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果 实现增产增收
兖州黄屯公社开展经济分析活动
本报讯 记者宋熙文报道:山东省兖州县黄屯公社联系农业生产和预、决算分配,开展经济分析活动,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收到了比较好的经济效果。
去年年初,这个公社的领导干部学习关于农业的两个文件,总结了过去的经营管理工作。一九七二年以来,这个公社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一九七八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九百二十三斤。但是,社员的分配水平却很低,每人平均收入只有六十二元,还有百分之三十一点五的基本核算单位没有现金分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不善,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公社的同志认识到,要提高社员分配收入,必须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做到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尽量减少人力、财力和物力浪费。
为此,他们决定开展经济分析活动,揭露矛盾,制订措施,提高经济效果。黄屯公社通过经济分析发现,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全公社总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是百分之六,多种经营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仅百分之三点六。在同一期间内,杨厂大队多种经营的平均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二十七点二,总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则达到百分之二十二点八。从这些数据中得到启发,公社党委进一步分析了全公社农、林、牧、副、渔五业的生产状况,看到了各业之间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于是,他们决定调整经营方针,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做到一种二养三加工。这样不仅使生产得到发展,经济效果也明显提高。一九七九年和一九七八年相比,全公社多种经营收入增加了八十二万多元,粮食增产二百七十多万斤;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四点六。
黄屯公社在开展经济分析活动中,注意引导干部、群众在增加生产的同时,努力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他们抓住各个生产环节,在耕耙、播种、浇水、施肥、打药、收获、运输等方面开展队与队比,组与组比,本单位现在的生产状况与过去的生产效果比,当前的生产实效与预定计划比,在比较中找出薄弱环节,采取改进措施。黄金屯大队第三生产队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本队的棉花单产比第二生产队少十二斤,但平均每亩的农药费却比二队多二角钱,每亩棉田投工比二队多一点二个劳动工日。原因是二队的生产责任制搞得好,棉田管理工作抓得紧,治虫做到了“一早二小三彻底”,比本队少打三遍农药。去年,他们学习二队的棉田管理经验,仅农药一项,平均每亩棉花就比上一年少花一元四角钱,棉花单产还比上一年增加了四斤。
为了促进经济分析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个公社成立了经济分析领导小组,同时抽调一些对经营管理和财会工作比较熟练的人员组成工作班子,抓点跑面,巡回指导。他们还组织生产队会计集中算账,以便于他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4版()
专栏:

学会经济分析 提高经济效果
本报评论员
在农村里,人们经常议论“高产穷县”、“高产穷队”的问题。为什么“高产”和“穷”字结了缘?原因就是增产不能增收甚至减收。这必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发展农业生产,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兖州县黄屯公社党委和黄冈县委对此开始有了认识,他们批判极左路线造成的混乱,发动群众开展经济分析活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多年以来,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讲一个单位或地区农业生产的好和差,几乎只是看产量指标,特别看粮食单产或总产指标。“要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粮食上了‘纲’,到哪都吃香”等等论调,盛行一时。当然,努力促使粮食和其它作物增产是对的,但是那种不计盈亏,不顾经济效果的做法,造成经营单打一,生产成本高,削弱了集体,苦了农民,这对发展生产是很不利的。办事违背经济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一些地方对此付出了很大代价,我们必须引以为鉴。
人民公社集体经济要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且还要逐步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一套科学的经营管理办法是不行的。这就要求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要坚决抛弃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指挥生产的老办法,对经济领域的问题,认真学习做好经济分析。诸如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自然资源,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合理开发?劳动力怎样合理安排、管理,以较少的劳动量获得较大的经济效果?生产资金用到什么地方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农机、化肥、农药、水、电,怎样使用才经济合理,符合科学种田的要求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深入调查,掌握数据,分析对比,从中选择出花钱少、收效大的最优方案,加以实施和推广。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方针,过去不顾经济效果的毛病,一定要改变过来。
由于极左路线的多年干扰破坏,有些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对于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工作已经很陌生了。在新的形势下,有的同志感到很苦恼,老办法不行了,蛮办法不灵了,应该怎么办呢?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党中央号召农村干部“应该具备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经济科学知识,学会先进的农业管理方法,努力把自己变成一定岗位的专门家”。通过开展经济分析活动,逐步掌握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学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好办法。
改善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题目很多,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特长,有所创新。总之,要在工作实践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训练群众,使大家都学会经营管理,学会经济核算,做到以最少的劳动和物资消耗,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实现增产增收。


第4版()
专栏:

