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外报综述

苏联霸权主义为何到八十年代中期最危险?
苏联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在八十年代的动向和趋势究竟如何?西方舆论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交替之际,对此作了许多分析、估计和预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看法认为:苏联的侵略扩张政策的势头,有可能在八十年代中期最危险。
西方和日本的一些报刊是从苏美军事力量对比、苏联经济发展趋势和苏联国内政治形势这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观察分析和作出上述估计的。
从军事力量对比看:据有的西方报刊估计,苏联的军事实力,特别是战略核力量的扩充,将在八十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到那时,苏联有可能在这方面取得对美国的优势,拥有一举摧毁美国百分之九十的洲际导弹发射井和大部分远程轰炸机基地的“第一次打击能力。”
美国《纽约时报》指出,几年以后,苏联将在包括导弹弹头总数在内的战略核力量的各个主要方面领先于美国。在没有新的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情况下,苏联到一九八五年将拥有一个能向美国投送一万六千枚核弹头的导弹武库,而那时美国大概只能拥有一支装备有大约八千枚弹头的导弹力量。
法新社的报道认为,苏联的远程空运能力由于进行不断的扩充,到八十年代中期将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空运一整个师的部队(一万人至一万二千人)到离它的边界四千公里的地方。在几年的时间内,莫斯科将能够在世界大多数地区进行快速的直接的干涉。除此之外,苏联将能使用苏联航空公司一千三百架中程和远程飞机,在四千公里的距离内空运大约五万名军队。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苏联正在加速修建它的机动导弹基地。它现在已拥有二十三个SS—20机动导弹基地,可容纳至少装有六百个核弹头的二百枚导弹。据估计,今后它每年还能增加九到十个导弹基地,并投入使用。
尽管现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已意识到加强军事力量以对抗苏联军事威胁的必要,美国政府决定加快增强军备的步伐,并正在贯彻北约加强防务的
“长期计划”和制订美国加强在西欧的中远程导弹计划,但其中大部分都难以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完成。有的舆论估计,要到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以后的时期,西方目前安排的新的武器系统的研制计划,才能实现使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的变化。在这方面可以预计的有:部署比较不易遭受攻击的新式大型洲际弹道导弹、第二代潜射弹道导弹和新式弹道导弹潜艇的问世,空射巡航导弹运载工具以及陆基和海基远程巡航导弹的交付使用等等。
鉴于上述分析,西方报刊认为,八十年代中期的军事实力对比,对苏联最为有利。
从经济发展趋势看:有的认为,苏联战略力量的增长,在八十年代将达到它的限度。根据苏联国家投资指标,预测到苏联第十个五年计划后期,由于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苏联必然会出现经济停滞趋势。
根据最新苏联统计公报,其一九七九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为百分之二,工业生产增长百分之三点四。这是苏联历史上最低的纪录。苏联不仅农业有问题,它的工业生产问题也不小。西方估计八十年代前半期苏联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至多是百分之三,后半期将降为百分之二。
由于受到经济增长率下降趋势的制约,苏联军事力量的膨胀速度不可能始终持续下去,大致上会在一九八五年进到顶峰。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还对苏联农业生产作了这样的分析:根据苏联粮食丰收和歉收的规律,八十年代初期苏联粮食产量会创历史最高纪录。而苏联过去的纪录表明,在农业对它非常有利的时期,往往就有采取国际冒险行动的可能。
不少舆论强调,在估计苏联扩张动向的时候,决不能忽略国际上对第三世界石油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日趋激化的情况。
法国《费加罗报》说,目前,世界市场每天石油短缺二百万桶。而到一九八五年,这个缺额将增至四百万桶。大部分西方国家能源所需的对外依赖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而苏联虽然目前尚能自给有余,但到八十年代中期也将出现不足。这就不能排除苏联不惜动用武力来切断西方石油供应线,攫取中东石油宝库的可能。
从政治形势看:日本《民族与政治》杂志指出,苏联正在日益加强对美国和西方国家拥有实力优势的某种自信。苏联近来所以敢于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明目张胆地加紧展开攻势,是出于这种信心的一种表现。近年来一系列事实已经表明,在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美国一再表现得软弱退让,缺乏使用军事力量来进行对抗的决心。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政策的冒险性。
另外一种看法是:鉴于目前苏联领导人逐渐老化,十三名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超过六十九岁,因此在今后几年里可能出现领导人更迭问题。尽管苏联对外扩张侵略的政策是取决于社会帝国主义本性而不取决某些领导人的变换,但美国《纽约时报》认为,苏联通过一代领导人的更迭,对外政策可能会变得更加富于扩张冒险。
