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斯人宛在,光鲜逾昔
——史沫特莱逝世三十周年
茅盾
她去世已经三十年了,离开中国更早十年。这段时光不短,其间有许多着实煊赫过一阵的人和事都为历史草草抛却,但我一念及她,便觉得斯人宛在,光鲜逾昔。安格妮丝·史沫特莱是难忘的,无论你喜不喜欢她。我们中国人当然喜欢她,非常喜欢。在今天这个集会上我愿意说得更庄严些:我们敬爱她。我近来感觉到我们对她的这份感情确实是在与日俱增。这不是一句过场话;这是时间和实践赋予她最鲜洁的新色彩,令人心驰意远。
史沫特莱一生大部分工作同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缘。她二十年代末到上海,然后在西安,在陕北,在山西抗日前线,在新四军,在武汉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帮助我们党做地下工作,维护作家,对外宣传联络,写通讯写书报道抗日战争,写中国革命传记,办救济事业,募款买药,动手为老百姓看病。那是中国人极艰苦的岁月。她同前方的战士一个样。我们今天手头仅有的她的几张照片都是穿八路军粗布军装,打着裹腿的。但她说这是她一生最幸福的日子。她四十年代之饱受麦卡锡主义迫害,最后不得不离开美国,贫病交加,死于伦敦,也正是为了中国的缘故。她的遗物、遗言无不浸透了对中国的深情。她常说:她总是忘记了自己不是中国人;而我们有幸同她在一起的人谁又想到她是外国人,“非我族类”呢,尽管她的眼鼻言笑大异于我们。在我们同史沫特莱的关系上“天下革命是一家”绝不是一句空泛的豪言壮语。她是我所遇到的透彻到家的国际主义者。她深邃的目光不仅落在中国,而且遍及德国、苏联,以及印度。当然,她又是美国国内工会、妇女、少数民族运动中杰出的活动家。
史沫特莱作为作家、记者,有远大的历史眼光,锐敏的政治感觉,饱满的事业心,顽强的斗志,生动活泼的笔锋,为我们的文字工作者立下了很好的榜样。她为朱德同志写的《伟大的道路》是中国第一部革命历史传记。很惭愧,前几年我们的辞书竟不载此书。现在我希望我们的作家要学习安格妮丝的胆识、才学、文笔,在她为我们开辟的道路上更好地走下去。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史沫特莱的文学、新闻成就首先是建立在她作为革命者的尊严、独立思考、创造性和风骨之上的。在她身上,文不见半点封建气味来,这对我们中国人好比空谷足音,正是最具吸引力的。
近来我病中多暇。在说起要为我们敬爱的史沫特莱开纪念会后,我不禁回想她之为作家、记者、革命者、中国之友、妇女运动家、国际主义志士的哀乐一生,颇觉其犀利(时或近于刻伤)、绝俗(时或近于愤世)、创新(时或近于纵奇)、嫉恶(时或近于无恕)、利他(时或近于虐己),其中闪烁着高尚品格的光芒,可说是二十世纪同辈人物中所罕见的。我静对夜窗,反复细味,感触很多,同时也在精神上获一安慰和启示,好比看到太空中一道彗星昂然而又悠然逝去。再来想想她所眷恋至死的中国和世界人民,就平添了几分勇气和信心。她写的作品(从《大地的女儿》到《伟大的道路》)和写她的作品应该是教育青年一代的极好材料。她自然不是什么“完人”,这个概念她听了要跳起来抗议的。
她毕生的遗憾大概就是没有能重返解放了的中国了,曾说过:要亲一亲那里的土地。我们也怀念她。但事情并不结束。一个生气勃勃、又严正又温情的灵魂,将永远呵护和激励中国的后来者。我希望中国也将用自己的品德、行为、纪录证明它将无负于人们的钟爱,无论本国的外国的,生者或死者。去八宝山史沫特莱墓前致敬的同志们,请将我这番意思带去,并一束盛开的五月花;她的生命就是这样旺盛、无拘束而美丽的。


第3版()
专栏:

首都各界集会纪念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逝世三十周年
据新华社北京五月三十日电 首都各界人士今天集会纪念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史沫特莱逝世三十周年。
纪念会下午三时在对外友协礼堂举行。
康克清在会上首先讲了话。接着,史沫特莱的生前好友马海德讲话。他说,史沫特莱生于美国,属于世界,她是一位为自由与和平而斗争的伟大战士。他回忆在三十年代初他作为一个青年医生到上海时,史沫特莱给他的巨大影响和激励,使他真正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并决心在一九三六年参加了中国红军。他说,史沫特莱这位为世界各族人民献身的战士是美国人民真正的女儿,她堪称为那些珍视自由和新世界的男女老少的不可磨灭的楷模。她将象她墓前的花岗石墓碑一样,永远牢牢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茅盾在会上发表了书面讲话。
今天的大会由夏衍主持。
参加今天纪念会的还有胡愈之、周扬、章文晋、朱穆之、王炳南、胡绩伟、丁玲,以及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唐占晞和在京的外国朋友。


