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乔森潘总理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
揭露越南“和平”阴谋 坚持战斗迫使越南撤军
新华社北京五月四日电 民主柬埔寨国家主席团主席、政府总理乔森潘今天在民主柬埔寨政府控制区某地接见新华社记者时说:“越南在柬埔寨战场上遭到严重失败之后,正在玩弄‘两面策略’,即军事上死守,外交和政治上大搞欺骗阴谋活动。”
乔森潘是在柬埔寨西部丛林深处一座用竹子和茅草搭成的会客室里接见本社记者的。
乔森潘说:“内外交困的越南正在寻找新的出路。这种出路决不是为了恢复柬埔寨的和平和缓和印支局势,而是为了进一步控制柬埔寨,获得喘息的机会,巩固其在柬埔寨的地位,以便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这是苏越一致的战略目标。苏联侵略阿富汗,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因此,苏联需要越南在东南亚同它配合,搞‘和平’阴谋。”
丛林的习习凉风吹动了乔森潘微白的头发。他沉思了一会,接着说:“如果越南真的要和平,它就应该按照第三十四届联大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决议办。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访问东盟三国后重申了这一立场。东盟现在的立场也是其一贯立场的继续。他们的立场得到世界性的支持和赞扬。只有按照联大这项决议办事,柬埔寨和东南亚才能恢复和平,否则,只能让越南长期占领柬埔寨,危害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在谈到有一种舆论认为越南可能有条件地从柬埔寨撤军的问题时,乔森潘说:“越南不会轻易从柬埔寨撤军,正如苏联不会轻易从阿富汗撤军一样。只有柬埔寨、阿富汗人民英勇斗争,世界各国人民加以支持配合,才能最终迫使苏越撤军。越南现在虽然处境很困难,但仍然很顽固,每月还平均增兵一二千人。只有东南亚各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起揭露越南的军事侵略,并使它在外交上的阴谋破产,加上军事上的失败,才有可能迫使越南军队撤出柬埔寨。”
他说:“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支持下,我们一定坚持斗争,一定能战胜越南侵略者!”
在谈到柬埔寨难民问题时,乔森潘说:“难民问题,必须与越南制造饥荒的政策联系起来看。民主柬埔寨政府支持即将在日内瓦召开的有关难民问题的国际会议。由于越南发动侵柬战争,制造饥荒,大量柬埔寨人民没有饭吃,暂时居留在泰国,这样就需要国际救济。因此,呼吁国际救济是必要的。过去,国际救济机构给予柬埔寨人民许多援助,可是援助的物资有许多落在越南手里,柬埔寨人民却没有得到。越南掠夺救济物资的行径,正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国际救济物资应该真正送到饥饿和处于死亡边缘的难民手中。
他说:“我们赞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张,即柬埔寨难民问题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难民和大饥荒的出现,根源在于二十五万越军侵占柬埔寨,进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并破坏生产活动和经济设施。要解决难民问题,必须使越军撤退!”
谈到他最近访问中国的成果时,乔森潘总理对华国锋总理及中国其他领导人对他的亲切接待表示感谢,并祝他们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四化”的新长征中,在反对苏越大小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共同斗争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陪同接见记者的有:民主柬埔寨政府社会事务部长英蒂丽、总理府部长吉春、邮电交通部国务秘书春海和爱国民主人士梅曼。(附图片)
民主柬埔寨政府总理乔森潘,五月初在民柬政府控制区某地接见了新华社记者,纵谈民柬爱国军民抗越斗争的形势。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第6版()
专栏:

民柬电台支持召开援柬国际会议
新华社北京五月四日电 民主柬埔寨电台今天广播的一篇评论说,柬埔寨人民支持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关于召开一次国际会议讨论向柬埔寨人民提供援助问题的决定。
评论说,一年多来,越南侵略者把柬埔寨人民的田园、耕牛、生产工具等毁坏殆尽,全世界对柬埔寨人民的生存都非常担忧。因此,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召开讨论援助柬埔寨人民的国际会议是完全正确的。
评论指出:“这是柬埔寨人民、东盟国家以及其他倡议国和热爱和平与主持正义国家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个巨大胜利。”“即将召开的这次国际会议是对越南推行饥饿政策的沉重打击。”
评论说:柬埔寨人民深信,即将召开的援助柬埔寨人民的国际会议必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援助国家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援助由于越南侵略战争而蒙受苦难的柬埔寨人民。“柬埔寨人民吁请一切热爱和平与主持正义的各国人民提供更多的人道主义援助,这些援助应该落到柬埔寨人民手里。民主柬埔寨政府完全有能力与各人道主义组织合作,来分发这些援助物资。”


第6版()
专栏:

南朝鲜人民继续开展斗争
新华社平壤电 近来,南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参加斗争的队伍,从学生发展到工人;斗争的方式,从集会示威到暴动;斗争的目标有改善生活条件,也有要求民主,反对当局维持“维新体制”。
这一斗争是从学生争取校园民主开始的。从三月下旬以来,南朝鲜的汉城大学、成均馆大学、全罗南道大学和朝鲜大学等几十所大学和许多高等专科学校的青年学生陆续展开了要求校园民主的斗争。他们通过集会、示威、静坐、绝食、表演讽刺剧等多种形式,提出了“保障校园自由”、“解散官办学生会”的口号,要求保障校园民主、废除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制度,要求曾为“维新体制”效劳的校长、教授辞职。各大学学生斗争的队伍少者数十人,多者数千人。在学生斗争的猛烈冲击下,一些大学被迫停课,不少大学的校长、理事长和一些行迹恶劣的教授相继辞职。近日来,学生们又提出解除去年十月二十六日朴正熙被打死后宣布的“戒严令”、停止“由政府主导的修改宪法”和现当权者交出政权等要求,矛头直接指向了南朝鲜当局。
学生斗争方兴未艾,工人斗争又相继兴起。从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南朝鲜江原道旌善郡舍北邑东元煤矿的七千多名工人和附近居民,要求提高工资、反击警察镇压工人的暴行,而举行了大规模的暴动。工人们手持铁棍、镐头和警察进行激烈的搏斗。工人们占领了矿务局办公楼,控制了警察和“乡土预备军”的武器库,封锁了通往矿区的全部路口。由于工人们的坚决斗争,当局不得不全部接受工人的要求,斗争取得了胜利。
近几天来,京畿道仁川市东区的仁川炼铁公司、汉城市的日新炼钢公司、蔚山的东洋尼龙公司等企业的工人们也纷纷起来罢工、示威、静坐和冲击公司办公室,要求提高工资、恢复被非法解雇的工人的工作和御用工会头目辞职等。仅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两天,南朝鲜各地就有二十个工厂、企业的工人展开了斗争,参加的人数有四千多人。
南朝鲜人民是有光荣斗争传统的。一九六○年四月十九日,从汉城、釜山、大邱、光州等大城市到偏僻的农村和渔岛,南朝鲜各地的青年学生、工人、农民和中小工商业者等几十万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起义,推翻了对内残酷压榨人民,对外卖国求荣的李承晚政权。去年十月,釜山、马山等地的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锋芒直指朴正熙的法西斯独裁政权,使南朝鲜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和混乱。这次南朝鲜人民的斗争,也将给南朝鲜当权者以沉重打击。


第6版()
专栏:

