极大,要逐步设法改变。
(3)价格政策。山区生产不同于粮区,它的商品率更高,因而受价值规律的影响也更大。为什么乌桕、桐子发展快?因为每担桕子的收购价,提高百分之四十七点四,还有粮票、化肥、肥皂、油等奖励。每担桐子提价百分之三十六点一,还有粮票、化肥、食油等奖励。相反,目前木材、毛竹收购价格过低,牌、市差价很大,与粮食、茶叶等其他农产品的比价很不合理,导致群众生产不积极,浪费不可惜。这个问题,要采取积极态度,同有关部门商量,妥善解决。
四、经营管理问题
山林生产的经营管理,包含着众多的内容。我们这次调查研究,议论得比较多的是三个问题:(1)经营形式问题;(2)建立生产责任制问题;(3)保护山区资源问题。
从开化、衢县的情况看,人民公社集体山林的经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生产队所有,由生产队经营。一种是大队林场(农垦场)。再一种是公社林场(农垦场)。这几种经营形式都是可行的。山地面积大,完全由生产队开发经营,是力所不及的。在这种情况下,由大队、公社办林场,有较多的优点。但是有一条,不论采取哪种经营形式,都必须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衢县办了五十七个社队农垦场,在实行独立核算之前,个个亏本。去年,有二十个场建立了独立核算,其中有四个场达到了自给,有十个场扭亏为盈。有的农场从生产队抽调劳力,劳动在场,分配到队,实际上是平调,由于一时收益较少,生产和分配脱节,农场的利益和生产者的利益分离,一点积极性也没有。
林业生产要不要跟农村其他生产一样,建立必要的生产责任制?这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林业生产周期长,难以建立生产责任制。建德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想法和说法是有害的。建德县前源公社群力生产大队,二百多个劳动力,却有九千三百多亩山,平均每个劳力要经营四十六亩山。过去,由于没有建立必要的生产责任制,“年年造林不见林,白费劳力白花钱”。从一九七八年冬季开始,建立了定面积、定质量、定时间、定报酬的“四定一奖”林业生产责任制,将挖山整地、打坑栽树、抚育管理等项生产全部包给社员,一包三年。规定在三年内,分管山地上的茅草、杂柴,归社员个人收入;在幼林中合理套种的粮食、油料,收获量的百分之三十归集体,百分之七十归社员;三年后,大队、生产队对林地进行验收,按成活情况奖赔。这样做,山权没有变,但是,由于造林质量好坏同社员的切身利益联系了起来,群众积极性和责任心大大提高了。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点八。今年,建德县已在全县推广了群力大队的经验。我们认为,这个经验也可以在全省各地推广,并且在推广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它。只要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别的形式也可以采用。
为了保护山区资源,衢县的同志提出了“国法”和“民法”相结合的问题。他们说,人大常委会公布的森林法,群众是拥护的,但要真正落实到每个林区社队,还要发动群众根据当地的需要,制订必要的“民法”,如护林公约等。衢县下陈公社坞口大队,周围大队的山头都是光秃秃的,而这个大队的山上却是绿葱葱的。去年年底,平均每亩山的立竹量有一百四十株。究其原因,除了领导班子好,政策落实之外,就是因为他们立了个“约法几章”。比如砍竹子,按规定先由队干部、技术员、管山员一同上山,在可以砍伐的竹子上画个红圈。社员见“圈”砍竹,才有工分。砍错了,一是赔偿损失,二是不记工分。这样的“民法”,有效地制止了山林资源的破坏,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五、综合经营问题
山区以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还有一个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问题。山区低价出售原料,出售林产品,是富不起来的。要在完成国家派购任务的前提下,允许社队发展加工工业。如木竹加工成半成品、成品,身价几倍,而且还可以大大节约木竹。采伐一立方米立木要去掉百分之三、四十的枝杈、树梢,加工一立方米原木又要去掉百分之三、四十的边皮、刨花,如果在林区建立纤维板、刨花板厂,两吨“废料”就可以生产一立方米人造板,顶三立方米木材使用。金华的火腿,现在年产六十三万只,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还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如果传统产区的社队,也腌制火腿,产量可以大大增加。金华杀猪剥皮只有百分之十几,可以多剥皮,搞皮革加工。水果等还可以搞食品加工。总之,山区在规划林业的时候,要把林农畜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一起规划进去,有多少东西,可以发展多少加工工业。