此外,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对苏联人口构成的变化,作了这样的分析:今天,在苏联总人口二亿六千万的数字中,俄罗斯人大约占半数,所有斯拉夫人加在一起则占三分之二。但整个斯拉夫人口的增长率,只相当于居住在中亚细亚和高加索等地区的五千万穆斯林和其他非斯拉夫民族的人口增长率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到本世纪末,斯拉夫人很可能将发现他们在苏联境内处于少数。那时苏联从人口统计上看,与宗教信仰和本民族文化有强大联系的那些民族将占主导地位。这种人口结构中的民族成分的变化趋势,对苏联内政外交政策是不是会产生一定影响,而增加苏联政策的不稳定性呢?有的西方报刊认为,这也是一种值得考虑在内的因素。
鲍世绍


第7版()
专栏:

中国文物在美国
——《伟大的中国青铜时代展览》侧记
筹备已久的《伟大的中国青铜时代展览》于今年四月中旬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揭幕了。这是继一九七四年《中国出土文物展览》之后在美国举办的又一次大规模的中国文物展出,也是近年来外国在美展出古文物中颇为重要的一次。自开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盛况罕见。
此次赴美展出的我国文物主要为青铜器,另有秦俑及玉器共计一百多件。很多都是前几年才出土的稀世珍品,其中最重要的有堪称国宝的“利簋”、“何尊”、“四羊方尊”、“莲鹤方壶”、“长信宫灯”,以及玉“双面人”、“双体人”等。尤其是通过海运和空运横渡大洋首次来西半球展出的与真人真马同样大小的秦兵马俑,更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和激赏。为了向公众宣传,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派专家拍摄了不少精致的照片,印制了精美的图录,还制作了青铜器的复制品,供观众购藏。这一展览将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匹茨堡、洛杉矶、波士顿等五大城市巡回展出一年半之久,以使美国各地区广大观众有机会欣赏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中国古代文物来美展出不仅广大观众极感兴趣,美国考古和博物馆界也非常重视。不少学者纷纷著文加以推荐,如发行量达一百五十万份的《斯密森学会杂志》用了两期的封面和两篇专文介绍我出土秦俑和铜器;行销遍于世界的《时代》、《新闻周刊》和《纽约时报》也请了学者如谢尔曼·里等撰写了长文评述。此外,还将计划在六月份由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筹备,在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和美国学会联合会支持下,举办一次“中国青铜时代”学术讨论会,邀请美国、日本和中国学者参加,共同研讨,进行学术交流。
美国人民对中国文物的喜爱是有其一定原因的。由于美国历史较短,人们对于一些文明古国的历史文物一般都很向往,因而常喜欢参观博物馆。美国的博物馆,全国约有一千家以上,其中规模宏大、收藏丰富的也不下数十家。美国广大群众已把参观博物馆视为一种日常的文化艺术享受和求知的来源。在美国街头,一般很少见到有排队现象,而当博物馆有世界珍贵文物展出时则大摆长龙。
在美国的学术界中,研究汉学和研究中国金石书画的人为数不少。这与美国一些较大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保有大量中国文物很有关系。近百年来,我国文物如铜器、玉石、雕塑、书画等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运来美国,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也确有精品和至宝。如大家熟知的龙门北魏石刻“帝后礼佛图”现分别陈列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市艺术馆。著名的昭陵六骏中的“拳毛?”和“飒露紫”两件石刻藏于宾州大学博物馆。据了解,中国古代文物在美国一大部分藏于各种博物馆,一部分为收藏家所有,也有一些流动于文物市场。
收藏在私人手中的中国文物量也不少。有些收藏家还请专家为之编辑图录和撰写研究报告。最近见到了著名中国文物收藏家萨克勒先生的收藏品。其中最珍贵的一件是长沙楚墓出土缯书,载有天神地祉等神话,是研究楚文物的重要资料。其它收藏品有商周青铜礼器三百余件,也有不少玉器,且年代齐全,颇有参考价值。另外,他收藏的明清两代书画也很可观,所编目录业已出版。他如顾洛阜先生收藏的中国画,量亦颇丰,其中宋高克明溪山雪意图卷、郭熙树色平远图卷、米芾草书诗卷,元倪瓒江渚风林图轴等,都是他著名的藏品。还有辛格医生也有大量收藏,惜未见到。美国的私人收藏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因为很多收藏家常把他们的藏品借供展出,于生前或去世后捐赠。
他们既有这么多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又见到了我国解放后大量的出土文物资料,尤其是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后,美国研究中国文物的考古学者、美术史家等学者、教授近年来极为活跃,学术著作也有所收获。这些学者的著述,不仅在钟鼎方面,也旁及于陶瓷、玉石等。近来也有不少人钻研中国书画,一些大学和博物馆甚至举办中国书画展览。美国观众对明清以来的绘画很感兴趣,非常喜欢写意画和泼墨山水,对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的作品倍极欣赏。最近,由于华裔美国学者的提倡和介绍,美国人又开始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奇怪的是,他们最喜欢的是草书,据说,他们认为草书和写意画的技法和意境,对一些现代美术创作,可以有某种启发和借鉴作用。
