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下基层找办法
文禾
假日,去拜访一位领导同志,正遇上他风尘仆仆从基层回来。据我所知,为加强调整研究,他去年先后七次下基层,到过大、中、小型企业二十九个,花了一百二十多天。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为全行业找到了依靠现有企业自筹资金、大搞挖潜革新的办法,就地解决了一批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快出现喜人的经济效果。这位同志结合亲身体会说:“蹲在办公大楼里,常常是愁眉苦脸,想不出办法,到下面一看,千方百计,办法多得很。”所以,当别人称他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时,他总是回答说,“是寻出路,找办法。”
到下面去找办法,这是一句老实话,讲出了一切真知无不来源于实践这个道理。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能够这样认识和理解下基层的重要,并身体力行,是值得赞赏的。
人所共知,工作效率高低,往往与方式方法有关;采用何种方式从事工作,又受思想方法支配。现实生活中,常见有些负责同志只习惯于开会,在文件上划圈圈、批条子、打电话处理问题。所以,他们的办公桌上公文成堆,越堆越高;会议室里烟雾腾腾,灯火通明;基层找上门来请示解决问题的人,川流不息,招待所里住得满满的。当然,在会议里办公,签发一些文件,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但是,它被实践一再证明是一种效率低,甚至助长官僚主义的工作方式。今天,要争时间抢速度地搞四化,只靠这种方式是不行了。
下去找办法,下去解决问题,是符合唯物论反映论的。依靠这种方式去工作,就可能使“文件处理不完领导者着急,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下面着急”的局面改观。如果再把文件往来、圈圈见面,改为集体办公,公文旅行时间就可大大缩短,工作效率就可大大提高。
在奔向四化的新长征中,要提倡工作愈忙,事情愈多,就愈要到下面去。那种认为只有等工作稍微轻松一点再下去搞调查研究,是一种颠倒的想法,也违反了加强调查研究的宗旨。


第8版()
专栏:

写于参观冯法禩画展时
朱丹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曾有这样两句诗。盛唐时期,大诗人发出这样的喟叹,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这并非出于对当时文坛形势和周围的气氛发感慨,也不是藐视那个时期出现的所有作品,只是为应该有更多更好能够反映出时代真实面貌的作品出现而着急。自己年事日增,但眼前尚未能顺利地找到发挥自己抱负和才力的机会。在这方面,今天的画家和古代诗人的心灵和感受是有相通之处的。
冯法禩在接近中年和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时候,被一只从“左”的方面伸来的手夺去了他的画笔。“四人帮”被打倒,拨乱反正以后,党发还了他的画笔,但由于自然规律,却无法发还他的青春。由于对国家和艺术的责任感,他的心情有时很焦急,这是可以理解的。
他是一个勤奋的画家,早年在课堂上已受过刻苦扎实的基础训练,又在社会生活和大自然里锻炼了他准确敏捷的手和眼睛。但更重要的却是从他的老师、大画家徐悲鸿先生那里学得和继承了一个正直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坚定不移的正义感和一副艺术家悲天悯人的心肠。当然,长期领导他工作,时时鼓舞和培养他的党的文艺政策的传播者田汉同志,也给予过他重大影响。
一切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这是所有坚守辩证唯物论世界观的画家们的唯一的信条。因此,一个艺术家必须深入和熟悉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高度理解生活,诚挚亲切地对待生活,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用特别顽强的态度对待生活中所遇到的普通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冯法禩是坚持这个信念的,是接受了他的老师和革命前辈带给他的我们民族艺术历史上这个优良传统的。
过去在革命根据地前方,他参加过游击队。在国统区大后方,他投身于进步的民主运动。在抗战时期他参加过周恩来同志、郭沫若同志和田汉同志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的艺术活动,在政治部第三厅直接领导下的艰苦卓绝、名扬中外的抗敌演剧队第四队、第五队工作过。他们整年长途跋涉,历尽艰险,在国民党特务的种种迫害下,冒着生命的危险,在炮火连天的前方从事宣传,又奔波于人迹罕到的荒原进行创作。徐悲鸿先生曾热情洋溢地写长篇颂词,闻一多烈士和田汉同志或给以口头亲切慰勉,或即席赋诗,对一九四二年在桂林和龙州举行的冯法禩画展加以表彰和赞许。全国解放后,他立即从教学岗位上去煤矿深入矿工生活和参加京郊土改,他的现实主义手法和熟练的技巧又一次得到发挥。他的史诗般的大幅油画《刘胡兰》,可以说是他创作史上带有“里程碑”性质的收获。
“四人帮”打倒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大家响应关于解放思想,活跃空气的号召,出现了初步绚丽多彩的局面。但是在吹来的春风里头也夹着稍稍受过污染的空气,什么“别死抱住革命现实主义”不放啊,什么“探索一种没有任何规律的艺术”啊。有的可能出于对西洋美术史常识的缺乏,把一百多年前比较进步的印象画派认为就是西方艺术的末流或走投无路的色彩游戏的抽象派,把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当作就是象征主义,好象多年以前在画坛上就已销声匿迹的唯心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论又有点要作“沉渣的泛起”。这都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中的蕞尔小疵,恐怕有时还须要我们多做点“启蒙”工作的。
冯法禩的画展在此时开幕,就更加有现实意义。


第8版()
专栏:

一张珍贵的邮票
赵文义
一九五九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邮电部发行了五枚纪念邮票,其中第五枚为《开国大典》,面值二十分。这枚邮票的图案选自著名画家董希文的同名油画。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动人情景。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开国元勋们神采奕奕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发行的唯一的一枚有刘少奇同志形象的邮票。
文化大革命中,这枚邮票也被打入了冷宫。去年十一月,中国邮票总公司在香港举行了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这枚有刘少奇同志形象的邮票,成了这届邮票展览会最轰动、最引人的展品之一,许多人在这枚邮票的陈列处摄影留念。


