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光辉的业绩真实的记载
——介绍《回忆少奇同志》和《红旗飘飘》二十集
石红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刘少奇同志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和高尚品德,中国青年出版社最近先后编辑出版了《回忆少奇同志》和《红旗飘飘》第二十集(回忆少奇同志专辑)。
《回忆少奇同志》一书包括张爱萍、杨至成、马文、吕振羽等七位同志的六篇回忆录,通过许多生动故事,分别介绍了刘少奇同志在安源、中央苏区和抗日战争几个时期的革命事迹。《红旗飘飘》第二十集,介绍了少奇同志近五十年革命斗争中的一些生动事迹。
刘少奇同志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关心天下兴亡,一九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那年冬天,经湖南俄罗斯研究会介绍,他和肖劲光等十余位同志历尽艰难险阻,奔赴苏联,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刘少奇同志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肖劲光同志的回忆文章生动地记述了少奇同志的这段历史。从苏联回国后,刘少奇同志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即使在一九二七年“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少奇同志依然不避艰险,殚心竭力地从事工运。专辑中的一些故事令人信服地反映了少奇同志对工人运动的卓越贡献。
林彪、“四人帮”一伙曾经丧心病狂地诬陷刘少奇同志一九二九年主持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期间,曾在奉天(沈阳)被捕“投敌”,当了“内奸”。专辑中《少奇同志在奉天被捕前后》和《营救少奇同志出狱经过》两文的作者,以身历目睹的史实,戳穿了林彪、江青之流的恶毒谎言,具体地向人们介绍了少奇同志如何沉着机智地向敌人进行斗争的事迹。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刘少奇同志作为党中央代表,通过敌人层层封锁,秘密到达天津,领导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工作。《永存的记忆》等文章,生动地记述了少奇同志坚决贯彻党在白区工作的方针,保存和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过去,人们很少了解刘少奇同志在军事战线上的出色成就。专辑中的一些文章对此作了介绍。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同志兼任新四军政委,直到一九四二年奉命回延安,参加中央的领导工作。《烽烟万里行》记载了刘少奇同志从苏北回延安途中的一些惊险动人的场面。
在刘少奇同志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写的回忆录,通过平凡的事情,深刻地再现了少奇同志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一组文章的作者,文化大革命中,都成了林彪、“四人帮”一伙的迫害对象。野心家们千方百计想从他们嘴里挤出攻击陷害少奇同志的“子弹”,但是,始终未能得逞。他们没有屈服于敌人的压力,出卖灵魂,诬蔑敬爱的少奇同志。今天,他们说话了,这些同志说出了多年身历目睹的大量事实;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动人事迹,广大群众过去是不了解的。人们应当感谢这些同志提供这样可贵的回忆录。
最后,让我们再重复一下徐向前同志为这个专辑的题词吧:“刘少奇同志光辉的革命业绩,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第8版()
专栏:

从马克思的一封信说起
余斌
在我们的一些文艺作品中,对精神世界的简单化,最突出地表现在正面人物特别是英雄人物的身上。而实际上,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并不是这样。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极为丰富的,他们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不但会欢乐,会愤怒,也会痛苦,会悲伤。这里且以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例。
马克思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这位革命导师只有一个男孩子,当这个孩子在他怀中死去时,他经受了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他写信给恩格斯诉说当时的心境:
“亲爱的孩子是家中的灵魂,自他死后,家中自然完全孤单了,荒凉了。这孩子使我们两个怎样到处感到空虚,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我已经过一切种类的困苦,但现在才知道一种真正的不幸是什么。我感觉自己是崩溃了。自埋葬之日起,我幸而得到非常厉害的头痛,不能想,不能听,也不能看。……在这几天经过这一切可怕的痛苦时,把我支持起来的,是想到你和你的友谊以及我们还要在世界上共同做点合理的事情这种愿望。”
马克思的这段发自心灵深处的自白,深刻地启示我们: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即使是一个杰出人物、英雄人物,他们的内心也会有理智和感情的矛盾,也会有苦恼和困惑,痛苦和忧伤。既然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那么我们的文艺创作就应该从生活出发,经过艺术的概括,细致地而不是简单地、多方面地而不是单一地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活生生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典型,真实地、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但是,我们有些作品恰恰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它们也写了人,但不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活人,而只是被任命为特定阶级、集团“代表”的一些标准件。这好比一出舞剧,它给观众提供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集体舞(它的场面可能是华丽、壮观的,舞蹈调度可能是有层次有韵律的),却没有深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独舞。所以,这些作品虽然反映了许多生活领域,却还是使人感到单调,不丰富。我觉得,这两年出现的以揭露和批判林彪、“四人帮”为基本内容的一些作品,它们之所以获得成功,从艺术上讲,主要不在于这些作品的题材重大,而在于作品对人的命运和内心感受作了独特的描写,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现代史上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些本质方面。(附图片)
右图:刘少奇同志和上海越剧院《红楼梦》剧组的演员握手。
左图:刘少奇同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战士话剧团《南海长城》剧组的演员握手。
刘少奇同志同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一起。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为了不忘过去的年代
黄益庸
由李延禄口述、骆宾基整理的关于东北抗联四军的回忆录《过去的年代》,是一本有特色的书。早在六十年代初,发表它的第一、二章时,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刘志丹》被打成反党小说以后,许多描写我党革命历史斗争的传记文学和回忆录,都被粗暴地扼杀,《过去的年代》的其余章节,也无从问世了。直到“四人帮”被粉碎之后,才得以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它记录和描写的不只是个别革命家的斗争事迹,或个别的战役和历史事件,而是抗联四军的诞生、发展和成长的曲折战斗历程。它生动地反映了从三十年代初期到中期,东北大地上各个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关系、矛盾和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时代的激流中乘风破浪前进的光辉历程。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大批敌我友各方面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许多英雄人物虽然只是在个别战役和事件中出现,但作者寥寥几笔,就传神地写出了他们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象那个故意把敌人引进镜泊湖绝境的猎户陈文起,象那个昂然怒视射杀她爱子的日寇、背起被服厂的缝纫机继续前进的朝鲜族军官家属大朴,象那个冒着迫击炮火驾车给抗联输送子弹,然后留下遗书的国际主义战士、日本共产党员伊田助男等等,都写得真挚感人,跃然纸上。
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作者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矛盾中,通过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再现历史的面貌。例如,第一章《疾风知劲草》的第一节,叙述和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由于明月沟事件和日伪当局发生尖锐矛盾,而处在十字路口的原东北军的一个营——王德林部发动抗日,同来自南京的推销“不抵抗主义”卖国政策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和来自吉东的鼓吹投降的士绅代表团,展开尖锐复杂、纵横捭阖的斗争,就写得真实生动。如同全书的许多章节一样,骆宾基同志在朴素自然的夹叙夹议之中,常常精心选择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和行动,穿插以生动的描写,令人读起来大有身历其境的感觉。
为了保存珍贵的革命史料,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立志为四化献身,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该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革命回忆录的写作。记录整理革命回忆录,固然不同于写小说和剧本,但同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进行艺术的剪裁和加工。《过去的年代》就是骆宾基同志在李延禄同志多次口述的基础上,经过七次整理补充而完成的。现在,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都年逾古稀,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可能没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回忆录的写作了,希望有关方面能组织一批青年和中年作家同他们合作,以便促使更多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真实面貌的优秀的革命回忆录问世。


第8版()
专栏:

一本珍贵的史料
中国青年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革命烈士书信》,收入了六十六位烈士的八十六篇书信、遗嘱和绝笔。肖华同志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其中有王尽美烈士的遗嘱和陈潭秋烈士给哥哥的信;有彭湃烈士和杨殷烈士在狱中给党中央的报告;有方志敏、刘伯坚、王若飞、向警予、叶挺、郭亮等烈士的遗书;也有大家所熟悉的赵一曼、江竹筠、许晓轩等烈士的遗书、绝笔。书中附有烈士生平简介、肖像插图。
烈士们的这些书信,展示了他们的无产阶级的理想、情操和精神生活。这是千千万万先烈留给后来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吴书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