第3版()
专栏:

经常忘了她是外国人
康克清
美国进步女作家、著名记者史沫特莱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但她那种敏锐机智、严肃认真、坚韧不拔的性格;她对中国革命的深切关注和满腔热情至今仍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一九三七年春天,史沫特莱女士不辞艰辛,来到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她很快换上了灰军装,戴上了红五星八角帽,绑上了裹腿,腰间还扎上了皮带,精神抖擞地生活、工作在我们中间。她在工作之余,经常喜欢骑着一匹善跑的枣红马,驰骋在延安东门和南门外。后来,她还是骑着这匹枣红马,到了抗日前线。一个外国人,和我们一起战斗,同甘共苦,使我们经常忘了她是外国人;除了语言不同,一对蓝眼睛外,她和我们别无两样。史沫特莱女士和中国人民的感情早就融合在一起了。她不愧是美国人民的伟大女儿,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
史沫特莱女士在长期的斗争中,克服重重困难,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中美人民的友谊谱写了光彩动人的篇章。
史沫特莱女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她是中美两国人民和妇女的光荣,是中美友谊的象征。今天,中美已经建交,两国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发展。史沫特莱女士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第3版()
专栏:

最可感小读者的酬报
张天翼
在今年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时候,举行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这真是件有意义的大事。可喜可贺!
举行全国性的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从开国以来,这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一九五四年。这次得奖的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比起一九五四年来,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这说明从第一次评奖后,有更多的叔叔、阿姨们为孩子们提笔创作。我为咱们的小读者们、为他们的家长和师长们,从心里感到高兴!我相信通过这一次的评奖活动,将更进一步促进我国儿童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
但为什么从一九五四年——一九八○年,竟相隔二十六年才进行第二次评奖?我想这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上对儿童文艺的不够重视;从事儿童文艺创作的人员不多;极左思潮的干扰,特别是林彪、“四人帮”十多年里对儿童文艺创作的摧残破坏,这都使得儿童文艺这朵花开开败败,几起几落,极不景气。粉碎“四人帮”后,党的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儿童文艺读物奇缺的问题,是密切关注的,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图解决。但是目前的儿童文艺创作仍不能满足两亿小读者的需要。儿童文艺还没有摆脱“节日文艺”的境地——每到“六·一”才热闹一下,节日一过就没人过问了。今后要想改变这种历史状况,使儿童文艺事业真正繁荣起来,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这里,我着重希望我的同行们——有可能从事儿童文艺创作的专业和业余的同志们,不要考虑搞儿童文艺创作是否被重视的问题。我看社会上有些部门对儿童文艺是重视的,如有关的出版单位、团中央、妇联、教师以及其他做儿童教育工作的同志们,就很重视。——只要不想断宗绝代,只要想到明天,想到我们未来民族的兴衰,想到四化建设靠什么样的人来接班等等这样的大事,就不会不重视用以教育儿童的有力工具——儿童文艺。但是,由于多年来习惯势力的影响,在某些人的头脑中(以至于行动上),对儿童文艺不够重视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而且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完全改变。但我们不要因为有人不重视,就不愿搞儿童文艺了。
关键是要写出使孩子们受益和爱看的好作品。——使孩子们能通过这些作品,在思想、情操和道德方面,在品质、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形成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的成长。而这作品又是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的生活,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使孩子们喜欢看,看得进。这样,不管你的作品是否受到某些方面的重视,而你的小读者,你的服务对象——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会重视你,感激你,报答你的。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给孩子们写东西是很快会在孩子们中间看出影响来的。有时我直接或间接知道有孩子因读了我的某篇东西而得到些益处,那真是我的最大快慰,最大喜悦,也是给予我这项劳作的最大酬报。而且孩子们的酬报往往代代相传。五十年代初期,在我写的《罗文应的故事》和《宝葫芦的秘密》刚发表时,我就曾接到一些小读者的来信和来访。他们是那样热情洋溢、兴高采烈地向我诉说,怎样在罗文应或王葆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仿效他们,克服了自己的缺点。这些小读者现在都已成年,有的做了干部,有的当了医生或教师、技术员……总之,都在各种工作岗位上战斗着。他们中有的人还时常来看我,或给我写信,总是念念不忘地谈到我哪篇故事在他们童年时期所起的影响,并且象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亲热、殷切地关心我的身体情况和写作情况。前不久我还收到一位自称是“十五年前一个顽皮的小朋友”(未署名)的来信说:“孩子们是永远忘不了您的”,“请您接受孩子们纯洁的心向您表示的恳切慰问吧!”这样的信,是不止一封的。
粉碎“四人帮”后,被禁锢了十多年的、我的儿童文学作品集《给孩子们》重新出版。我曾经想:这本再版书的小读者已不是五、六十年代的小读者了,而是又一代新的少年儿童,他们对我二十多年前写的东西会有什么反应呢?它能对他们产生什么作用吗?后来的事实解答了我这个疑问。——许多小读者又写来充满深情厚意的信;或者在老师和辅导员的带领下,成群结队地到我家里来,在给我戴上红领巾的同时,向我“汇报”他们阅读《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作品的心得。仍然象上一代的小读者那样,亲热地、娓娓动听地向我诉说着自己怎样对照罗文应、王葆的故事,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转变和进步。所不同的是,他们所联系的生活实际是经过林彪、“四人帮”捣乱、破坏过的社会现实,是在进行新长征和搞四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如有的小读者所说:“‘四人帮’耽误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时光,我们不能象罗文应那样玩起来就忘了学习。”“实现四化不能象宝葫芦那样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偷来,摸来,要靠自己的努力。”“我们相信科学和勤奋,不相信宝葫芦!”孩子们的话说得多么好!这难道不是对我这项写作劳动的最可贵的报答么?我从事文学写作五十多年,写过百多篇作品,儿童文学只占少数,但这少数作品的小读者的反应,却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最使我难忘,最使我感动!尤其当有的小读者亲热的拉着我的手说:“张爷爷,你赶快好起来,为我们写更多的童话吧!”我更是激动不已。我多么渴望立即走到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去,写出反映新的儿童生活的作品来啊!我当努力锻炼身体,争取早日实现这个愿望。同时,我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作者们到孩子们中去(或者他们就生活在孩子中),为孩子们写出更多更好的新作品。——小读者们那感人的酬报,不是对他们最有力的召唤么!