阿富汗学生反苏斗争在扩展
各地游击队频繁出击使敌遭到很大损失
新华社北京五月四日电 喀布尔消息:喀布尔、坎大哈、贾拉拉巴德等地的学生五月三日继续坚持罢课,反苏斗争正向其他城市扩展。
消息说,五月二日,又有三百多名学生被捕,因为他们抗议当局“大规模地使用武力”,镇压反苏示威。
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在五月三日在喀布尔包围了一些中学和大学,苏联武装直升飞机在校园上空低飞。但是学生们继续同苏、阿军队进行斗争,向他们投掷石块。法新社五月三日发自白沙瓦的消息还说学生已号召举行总罢工,来抗议苏联侵略者的暴行。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五月四日电 伊斯兰党发言人今天说,在阿富汗中部帕尔旺省哈尔邦德县的一次战斗中,游击队打死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共二百一十六人。
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人士说,在库纳尔省的一次战斗中,游击队打死政府军二十人、俘虏十人。


第6版()
专栏:述评

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
——英国保守党执政一周年回顾
新华社记者 杨翊
今年五月三日是撒切尔夫人领导的英国保守党上台执政的一周年。一年来,保守党政府先后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施政纲领和预算法案,企图在若干年内扭转英国的局面,改善它的内外处境。此间观察家认为,一年来的事实说明,这位欧洲历史上第一任女首相目标明确,态度坚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计划实施中却也遇到不少困难,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
撒切尔夫人的对外政策得到议会和舆论的较多支持。她决心加强欧洲共同体的建设,支持欧洲议会的直接选举,赞同扩大共同体。她确认对英联邦和联合国承担的义务,促进了津巴布韦的和平与独立。她还努力发展同第三世界及东欧的联系,重视同中国的友好合作。一年来,保守党政府的外交是活跃的,撒切尔夫人和内阁成员不断出访西欧、美国、日本、东欧和亚非国家,大伦敦市更经常是外国首脑冠盖云集的地方。
撒切尔夫人由于对霸权主义的警惕,经常遭到苏联的辱骂,并扣以“铁夫人”或“吵吵闹闹的女人”等帽子。但她仍坚持以实力求安全的政策。她认为,缓和与防务不可分割,只有加强防务,才能从实力地位出发进行谈判。
面对日益增长的苏联威胁,英国政府决心在削减公共开支的同时,每年增加约百分之三的国防费用,大幅度提高官兵和警察的薪饷,采取切实手段,加强空海军力量,如空军向美国订购侦察远距离潜艇设施,生产新型空对空导弹,海军装备核深水炸弹等。
同时,保守党政府深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付强敌,因此十分重视增强北约的防务,积极赞助北约在西欧部署巡航导弹和潘兴Ⅱ式导弹,承担在英国本土部署一百六十架巡航导弹的义务,并支持北约用四十五亿美元修建机场和弹药库等。
在国际事务中,英国的反霸态度是明确的。阿富汗事件后,英国政府立即发表声明,撒切尔夫人还致电勃列日涅夫,谴责苏联的入侵,驳斥其谎言,并宣布不承认在侵略者卵翼下建立的阿富汗新政权。在印度支那问题上,保守党政府抗议越南当局侵占柬埔寨和大量输出难民,断绝对越南的一切援助。对于抵制莫斯科夏季奥运会,英国政府的态度也是坚决的。
当然,撒切尔夫人的外交活动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经济关系矛盾较多,英国迄今没有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它对共同体的财政负担问题更是长期难以解决,虽经多次磋商,仍未取得妥协的办法。英美关系近来也不很协调,在伊朗、阿富汗等国际性事件中,显得通气不够,配合较差。
如果说保守党政府一年来在外交方面还是有所作为的话,那末内政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情况却令人难以感到宽慰。
保守党上台时,针对英国经济的长期不景气,曾提出过五项任务,那就是:决心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生产发展,坚持“法治”,改善福利制度和加强防务,以振奋人心,繁荣经济。
本届政府的经济理论、方针和政策明确,魄力很大,它有一个中期规划,而以克服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但执行结果却事与愿违,通货膨胀率不仅未能降低,反而由去年四月的百分之十点一猛增至今年三月的百分之十九点八,几乎涨了一倍,官方估计还将会继续上升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失业人数一年来由占就业人的百分之五点三递升到百分之六点三,增加了二十多万人。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缓慢,去年如剔除北海石油和天然气增产百分之五十这一特殊因素,工业生产还呈下降趋势。对外贸易也出现三十二亿英镑的巨大逆差。这种情况不断遭到反对党工党和全国职工大会的猛烈抨击。工人罢工此伏彼起,一九七九年因罢工损失的劳动日达三千万个,大大超过往年,其中规模较大、持续较长的有去年八月机械工人和今年年初钢铁工人的全国性大罢工。就是支持保守党的人士也对此忧心忡忡。反映“伦敦城”(英金融中心)观点的《金融时报》说:“现在愈来愈多的保守党支持者开始怀疑保守党的航向。”代表大资本家利益的英国工业联合会对把英格兰银行最低贷款利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七表示不满。去年底九十名保守党议员也签名对政府提高利率表示遗憾。看来,由于受到国内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保守党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要很快奏效并非易事。过去的一年已经表明了改善英国经济的前景是何等的艰巨。
尽管如此,总的看来,保守党政府今天仍然是比较稳定的。它在议会拥有四十三席的可靠多数,能有恃无恐地推行其主要政策。其次,它内部基本上还是团结的,撒切尔夫人在党内享有较高威信,最近英国《卫报》举行的全国民意测验表明,有百分之五十三的人认为没有人比她更适合担任保守党政府的首相。


