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访日观感(二)
新华社代表团
“公害”的教训
我们获得的印象之三是,日本城市的公害问题虽不能说已经得到了根本解决,但是确实有了显著的改善。战后日本城市的建设发展很快,同十几年前相比,面貌已经改观。无论在东京、大阪或其它地区的城市,高层建筑有了明显的增加,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汽车川流不息。然而,给人的感觉是城市比较干净,污染程度较轻。我们在街上散步,嗅不到令人恶心的汽油味,不见尘土飞扬,也很少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凭窗眺望,在市内看不到冒黑烟的烟囱。清晨或夜晚,即使漫步在东京的繁华区,也感到空气比较清新。城市里新建的楼房或新建的大工厂,也比较重视绿化,不少地方种植了草坪和各种树木。我们参观扇岛钢铁厂时,看到厂内到处种满了松、杉和灌木丛,环境比较优美,已经改变了通常见到的钢铁厂里那种烟雾腾天、周围草木很少的景象。工厂的负责人介绍说,从建厂一开始就规定了绿化面积,目前正在为实现约一百三十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而努力。
日本朋友介绍说,日本在公害问题上有过深刻的教训。在六十年代初期,日本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搞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却忽视了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物)对江河、大气的污染,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地区发生了“公害病”,一时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日本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反公害斗争。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政府和企业才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制定法律,严加管理,防治公害。日本从一九六七年开始实施防止公害的基本法,后来陆续制订了各种具体法律。如大气污染防止法、噪音控制法、海洋污染防止法、农田土地污染防止法、自然环境保护法,等等。一九七○年通过了公害诉讼处理法和关于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害犯罪处罚法。
日本政府和企业在防治公害方面的投资也是比较大的。在中央或地方政府的预算中,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一九七八年度,日本有关环境保护计划的预算占国家预算支出的百分之一点四,约八千六百七十多亿日元。一般私营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额也较大。自称“无公害工厂”的扇岛钢铁厂,建厂投资总额八千亿日元,其中防治公害的投资为一千六百亿日元,约占百分之二十。日本在公害问题上的教训和经验,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食物构成的变化
我们在访问中获得的印象之四是:日本人的食物构成的变化很大,营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曾经跟中国人差不多,以吃粮食为主,吃的主要是大米,现在这个习惯正在改变中。日本人消费鱼、肉、蛋、奶类的数量增加,而消费粮食的数量则大大下降。这就是说,摄取淀粉的比例小了,摄取动物蛋白的比例大了。
据日本有关方面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人每人每年平均消费大米一百五十九公斤,一九六○年降至一百一十五公斤,一九七六年又降至八十六公斤,平均每月才吃七公斤多大米。在这次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城市居民消费主食的数量,比上述统计还要少些,有的人一个月只吃五、六公斤大米。
日本到七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了大米生产过剩的现象。一九七九年秋天,日本政府手中积存的大米已达七百多万吨。日本大米过剩的原因不仅是吃主食的数量少了,而且由吃米改为吃面食的人多了,因为吃面食方便,可以大大节省时间。现在日本鼓励农民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小麦、饲料作物;但是农民不愿意,因为种水稻收入高,改种小麦、饲料作物不合算,不能同美国、加拿大的小麦、饲料竞争。因此日本利用每年进口的大量廉价饲料,来发展家禽、家畜,使得日本的肉类、蛋类、奶类的产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据一九七六年统计,肉类的“自给率”为百分之七十六,鸡蛋的“自给率”为百分之九十七,奶类的“自给率”为百分之八十五。有些日本朋友认为,国际市场上的饲料价格便宜,为什么不能依靠大量进口廉价的饲料来解决肉类、奶类和蛋类的自给呢?他们认为,从经济上看这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少朋友指出,万一发生世界粮荒和战争,日本可能会吃苦头。
为了适应日本人食物构成的变化,日本农村大搞农、牧、渔多种经营的情景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看到在日本的农村,特别是在城市周围地区,田地里到处是塑料棚温床或塑料棚温室,都是栽培蔬菜、水果的,管理得很好。日本的城市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而且花样品种很多。我们在日本关西和东北地方参观了两户兼种草莓的农家,他们在塑料棚里栽培草莓,一年种两次。每次可有三、四个月的时间陆续摘果供应市场。我们在北海道根室地区参观了一个综合经营的“新酪农村”,这是根据北海道第三期综合开发计划,由一个“农地开发事业公团”筹建的,它既经营农业,又养奶牛、肉用牛。我们在北海道还参观了一个鲑鱼和鳟鱼人工养殖场。他们利用鲑鱼、鳟鱼回游到河里产卵的习性,把人工孵化的鱼苗放入大海,过两年回归后再捕捞,很有成效。养殖场的日本朋友自豪地对我们说:人工养殖鲑鱼和鳟鱼,不仅在经济上有所收益,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对抗苏联限制捕鱼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们这次在日本访问,时间短促,所见所闻只是些印象,了解不深。但是,我们深深感到,日本人民希望同中国人民永远友好下去。接待我们的日本共同社和时事社,为我们的访问作了周到的安排。我们每一天都处在樱花的笑丛、友谊的海洋之中,所到的每一个地方,主人都是以最美好的语言,最热情的方式来迎接我们。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有一句最可宝贵的共同语言,那就是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完)