经营管理非抓不可
——黄冈县迅速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经验
面向长江、背靠大崎山的湖北黄冈县,有平原、丘陵和山区,生产条件良好,粮食亩产连续八年过千斤,皮棉十年超百斤。但农民并不富,一九七七年以前的十二年,社员分配平均每年只增加七毛钱,山区、丘陵不少社队社员分配收入只有六七十元。
为什么“粮棉增了产,收入不见长”呢?去年初春,县委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县社干部算经济帐,分析原因:
生产费用越来越高。合作化时期,每年的生产费用占总收入百分之二十左右,以后几年也没超过百分之三十,文化大革命以来,平均每年高达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有的社队超过了一半。
经营单打一。抓了田,忽视了山和水,全县四十二万亩山,多半有树不成林,平均一亩山一年收入只有块把多钱;可利用的四万多亩水面,成鱼很少,许多塘堰荒废了。
社队企业经营亏损。不仅不能支援农业,还要农业补贴。一九七八年前的几年,全县社队企业每年要亏损一二百万元,不少企业是分空户。
缺乏经济核算。一方面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一方面支农产品质次价高,农民花钱不落好。
事实教育了人们:经营管理,是迅速发展集体经济的关键,非抓不可。但是,县委领导感到当前抓经营管理,有些方面还很不适应。如一部分年轻干部过去没有摸过,有些干部虽有一定经验,但能适应新情况,懂得经济规律的人也不多。还有一些同志思想上受极左路线影响较深,余悸未消,畏首畏尾,缺乏合作化时钻研经济工作那么一股子劲。这就逼得县社领导下大气力来抓。他们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干部,举办训练班,培训干部队伍;同时,县社领导带领八百多名干部,下到农村开展经营管理工作。
抓经营管理,必然涉及现行管理体制、各项政策和社队自主权等一系列问题。怎样才能抓得好一些?
领导干部要带头去实践
县委书记杨祖炎五上童坳调查研究,体会很深。老杨第一次去童坳大队,是在去年元旦前后。群众告诉他:童坳一人平均只有半亩田,一九六七年以前,社员一边种田,一边搞加工,集体有一定的积累,每人分配收入达到九十多元。可是,后来说我们搞工副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天天批,人都挤在“五分田里闹革命”,越闹越穷。几个老农对他说:田地里用不了那么多劳动力,出路还是在工副业和多种经营上。老杨想:社队没有自主权,种什么,怎么种,哪能搞,哪不能搞,上面都规定死了,这样不仅堵了财路,也堵了人的思路,把基层干部和农民经营本地山水田地的心窍堵住了。老杨发动干部、社员出谋献策,重新订生产计划,分成三套人马,半数搞粮、棉、油生产,三分之一搞棕绳、织鱼网等企业,其余七十多人搞养鱼、养猪、种西瓜等多种经营,全部实行责任制,签订合同,按产计酬。后来,老杨又几次到这个大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年终结帐,总收入增长百分之五十一,积累增加一点八倍,社员分配水平达到一百三十一元。
过去农村批管、卡、压,把劳动管理上的责任制批掉了。黄冈县也是一样,大排工,一窝蜂,劳动生产率很低。总结过去的教训,全县百分之十一左右的核算单位采用了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酬。但不久吹来一股风,对这种计酬办法议论纷纷,县委领导成员没有望风而退,而是到群众中及时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如要求作业组只搞专业,不搞“小而全”;作业组内实行定额管理,克服组内的平均主义等等。堵城大队八队过去搞大排工,活路总做不出来,年年草荒,要雇外队社员帮助除草。去年分了作业组,比着干,十多年第一次没有到外队请人灭草荒,粮棉大增产。
多年来农村中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混乱,铺张浪费严重,去年,他们狠抓民主理财,搞成本核算,全县农业各项费用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由上年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五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二。
应该有个深钻的劲头
十多年来,黄冈县每年农业增长幅度徘徊在百分之四上下。去年全县农工副总收入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九点八,公共积累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一点二,社员分配收入由一百零九元增加到一百五十三元(包括公社企业返还到队的工资)。今年,他们提出新的要求:要把全县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寸土寸地、山山水水献出财富。干部们说,这里面的学问深得很,单凭过去那些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简单规矩,是不行的,应该学会经营,用经济的观点管理农业。县革委会副主任丁文南,去年分工抓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他在一些单位试行合同制,有的包到组,小宗如养鱼、养猪包到人,抓了一年,效果很好。老丁亲自总结了不同条件、不同项目的承包经验,在全县推广,有些已签订了合同。
这个县的堵城公社,去年社队狠抓解决吃“大锅饭”问题,实行各种责任制,生产大幅度上升,总收入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九,公共积累增加二百多万元,社员分配收入二百二十七元,成了黄冈县的“第一富户”。干部社员尝到了搞好经营管理的甜头,现在钻研的劲头更足了。公社党委书记沈地青,只上过三年夜校扫盲班。他向有管理经验的专业干部请教。最近,他写了几万字的学习笔记,有经济理论问题,有一些地方经营管理的经验。老沈说:再不把心思用到经营管理上,用到四化建设上,就没有资格当领导了。
本报通讯员 童庆云 本报记者 江绍高