第6版()
专栏:

新加坡和孟加拉国决定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主席对莫斯科奥运会前景表示悲观
据新华社北京五月四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新加坡和孟加拉国政府昨晚宣布,两国决定不参加一九八○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
新加坡政府昨天发表的一份声明说:“鉴于我们以前的立场,并考虑到亚洲、西欧和其它地区相当数量的国家已经决定不参加奥运会,新加坡决定也不参加奥运会。”
声明说:“苏军继续侵占阿富汗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的批评和谴责。苏联在阿富汗的行动不仅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且开创了把弱国变成掠夺成性的强国的猎物的先例。”
新加坡全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昨晚在一份声明中说,它已考虑了政府的决定,并相应地作出了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决定。声明说,“因此它将既不派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也不派任何代表参加与莫斯科奥运会有关的会议。”
另据报道,孟加拉国外交部发言人昨天说,孟加拉国决定不参加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华社日内瓦五月四日电据瑞士《新画报》报道,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最近在一次谈话中对莫斯科奥运会前景表示悲观。他说,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朗的紧张局势和世界形势的不断恶化,使我日益没有希望看到莫斯科运动会能正常举行”。
基拉宁说:“我很希望这次运动会正常举行。但是应该正视现实,许多西方运动队参加莫斯科运动会的可能性很小。”
“我们无能为力。当一个国家的奥委会决定不参加运动会时,我们对它不能进行任何惩罚。另外,即使(比如)大西洋联盟的所有国家都决定不去莫斯科,即使这次运动会因而丧失它的全部意义,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也不能取消它。一旦同东道国签订了书面协议,便不能再改变主张了。”
他说:“作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我要么去莫斯科……要么辞职。但是作为一个人,我要抗议和抵制!”


第6版()
专栏:

十一天中九千多古巴难民逃到美国
据新华社北京五月四日电 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消息:这里的美国官员说,到五月三日为止的十一天中,已经有九千二百九十名古巴难民到达美国。
这些难民是自费租用在美国的古巴人的小船离开的,中途曾不断发生翻船事故,一些难民被淹死。据报道,尽管基韦斯特和古巴之间的佛罗里达海峡一百五十公里宽的海面最近一直浪涛汹涌,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古巴难民乘小船冒险到这里来。四月二十七日就有九只小船因遭到风暴侵袭而沉没,有四人死亡。报道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最近谴责古巴当局迫使难民外流是一种“冷酷的行为”。


