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革命的儿子
纪学远望来路,蜿蜒崎岖,悬崖峭壁间飞多少风雨?革命,搀着他的手,也扶着他的背脊;身后个个脚印,粒粒汗珠,绽开了朵朵鲜花,千红万紫!革命是他的母亲,他是革命的儿子!泥中水中,息息相通,歌中笑中,脉脉偎依;鬓边片片银雪,发上层层玉霜,为前进铺筑道路,千里万里!当支支暗箭向他射来,死神也作了暗箭的婢女;他含冤倒下了,倒下了,还用生命留下情思缕缕,让后代把教训牢记,让革命母亲去思索,寻根究底!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我们期待着
——写在《黑水魂》出版之际
罗国士 刘迪华
“中华民族的子孙十分珍惜自己的历史。不仅因为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记载了这个伟大民族的痛苦和幸福、失败和胜利,记载了那些刻骨的屈辱和盖世的光荣、空前惨烈的浩劫和无与伦比的成就……而且,正如婴儿从母体吸吮乳汁那样,中华民族的子孙们从丰富多采的历史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力量,发扬优良传统,从而使一代比一代更加强壮、美好、勇敢、聪明,为人类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民族的贡献。”
《黑水魂》后记里的这段话,正是我们写作的动机和目的。
要写长篇小说,仅有动机和目的自然不够,还需要比较深厚的积累。
首先是生活。我们都在黑龙江生活了二十多年。一个从一九五八年转业后,一直在农场、林业局、报社和工厂工作,而且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另一个则长期在鹤岗日报搞新闻工作,有机会沿着黑龙江、乌苏里江采访,领略祖国边疆的壮丽风光,接触粗犷纯朴的少数民族,听到各种具有特色的传说和故事……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我们渐渐熟悉了、爱上了那里的山川平原、风土人情,而且听到许许多多“跑毛子”、“反毛子”
(躲避和反抗沙俄侵略)的故事和传说,深深为自己祖先抗击强暴的斗争所感动和鼓舞,因而有了写一写的念头。正是生活本身,激起创作愿望,孕育着创作动机。
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此书也许会早些问世。不巧,由于罗国士同志参加过影片《自有后来人》的创作(后来又写了同名剧本的续集)而横遭“四人帮”迫害,原构思的反映边疆各族人民抗暴斗争的小说终于遏制在“胎中”而不得出世。
蹲监狱,失去了自由,却赢得大量宝贵的时间;囚禁了身躯,却便于静心凝思。出狱后强制劳动的艰苦生活,又提供了接触普通劳动群众的机会,和他们一起劳动,听他们山南海北,引古道今,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
这个长篇只是习作。正如后记中说的,我们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一边探索,象在崇山峻岭中寻求着崎岖的攀登之路”。一路之上,免不了有闪失、有摔跤、留下些磕磕碰碰、跌跌撞撞的痕迹。我们恳切期待的,是各方面直率的指点、批评、搀扶、帮助……我们没有理由停步,我们还要一直走下去。
〔长篇小说《黑水魂》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第8版()
专栏:

“互通有无”
郭道杰
糖烟酒公司驾驶员小曾,跑来找肉联厂电工小赵:“我们家搬进三间新瓦房了,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照明。特来请你帮助,现缺皮线两百米,拉线开关三只,还有……”一边数说着,一边用手比划。小赵赶紧回答:“算你走运,昨天刚到一批电器材料,是维修厂房宿舍的,反正数量都多,你先拿去。”
过了一个星期,小赵跑去找小曾:“最近上面已经同意我家迁回城市,想请你帮忙运运家具,一趟三百公里,两个来回就解决问题,行吗?”小曾拍胸膛答应。
小赵满意地笑了,说了一声:“那就先谢谢你了!”小曾一把拉住他说:“有什么可谢的?你没看见,前些日子我们公司庞书记的老母亲做七十大寿,你们厂的杨厂长立即替他解决了鲜肉、肝、腰、大油和皮肚等足有三百斤。后来,杨厂长娶儿媳妇,庞书记又给他办到大中华香烟四十条,优质洋河大曲两箱,都叫我开车子送上门的。你我的领导之间都那样热心互助,我们之间还能不互通有无吗?”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物归原主” 吴名
服务社老邢到烟酒公司进年货。
“老谢!今天麻烦你了。”老邢走进老谢的办公室说。
“公事公办,好说。”老谢批了个条子交给老邢说:“去提货吧!”
老邢从烟酒公司仓库把年货运到服务社时,发现老谢已在门口等着了。
“老邢,不瞒你说,咱公司制度现在可严了,内部人员什么也买不出来……”
“那好办,有我在,还用你跑?”老邢对正在卸货的小李吩咐了几句。
帮助卸货的小李不解地说:“怎么烟酒公司里的人还到咱小服务社来买烟酒?”汽车司机灵机一动笑着说:“这叫物归原主。”