第4版()
专栏:

林场苗旺
福建省尤溪县建立和健全了林业生产责任制,全县社社队队都办起了林场或耕山队。这是新桥公社妇女耕山队在管理衫树苗。新华社记者 程曦 摄


第4版()
专栏:农村来信

一只鸭变成四只鸭
在农村社队致富的路上,潜江县和承德县两封来信所举的例子,给人一些启发。这两个社队,根据自己的条件,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能搞什么就搞什么,怎样搞收益快、收益大,就怎样搞。他们不嫌弃“一只鸭”“两箱蜂”,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样,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走上了富裕之路。这种实干、巧干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
——编者
农村社队如何广开生产门路,尽快富裕起来?我县浩口公社多种经营场是这样做的:
这个多种经营场过去单一经营鸭业,养鸭卖蛋,每年放养四五千只,收入不到五万元。近几年来,他们从养鸭卖蛋发展为养鸭、养鹅、养蜂、养鸡,加工盐蛋、皮蛋、板鸭、羽毛和孵化家禽,开烧腊馆,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去年年产值达到四十万零六千多元。拿卖菜鸭来说吧,过去一只三斤重的活鸭,只卖一元五角来钱,现在加工成板鸭出口,每只值五元五角钱,比原先多收入四元。加工板鸭剩下的鸭血、鸭心、鸭肝、鸭胗、鸭蹼、鸭翅等,过去大部分未很好利用。去年十一月,他们在公路车站开设烧腊馆,变废品为佳肴,门庭若市,生意兴隆,每只鸭子的鸭杂又可增加收入一元多。过去鸭子羽毛作粗毛出售,平均一只鸭子的粗毛值二角四分钱。现在他们将原毛加工成羽绒,又可增加收入一倍多。这样,不算蛋品收入,光一只菜鸭经过加工出售,就比原先出售活鸭增加收入四倍以上。一只鸭子等于四只鸭子的价值。
浩口公社党委从这个场的做法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道路——农工商综合发展。今春,他们成立了浩口人民公社农工商联合公司,逐步把全社十多个社办企业变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以农业和多种经营的原料办工业,以工业的产品办商业。这不但改变了过去“烧香找原料,磕头销产品”的状况,而且可以在更多的领域里创造财富,增加收入。这个公社丝毯厂生产的真丝挂毯,花色新,品种多,质量好,外销五十多个国家,但原料不足,生产满足不了出口的需要。为了增加原料来源,今春全社又新栽桑树十三万株,养蚕三百张纸。实行农工商联合经营,迅速打开了农副工业产品的销路,促进了农副工业生产的发展。今年一二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社企业产值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四,利润增长了百分之一百。
浩口公社实行农工商联合经营的初步实践,使人很开眼界。我认为,他们的经验,可供其它地区的同志们参考。
湖北省潜江县委宣传部 毛道鹏


第4版()
专栏:农村来信

两箱蜜蜂带来的变化
相传从前有个婆婆,有三房儿媳妇。一天,婆婆分给每人一个鸡蛋。大儿媳妇煮煮吃了;二儿媳妇换朵花戴在头上;三儿媳妇留下来,孵成小鸡,鸡长大下蛋,蛋又孵鸡……一来二去,三儿媳妇的日子就兴旺起来了。
一个家庭过日子如此,经营集体的事业也是这个理。我县双庙大队由穷变富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这个大队原本很穷。一九七六年,南甲山林场培训养蜂员,他们听说后,就派孙洪斌去学习,因为不在人家训练范围之内,被打发了回来。大队党支部书记对孙洪斌说:“你带上粮食和钱,背上行李,自己找个社员家住下,除了学习之外,就帮着林场干活。”孙洪斌重返南甲山林场。林场领导看他决心很大,就收下了孙洪斌。孙洪斌不怕苦不怕累,帮助林场干了不少的活,学业成绩也很好。训练班结束时,林场奖给他两箱蜜蜂。从此,孙洪斌也就当上了双庙大队的养蜂员。很快,两箱变四箱,四箱变八箱,到一九七九年已发展成一百四十箱。养蜂酿蜜,酿蜜卖钱。现在已建成价值两万多元的两个养蜂场,去年收入一万来元。
这个大队已卖掉二十多头大牲畜,现在还有七十头骡马。追本溯源,也是从两头小毛驴发展起来的。他们靠两头小母驴发展驴骡,卖了驴骡买母马,马又生驹,八九年工夫,这个大队就骡马成群了。大车拴了一辆又一辆,十辆务农,十辆跑运输,每年收入五万多元。还有砖厂、烘炉、油坊、米面加工、木场、山林、果园等工副业摊子,都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现在全大队共有大小拖拉机、柴油机等机械一百四十多台(件)。去年粮食总产达到一百七十多万斤,单产一千一百多斤。每人平均口粮七百多斤、收入一百四十元。
河北省承德县委宣传部 宋文玉