总之,现在美国似乎正在开始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物的新的热潮。愿两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中广泛交流、互相切磋,通过这些活动,促使中美两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张文颖寄自华盛顿)(附图片)
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这是展览的主办人保罗·奥斯丁在观看展品——西汉长信宫灯。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访日观感(一)
新华社代表团
今年三月二十六日到四月二十四日,由曾涛同志率领的新华社代表团,分别应日本共同社和时事社的邀请,到日本进行友好访问。短短的一个月的访问,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居安思危
在这次访问过程中,我们获得的印象之一是,日本朝野对待本国的防卫问题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广大日本人民由于过去饱受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之害而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反战情绪,许多人往往不能把侵略战争和本国的国防这两者严格区别开来,不赞成增强防卫力量,甚至讨厌和反对日本自卫队的存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由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不少人沉浸于持续的“和平、繁荣”之中,反对增加军费开支,不大关心国家防卫问题。这种希望和平的愿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严酷的国际现实却与人们的这种愿望相反,它正在促使人们逐步改变着自己的看法。我们在这次访问中发现:有些过去曾经反对日本拥有自卫力量的人,现在已转而主张逐步加强日本的自卫力量;过去不太关心防卫问题的人,现在也在积极地谈论本国的安全问题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日本防卫厅长官细田在会见我们的时候,明确地指出了这种变化的背景。他说:“由于发生了伊朗和阿富汗问题,再加上苏联在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远东地区增强军事力量,无论日本国会或日本国民对保卫国家的认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清楚”。访日期间,无论在东京、大阪或者是九州、北海道,防卫问题总是成为人们议论的一个问题,各阶层人士都十分关注今后日本的国家安全问题。一位国际问题评论家在谈到日本国内发生的这种变化时说:在苏联增强军备和不断向外扩张的情况下,“只是口头上高喊‘和平,和平!’和平是不会来临的。”财界首脑河野文彦表示说:苏联空、海军向亚洲扩张“十分明显”,日本“为了在受到别人进攻的时候能够自卫,或者防备别人入侵,拥有足够的力量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访日期间,日本国会解决了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成立了“众议院安全保障特别委员会”。大来外相在这个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说:“正如入侵阿富汗事件所表明的那样,苏联要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向亚洲、非洲、中东等地区扩大影响”,“考虑到国家的生存,日本必须努力保卫安全”。大平首相在会见我们时也强调,由于国际形势加剧紧张,世界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日本今后必须加强综合安全保障政策。日本朝野的这种心情,在我们访问与北方四岛一水之隔的纳沙布地角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登上座落在地角一端的“望乡阁”,举目北望,苏联武装占领下的北方岛屿近在咫尺,最近的岛屿与北海道相距仅有三千七百米。对岸的苏军兵营、哨所、在空中盘旋的直升飞机等,都历历在目。如果说,“缓和”的气氛曾一度弥漫日本列岛的话,那么,活生生的现实,已经促使日本人民透过迷雾越来越看清了形势发展的本质。
能源之忧
我们在访问中获得的印象之二是:日本在能源问题上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我们一踏上日本的国土,突出的感觉是汽车多、加油站多、号召节能的标语多。的确,今天的日本,是一个大量消耗石油的国家,一年进口石油高达三亿多吨。战后,日本曾经依靠从第三世界大量进口廉价石油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目前石油在日本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仍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看那鳞次栉比的工厂、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汽车,哪一样不是直接或间接地靠石油来维持?日本人家庭中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设备等等,哪一件又离得开石油?即使在农村,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肥和农民的生活也几乎摆脱不了石油。日本朋友说,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石油”,甚至说日本这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是一个“泡在石油里的社会”。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形象地道出了日本依赖石油的严重程度。这就不难理解日本人士对能源问题特别关心的缘故了。