第8版()
专栏:

人们把爱藏在心底
北京部队某部 徐东平一九六九年。夜悄悄来江边,笼罩全城,也撒在影院门前。这里要放映他出访的电影,海报上写着“供批判观看”。银幕上,伟人的形象光彩照人;喇叭里听不见音乐,只有呐喊。放映员执行上级的命令,不时高喊“打倒”,扰人心烦。人们把爱藏在心底,但沉默毕竟短暂;突然,掌声象雷声迸发,压倒了喇叭声,象烈焰点燃。爱,人人都有,无法表达时,便在心底呼喊;恨,你我心存,掌声和泪水却难用理智掌管。


第8版()
专栏:

骆驼的联想
高极明
在长城脚下,八达岭上,旅游者可骑骆驼留影。这引起我一些联想。
我国有十多亿亩沙漠。在茫茫沙漠里,火车不通,汽车难行。可是,骆驼却如履平地。一列列驼队驮着畜产品、工业品和生活日用品等,跋涉在荒漠上,因此,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交通运输,简直离不开骆驼。
骆驼既善走,又能适应恶劣环境。它背上的双峰是自带的“粮袋”,胃中有不少小“水囊”,就凭这两样,它们吃进大量食物后,边休息边走路边反刍,可以连续十天、八天不吃不喝。沙区气象变化无常,但骆驼不受影响,它总是昂着头,迈着坚实的步子前进着。遇到狂风呼啸、飞砂走石,它顺风一卧,巍然不动,连驭手还要依偎着它避风呢!如果有沙子扑进眼里,骆驼能用泪水自动排除。在严寒、干旱、艰苦的环境中,骆驼为主人驮运、拉车、骑乘,默默供人驱使,历尽艰辛。
骆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驼毛是国际市场的畅销品,我国每年出口六百吨左右,在国际驼毛市场上占有一定位置;驼皮是制革的原料;驼掌是宴会名菜;驼肉、驼奶都是饮食中的佳品;驼骨可制胶;脏器可制药……真可谓全身是宝。然而,骆驼绝不择食,也从不追求优厚待遇,牛、羊不食之草它食。总之,对于人类,取之甚少,予之甚多,负重任劳,不畏艰苦,这就是骆驼的品格。
至此,我想到,叶剑英同志深情地说,任弼时同志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这个比喻是恰切的。任弼时同志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整整三十年,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病逝了。象任弼时同志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永远值得后人崇敬、怀念。


第8版()
专栏:

院落〔油画〕 冯法禩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墙里桃花墙外红
吕斌序
张厂长接到上级通知,布置率领有关技术人员到外省兄弟工厂去参观新工艺流程。他兴致勃勃地说:“学了就改进。这样,甩掉我厂长期落后的帽子是不成问题的。”
技术科长看了工艺流程资料后,摇头不语,生产科长翻了翻,也没有表示意见。
张厂长看到有些冷场,不满意地说:“怪不得我们厂长期上不去,就是思想保守,对新工艺、新技术不感兴趣。”
技术员小王站起来说:“这个革新是我们厂提出来的,和兄弟厂交换资料时提供给他们的。我们技术科还收到对方的感谢信哩。”
厂长满脸怒气,瞪着眼睛说:“为什么不向我报告哩!”
“已经报了半年多。”技术科长说:“当时厂长说王技术员年轻,还是稳妥点好”。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铜屑论斤发奖
彭新圭
车工组的小王得了节约奖,沈科长兴冲冲地下车间去总结材料,以便在全厂节约会议上推广。
沈科长从部队转业到工厂,已有不少年头了,坐惯了科室,一到车间觉得另是一个天地,特别是小王的高速切削,真大开了沈科长的眼界:一根大铜棒的料头,没一会工夫,就“刷刷”地化整为零了,小土堆似的铜屑拔地而起!
沈科长感到惊讶,好好的一块铜料头,为啥要全部车掉呢?小王从沈科长的眼里看到了疑问,便苦笑着说:“还不是你们科规定的,料头不算节约,铜屑才能论斤发奖嘛……”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以地藏菩萨为戒
韩保春
少时读书,看到一个神话故事,讲地藏菩萨,一年到头都把眼闭着,只有一个夜晚才把眼睁开。如果看到人间冷冷清清,它就不高兴,甚至降祸。人们为了讨它喜欢,到睁眼这一夜,就举行“地藏盛会”,家家户户都点烛供香,使菩萨以为一年到头都是如此热闹,给它上供,于是心里高兴,肯给人们保佑……
地藏菩萨,天上虽无这种神,世上却有这种人。比如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很少深入基层,偶尔要下去,总是人马未到,电话先通。等到大驾光临某地时,下边一些人投其所好,兴师动众,精心布置,到处“热烈欢迎”。然后大摆酒宴,阿谀奉承,什么“巨大的关怀呀”、“莫大的鼓舞呀”,等等,把他们当“地藏菩萨”来应付。这些“地藏菩萨”呢,在酒足饭饱之后,凭一眼所见,想当然地以为实际情况也就如此,于是乎满嘴的“好好”。
这种“地藏菩萨”式的领导,常常只看到一点,看不到全面;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实际;甚至只看到假象,看不到实质。这样必然助长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其结果是害人害己,祸国殃民。
做领导工作,要掌握下情,具体指导,必须作好调查研究,广泛接触群众,并且好话、坏话都要听,成绩、缺点都要看,也不一定事先通知被调查单位。只有这样,才能去掉“地藏菩萨”式的坏作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一个合格的四化带头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