第7版()
专栏:

李先念副总理访问大洋洲三国
李先念副总理四月三十日至五月十八日对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
李副总理到达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斯比港时,检阅仪仗队。
李副总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参观畜牧研究所。
李副总理在莫尔斯比港附近农村访问。
李副总理在新西兰怀拉基地热发电站参观。
李副总理游览澳大利亚悉尼港。
李副总理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参观林肯农学院时,观看学院生产的羊毛制品。(本栏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王新庆、张桂玉摄)


第7版()
专栏:外报文摘

《如果列宁还活着》
——日《每日新闻》四月二十二日社论
四月二十二日,苏联等国家举行俄国革命之父列宁一百一十周年诞辰的纪念活动。
列宁是改变了二十世纪历史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政治家。他的业绩自他五十三岁逝世后,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一直超越社会主义国家的范围,对世界产生影响。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
列宁是一位谦虚的人。他五十三岁那年,莫斯科的党员们为他祝寿。列宁中途加以阻止,他说:“不要搞了,骄傲是危险的,难道我们没有别的工作可做吗?”
在民族问题上,列宁特别警惕犯错误。他在文章中曾多次援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这句话。他不能容忍帝俄时代大俄罗斯人的那种自己没有自由,还要扼杀其它民族自由的态度。
列宁在病榻上为斯大林镇压格鲁吉亚族非常难过,他的最后一封信感人肺腑,他说:“我们大民族在历史上对小民族犯下了无数的压制自由的罪行。”他写道,“强大”的民族“不仅要同各民族保持形式上的平等,还必须避免使各民族成为大民族的牺牲的不平等。”
以列宁为首的苏联政府公布的第一个法令是一个和平法令,它呼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不附带割让领土和强制合并等条件立即媾和”。
列宁的这种言行今天可能已不完全适用了。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世界中,可以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领导人诞辰时举行大规模的祝寿活动、苏联入侵阿富汗、难民问题,等等,如果列宁今天见到这种情况,他会说什么呢?
难道列宁会指望取得革命成功六十多年的苏联,成为一个向周围国家使用武力的强国吗?


第7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经理”这一行
本报记者 黄炳钧
在南斯拉夫,人们常说,经理这个职务只要符合条件,谁都能当。关键是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里报纸每天刊登大量招选经理的广告,它提供了问题的答案。
比如,进步建筑公司最近要招选总经理,提出的条件是:一、具备高等专业教育程度(建筑工程、建筑、法律或经济系毕业),有五年专业实践,其中三年必须担任领导工作;二、具有一个领导者的道德政治品质,要明确共盟的政策和努力发展自治关系;三、具有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四、用书面形式提出发展企业和完善社会经济关系的规划。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基本具备这些条件,即可应选,经各方面代表组成的招选委员会评比审定,再得到区议会的批准,他就可以被公司工人委员会任命为总经理了。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南斯拉夫是现实的。贝尔格莱德市约二千个企业经理中,百分之七十五都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百分之十二的经理具有中等专业文化程度,但他们在实践方面有丰富经验。也还有一些高度熟练工人出身的经理,他们通过业余学习和长期生产实践取得了企业领导者的资格,而且把企业经营得非常出色。
应该讲,在南斯拉夫当一名经理是不容易的。在企业里,工人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经理向工人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来贯彻执行工人委员会的决定。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和职工的收入,换句话说,是自负盈亏的。因此,经理在这方面负有很大责任。
南斯拉夫今天拥有大量既懂业务又忠于自治制度的经理人员,是南共联盟干部政策的重大成就。回顾战后初期,经济干部非常缺乏。大批工人出身的战士回到工矿企业,担任各级领导工作。他们对恢复经济的工作是胜任的。但由于战前他们接触的大多是手工生产,因此要领导现代化的工业建设,显然是力不从心了。当时,以铁托同志为首的南共中央下很大决心把这批有觉悟的战士送去上学。这些老战士在原有文化程度基础上继续学习,有的进中学,有的上大学,也有的进各种类型的短训班。他们一年要学完两年课程。这对他们来说,当然是困难的,但当时除此别无其他选择。几年之后,有人大学毕业,有人继续深造,有人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我国读者熟悉的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企业(简称“贝科培”)的总经理泽切维奇就是这样一位老战士、二十多年的老经理。他经营的企业不仅全国闻名,而且在国外享有盛誉。
今天,南斯拉夫企业的经理大多比较年轻,他们属于新的一代经理,因此有许多新的特点。诺维萨特通用金属联合企业业务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总经理)约万·波波维奇,今年只有四十岁。他通晓德语、英语,常看多种国外科技杂志,熟知世界市场动向。虽然,总经理工作繁忙,会议很多,但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生产面向市场的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
按规定,企业的经理是可以随时撤换的,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企业如遇亏损,都要作具体分析,一般来讲,经理固然负有责任,但工人委员会、共盟基层组织也要承担责任。但如果企业亏损由于经理本身的无能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那么,工人委员会就会将其撤换。这样的经理再找经理这种工作就困难了,有的招选经理的广告明确提出不要来自亏损企业的经理。因此,把企业经营得好,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使企业有盈利,使职工收入能提高,这是经理的最起码条件。