第4版()
专栏:农村来信

既要“摇钱” 还要“聚宝”
目前,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都在大搞农业的同时,广开生财门路,工副业遍地开花,收入与日俱增。社员们高兴地说:咱们的
“摇钱树”晃起来了。但也有的干部只知道多搞些多种经营,却不讲究经济核算。我们公社有个大队,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办了个酒坊,由于管理得不好,开业几个月,就赔了一千多元。
俗话说:“有了摇钱树,还得有聚宝盆”,开办工副业好比“摇钱树”,管理就是“聚宝盆”。如果不重视加强经营管理,门路再广,财源再旺,也将是过路“财神”,这只手进,那只手出,甚至入不抵出。所以干什么工作都不能盲目地干。应当既要干,又要算;既要开源,又要节流,要学会经济核算。
辽宁省辽中县朱家坊公社 尹惠春


第4版()
专栏:农村来信

工具能修就不要买
我们大队干部每到农忙季节,就到各生产队清仓查库,对农机具普遍检查登记,组织木匠、铁匠检修。今春给小麦施追肥时,需要氨水耧和化肥耧,买一个得花二十多元,各生产队就分别自己仿造。全大队十四个生产队,就节省了二千八百多元。与此同时,还修好喷雾器二十多部,喷粉机几十台,为集体节省了很多开支。
春耕大忙季节到了,大部分生产队已把农机具找了出来,正在修修补补。但也有少数干部认为:“要实现四化了,还修补旧的干什么!”于是有新的就扔了旧的,能修的也不修了,还派专人到外地购买新的。这是不对的。任何时候都不应丢掉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不注意节约,就难以实现四化;即使将来实现了四化,也要爱惜人力和物力,才能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河南济源县河头大队
李善保


第4版()
专栏:建议与要求

看着麦苗长 发愁打麦时
俺大队两千多亩麦田,现已长得齐刷刷。每年这个时候,社员们就开始发愁打麦的事了。我们这儿犁、种、浇地、运输和磨面等都已机械化,就是愁打。尤其是小麦,播种面积大,打麦时靠拖拉机带磙子突突突地扯圈转,晴天个把月,赶上阴雨连绵天,五六十天也难脱手。麦秆上跺、翻晒、碾场,几经折腾,因为拖的时间太长,经常霉烂受损失。大队为解决打麦难的问题,曾派人到东北农场联系,想弄个“康拜因”,但是落了空。时至今日,农机产品日益增多,然而真正适用的打麦机械,仍然买不到手。县里生产的小型脱粒机,又顶不了大用。我们吃尽原始式劳动的苦头,吃饭睡觉也在想着从繁重的打麦中解脱出来。建议有关部门想些办法,多生产一些实用的打麦机械,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快打入仓。
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公社常韩大队
宋永祥


第4版()
专栏:农村来信

卖蛋难
最近,我们在海安县农村听到不少社员反映卖蛋难。他们说,有的基层购销店收购鲜蛋百般刁难,个小的不收,过大的也不收;厚皮的不收,白皮的也不收;蛋皮上有脏的不收,揩干净了又不收,如此等等。墩头公社杜楼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顾竹萍,一次拿了四十四个鸡蛋去卖,只挑上了一半。另一位社员,一次拿着三十七个鸡蛋去卖,只选上十五个。他们着急地说:党号召发展家庭副业,鸡蛋多了,又卖不掉,吃又舍不得,怎么办?
现在不少社员已不准备买小鸡了,有的还想把正在生蛋的鸡卖掉。
江苏省海安县 宋坚保 陈元忠


第4版()
专栏:农村来信

施化肥缺工具
春耕时节,需要给三麦追肥。但在追施化肥时由于一般化肥耧不适用,只能靠人工一锨一锨地刨窝,进行穴追,劳动强度大,肥料下的也不均匀,工效太慢,往往贻误农时。有的来不及追肥,就只好撒在麦田里,随即浇水,浪费很严重。迫切希望有关工业部门能生产一些适用于追施固体化肥的工具。
山东省昌邑县 魏青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