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石油输出国向石油下游领域进军
林吾
近几年来,石油输出国实现资源主权,维护正当权益的斗争,正逐渐从提价、减产迈向石油下游领域。
国际石油界通常把石油的勘探、开采称为上游,把运输、销售和加工称为下游。过去,西方石油公司垄断了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大量掠夺产油国的财富。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后,特别是一九七三年中东十月战争之后,产油国在控制石油勘探和开采、在实行石油国有化和掌握原油价格等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石油下游领域仍然控制在西方石油公司的手里。
石油输出国组织十三个成员国的石油蕴藏量占世界石油总蕴藏量的百分之六十九。它们的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百分之八十五。然而,它们的炼油能力在一九七八年只占全世界炼油能力的百分之六点六,石油化工生产能力只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三点二,油船吨位只占世界油船总吨位的百分之三点五。
西方石油公司垄断了下游领域,通过它们控制的销售和加工系统,赚取超额利润。据《中东经济文摘》周刊报道,西方七大石油公司去年在原油价格上涨的借口下攫取暴利达二百一十四亿四千九百万美元,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二十以上。
去年九月,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长雷内·奥尔蒂斯指出:“参与石油下游活动的问题,对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具有重大意义。”他认为,“在这些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始锐减以前,这是一个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
石油输出国现在已开始向石油下游领域进军,建立独立自主的石油工业。它们把石油资源和石油工业作为一个重要契机,推动国民经济现代化。许多产油国计划在石油资源枯竭之前,建立起坚实可靠的民族经济,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七十年代以来,产油国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炼油能力。到去年上半年为止,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已拥有炼油厂四十五座,日炼油能力近三百万桶,占日产原油总量一千九百七十万桶的百分之十五。科威特去年的炼油能力,占本国原油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点七。拉丁美洲主要产油国委内瑞拉的炼油能力已达本国原油产量的百分之六十。
近几年,石油生产国更大力发展自己的船运事业。一九七八年,它们已拥有油船一百二十艘,总吨位一千一百六十万吨,较一九七五年增长了两倍多。
近一年来,石油输出国还探索和采取其他途径,以加强自己在下游领域中的地位,办法之一就是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公司建立合营的炼油厂和化工厂,共同投资,平分产品。最近,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即产油国同外国石油公司签订炼油合同,由产油国提供原油,石油公司负责提炼。产品一部分归产油国,供它们在国内消费并投放市场,另一部分由石油公司支配。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在这方面已取得进展。
此外,产油国还减少对石油公司的合同供应,增加政府之间的贸易,以扩大自己的直接销售。伊朗去年三月取消了同石油公司签订的长期销售合同,科威特、委内瑞拉等国今年也大幅度减少对石油公司的供油,直接把更多的原油卖给各国政府。据《阿拉伯新闻报道》介绍,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今年将自己经手原油出口的百分之五十。
凡此种种,都加强了产油国在石油加工和销售中的地位和在市场上的影响。雷内·奥尔蒂斯今年二月在雅加达一次讲话中说:“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石油提炼、化工和其他下游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第7版()
专栏:经济札记

西德国际收支恶化
张磊
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西德经济出现了一个引人注意的重要变化:国际收支自一九六五年以来第一次有了赤字,从一九七八年盈余一百八十亿马克,变为去年的赤字九十亿马克。这种情况,在西德历史上是罕见的。
西德是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工业国家。它科技发达,有大量熟练技工,有高效率的企业管理机构。西德的工业大部分是对外出口的。据统计,大约每四个西德人中有一个人在为对外出口工作。一九五二年以来,外贸一直保持顺差。一九七八年出口达一千四百六十七亿美元,一度超过了美国,居世界首位。外贸出超为西德创造了大量外汇,其中除了用于西德人的出国旅游、支付外籍工人的工资和交纳国际机构的费用等方面,还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使西德成为世界上黄金外汇储备较多的国家。由于收支盈余,马克成为国际上坚挺的货币之一。可是现在,在西德人们惊呼国际收支盈余的好日子已成过去,“德国经济的发动机减低了速度。”
出现国际收支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和原料价格的飞涨,西德出口货物价格的上涨赶不上进口物资价格的上涨速度。一九七九年石油价格上涨百分之六十以上,使西德比上一年多支出了一百八十亿马克的石油费。西德金融界人士预计今年的国际收支逆差将高达一百五十亿至二百亿马克。
造成国际收支逆差的另一个原因,是西方各国为争夺游资而展开的利率战。西德银行尽管也提高利率但仍大大低于美国,这样造成了西德资本大量外流。今年一月份外流资本达二十亿到二十五亿马克。
出国旅游费用的上涨也是造成收支逆差的原因之一。西德每年几乎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国外度假,花费达数百亿马克。
在这种形势下,西德报界报道,一些向来乐观的德国金融界人士也开始担忧了。西德国际支付的恶化,不仅影响到马克的地位,给西德的出口造成不利,而且石油和原料价格的上涨,也给西德带来了令人发愁的通货膨胀问题。一些西德经济学家说:“我们确实进口了部分通货膨胀”。
为了解决这些经济难题,西德政府打算一方面动用雄厚的外汇储备来弥补赤字,同时西德的企业目前还有大量外国的订货单。通过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它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是扭转国际开支逆差的重要手段。
在控制通货膨胀这个问题上,经济界认为,由于原油、原料价格上涨,情况已不同于七十年代。当前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升,已成为西方国家普遍为之困扰的痼疾。可供选择的对策十分有限。西德的经济尽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是这次国际支付情况的恶化,也是一叶知秋,其前景也是很难逆料的。