第3版()
专栏:

林中小景〔外二首〕
金波阳光透过枝叶,染上嫩绿颜色。风,打着唿哨,在叶面上轻轻滑过。流进树林里的空气,也变得又甜、又柔和。因此,在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的歌。
鸟儿的家山姑鸪、老鸹翠,喜欢在树洞里安家;斑鸠、芦莺和松鸦,却喜欢把窝筑上枝丫。长尾山雀和沼泽山雀,常为住房吵架;它们盖的是两层楼,一个楼上,一个楼下。乌鸦不愿筑巢,总想霸占黄鹂的家;灰头鹀家里真拥挤,它正为杜鹃孵娃娃!我们造了许多人工巢箱,去到树林里悬挂;送给鸟儿宽敞的住房,希望它们不再吵架。
森林卫士它们住进一座座巢箱,成了和睦相处的邻居,红尾伯劳、白眉鹟,要在这里生儿育女。?鸟们等着妈妈喂食,一天要喂多少次!松毛虫、金花虫,它们都很爱吃。鸟妈妈在觅食,小?鸟在鸣啼,森林在成长,年年抽出新枝。消灭了害虫,喂大了儿女,一代又一代鸟儿,都是森林的卫士!


第3版()
专栏:

春天
——抚顺雷锋纪念碑组雕之二
鲁迅美术学院
雕塑创作室


第3版()
专栏:

雨燕风筝〔童话〕
刘厚明
街心公园的草坪上,有几个孩子在放风筝。
他们放起三只风筝:一只是眼睛全转的金鱼风筝;一只是拖着两条彩带的蝴蝶风筝;还有一只是带哨子的、会啾啾叫的雨燕风筝。
春风妈妈用她柔软的手掌,把风筝们托上蔚蓝的天空。
刚刚飞过一棵大白杨树的树梢,金鱼风筝就害怕了。它的眼睛滴溜溜转动着,向下一看,觉得已经飞得太高,万一摔下去可不得了!就对两个伙伴说:
“我不能再向上飞了!我有点儿头晕,你们看,我的身子不是直摇晃吗?”
“那你就停在这儿吧,从这儿可以看到整个公园的景色了!”蝴蝶风筝和雨燕风筝一边说,一边继续向上飞。
当它俩飞过一幢十层楼房的房顶时,蝴蝶风筝也害怕了。它说:
“小雨燕啊,我也不能再向上飞了!越高风越大,我怕吹掉我的两条漂亮的彩带。”
“那你就停在这儿吧,从这儿不但可以看到整个公园,连外面那条热闹的街道也能看见了!”雨燕风筝说着,独自向上飞去。
它飞呀飞,飞到翅膀擦着白云了,才停下来。这样,公园、街道和全城的景色,就都在它的眼睛里了——红的楼,绿的树;一条条笔直的街道互相交叉着,好象算术练习本上的格子;市中心还有一面椭圆形的大镜子,那是一片明亮的湖水……
“啾啾!”雨燕风筝欢快地叫起来,向下面的蝴蝶风筝和金鱼风筝喊道:“你们飞上来,飞上来吧!从这儿能看见整个城市!咱们的城市是这样美,这样美呀!”
这时,恰巧飞来一只岩鸽——一只真正的岩鸽,灰色的羽毛,脖子上的项圈闪着蓝紫色的光泽。它听到了雨燕风筝的话,就“咕咕”叫了两声,说道:
“小雨燕啊!你能看到这座城市就满足了吗?你可知道,在这座城市的外面,还有许多许多奇妙的景色?有田野、果园和长江大河;有汹涌的海洋、无边的森林和雄伟的高山……世界大得很呢,就象一本丰富多采的、永远也看不完的画册!”
“是吗?”雨燕风筝听了,兴奋地跳了两跳,“好岩鸽,那就请你把我的风筝线咬断吧!让我自由自在地到处飞翔,好好看看‘世界’这本大画册去!”
“好!”岩鸽咬断了拴在小雨燕胸前的那根线。春风妈妈立刻把它送往远方……
岩鸽送走了小雨燕,又飞到蝴蝶风筝面前,也想替它咬断那根线。可是蝴蝶风筝慌忙躲闪,说:
“别,别!我们风筝就是要用线拴住!这样才稳当,才安全!”
岩鸽又去问金鱼风筝,金鱼风筝吓得浑身哆嗦起来,更不肯让它咬,说:
“断了线的风筝,飞不了多久就会失去力气,从天上摔下去,摔得粉身碎骨呀!”
“是吗?”岩鸽听了大吃一惊,“这么说,小雨燕过一会儿也要摔下去了?”
“是呀!”金鱼风筝焦急地说,“你快去救救它吧!”
于是,岩鸽扭转身子,急忙去追赶小雨燕。
断了线的雨燕风筝很快就飘出了城市,它发觉天空和大地,一下子变得无比辽阔、宽广。田野上覆盖着绿油油的禾苗和金灿灿的菜花,从空中看下去就象一幅色彩绚丽的大绒毯;果园里百花盛开,空气里充满了芬芳的花香。接着,它飘到一条大河上空,河面上荡漾着数不清的帆船,一张张白帆的倒影映在波光里,摇动着,就象一只只粉蝶轻轻扇动翅膀;船上的渔民向水中撒下鱼网,激起一圈圈绿绸子一样的涟漪;当他们拉上网来,网里就装满了银色的鱼儿,欢蹦乱跳……
“啾啾!”小雨燕高声欢叫,向渔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现在,它是多么高兴啊!虽然它也知道:自己断了线,随时都有摔下去的危险,可是它不愿象金鱼和蝴蝶那样,被一根线牢牢地拴住,永远在一小块天空上晃来晃去,永远只能看到一个公园、一条街道,或者至多只能看到一座城市;它一心想看看“世界”究竟怎样的丰富多采,为了这美好的愿望,它什么也不怕!
小雨燕被春风妈妈托着,在那条大河上空飘呀飘。忽然,它听到了一种非常雄壮的声音,好象有一万只狮子和老虎在一齐吼叫。原来,它已经飘到了入海口。无边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在用雄壮的歌声欢迎它。
“你好,大海!”小雨燕又惊又喜,有礼貌地向大海点点头,“岩鸽告诉我:你是‘世界’这本画册里最伟大的一幅画。现在,我终于和你见面了,真高兴!”