第8版()
专栏:

一张珍藏的照片
聂晓辉
一张珍贵的照片,在东寺庄传开了。从老人手中传到儿童手中,从干部手中传到社员手中。照片上,刘少奇同志正在小麦丰产田里,亲切地询问大队干部吕瑞同志,详细了解用地下管道进行农田灌溉的情况。看到这张照片,幸福的暖流涌进人们的心中……
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刘少奇同志到河南视察。在郑州,少奇同志视察了郑州棉纺厂、郑州第二砂轮厂等单位之后,不顾旅途疲劳,继续乘火车西行,前往洛阳和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视察,调查研究,为制订新的国民经济计划做准备。火车要经过偃师县。当陪同的省委负责同志向少奇同志汇报偃师县东寺庄大队是河南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单位,曾荣获国务院、团中央、全国妇联颁发的奖旗,周总理一九五八年去视察过时,少奇同志听了非常高兴,也要到东寺庄去看看。
四月二十日上午,阳光灿烂,春风送暖。一列火车缓缓地开进偃师车站。刘少奇同志面带微笑从车厢里走出来,和前来迎接他的偃师县县委负责同志一一握手,并向县委书记宋富根同志交代说:现在正是春耕大忙,不要搞欢迎,不要影响春耕生产。
少奇同志顾不上到县委休息,就乘车来到东寺庄村北的麦田里。这时,东寺庄的人们都吃过早饭下地了。只有大队干部吕瑞和王玉振在家。他们是刚接到县委通知,说中央领导同志要来,到村北头迎接的。当他们看清来的是刘少奇同志时,心里一喜:“是刘主席来了。”吕瑞请少奇同志到大队部稍事休息。少奇同志亲切地握住他的手说:“就在这里看小麦吧。”说着,就迈步朝百亩丰产方走去。当时,小麦正在拔节,油绿茁壮,长势喜人。精神饱满的少奇同志边走,边看,边跟大家亲切交谈。吕瑞详细地汇报了小麦的施肥、管理、浇水等措施后,少奇同志对于他们接受去年小麦倒伏的经验教训,及早采取措施,实行合理密植,合理浇水、施肥,保证小麦茁壮生长,非常高兴。指出:不倒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少奇同志还非常关心群众的生活,不时地询问粮食产量多少,社员分配多少。在穿过百亩丰产方的一条小路时,少奇同志怕大家踩坏麦苗,扭回头来招呼大家:“都走一行,走一行”。
在视察地下水道时,少奇同志望着翻水池翻腾的雪白浪花,仔细地观察群众中的新创造。翻水池象是一个自然的地下泉,从井里抽出的水,通过地下渠,经过这里,再流向四面八方。在一条地下渠干道上,有一个皮球闸门。少奇同志弯腰按了一下,一股地下水迸溅在他的衣袖上。他问清楚了皮球闸门的好处之后,笑着连声说:好!好!这时,有个社员扛着一个圆长的瓦罐走了过来。少奇同志指着问:“这是什么?”大队干部王玉振同志介绍说:“这就是地下管道用的瓦罐。”少奇同志兴致勃勃地打着手势问:下多深?过机器会不会压烂?是不是自己做的?投资多少?听了回答,他满意地笑着说:“好,可以全面推广。”
少奇同志仔细地观察了地下水道,认为地下水道的好处很多,说:“这是个经验,是发展方向。”在视察过程中,少奇同志满怀信心地鼓励大家团结起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克服暂时的困难,夺取新的胜利。
几十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在路边等着刘伯伯。看到少奇同志走来,他们齐声问刘伯伯好,兴高采烈地给刘伯伯唱歌、跳舞。少奇同志很高兴,不时弯腰同这个孩子握手,或者慈爱地摸摸那个孩子的头。少奇同志疼爱孩子们。回到县城临上火车前,他特地留下两袋水果糖,让县委转送给他们。
少奇同志来到东寺庄,给东寺庄人带来了欢乐和力量。人们焕发了极大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发誓要把生产搞得好上加好!
但是,一场沉重的灾难降临了。刘少奇同志遭到了诬陷,少奇同志视察过的东寺庄大队遭了殃,大队党支部书记王玉振,大队长吕瑞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刘少奇同志视察东寺庄时,摄影记者拍了些照片,送给了王玉振同志三张。一批从外地来的“造反派”把照片当作“罪证”,逼迫王玉振交出来。王玉振说:“毁掉了!”实际上,他是把照片用纸一层层包起来,藏在箱子底下,保存起来了。他盼望着总有一天这些照片会重见天日的。
这一天终于盼到了!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的喜讯传来了。东寺庄的人们笑逐颜开,一片欢腾。王玉振取出了自己珍藏的照片,乡亲们又看到了刘少奇同志亲切的面容。(附图片)
刘少奇同志在东寺庄大队参观小麦丰产


