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萨特—进步人类的朋友
张英伦
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和作家让·保罗·萨特去世了。虽然他生前从不接受来自官方的任何荣誉,但法国总统德斯坦仍以个人名义亲自向他的遗体告别,政府官员和各政党领袖也纷纷发表悼念他的讲话。中国的电视观众已经看到,数万巴黎普通市民自发地拥上街头,为他送葬,场面是那样隆重,气氛是那样哀痛。与此同时,发自五大洲的电讯纷纷向这位逝者表示敬意。世界公众就是这样对萨特其人作出最好评价的。萨特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进步人类的朋友。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类为失去一位朋友而深感惋惜。
萨特首先是以哲学家而闻名于世的。四十年代初,他提出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简括地说,他认为人降生时并无既定的精神本质;人通过选择自己的义务而获得自身的价值;这种选择是绝对自由的。萨特宣称他在不少问题上赞同马克思主义。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无疑含有一定的唯物主义的成分。但他脱离社会和阶级谈论个人选择的
“绝对自由”,却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确立正值饱受德国法西斯蹂躏的欧洲解放在望的时刻,它适应了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抽象自由的渴求,因而风靡一时;在战后十年间,其影响波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知识阶层。
萨特又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才能是多面的。以一九四五年为分界,前期的作品大都旨在阐发其存在主义哲学,后期的作品则偏重于发表其社会政治见解。后期,他的主要建树在于戏剧,其中除《脏手》流露出某种偏见外,其他剧本的思想倾向都相当积极可取:《死无葬身之地》暴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希卖国政府对抵抗运动战士的残酷迫害;《特洛亚妇女》谴责了非正义战争,特别是殖民战争;《可尊敬的妓女》抨击了泛滥于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中国广大电影观众都熟悉并喜爱根据萨特的剧作《可尊敬的妓女》改编拍摄的同名影片,不难想见他的作品锋芒之尖锐、说理之雄辩和艺术之感人。一九六四年,有关机关为表彰萨特的“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曾决定授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金。尽管萨特谢绝了这一荣誉,但其文学成就毕竟已为举世所公认。
萨特不是那种幽居“象牙之塔”的书生。他与社会政治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面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总是明确地“选择”自己的立场,确定自己的“义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他就应召入伍,走上前线。他被俘后侥幸生还,又立即投身地下抵抗运动。祖国解放后,他热情支持人民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人们经常可以在集会和游行中看到他的身影。五十年代初,他曾谴责美帝发动侵朝战争。他声援阿尔及利亚人民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一九六八年苏联侵捷后,正在罗马休养的萨特愤怒地向全世界宣告:“我认为这是十足的侵略,就是国际法条款中定为‘战争罪行’的那类侵略。”历史一再表明,萨特作为社会活动家,经常都是站在正义事业一边,他是进步人类的当之无愧的朋友。
我们特别缅怀萨特对中国人民的热烈而诚挚的友情。新中国成立后,萨特一直关注着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九五五年秋天,他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之行。在一个半月的参观访问中,萨特为中国大地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惊叹,更为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精神所激励。这位思想锐敏、言词坦率的客人在为《人民日报》撰写的《我对中国的观感》一文中道出了他此行的最深切的感受:“在中国,社会主义化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中国必须或者灭亡,或者走向社会主义;它必须或者灭亡,或者变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然而,只要看一看你们如此欢乐的青年和儿童,就会理会出这个国家一定不会灭亡。”他回国后又写了一系列文章宣传中国人民的成就,增进了法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我们欣喜地看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任凭风云变幻,萨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始终不移。记得同样是在《我对新中国的观感》一文中,萨特曾站在未来的高度坦然地正视死亡:“如果人类在我死后还活着,而且我还能清楚地知道人类朝着什么方向前进,那么,我个人的生死问题是无所谓的。”今天,萨特去世了,但他会感到欣慰,因为中国人民在斗争,为了把祖国变成一个萨特曾为之祝愿过的“非常强大的国家”;世界人民在斗争,为了铲除萨特曾与之斗争过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人类将永远向着光明前进!(附图片)
一九七○年十月,萨特在比扬古尔向雷诺汽车工厂的工人发表演说。


第7版()
专栏:

中日交流话中医
王士福
我国著名的唐代高僧鉴真法师于公元七五三年东渡日本传法。鉴真法师精于中医学,携带有大批中医典籍,并在日本行医治病,传授弟子。当时,中医学在日本大为盛行,日本称中医为“汉医”。实际上早在鉴真东渡以前,日本就通过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的医药学。
明治维新以前,中医在日本民间享有很高的信誉,历代也产生了很多高明的中医和有关中医的著作,并且还保有一些在中国早已亡佚的古医籍。例如隋朝杨上善注释的《黄帝内经太素》这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在我国南宋、金、元年间即不多见,后又亡佚。直到清光绪年间,杨惺吾才在日本仁和寺宫发现了这部著作的唐钞影写卷子本。据考证,这个钞本写于日本仁和三年,即公元八八七年,距鉴真法师东渡日本百余年之后,这很可能为鉴真传于日本的。千余年后我国已亡佚的医籍,由日本又传回我国,这可谓文化交流的佳话。这本书现有人民出版社影印本,它对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尤其对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日本人丹波康赖著的《医心方》三十卷,选录了宋以前我国历代医家著作,分门别类加以著录,并标明了出处。我国一些早已亡佚的古医书,有些内容还保存在《医心方》中,对我们今日校释、整理古医籍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日本人有关中医的各类著述,流传于我国的也不少,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和影响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皇汉医学丛书》,共收历代日本人所著中医书七十二部,其中丹波元简所著《素问识》是一部水平很高的巨著。其他如《伤寒论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等,都是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重要参考书。再如多纪元胤著的《医籍考》和冈西为人著的《宋以前医籍考》,是中医书籍目录学的两部巨著,也是研究中医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此外,二十年代初期日本人汤本求真著的《皇汉医学》,以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整理、解释我国汉代大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对当时我国中医学起过很大影响。
中医学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继承发扬中日两国的宝贵医学遗产,日本汉医学者和我国中医工作者应当加强学术交流,为创造东方新医学而共同努力。


第7版()
专栏:

耶路撒冷今昔
安国章
神奇的传说,宗教的色彩,引人的胜迹,独特的情调……耶路撒冷是座令人神往的名城。但是,战后扰攘不休的纷争,潜伏灾祸的因素,尤其使它成为世人注目的地方。
耶路撒冷是座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饱经沧桑的古城。它座落在碧波荡漾的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四座小山上。青铜时代,它是阿拉伯耶布士人的一个堡垒。公元前约一千年,犹太王国创始人大卫夺取了它,把它作为犹太王国的都城。公元五八六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摧毁。之后,在波斯、希腊及罗马统治时期,它又获得了复兴。
耶路撒冷是有它的特殊风韵的。全城分新城和老城,新城在西,是现代化都市;老城在东,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全市面积一百五十八平方公里,东部是西部的两倍。全市人口二十七万五千,其中四分之三是犹太人,他们住在新城,而老城的居民大部分是阿拉伯人。
根据联合国一九四七年决议,耶路撒冷为国际城市,由联合国管辖。但一九四八年,以色列侵占了新城,老城由阿拉伯人管辖。到一九六七年,以色列进一步侵占了老城,并单方面决定把两部分合为一体,拆除了两区之间的保安墙和铁丝网等障碍物。随后,又蛮横宣布耶路撒冷是它不可分割的永久首都。
世界上,多少虔诚的宗教徒对耶路撒冷顶礼膜拜,把它看作圣城。城内,萨赫拉石地是三大宗教的重要圣地。几个宗教对它都有不少传说和记载。据说,犹太先知亚伯拉罕曾在这里准备杀子祭献耶和华神;上帝“捏土造人”就在这里;而穆斯林则认为穆罕默德
“登霄”同它有关。
对于伊斯兰教徒来说,耶路撒冷可称为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相传使者穆罕默德在麦加城遭到当地贵族反对时,安拉一夜之间把他送到这里,登上了第七重天,受到天启后,当夜赶回麦加,这就是有名的“夜行和登霄”。从此,耶路撒冷成了穆斯林的圣地。耶路撒冷有两座最宏伟的清真寺,一座是建于公元七○五年的阿克萨清真寺,另一座是萨赫莱清真寺,建成于公元六九一年。
由巨石垒成的飞马墙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之一。据说穆罕默德夜晚到达耶路撒冷时曾将他的飞马停在这里,飞马墙即由此得名。
所罗门圣殿,据传原是犹太王国的国王大卫兴建的一座祭坛,后来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公元前九七三——九三三年)把它改建成一座寺庙,即所罗门圣殿。至于希律庙,除了残缺的西墙外,已看不到任何痕迹。西墙又名“哭墙”,由大石砌成,长一百五十英尺。传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许多犹太人常聚在那里哭泣,因此后人把它称为哭墙。
马赫德教堂座落在耶路撒冷南部十七公里的小镇伯利恒的马赫德山洞附近。相传耶稣就在这里降生。洞里有一块洁白的大理石,上面刻有一行拉丁文字:童贞女玛利亚之子耶稣在此降生。
圣墓教堂也是基督教徒的圣地。据说基督就是在这里被犹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并埋葬于此。圣墓教堂也称复活教堂,传说基督死后三天从墓中复活,四十天后从这里升天。
正由于三大宗教的圣地聚集于耶路撒冷一身,为了争夺圣地,自古以来,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残酷的征战。仅在一○九六年至一二九一年间,就发生了七次十字军东征的战争。虽然此城数次几乎被夷为平地,但都得到复兴。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公认的宗教圣城。可以说,耶路撒冷是世上罕见的屡遭破坏但又备受崇敬的一座美丽城市。目前以色列仍非法占领着耶路撒冷全城,它的侵略行径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阿拉伯各国人民,特别是巴勒斯坦人民,为合理解决耶路撒冷问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当前仍在进行的埃及和以色列两国关于巴勒斯坦自治问题的会谈中,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也是主要的谈判议题之一。(附图片)