在日本,一提起“石油危机”,许多人就有一种惶恐不安的情绪。回忆起一九七三年发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油价上涨四倍,通货膨胀、经济萧条一时风靡整个日本,至今人们还有些后怕。而在国际局势加剧的现在,人们的这种忧虑似乎更加深了。因为油价一涨再涨,十年前每桶原油不到三美元,而现在最高已升到三十多美元,上涨了十倍。今后的石油将不会再是廉价的能源,这就使得未来的日本经济由于失去这一优越条件而很难保持过去那样高速度的发展。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由于苏联海军不断增强对印度洋、太平洋的扩张活动,日本来自中东的石油的供应量和供应线,都缺少可靠的安全保证。日本朝野觉察到这一问题的危险性而焦急不安。大平首相说:“石油已成为最尖端的战略商品,世界经济和日本经济都不能再用古典的市场经济原则去处理了”。大阪煤气公司董事长西山对我们说:“日本经济处于危机之中,靠目前的资源、能源是不可能继续发展的”。从经济界人士的谈话看,日本解决能源困难的办法,除了大力节省石油,充分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措施之外,主要想从增加煤炭进口和利用原子能方面找出路。目前日本在加速发展原子能发电的同时,正在大力开展对煤的液化技术的研究工作。我们参观的大阪煤气公司利用印尼的天然气进行液化后,运到日本。天然气经过摄氏零下一百六十度的冷却而变成液体,体积缩小六百分之一,易于运送。用液化天然气作原料生产的煤气的发热量,等于一般煤气发热量的二点四倍,而且有不污染环境的优点。这个公司使用液化天然气代替石油为原料的部分,已占百分之二十五。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日本研制成功可携带的防盗监视器
据日本报纸报道,一种可以携带的防盗监视器最近由日本两家公司联合研制成功。
携带这种监视器巡逻,只要有人闯进监视器有效监视范围内,它就会立即自动地接收到从闯入者身上发出的红外线,小指示灯和耳机上的蜂鸣器也随即发出报警信号。
这种监视器的构造是,在只能通过人体发出的红外线
(波长七至十五微米)的用塑料制造的滤光镜后面,安装着一个红外线检测器。报警信号除从小指示灯和耳机上的蜂鸣器发出外,还能振动监视器把手来报警。监视器重一点五公斤。有效监视距离可达二十米,将来可能达到八十米。
(新华社)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图为通往贝尔格莱德市的立体公路。 新华社记者 王新庆摄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救儿心切 虎口夺生
南非一位名叫苏珊·兰格的妇女,最近带她的三个孩子即十四岁的海蒂、九岁的双胞胎比利和安德鲁过河。当她们在没膝深的河水中行走时,突然,比利沉入水中不见了。不一会,她发现一条长约三米半的鳄鱼口中正衔着比利顶出水面。兰格救儿心切,奋不顾身地冲上去,用双手紧紧抓住比利,用劲往回拽。在兰格的突如其来的抢救下,受惊的鳄鱼丢下比利,消失在芦苇丛中。比利得救了,但左腿上下部都已被咬伤。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小康生活日益困难
美国劳工部最近根据去年秋天的物价公布说,一个四口之家要维持中等生活水平,必须年收入二万美元以上。中等生活水平指有一辆车龄两年以上的汽车,一个月只能在外面吃一次不到二十五美元的饭,一年只能到电影院九次。
一个中等生活水平的四口之家,由于物价腾贵,仅食、宿、交通等开支就达一万一千多元。而所得税、社会安全税等则达四千多元,再加人寿保险等其他支出,即使收入两万也相当拮据,可见其生活之不易了。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年事七十不算老 横渡海面显雄心
七十岁的巴西人加斯东·马里斯·菲格雷多最近用十个小时,游完了里约热内卢市和瓜纳巴拉湾内的帕基塔岛之间二十二公里宽的海面。
这位年迈的游泳家说,他今年还想横渡英吉利海峡,为此,他每天在公海上至少游十四公里。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西班牙大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居西欧第一
西班牙大学生人数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学年比一九七○——一九七一学年增加了百分之
一百九十四,增长速度居西欧国家首位。
同期内,西德的大学生增加了百分之一百六十,荷兰百分之一百四十六点九,分别占第二、第三位。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学年里,西班牙共有大学生七十一万四千三百名。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尼泊尔百岁老人有十七个
尼泊尔在今年五月初进行的全国公民投票中发现,全国有十七个年过百岁的老人,其中五人为女性。
年龄最大的一位是男性,一百二十五岁,住尼泊尔东南部;女性中年龄最大的一百零九岁,住尼泊尔北部。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沙特阿拉伯开设妇女银行
根据伊斯兰教的传统,妇女不能单独到社会上活动。但是,沙特阿拉伯最近陆续为妇女专门开设妇女银行。不久前已有一家妇女银行开张,另外两家银行也打算完全由妇女经营、只向妇女开放。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波兰发扬生孩植树好传统
在波兰,谁家生孩子就种棵树。这个好传统现已日益普及。在拉多姆市的一个新居民区乌斯特朗尼已种植了三千棵“家庭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