第7版()
专栏:

动荡的乌干达政局
丹林
动荡的乌干达政局,最近又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五月十日,乌干达总统比奈萨宣布解除奥乔克的民族解放军参谋长的职务,但这一决定立即遭到奥乔克本人和以劳工部长保罗·穆万加为首的全国解放阵线军事委员会的拒绝。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十一日,支持奥乔克的部队接管了国家广播电台,控制了首都坎帕拉,并逮捕了亲比奈萨的内政部长库农卡。军委会通过电台发表声明,指责比奈萨的决定“不符合宪法”。十二日上午,比奈萨总统从离首都四十公里的恩德培向占领电台的军队发出通牒,要求军队在十三日上午撤离电台。同日,军委会要求国家议会——全国协商会开会讨论局势,但正在国外的协商会主席鲁古马约拒绝回国召集会议。接着,军委会就在十二日晚宣布接管总统权力,从而使长期动荡不安的乌干达政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被赶下台的比奈萨是解放阵线政府的第二任总统。解放阵线是去年三月乌干达各流亡组织在推翻阿明政权这一共同目标下仓促建立起来的。同年四月,阿明政权被推翻,解放阵线政府成立。打倒阿明后,参加解阵的庞杂派系间的冲突就迅速发展起来。由于这些派别忙于扩张势力、争权夺利,以致解阵纲领和诺言无法实现,经济形势和治安状况不见好转,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第一任总统卢莱执政仅六十九天就被赶下台,流亡国外。
去年六月二十日,比奈萨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全国解放阵线会议。在各派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比奈萨以微弱多数当选总统,他利用各派矛盾巩固自己的地位。去年十一月,他自己兼任国防部长。今年二月,比奈萨宣布解除内政部长穆万加的职务,派出任驻外大使,这又激起了穆万加的人民大会党的愤怒。人民大会党在协商会会议上强烈谴责比奈萨,并要求举行不信任投票。后来双方妥协,穆万加返回内阁,改任劳工部长,解阵政府才避免了分裂。但以比奈萨总统为首的一方与控制军权的穆万加、奥乔克等为首的人民大会党一方之间的对抗格局,由此而正式形成。
今年三月,比奈萨在庆祝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成立一周年大会上宣布将提前举行全国大选。据认为,比奈萨有虑于自己地位难保,因此希望利用在职总统、解阵主席身份的有利形势,通过提前大选,取得一个合法地位。
五月七日,乌干达前总统奥博特在达累斯萨拉姆宣布,他将结束历时九年多的流亡生活,回国参加定于今年十二月初举行的大选。这无异是对比奈萨发出的挑战。
正是在奥博特宣布回国后第三天,比奈萨作出解除奥乔克的民族解放军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引起了奥乔克等人的迅速反击,从而导致他的下台。


第7版()
专栏:

世界电信日
五月十七日是“世界电信日”。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国和联合国都将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广泛宣传电信对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世界电信日”是国际电信联盟在一九六八年确定的。它的前身——“国际电报联盟”成立于一八六五年五月十七日。当时,电报发明已二十八年,在各国通讯往来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组织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电报的应用。之后就把这一天定为“国际电信日”,通过各种纪念活动普及电信科学技术,培养青年一代对电信通信的兴趣。每年的纪念活动都有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农村通信”。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法非首脑会议和法国的非洲政策
方原
本月九日和十日在法国尼斯举行了第七届法—非首脑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法国和二十五个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赤道几内亚、塞拉利昂、索马里以观察员身份第一次与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非洲的发展、欧—非关系及法—非合作等问题。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受到石油供应和世界性通货膨胀的严重影响,经济形势渐趋恶化,反映了“他们的不安”。会上着重讨论了对法语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问题。对此,德斯坦总统答应在推动今夏的“南北方对话”的“总谈判”范围内,积极对非洲提供援助。
据报道,法国今年将向非洲国家提供四十三亿法郎的贷款,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三。此外,法国也将推动由法国和美国等六个工业化国家组成的“协调支持非洲发展”组织,在近期内制定出援助非洲的第一批共同计划。
德斯坦总统几个月前访问阿拉伯国家时提出,并得到阿拉伯各国赞同的欧洲—阿拉伯—非洲“三方对话”,在这次会议上得到积极支持。另外,这届法—非首脑会议还讨论了组织一个“法语国家共同体”,以便把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等地的三十多个法语国家联合起来。
法国近几年来在非洲大陆十分活跃。德斯坦就任总统六年来,出访非洲达十三次之多。非洲一向是法国的重要原料供应地,又是法国工业品和资本输出的重要市场。它所需石油的一半以上、工业原料的百分之六十五和粮食的四分之一都是从非洲沿岸的海上通道运去的。
但是,这块与法国“生命攸关”的大陆多年来一直动乱不安。这除了由于经济问题和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纠纷等原因外,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大陆的激烈争夺,特别是苏联在非洲的扩张,也使这些问题变得复杂和尖锐,使非洲大陆动乱不已,战火不息。法国认识到这正是苏联在从非洲和中近东“来改变西欧的地位”的包抄战术。所以,前几年当苏联指使古巴雇佣军武装入侵扎伊尔沙巴省时,法国曾果敢地采取军事干预行动,挫败了苏、古的武力扩张。诚如美国报刊所指出的,面对苏联和古巴在非洲的扩张,西方大国中只有法国还在“坚守阵地”。
同时,从非洲国家来说,它们同西欧各国一向有着密切的经济、政治来往。法国和欧洲共同体提出的欧—非“对话”,促进了法国、西欧各国同非洲国家的合作。在目前形势下,它们也要求加强同西欧的联合以抵制苏联的霸权主义。显然,维护非洲的稳定不仅对法国而且对非洲各国都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关系,是法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届法—非首脑会议期间,德斯坦总统指出,“不干涉和相互支持”是法国对非政策的关键性的两点,而所谓“相互支持”即是“法国应对一个国家的呼吁作出响应”,这既包括军事,也包括经济。
当然对非洲,法国还有其长远的战略构想,即利用欧洲的技术、阿拉伯世界的资金和非洲的资源建立一个欧—阿—非“巨大的联合体”,成为所谓“多极世界”的一极,以谋求法国的大国地位。看来,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法国对非洲及中东的外交活动将围绕实现这一战略构想而展开。