山区的生产门路是很多的。从衢县的情况看,养蜂的劳动生产率在农业生产中是最高的。每个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三千二百多元,比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每人四百三十二元)高六倍多。而且养蜂不要田,不要水,还可以传播花粉,促进农作物增产。现在的问题是蜂蜜销路不畅,原因是价格高,如果大力发展,蜂蜜的价格降到同食糖一样,那是多多益善。山区还可以大力发展食草动物。我们在金华多湖公社看到,养奶牛大有可为。通常一头奶牛,一天可以挤奶三、四十斤,一年挤十个月,每斤牛奶二角二分,除去饲料的成本,净收入二千多元。林业也不光是用材林,可以发展生漆、松香等等,还可以发展木耳、香菇。常山出产的猴头菌是用一种酒糟培养的,不用木头。浦江还有三编(边)——竹编、草编、花边。总之,不要一讲农业就是粮食,一讲林业就是杉木林,一讲畜牧业就是养猪,一讲工业就是农机、化肥。要开动脑筋,广开生产门路,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材。
六、林产品的经营体制问题
从几个县的情况看,造成森林破坏的原因,除了所有制不落实和政策性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多头经营的问题。
现在,林产品是由十几个部门分头经营的。有的管种,有的管砍;有的经销原木,有的经销柄料,有的经销香菇、木耳等林副产品,各行其是。多头经营的结果是:“一把锄头造林,百把斧头砍树”。据林业部门普查:一九七五年,全省用材林成熟林的蓄积量是二千九百万立方米;一九七九年是一千八百万立方米,四年减少一千一百万立方米,如果再这样下去,全省现有的一千八百万立方米用材林的成熟林,将在六、七年内全部砍光。另一方面,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文化大革命前期我省基本上没有造林,一九七二年以后营造的新林,要到一九九五年以后才能采伐,全省木材生产将出现为时七、八年的青黄不接状况,势必引起对中幼林的严重破坏。所以,改变当前林产品多头经营的体制,实为制止山林资源破坏,加快山区经济建设的一个迫切的课题。
建德、开化、衢县有关部门的同志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木材等主要林产品实行大包干,一定几年不变,超产分成,主要部分归县支配。考虑到体制的根本改变牵涉到许多方面,需要有一个过程,当前可以先建立一个由计委、林业、农业、外贸、工业、手工业、供销社、社队企业、交通运输等部门组成的县林产品生产经销公司,在现有上下左右经济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负责统一安排全县林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以及有关物资的供应。这项工作,可先在一个县进行试点。
现在向山区伸手的人多,相反,向山区投资的人很少。这次在衢县研究,如果把衢县木材厂同乌溪江上游即将开办的林场结合,由木材厂向林场投资,林场向木材厂提供原料,则将两全其美。
七、加强党对山区的领导问题
山区的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山区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树立雄心壮志,千方百计为山区人民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使山区尽快富起来。当前,通过《准则》学习,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改善党的领导,同加强山区建设是完全一致的。《准则》的第一条就是搞四化,在山区,就是从山区的实际出发,开发山区,建设现代化的新山区。要通过学《准则》,订规划,发动干部、群众出一身汗,大干几年,把山区经济建设搞上去。
省、地、县委,都要有一个领导成员专门分工抓林业生产和整个山区的建设。山区多的县、公社,要用主要力量抓山区。管山区的干部要建立责任制,有明确的指标要求,有奖惩办法,使他们切实负起责任来。