第7版()
专栏:海外趣闻

归燕之谜
伊索寓言中说:一燕不成夏。确实,秘鲁伊奎特思的夏天,真是飞燕的天下。傍晚,当圣·安娜教堂的钟敲了六下之后,千千万万只飞燕向着阿马斯广场飞去,遮天盖地,把晚霞也遮住了。
这种情景每年从四月起,持续到八月。根据路易斯安娜国立大学的奥纳尔博士的观察,这批燕子是一种南燕,为紫燕的亲缘,来自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一带,到这里来是为了度夏。秋季来临的时候又飞回去孵化小燕。这批燕子七年前还只有约一万只,现在已增加到约七百万只,真能把一个城市笼罩起来。
但是令人感兴趣的还不是数量的激增,而是它们来到秘鲁之后表现出的一些奇特的现象。比如,为什么这群燕子每天晚上总要飞到阿马斯广场来过夜,而不到附近茂密的森林里去呢?在这城市的另一端,也有一个广场,相距只有一英里,那里树多,光线与环境都比阿马斯广场好,却连一只燕子也不落到那里?为什么第二天早上又那么井然有序地飞回森林去?另外,在不同的月份,太阳落山的时间都不一样,而它们却不早不晚都在教堂钟声响过六下之后飞出来,难道说与钟声有什么联系?有人认为,可能是燕子本身感到在广场栖息比在森林里更安全,因为在森林里往往遭到猫头鹰和其他动物的袭击。也有人认为与燕子本身的荷尔蒙变化有关,也许还同它们对地球磁场的反应有关。还有人认为是习惯问题,因为这些燕子选中这地方后,长期以来不受侵袭,因此不轻易改变场所。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在一年多之前,人们曾试图赶跑这群燕子,在它们飞来之前把阿马斯广场上的树枝全部砍光。傍晚六点刚过,随着钟声的余音,燕群准时飞回来了。砍光的树丫上落不了多少燕子,大部分燕子乱飞乱撞,有的撞进行驶着的汽车里,有的飞进住户的楼房里,尽管死伤了上千只燕子,余下的还是不走,盘旋乱叫。人们无奈,只好又在树上拴上树枝与结上一些绳子,让燕子在这里过夜……时至今日,这一奇特的现象依然是一个颇为费解的谜。 学鸣 文 金秋 画


第7版()
专栏:

没有汽车的威尼斯城
威尼斯是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水城”。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光,曾使拜伦、歌德、海明威等著名文人流连忘返。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水城的固有魅力不仅不减当年,而且还因它没有别的城市那样穿梭来往的汽车,而使来访者感到别有情趣。
一个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城市而没有汽车穿行,简直难以叫人置信,然而却又是真的。偌大的威尼斯没有一辆汽车,这虽然失去了汽车的方便,但也免除了汽车的喧嚣和拥挤。来自车满为患的纽约、伦敦、巴黎或东京的游客,对此能不耳目一新?因为,在威尼斯,除了乘船以外,在陆上,不论富的、穷的、上层、下层……人人都安步当车。客人驾车来访,也必须把汽车停放在指定的郊外停车场上,然后徒步进城。
常年步行提高了威尼斯人的“走路艺术”。威尼斯河道纵横,全市共有大小四百多座桥。人们注意到,年轻的妈妈们竟能够推着婴儿车,从容自如地上下台阶、跨越桥梁。据说,有些念念不忘历史旧账的男人走路,还有别的讲究。比如,在圣马可广场,他们总要走佛罗里奥一边,因为他们听人讲过,十九世纪中叶奥地利占领威尼斯时,奥国军官总是走瓜德里咖啡馆那一边的。 梅禾禾


第7版()
专栏:

永生〔钢笔画〕 高莽


第7版()
专栏:

谒伦敦马克思墓
肇星您的不少邻居,都有十字架在头上高悬。大凡迷途的灵魂,都千方百计升天。唯有您,甘愿留在大地上,注视着历史的进展。您从未追求永生,却永生在大众心间。您那些富有的邻居,死后照样阔气。墓碑上金字闪闪,粉饰着资本的劣迹。唯有您,墓前朴素的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呼唤着万钧雷霆,开拓新的世纪。
作于伦敦旅次。马克思诞辰一六二周年前夕改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