第7版()
专栏:西方世界掠影

猫狗人
兰天
美国《读者文摘》月刊,前些时候刊登了一家名叫普利娜猫狗食品公司的广告,里边写道:
美国人的佐餐佳品——牛肉、薰肉和干酪,如今也已成为美味的狗食了。
普利娜公司出品的猫食也与众不同,具有猫所喜爱的芬芳奶味。它外面裹着一层奶衣;里面装的是猫爱吃的东西。
美国人有钱,所以养狗养猫的人很多,猫食狗食的生意也很兴隆。
按理说,如果猫狗都能吃到如此美味的肉食和奶制品,那么人们餐桌上的食品之丰盛应该是不在话下了。
不过,遗憾的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在《读者文摘》刊登广告之后不久,美联社一个多月前报道说,纽约的一个福利委员会宣布,该市“东哈莱姆地区有许多家的人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有什么东西吃了。许多人靠从垃圾桶里捡东西、乞讨和偷东西度日”。可见得,在猫狗都能享用不尽的这个国度里,也还有一些人过着连猫狗都不如的生活。
当然,这些从垃圾堆里讨生活的人,大多数是贫困的黑人。但即使是美国的白人又怎么样呢?他们都能生活得无忧无虑、丰衣足食,餐桌上摆满肉、奶制品和水果吗?实际上,连美国官方也承认,现在美国有二千来万人生活在贫穷线以下,其中当然包括为数不少的白人。他们未必会象哈莱姆区的黑人那样去捡垃圾,但也未必都能象普利娜公司的广告所宣扬的那样,人人餐餐都能吃得上牛肉、薰肉和干酪吧!
在一个每年出口粮食两千多万吨,肉类和各种精美食品罐头几十万吨的富足国家,一方面猫狗吃得比人还好,另一方面却有人吃得连猫狗也不如,这至少也是一种反映“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矛盾的现象吧!(附图片)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上刊登的狗食广告。


第7版()
专栏:

日本珍藏的我国唐代乐器
中日邦交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一千四百年前的隋文帝时代,我国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隋唐交替后,日本在三百年里共派遣了十六次正式使节前来我国。他们回国时除传去唐乐外,还带去了唐代乐器。先后传入日本的乐器,就有琴、瑟、筝、琵琶等三十种左右,而有些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使用。
现在,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宝库中还珍藏着金银平文琴、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阮咸和箜篌等我国唐代艺术珍品,它们虽然常见于我国的史书和诗文当中,然而在国内却已失传迹绝。
藏于正仓院的金银平文琴,是一张长一百一十四点二厘米的唐制古琴,以通体施有精妙的金银平纹而著名,其装饰的奢豪,是在今日所见的古琴中无以伦比的。琴的轸和足是用象牙制成的,琴底凤池内有“乙亥元年”(公元七三五年)“季春造作”的字迹。
此外,还珍藏着一张极为珍贵的五弦琵琶,这张五弦是用紫檀木精工制成,在琴的面板上贴有用螺钿镶的一骑驼人抚弹琵琶的图案,真可谓妙趣横生、光彩夺目。
我国隋唐时代的古乐器,珍藏在正仓院的还有楸木瑟、伽倻琴、曲项琵琶、竹箫、排箫,横笛、竹笙、竹竽、鸣镝和腰鼓等,以及琵琶拨和各种弹拨乐器的琴弦和与乐器有关的极为丰富的文字及图画,是今人研究隋唐音乐文化之宝库。
李德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