第2版()
专栏:

利用自然优势 落实奖售政策
山东省种植花生九百万亩
据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各花生产区积极落实花生奖售政策,鼓励农民利用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花生生产。目前,全省已播种春花生七百九十万亩,加上正在播种的夏花生,今年全省花生面积可达九百万亩,将比去年增加六十万亩。现在各地正抓紧春播花生的田间管理,力争今年花生丰收。
山东省是我国花生主要产地之一,许多地区的土壤、气温和降雨量等自然条件适宜于花生生长,群众也有种植花生的习惯和经验。为了调动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山东省在国家调整了花生收购价格、实行超购加价之后,去年又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花生奖售政策。
去冬今春以来,山东省各花生产区认真落实这些政策,调动了各地因地制宜、多种种好花生的积极性。邹县东部山丘地区,年降雨量在七百毫米上下,适宜花生生长,种植花生比种植其他作物经济价值高。县委、县革委会发动群众总结经验,调整农业内部比例,因地制宜地扩大花生面积。今年全县花生播种面积由去年的十八万亩增加到二十九万亩。


第2版()
专栏:

从农村自然条件和社队经济状况出发
甘肃积极帮助社队发展耕畜
据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省从本省农村自然条件和社队经济状况出发,明确把畜力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并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帮助社队发展耕畜。
甘肃省五千多万亩耕地,有百分之七十是山地,目前的一些农业机械还不完全适合山地耕作。甘肃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业生产的动力中,机、牛、马应以牛马为主,要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的同时,大力繁殖耕畜。
现在全省绝大部分社队已经建立牲畜饲养管理责任制,有些地方还采取了“一家班”包养、集体和社员伙养耕畜等办法。省里还明确规定,社员个人养大家畜,数量不受限制。对缺少耕畜的穷社穷队,甘肃省近三年支援资金帮助他们购买耕畜四万七千多头(匹)。
目前,甘肃省已经扭转了耕畜头数连年下降的局面。


第2版()
专栏:

广东省建立社队企业供销公司
据新华社广州六月十三日电 广东省各地普遍建立社队企业供销公司,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组织产供销,促进社队企业的发展。
广东省社队企业大部分没有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原材料的组织和产品销售都要自己经营。这些企业一般规模小,行业多,分布面广,单靠自己的力量开展供销业务比较困难。为了疏通产供销渠道,去年以来,省和各地区都成立了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全省一百零七个县(市)有九十八个也建立了供销公司或供销经理部,有的还按行业组织专业公司,大多数公社都设立了供销经理部或专门机构,全省初步形成了社队企业供销网。
这些社队企业供销公司抓的几项主要工作是:为社队企业打开产品销路;为社队企业组织原材料供应;帮助社队企业掌握市场动态,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帮助社队企业沟通渠道,扩大经营范围,开办社队企业产品展销门市部和展销会。
各级社队企业供销公司成立以后,对促进社队企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第2版()
专栏:

四川省新都县三河公社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生产。这是社员在收蚕豆。
新华社记者 吴祖政摄


第2版()
专栏:建议与要求

救救水乡农民的“腿”
最近到本县一些湖荡地区采访,干部和群众纷纷向我们诉说水乡农船越来越少,生产生活越来越不便利的苦衷。
就拿水泗公社来说吧。这个公社八万亩土地,近六万亩是湖荡、草滩。人们生产生活离不开船,船就是水乡农民的“腿”。可是,过去的十多年来,这里的农船逐年减少,现在能用的船,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原因是木材、桐油等维修材料越来越少,一个生产队一年还分不上根把木料和十多斤桐油,修一条船都不够用。农船因为长年失修,渐渐就报废了。为了生产和生活,农民不得不拆掉破船补破船。船越少问题就越多。在生产上,农民每年要下荡下滩割柴、掏藕、捕鱼虾、罱泥积肥、运麦装稻,没有船,严重影响生产进度。在生活上,农民平时上街买卖东西,走亲访友,很难用上一次船。
近几年来,各地虽然也生产了不少水泥船,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这种船吨位大而笨重,在小沟小河行动不便,在蒲田、柴滩容易搁浅。假如能生产一些小型轻便农船就太好了。当然,当前最救急的是多给我们一些木材和桐油,满足现有农船修缮的需要。
江苏宝应县广播站 张元顺 徐立功


第2版()
专栏:一事一议

为何修水池装太阳
四川平昌县农业局曾给县农场拨款十万元,修建一个大型水池。在修建过程中,由于耗费的物力、财力太大,又增拨了款项。县城各机关、单位、学校投入了大量无偿劳动,花了几年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修起了一个宏伟壮观的大型水池。
可是,水池竣工两年,竟丝毫没有发挥作用。因为池子修在山梁上,没有一点水源,只有靠天上落点雨在里头,既不能灌溉,又不能养鱼。群众讽刺说:只好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 陈以伦
此事看来荒唐,实则不乏其例。多年来,这种不从实际出发,不讲经济效果,只图形式上好看、壮观,结果劳民伤财的事,的确干过不少。
在经济建设中,由于我们缺乏经验,有时是要付出一定“学费”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对所造成的浪费心安理得。付一次“学费”,应该有一次长进。有些浪费,不完全是由于缺乏经验,而是在极左的影响下造成的,那就应该从思想上肃清流毒,认真接受教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今后,我们再也不能干这种修塘装太阳、装月亮的蠢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