第6版()
专栏:美国通讯

万斯挂冠之后的美国政局
本报记者 王飞
华盛顿近一周来的天气,乍暖还寒,阴云密布。忽而雷声隆隆,风急雨骤;忽而雨过天青,云缝中射出一线阳光。而这些天来这里政治气候的剧烈变化,与此颇有相似之处。
四月二十五日黎明,人们从睡梦中醒来,突然从电视中获悉,美国“兰光”特种部队营救人质的行动已惨遭失败。这个悲剧引起的震动还未平息,四月二十七日又传出了国务卿万斯因为反对这次行动而辞职的消息。四月二十九日,卡特提名任命参议员马斯基为国务卿,接替万斯的遗缺。围绕这些事件,白宫、国务院、五角大楼不断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内外种种反应象潮水般地涌来,以致各大电视台常常中断正常节目,临时插入“特别报道”。
卡特总统已两次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报告营救行动失败的经过,承担了失败的责任。显然,卡特是在权衡各种选择之后,最后决定不采取布雷和海军封锁等风险较大的军事行动,而是使用突击部队抢救人质的办法。他企图用这个办法,出奇制胜,一举成功。美国报纸说,如果这个企图象卡特期望的那样实现了,卡特现在将是受到美国人热烈拥戴的英雄。可是事与愿违,出师不利,营救行动失败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机毁人亡引起的冲击波还未平息,万斯辞职的消息又传开了。万斯的辞职信是在营救行动开始前三天,即四月二十一日交给卡特的,直到二十八日才正式公布。万斯在信中没有说明他反对营救计划的具体理由。据报纸所引官方人士的透露,万斯认为,在目前情况下,通过外交谈判与非军事压力相结合的办法是使人质获释更为安全的道路,尽管这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有时还会遇到挫折。他认为,抢救人质的军事行动,即使成功,也会在穆斯林世界引起强烈的反应,并引起盟国的不安,分散对苏联侵阿的注意力,并使伊朗倒向苏联。不幸的是,万斯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中,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于是他决定挂冠而去。
万斯辞职的导火线是反对营救行动,但是,这里报纸普遍认为,万斯辞职是美国政府决策人中两种思想、两种政策主张长期斗争合乎逻辑的结果。尽管官方当事人有时否认,但这里尽人皆知,这两种政策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万斯,主张对苏联实行缓和政策;另一个是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实际上,近数月来,“万斯已日益孤立于政府政策的主流之外,决不只是伊朗问题”(《华盛顿邮报》)。
如果说,万斯在伊朗问题上,在局部的战术问题上,他的意见被证明是明智的话;那么在全局的战略问题上,即在对付苏联扩张主义的政策上,他的意见便与政府中的主流派日益抵触了。《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四月二十九日说:“无可改变的事实是,对美国及其欧、亚盟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苏联。苏联领导在整个所谓缓和时期,从未停止过利用一切缺口,玩弄花招,使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降居劣势地位”;“可能有人认为,万斯应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某些挫折负责”;“事变发展的过程证明,他(布热津斯基)对苏联目标与意图的估计,比有些人的估计更为准确,这些人过分简单地相信,只要给苏联一点好处,它就会作出良好的反应”。这家报纸强调,万斯的离去,“从短期说,可能对美国威信是个打击。但从长期说,可能加速早该进行的重新估计”,“使华盛顿对苏联采取一种更强硬、更一贯的政策。这一政策转变,可能影响未来的预选”。《华盛顿明星报》也说,万斯的辞职,“及时地给总统以一种自由,解除了他执行双轨外交的可怕不利条件”。
卡特总统在营救行动失败与万斯辞职之后,处境相当困难。但是,他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挽回不利影响。他多次发表电视演说,不断接见各方人士,大力为营救行动辩护,强调即使行动失败,也是值得一试。卡特还决定走出玫瑰园,亲自参加竞选。他还迅速采取行动,提名参议员马斯基为国务卿,接替万斯遗缺;而没有采纳万斯的建议,任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为国务卿。马斯基任参议员达二十二年之久,以温和、稳健著称,在华盛顿政界与国会山,颇有影响。他在重大政策问题上——巴拿马条约、埃以和约、美苏核条约等问题上支持过卡特。尤其重要的是,他支持卡特的营救人质行动。这里报纸认为,马斯基的任命,有助于消除西欧盟国对美国外交政策不可信赖的疑虑;有助于改善政府与国会的关系,减轻国会在调查营救计划中对政府的严厉批判;有助于医治政府内部由于万斯辞职而留下的政治伤痕。
美国公众在震惊之余,对卡特营救行动失败的初步反应是:多数人主张在这困难的时刻,应当团结在总统的周围,支持营救的决定,至少在公开场合是如此。不过,在私下里,很多人心情沉重,颇为沮丧。《纽约时报》说,在目前的尘沙澄净之后,人们“对卡特的支持,有可能减退”。共和党总统提名竞选人里根、布什表示支持营救的企图,但强调早应进行。安德逊对时机提出了疑问。民主党的肯尼迪则只对参加营救的人员表示敬意,对死者表示悼念,同时要求卡特同他就经济与外交问题进行辩论。可以预料,由于营救失败引起的风波,不会就此平息。
有消息说,卡特在军事上与政治上的挫折,使他面临的困难增多,但还不至动摇他获得提名的可能性。不过,里根无疑是这些挫折的受益者。如果七、八月间两党代表大会之后,美国选民要在卡特与里根两人中作出抉择的话,那么,竞争将十分激烈,比数将相当接近,卡特总统能否蝉联,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在今后数月中,在内政外交一系列敏感微妙问题上,能否理智地正确处理。
华盛顿的政治气候,今年将是风云变幻的一年,人们对此似不可漠然视之。