第8版()
专栏:

东进,东进,再东进!
刘瑞龙
一九三九年九月,刘少奇同志由延安返回竹沟中原局。以后又深入敌后,与陈毅等同志一起开展了华中敌后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口占一律,以缅怀先贤,并志伟绩。旌旗慷慨出潼关,远拓华中破阻拦。抵掌纵谈东进策,排顽抗敌路途宽。南征北战跨苏皖,跃马横刀大别山。擘划江淮全局定,凭临泰岱指东南。


第8版()
专栏:

听少奇同志为华中局党校讲课
吕振羽
一九四一年夏,华中反扫荡战大胜后,少奇同志即在华中局党校讲课,讲了“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共产党员组织纪律的修养”,“人为什么犯错误?”等重大问题,干部不断地同声说:真开脑子!三千俊彦集汪朱,胜败廿年识真诠。贯彻行知师马列,运筹韬略迈前贤。发扬大政明实质,心怀人民转坤乾。干部同欣“开脑子”,春风荡漾大江天。


第8版()
专栏:

“勇气招领”
颜景政
四月十四日《解放日报》一版,登了一条失物招领消息,颇耐人寻味、深思。大批的、有些是很贵重的物资丢失了,居然没有失主寻找,“而当拾到的单位多方设法与失主联系,也依然无人认领”。事情就这么怪,好象这批物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倒真是条少见的新闻了。
这并不是几根大头针,几个钮扣,或几分硬币,而是成箱的糖水桔子,成箱的女高跟皮鞋,上百斤的进口苏打,重达三百五十公斤的桶装猪油,大包的腈纶绒和驼毛。这些东西不可谓不贵,不可谓不重。《解放日报》的招领启事说,“这些物品大多是国家或集体的财物,绝大多数是汽车急速行驶时从车上掉落下来被拾到的”。它不可能没有失主;失主丢了这些东西,也不可能不知道。即使是当时不知道,拾者找上门来联系了,总该知道了吧!
明知丢失为什么不去认领呢?据《解放日报》的“启事”说,是失主缺乏应有的勇气。这话说得有道理。因为要把这些国家和集体的财物领回来,就要坦率地承认自己工作责任心不强,免不了要作些检讨,说不定还会因此而拿不到奖金。
由此我联想到,假如这些失物不是公共的财产,而是属于失主个人的物品,那末,他们又会怎样呢?如果他们有人挤公共汽车丢了手表,或者是自行车被人推走,电视机被人抱走,那就会不吃饭,不睡觉,甚至不上班,也要去报案,设法去东寻西找了。总之,“勇气”大得很。
当然,我不是说个人的东西丢了不应该去找,而是说从这种“公私分明”的对照中,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对公物所以缺乏认领的勇气,是由于私心太重了。由此我想到,在战争年代,在对敌斗争中,我们很多同志表现了那么一种无私无畏的勇气;在和平建设中,有的人继续保持和发扬了这种勇气。而有的人则由于私字的侵蚀,把这种勇气丢掉了,很需要把它找回来。也有一种人,本来就没有这种勇气,那就很需要树立这种勇气。因为,没有这种勇气,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我觉得,《解放日报》启事的题目,与其叫“公物招领”,还不如叫“勇气招领”更真切些。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无限的忠诚和勇敢,要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倘连承认这么一点错误的勇气都没有,怎能去担当四化建设中的排头兵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