大海哗哗哗地大笑,起伏的海浪象一排排蓝色透明的山峰,从天边跑来,又在岸边的岩石上溅起一堆堆雪白的泡沫——那是它向天上飘来的小客人,举起的一束束素馨花……
小雨燕风筝在海空上盘旋,盘旋,身上的力气渐渐用尽了,支持不住了,慢悠悠地落下来。它心里想:
“我的旅行就要结束了,就让我埋葬在这大海的怀抱里吧!可惜,我还没有看到无边的森林和雄伟的高山……”
正在这时候,不知从哪里飞来八只洁白的海鸥,象八道闪电一样眨眼来到小雨燕的身边。它们仿佛知道了它的心事,在它四周围成一圈儿,扇动起十六条宽大、洁白的翅膀,鼓起了一阵阵强劲的风。那风又把小雨燕重新托起,托得高高的,送回陆地上空。
“谢谢你们,好心的海鸥!”雨燕风筝向海鸥和大海告别,就随着春风妈妈去拜访大森林。
大森林离海岸不远,无边的浓密的树荫,也象波浪一样起伏着。春风妈妈为了让小雨燕休息一下,就把它放在了一棵高大的云杉树的树梢上——这云杉枝叶上有柔软的茸毛,不会划破小雨燕的纸衣。
一只棕背斑鸠,把雨燕风筝到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森林。各种动物都跑到那棵云杉树下,欢迎远方的来客。一百种鸟儿唱起了一百种歌儿;红腹锦鸡和长尾白鹇翩翩起舞;高傲的孔雀也打开了它那亮绿、金翠的羽屏……小梅花鹿叼来一颗红浆果,交给猴子;猴子灵活地爬上云杉树,请小雨燕吃。小雨燕摇摇头,说:
“我是风筝,风筝是不吃东西的!”
多么美好、多么活跃的大森林啊!小雨燕看不够也听不够……可是,一道闪电照亮了森林,接着又是一阵雷声,雨丝从天上落下来了!小雨燕的纸衣,立刻被雨打穿了两个洞,它急忙喊道:
“春风妈妈,快送我去看看雄伟的高山吧!不然,我被雨淋坏了,就飞不起来啦!”
“不行啊,孩子!”春风妈妈说,“路上的雨更大!”
“只要我还能飞,就一定要去看看高山!”小雨燕说:“反正呆在这儿,我早晚也要被淋坏呀!”
春风妈妈只好把它抱起来,离开那云杉树梢,送上天空,鼓足力气向前吹送它。
这只小小的风筝,勇敢地在雨丝织成的帘幕中飞行,仿佛变成一只真正的雨燕了!但是,它的纸衣又被打破了几个洞……
就在这十分危险的时刻,那只灰色的岩鸽追上了被它咬断了线的这只小风筝。它飞到它的上方,尽量替它遮着雨水——茫茫雨雾中,一只岩鸽在上,一只燕形风筝在下,双双向前飞行。
它们终于飞到一座戴着白帽子的高山面前。雨燕风筝忽然觉得空气变得异常寒冷,才知道那顶“白帽子”就是山头常年不化的冰雪。这白皑皑的雪山顶上,没有任何动物和树木的踪影,却有一种淡黄色的、象睡莲一样的花朵,静静地开放在冰雪中。
“啾啾!你是什么花?开在这又高又冷的山顶?”小雨燕惊奇地问道。
“我是雪莲花!”那花朵扬起笑脸,
“你好象是一只风筝?”
“我是最幸福的风筝!因为我看到了别的风筝永远看不到的许多东西,尤其是看到了你——一切花朵里最美丽、最值得尊敬的雪莲花!”
“啊!人们都说:只有最勇敢的人,才能看到雪莲花;今天你来到了我面前,你一定是一只最勇敢的风筝了!”
虽然岩鸽还在上面为雨燕遮雨,但雨燕的纸衣这时全被雨水打破了!春风妈妈努力托着它,反而把那破碎的纸衣,一片片吹掉了。
“让我再看看雪莲花吧!”小雨燕只剩下了一副竹枝扎的架子,一边往下落,一边喊。可是谁也无法帮助它了……
雨燕风筝的竹架,落在雪山脚下的灌木丛里。岩鸽飞下来,用爪子刨起泥土,把那竹架掩埋好,含着眼泪飞去了……
又一个春天来到了,孩子们又在春风里放起各式各样的风筝。岩鸽想起了小雨燕,便飞到那座雪山脚下,在灌木丛里寻找埋着那竹架的地方。它惊奇地看见:那里长出一棵青翠的幼竹!
“咕咕,咕咕!”岩鸽满怀希望地问,“绿竹,绿竹!你可是从小雨燕的竹架上生长出来的吗?”
“沙沙,沙沙!” 绿竹回答,“是呀,是呀!亲爱的岩鸽,你好呀!”
“我很好!”岩鸽说,“你又有了生命,我很高兴。现在,你还有什么愿望吗?”
“有!”绿竹点点头,“如果孩子们还把我扎成风筝,希望你再替我把线咬断。你不是说:‘世界’是一本丰富多采、永远也看不完的画册吗?我多么想、多么想继续到处飞翔,继续看下去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