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古潜山歌
江苏南通 沙白
重读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忽然想起华北油田地下的古潜山。
由于一次火山爆发?
由于一次剧烈地震?
象艨艟舰沉入海底,
你陷进了深深地层。
仍然有巍峨的层峦,
仍然有高峻的险峰,
仍然有峥嵘的骨架,
不过盖上厚厚泥尘。
太阳也曾天天照临,
月亮也曾夜夜垂青;
云曾经那样的迷恋,
风曾经那样的深情!……
一切都在刹那间结束,
又在漫长岁月中完成。
陷落进地底依然是山,
即使泥沙窒息了生命。
出于什么样的启示呵,
人们瞩目于地下千寻?
这是何等伟大的发现:
地层深处有峻岭万仞!
不仅仅是震不毁的岩石,
怀抱里竟有奇宝异珍;
不仅仅是灼人的岩浆,
胸膛里还有石油滚滚!
谁说生命已经熄灭——
会在钻机呼唤下苏醒;
仍然那样充满生机——
春风里化成烈火熊熊!
十年风雨冷却多少炉膛,
快烧旺炉火,烧旺热情!
古潜山醒来得正是时候,
为四化献亿万卡热能!


第8版()
专栏:

给天坛回音壁
山东聊城 吴开晋
多少年了,当一辆辆宣传车从你身边通过,
回音壁呀,我看见你紧紧捂住了耳朵:
你不愿听那一片“打倒”的喧嚣声,
那是为野心家们唱的赞歌……
呵,当正直的人们向你吐露心事,
悄悄地把梦里的思念向你诉说,
我听见,你也低声地呼唤他的名字,
把人民的心声收进你的耳膜……
看呵,历史终于在大会堂里庄严地发言,
为昨天把所有的污泥洗濯;
回音壁呀,快震响人民的心声,
让它飞上云天,去迎接东方的红霞万朵!


第8版()
专栏:

渴望
北京电视机厂 陈万鹏
当你的骨灰
映着虹彩,撒入大海,
那波峰浪谷间——
便有一束白花盛开!……
呵,我多想扑进大海,
化为一滴海水,把它抚爱!
不,还是变成只海蚌吧,
张开蚌壳,把一星骨灰接住,
蘸着我生命的浆液磨砺,
为世间,捧出珍珠!


第8版()
专栏:

您是一棵树
四川达县 张建华
呵,您是一棵树,一棵奇特的树,
这棵树的名字,我无法准确地说出。
春天,人们说您是一棵柳树,
情意切切,把春光送往千家万户,
足迹走过的每一个地方,
根儿总扎进深深的泥土……
夏日,人们说您是一棵榕树,
枝繁叶茂,浓荫庇护着房屋,
象骄阳下一片绿色的云彩,
为人们挡住了炎炎酷暑……
金秋,人们说您是一棵果树,
果实那么丰硕,全都向人民献出,
不惋惜耗尽了毕生的心血,
自己会有一天叶落枝枯……
严冬,人们说您是一棵松树,
身躯那么挺拔,一副铮铮铁骨,
任凭风霜雨雪无情的摧残,
宁肯站着死去,也不弯腰屈服……
呵,您是一棵树,一棵高大的树,
在茫茫林海之中,岿然高矗……


第8版()
专栏:

大地
北京铁路局 金珠玉
呵,那条生硬的路,
我该怎样回首,
去拾取痛惜的回忆?
我没有忘掉!是因为:
我曾庄严地在一排领袖的画像前
行过第一次队礼。
呵,党的领袖,开国元老
哪一年的新春,不曾怀着崇敬
把您们的画像擦净,挂起?
无限的恨啊,
在突然倒挂的名字下,
我失去了对您的敬意。
象浪子回头,
我回首云雾过处,
您竟离去,无声无息。
历史记得您,
您的丰碑就是您钟爱的大地,
面对祖国大地我们宣誓:
为了明天,从我做起!……


第8版()
专栏:

海角的怀念
解放军某部 苏圻雄
满怀哀思,满怀敬仰,
我来到鹿回头招待所一号房;
深情询问,深情查访,
这是少奇同志当年住过的地方?
房前的台阶大声回答:
是的,他曾在这里日夜奔忙,
为开拓富国强民的大道,
足印宛如红宝石闪闪发光……
会客室里的茶杯频频点头:
对罗,却记不清有多少人来访,
热爱黎家炊烟,挂念海上渔帆,
象椰子树扎根在无边的土壤……
办公桌上的台灯离他更近:
不错,我曾伴他度过难忘的时光,
深夜里奋笔疾书向党中央汇报,
倾尽坦荡的胸怀,捧出赤子的心肠……


第8版()
专栏:

刘少奇同志(木刻) 郭连城


第8版()
专栏:

难忘的十一年
河北深县种子站 张寿把
我从十九岁开始,在少奇同志身边担任了十一年警卫员。有幸能常常聆听少奇同志的教诲,感到无比幸福和温暖。
一九四七年,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年,我就被分配到中央警卫团的一个警卫队,后来到了西柏坡,担任少奇同志的警卫工作。
记得第一次上岗,我心想:这回可得好好看看首长是个什么样子,准是又高大、又魁梧,穿着呢子大衣大皮鞋……正想着,门吱扭一声开了,从屋里走出一个穿着朴素的中年人来。只见他上下穿的是普通布衣,胳膊肘下和膝盖上都打上了补丁。比我们穿的也不强。他在院子里散了一回步,走到我面前,清瘦的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亲切地问我叫啥姓啥,家住哪里,多大了,上过学没有。我紧张的心情渐渐松弛下来,郑重地一一作了回答。他就是敬爱的刘少奇同志。一个党的领袖,一点架子也没有,以平等的态度这样和气地同我们谈话,我当时多受感动呵!少奇同志对我们警卫人员很关心,一遇到坏天气,他担心我们受风或挨冻,总要我们到避风的地方去站岗。他晚上出去开会,我提着马灯给他照路,每次他都亲切地道声“谢谢”。
一九四九年春天,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我也随少奇同志来到北京。一九五四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少奇同志当选为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一天,他把秘书和我们几个服务、警卫人员召集到一起,严肃地对我们说:“进城了,为了工作需要,给我安排了个职务,但今后你们还是要叫我少奇同志,不要称职务,这是我们党的传统。”少奇同志穿着朴素,平时仍穿着带补丁的布衣。遇到接见外宾或开会,才将布衣换去。他的一件内衣,上面足有十多个补丁了,光我就给他缝补过三、四次。每次我们动员他换件新的,他总是笑哈哈地说:“缝缝连连还能凑合几年啊!”他的伙食很简单,他夜间办公,白天休息,每天吃两顿半饭,他的夜餐就吃白天剩下的饭菜,合放在一个小锅里,由我们或王光美同志在电炉上热热。如没有剩饭,就由大师傅郝苗同志做点面汤。这就是日夜繁忙的少奇同志的伙食。有时,他忙得边吃饭边阅批文件,一直工作到天亮。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为了与群众同甘共苦,首先带头不吃肉和蛋类食品。每次外出视察,他都对我们说:“无论到哪里,先要同地方的同志讲清楚,不能搞特殊,要注意节约。”他这些亲切教导,至今回想起来,还在耳边。
少奇同志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从不让他们搞特殊。在北京时,我们看到有的首长的孩子上学下学,有小汽车接送,也就接送过平平她们几次。少奇同志知道后,对王光美同志和我们说:“不要让小汽车接送孩子,可以坐公共汽车嘛!”吃饭时,他又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以后,宁肯小车闲着,也不让孩子们坐。
一九六一年十月,党中央精简办事人员,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少奇同志。临走时,他对我说:“小张啊,下去后要挤时间学习文化,扎扎实实工作,不要摆架子,否则就会脱离群众。”他看到我难过的样子,就安慰我说:“不要难过,这是工作的需要,以后我们还会见面的。”我强忍着眼泪,没哭出来,向少奇同志保证说:“请您放心,我一定听您的话。”他紧接着纠正说:“不是听我的话,是要听党的话。”
一九六三年,我的家乡深县遭到了水灾,少奇同志还给我一家寄来了一百元钱,我捧着这钱,泪水流湿了衣衫。
现在,党的五中全会给少奇同志彻底平了反,恢复了名誉,我怎能不感到格外高兴呢?我决心奋发努力,积极工作,为四化建设贡献我的一分力量,以告慰含冤九泉的少奇同志。
(庞福森 吕小群整理)


第8版()
专栏:

慎独
秋实
“慎独”,最早见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说在独处无人时,自己的行为也必须谨慎不苟。古人把它作为重要的修养方法之一,“以存诚慎独”为美德。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有这种“慎独”的精神,号召大家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任,养成无论人前人后,当面背地都谦逊诚实、表里如一的美德。
“慎独”,在五十年代的前几年形成了一派新风。同志之间相互信任,工作之间相互帮助,想党之所想,急国之所急,为了人民的利益,同心同德而勤奋努力地工作。有些同志回忆赞叹说:“那几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工作也有朝气!”这说明有了“慎独”的精神,对革命事业有利!
“慎独”,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遭了厄运。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心无全局,目无党的组织纪律,工作消极,表里不一。言而不信,行而不果,说空话吃香。一时沉渣泛起,善恶颠倒,政治骗子钻营投机。手相握而心有隔,面对笑而胸有阂,各有各的“拳经”,资产阶级派性膨胀,个人主义作祟。他们哪还有革命的事业心?哪还有工作的责任感?有些同志痛心地说:“那是一种什么风气?!令人作恶!”这说明失去了党的优良传统,对革命事业多么不利!
“慎独”的精神,在今天要大讲,要发扬。“慎独”,贵在加强党性修养;贵在站稳党的立场;贵在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为四化而奋斗!


第8版()
专栏:革命文物

文件箱
吕庆余
这些文物是一九四一年期间,日寇对苏北盐阜地区大“扫荡”后,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转移到阜宁县停翅港、汪朱集一带时,刘少奇同志用过的铁皮文件箱、文件盒、军用水壶和饭碗(见图)。当年,为了加强党的建设,少奇同志不顾作战指挥的繁忙,在汪朱集上办起了华中局党校。他在油灯下写出的《论党内斗争》、《共产党员组织纪律的修养》、《人为什么犯错误?》等重要讲稿,都曾存放在这文件箱中。
在十年浩劫中,江苏省阜宁县文化馆的同志巧妙地把它们隐藏在小阁楼上的照相暗房里,才使这些文物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这些革命文物,将陈列到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中,供人们参观,从中吸取精神力量。(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