第7版()
专栏:资料

法国—非洲首脑会议
法国—非洲首脑会议是在一九七三年由法国发起建立的,目的主要是加强法国同非洲法语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最初的参加国,除法国外,都是法语非洲国家,现已扩大到非法语的非洲国家。会议召开时间原规定为两年一次,后改为一年一次。会议地点在法国或一个非洲国家轮流举行。
参加第一次会议的国家有法国、塞内加尔、象牙海岸、上沃尔特、尼日尔、马里、多哥、贝宁、中非、加蓬和刚果十一个国家,最近第七届会议已增加到二十六个国家。
参加会议的非洲国家大都曾经是法国殖民地。它们为了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希望从法国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法国则希望通过这一会议形式,加强同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已经举行的七次会议,主要讨论加强欧洲和非洲关系,特别是法非经济关系。一九七六年第三次会议和后来几次会议,针对苏联指使古巴武装干涉非洲国家,明确宣布反对外国对非洲的干涉,并提出了非洲国家实现地区联合防御设想,讨论建立非洲的集体安全力量问题等。 ·舫·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罗马尼亚去年拍摄三十部故事片
——电影主要以实际生活为题材
一九七九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共拍摄了三十部故事片,并计划于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五年达到年产六十部影片的水平。
去年拍摄的这些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影片内容多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如描写农村合作社的《花生巧克力》,描写工人生活的《零点》和《我们需要的人》以及侦探片《马林大叔,亿万富翁》、《爱神的臂膀》等。这几部影片尚能卖座,水平也比过去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创作人员抓住了现实和群众的心理,采用了自然而巧妙的艺术手法。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由于罗马尼亚文艺界的领导,近年来大力提倡要创作体现罗马尼亚人民现实生活的作品。
罗马尼亚这些影片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采用革命的历史题材和根据名著改编的故事片。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日本电影业的衰退
东映电影公司“从摇篮到坟地一概经营”
自从六十年代以来,整个日本电影业在走下坡路,被称为“斜阳化”,意思是日薄西山,难再抬头了。去年一年,全日本国一亿多人口中,平均每人只进电影院一点零四次。由于观众数目直线下降,不少电影院已改作它用。有的电影公司也改营其他业务或者仍挂上电影公司招牌,但私下里却把经营方针改为以商业为主,影业为辅。
战后以来,与东宝、松竹、大映、日活等电影公司齐名、称为日本五大电影公司之一的东映,就是以影为辅、以商为主。这家电影公司采取多种经营方针,什么生意都做,以弥补拍片收入的亏损,因而有“从摇篮到坟地一概经营”之称。这个已经经营电影业几十年的东映,最近又决定,将所属的两个片场,一个改营旅游事业,一个改营超级市场。拍片计划也从年拍二百部影片减缩为十部影片。日本的东宝、松竹、日活等公司早就把片厂改营其他业务了,现在东映终于也走上了这一步。这一现象,说明日本电影业的不景气已到了何等程度。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电视片《公主之死》引起风波
《公主之死》是英美合拍的一部反映沙特阿拉伯王族妇女生活的电视片。
这部电视片是根据一九七七年沙特阿拉伯米莎勒公主不同意王室安排的婚姻,在英国求学期间与一平民出身的同学相恋同居。根据伊斯兰宗教法,公主犯了通奸罪,于一九七七年十一月被公开处决,她的情人则遭斩首一事改编而成。影片放映以后,沙特阿拉伯已要求英国撤回它驻沙特阿拉伯大使。因为沙特阿拉伯当局认为,这部电视片攻击了伊斯兰教,侮辱了沙特阿拉伯。
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已经打电报给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就这部电视片的放映向他表示遗憾。随后,英国外交部还发表声明说,英国希望两国关系尽快恢复正常。声明还说:“鉴于海湾地区目前的紧张局势,友好国家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特别重要的。”(附图片)
图为影片中公主情人被斩首情景。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巴黎上映《时间机器》
最近巴黎上映的新拍摄的科学幻想影片《时间机器》,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时间机器》是著名英国作家、《世界史纲》作者威尔斯早期的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一八九五年)。威尔斯的早期科学幻想小说《时间机器》、《隐身人》等,通过对人类未来的幻想,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主张依靠技术力量逐步改革资本主义社会。


第7版()
专栏:国际札记

自惭形秽
魏玉琴
关心奥运会的人们,突然发现莫斯科的书店从去年开始出售的一本关于奥运会历史的书——《从雅典到莫斯科》,一下子都不见了。是卖完了吗?不是!是不需要了吗?也不是。七月将近,在国际舆论的一片抵制声中,莫斯科正在大张旗鼓地为开成本届奥运会进行宣传,怎么会不需要这本书呢?
翻阅这本书,人们才发现它失踪的奥妙所在。原来书中刊登有曾获得奥运会滑冰金质奖章的苏联运动员普罗托波波夫夫妇的照片,而他们去年已经逃往瑞士。不仅如此,这本书还提到了一九三六年对柏林奥运会的抵制运动,并且谈到当时有识之士指出,“象征五大洲人民之间的友谊的五个相互联在一起的环是同已在德国成为暴力、掠夺和屠杀象征的卍字不相容的”,因而呼吁抵制柏林奥运会。
这就清楚了。莫斯科在入侵阿富汗之后要利用举办奥运会来给自己涂上一层和平、友谊的脂粉,这同希特勒当年用举办奥运会来遮掩自己的法西斯嘴脸,有什么两样?莫斯科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形象,于是乎在自惭形秽之余,偷偷地把这本赞扬当年抵制柏林奥运会的书藏起来了。
然而,收起一本书容易,要抹掉苏联侵略者手上的阿富汗人民的鲜血却难。只要这斑斑血迹赫然在目,人们就不难辨认出苏联当局同希特勒之间的血缘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