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螺丝钉”精神并未过时
石玉山
有人认为,雷锋的“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精神,有些过时了。“那是六十年代的事了,今天已经进入八十年代,开始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了,一个小小的螺丝钉能起多大作用?”一个过时论者这样说。
于是我想,什么是雷锋的螺丝钉精神?难道它真的过时了么?
雷锋同志立志在整个革命队伍这个大机器里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是他那种为建设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公而忘私,埋头苦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的形象表达。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出现了许许多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式的英雄人物,从而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
然而,经过林彪、“四人帮”制造的十年浩劫以后,目前深感缺乏的正是这种精神;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的长征中,我们迫切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精神。今天,我们实现四化的新长征才刚刚开始,离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还远得很,那种革命的“螺丝钉”精神怎么会过时了呢?
螺丝钉的作用是巨大的。小至一台车床,大至一艘航空母舰,一架上天的火箭运载工具,都是靠一颗颗螺丝钉组合起来的。螺丝钉虽小,但它也可以随整个机器的现代化而现代化。它,看来很平凡,但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组合任何一部机械,都是少不了它的。无妨将革命事业也比做一部机器,在祖国的四化建设事业中,当然需要许多现代化的机器部件,但同时也需要许许多多、成千上万个组合这种机器的现代化的螺丝钉。螺丝钉精神,也就是甘愿做那种普通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既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种工作精神。在人们都想争当重要部件(无疑这是应该肯定的)的时候,这种螺丝钉精神,尤其显得可贵。因为,不论哪一个螺丝钉松动、失灵,都会影响整部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时还会出事故。这就更需要象雷锋那样,完全自觉地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勤勤恳恳,奋斗不息。这种精神,在四化建设中,普通的工人、农民、士兵或知识分子需要发扬,科学家、艺术家和高级干部们同样需要发扬。
重要的不只是做一个螺丝钉,而且要合格和永不生锈,能够牢牢地固定在机器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它本身应有的作用,保证机器安全、正常、高速运转,那才是最为珍贵不过的呀!


第8版()
专栏:

故乡的草编
舒静
近些年来我的家乡胶东半岛各县盛行草编,人们取材于玉米穗的包皮,制作出许多日常生活用具。这种用玉米穗包皮编织出的拖鞋、手提篮、椅子垫、地毯等,既经济实惠,又美观大方。它作为一种手工艺产品走上市场之后,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欢迎。乡亲们来信,总免不了把它夸耀一番。人们除了赞叹它的货色品格之外,更赞美它对于广开生产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所起到的作用,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掩盖的喜悦神色。
今年,家母一片念子之情,要我公事顺路回乡看看,也许是出于家乡草编的吸引,我回到了阔别的家乡。
一踏上胶东大地,这种草制品便琳琅满目了。尽管它并非是我记忆中的家乡标志,但经过乡亲们信中的多次提及,一股家乡的气息却迎面扑来。映于我眼帘最多的,是人们手上提的草篮。红的、黄的、白的、淡绿的,长的、方的、圆的,花色不一,形状各异。老年人提的大些,色调单一,年轻人提的则精巧些,特别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妇提的,既花哨又玲珑。城里人提着它上班、买菜,乡下人提着它赶集、走亲戚,孩子们背着它上学,用途之广,远比乡亲们介绍的更广阔些。还有些颇费了一番匠心的人们,在草篮上端端正正地编织出各种各样的字样,多数的是地名。一路上我看着即墨、莱西、莱阳、海阳、牟平……它如同一座座界牌、路标,指引着我的行程。
到家了,亲朋旧友叙别之余,谈及最多的仍然是草编这一项。据乡亲们回忆,草编的兴起,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把往日只能用于烧柴的玉米穗包皮,拧制成各种生活用具,卖给出口公司,发展了对外贸易,换回了生活零用钱。是草编营救家乡人民度过了那艰苦的岁月,难怪他们对草编是这般渲染和自豪。
近年来,在我的家乡胶东半岛的各县,草编工艺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有些地方还建立起专门收购草制品的工场,把从农民手上收购来的草编小件,进行连接加工。他们还从农村抽调一批心灵手巧、技艺精湛的姑娘、媳妇,走村串户地去收集、研究新颖的图样,传授编织技巧,使草编的花色品种不断翻新。每当夜幕降临,许是月挂中天,许是细雨绵绵,在大田里劳动了一天的男人回到家里,不管是多么粗壮的汉子,多么心野的小伙子,也能圈在炕上盘腿打坐,一双双看起来是那么笨拙的大手,拧起编织地毯用的草辫,却是那么熟练、轻巧。那些七、八上十岁的孩子们,许是受着大人应允给买一支笔、一包糖或者一件花衣服的约束,竟然也能收拢一颗撒野的心,偎依在奶奶身边,一丝不苟地拧着草辫。所谓家庭手工业的草编,在很大意义上就是靠着一家人的工余时间,人人动手。在这样的夜晚,在这样的时刻,不管是那一家那一户,几乎都在拧草辫。拧啊,拧啊,天长日久,人们的熟练程度达到了眼不看手也不会出差错的程度。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拧草辫,议论着前村后店的新鲜事儿,议论着今年生活中该添置的东西,也议论着儿女的亲事……人们夸耀这草编,也许是这种劳动形式给家庭带来了和睦、温暖,从议论不尽的闲谈话语中对未来增添了希望。
是呵,勤俭朴实和充满才智的中国农民,他们有许多门路为国家创造财富。在家乡的田野里,从人们喜气洋洋的面容上,从人们的欢声笑语里,不都说明着这一切的一切吗?