第6版()
专栏:资料

几内亚人民革命共和国
几内亚位于非洲西部,西濒大西洋,全国面积二十四万五千八百五十七平方公里。人口五百五十万。首都科纳克里。
几内亚是一个自然条件多样化的国家,全境分四个不同的自然区。西部沿岸是大西洋狭长平原,气候湿热,河流纵横,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区。由沿海平原逐步上升到西北部的福塔—贾隆高原,是西非的主要河流塞内加尔河、尼日尔河、冈比亚河的发源地,因此又有西非“河流之父”之称。从贾隆高原向东倾斜,在几内亚的东部和东北部为一片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地,是主要产粮区。东南部是丘陵地,为大片原始森林覆盖,连绵数百公里。
几内亚资源丰富,铁矿储藏量约一百五十六亿吨,特别是铝矾土,储藏量约有八十二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此外,还有金刚石矿和金矿,金刚石的产量占世界第三位。几内亚有茂密的热带森林,盛产各种珍贵木材,如红木、黑檀木、花梨木等。氧化铝、铁矿砂、香蕉、棕榈仁、咖啡是几内亚主要出口物资。
几内亚曾是法国殖民地。几内亚人民为了摆脱殖民统治进行了长期英勇的斗争。一九五八年十月二日,几内亚正式宣告独立。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七日,塞古·杜尔当选为总统。
二十年来,几内亚人民在塞古·杜尔总统的领导下,为清除殖民主义势力,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几内亚政府没收了外国的银行、保险公司,开设了国家银行,成立了国营公路、海运和航空公司,创办了国营农场;此外,还新建和扩建了砖瓦、罐头、榨油、电力等工业项目。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氧化铝年产量逐年增长,从六十年代的四十八万吨增加到一九七八年的七十万吨。公路建设,独立后相当于殖民时期所建公路的七倍半。在外交上,几内亚政府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忠于非洲统一组织宪章。
几内亚于一九五九年十月四日同我国正式建交。一九六○年九月,塞古·杜尔总统曾来华访问,中几两国签订了友好条约。一九六四年一月,周恩来总理访问了几内亚共和国。此后,两国间经常保持着友好交往。这次塞古·杜尔总统再次访问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
刘建英(附图片)
中国援建的科纳克里的人民宫。新华社记者 刘东鳌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