第8版()
专栏:

两种《赵氏孤儿》
黄裳
去年一年上海京剧舞台上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赵氏孤儿》。一种是余(叔岩)派;一种是马(连良)派。演出都是成功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再现了两种著名京剧流派的特色,受到观众的欢迎、赞赏。在我则更感到这是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个好例。
《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的作品,至今还有元刻本流传。到了明代,又先后出现了《赵氏孤儿记》、《八义记》,可见这是得到观众批准、一直传唱不衰的剧目。它又早在一七五五年就传到法国,有了译本,还不只一种,同时在舞台上出现;在英国也有过译本。王国维对此剧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它“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还指出,这是中国戏曲出现“大团圆”公式以前的结构,其特点则在表彰了蹈汤赴火、见义勇为的高贵品格。
余叔岩的演出本是《搜孤救孤》,这是久负盛名的传统剧目,是观众非常熟悉的。马连良改编《赵氏孤儿》则在解放以后。据说当时北京京剧团最初排演此戏,本来的设想是由马连良演公孙杵臼,谭富英演程婴,裘盛戎演屠岸贾,张君秋演庄姬。这在京剧界包括广大观众的传统观念中是当然的,无可非议的安排。但马连良先生自有他的设想,他提出自己扮演程婴,脱开余派原有的路子,为新的全本《赵氏孤儿》。构思变了,重点场次也变了,相应的表演、唱工设计也变了。
照我看,两种演出都是成功的。以流派风格论,余派似乎可以说是“古典的”,而马派则是更接近于剧场的,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情节故事、戏剧矛盾的组织与展开,或者说是“更有戏”的。特别后半部是如此。
这里不应该也不可能强分优劣。余派的集中、精炼,节奏的紧凑,唱工的精致,以及整体所表现的一种古典的完整性,都是一种高峰。但高峰不可能只有一座,应该有许多座。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表演艺术家自己独有的风格与创造。
周信芳的流派应该说也是“剧场的”。他没有排过这戏,如果有,那必将是另一出崭新的《赵氏孤儿》。这也是没有疑问的。这说明:流派是百花齐放的一种基础,有艺术家可贵的创造性在。


第8版()
专栏:

三毛上天
张乐平画并诗
小小三毛志气高,
骑着月牙当船摇。
玉兔吹起前进号,
腾云驾雾上九霄。(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睡〔油画〕 广廷渤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群众有“请”
志清
最近回老家一趟,发现农村请吃风颇为严重。事无巨细,“请”字当头。儿子结婚,请;姑娘出聘,请;老人病故,请;外出工作,请;要宅基地,请;修房盖屋,请;甚至找对象见见面、照张像,办理个登记手续,都要请上一请。请何人?县里“七品”以下的芝麻官,职务不分大小,沾边就算,一张桌盛不下,两张,两张不行,三张。请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形式越来越多,从三五个菜到十几个菜,从白酒到大曲,从“前门”到“带把”……这间屋欢天喜地,那间屋却肠痛心疼。
我问群众为什么要请?他们说:大请大办,小请小办,不请不办。
我又问干部,他们则回答:群众来请,请而不往非礼也。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小宝考第一
施兵
妈妈:“小宝,今天考得怎么样?考好了有奖!”
小宝:“老师说我是第一名。”
妈妈:“我说你聪明嘛。将来准能考上大学,要不就得下乡插队,一辈子受苦。”说完,妈妈笑着从钱匣里取出了一元钱,递到小宝手里,说:“给你一等奖,鼓励鼓励!”
第二天,小宝把考卷拿回家了。妈妈看后大吃一惊:“怎么第一名才六十一分?”小宝说:“我是倒数第一嘛!”


第8版()
专栏:

沙漠的旺族(二首)
钱璞
沙枣远望,你绿衫笔挺,近看,你满戴松针。一株,是独撑天宇的勇士,一排,象整装待发的士兵。幼年,披一身洁白的衣衫,愿与翻腾的沙尘扑面对阵!长大,挂一身碧绿的长剑,要把狂暴的沙龙劈成齑粉!开花,敢与桃花梨花比美,浓香扑鼻,能醉倒过往的行人。这就是向大漠挑出的战表:春光哟,要在这里落户生根!结果,浑身缀满椭圆的橄榄,可口解乏,能振奋旅人的精神。这就是向荒凉发出的通牒:秋色哟,要在这里织彩绣锦!
胡杨是抗议漠风掘起过树木,才把根须深深扎进土地?是不满苍穹咆哮着黄尘,才把绿色枝条伸向云霓?大戈壁太荒凉、太寂寞,你阔叶婆娑唤来百鸟鸣啼……大沙漠太干燥、太酷热,你树冠如伞投下绿荫一席……风雪可以摘落你的叶片,却无法征服你旺盛的生命力!果实的子粒悄悄钻进地下,春天,周围又是一片新绿……


第8版()
专栏:

教师日记
浙江嵊县 斯志伟
甘露我是一滴甘露,哺育着鲜艳的花束,当蓓蕾绽开青春的笑脸,甘露的生命正将干枯。但我并不伤悲——我自豪,我当了花的保姆。
泥土我是一寸泥土,把希望的种籽化作幼苗托出,当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泥土仍默默地铺在原处。但我并不伤悲——我幸福,我是栋梁立足的基础。
蜡烛我是一支蜡烛,照亮勤学者苦读,当学问装满他人的宝库,蜡烛却已是西山日暮。但我并不伤悲——我的光闪烁在创业者的双目。


第8版()
专栏:

唱给无花果
时永福你未曾绽过一次花蕾,更没有引来蜂舞蝶飞,多少赏花人离你远去,唯有泥土日夜伴随。你与桃李一样——喜不尽春光明媚;你与牡丹一样——爱不够祖国山水。群花谱中缺少你的姓名,百花园中没有你的席位,你依然岁岁发芽生绿,树叶青青将春光点缀。你不开花,却悄悄结果,把甜蜜深藏在心内;待到成熟季节,掏出心之果献给全人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