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走一处 变一处
——回忆少奇同志抗战时期在华中等地工作片断
刘放 李衡生
值此少奇同志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全国都在深切悼念之际,我们曾经在华中地区工作过的同志,回忆起少奇同志当年的教导,至今还觉得非常亲切。
少奇同志在河南主持华中工作时,不止一次到过竹沟。
记得一九三九年大约九月,他就从延安到竹沟小住,然后赴江北新四军和华中局工作。在竹沟短短的时间,他作了精辟而有远见的工作指示。那时河南省委在竹沟(新四军八团驻守处)有点半公开性质,省委机构较为庞大。少奇同志指出:日寇可能已无力前进,将采取怀柔政策。我河南党的力量从此即应准备向敌后挺进发展。事情正如他预料的一样,大批干部力量不久就向豫鄂边区突飞猛进地发展。留在竹沟的新河南省委在十一月初遭到国民党土顽反共力量的突然袭击,遭受不小损失,幸而激战三天,终于胜利突围,开往敌后豫鄂边区。这次教训反映了党中央和少奇同志的战略部署的正确。
此后,少奇同志即在江北华中局主持工作。
我们想叙忆一些一九四二年秋他由华中经山东到冀鲁豫(即范县、观城、濮县一带)转延安去开七大时的片断情况。当时,有一位县委书记和一位地委宣传部长到太行山学习了几个月,回到冀鲁豫一看,感到变化极大。原来是少奇同志几个月来沿途对当地工作作了详细检查、指示,可以说少奇同志走一处变一处。冀鲁豫地区的变化,表现在精简机关方面,除了政策研究室,其它各部门留下做日常工作的是寥寥无几。机关领导干部逐级下放,深入下一层,加强领导。在对敌斗争方面,已由原来被动挨打转入了主动,使根据地局面延伸开展得很快。群众情绪高了,积极参加八路军,积极参加战斗。这种变化最根本的一条原因,是开展了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
原来从一九四○年下半年开始,山东根据地有不少地方,在日、伪、顽的夹击下日见缩小,有的竟缩小为一个窄长条地区,部队也发生严重减员,一个连有时只有几十个人了。由于战争频繁,甚至一个小机关和部队每天要移一次防。少奇同志视察后发现:根据地缩小的原因之一,就是“群众对我冷淡”;干部对革命前途虽有信心,但对当前的局面却有忧虑情绪。
少奇同志发现这种状况以后,向我们指出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发动群众,没有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对党和八路军抱有“中立态度”。少奇同志批评了一些领导同志没有群众观点。他说:“你为什么可以大作国际形势报告,还有什么恋爱和结婚的报告,为什么不可以作一个小小的减租减息的报告呢?”他还对部队领导同志说:过去一一五师群众工作做得好,坚持了中央红军的传统作风,到哪里即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可是现在山东并未帮助群众减租减息,这是怎么回事?!少奇同志到冀鲁豫以后,对当地的领导干部严肃指出:中央给冀鲁豫的任务是做联系华北与华中的纽带,这个战略任务还基本上未完成。少奇同志还告诫说:中心问题是你们没有群众观念,不搞减租减息,没有关心群众疾苦,所以群众是中立的。群众对你们只提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口号有看法,认为是空的,是不能兑现的。因为没有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谁会来参加你那种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呢?他还指出在对敌斗争的策略上也要研究,只把敌伪会(门)匪顽看成漆黑一团,不懂得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打击主要敌人,是不行的。他说,在根据地缩小的情况下,对敌占区工作要下力量,打进敌人后方去才对。少奇同志的批评是严厉的,大家听了,却都心服口服。
少奇同志在太行山也教育干部要注意搞好减租减息,发动群众。以后彭德怀同志就亲自在附近的县蹲点,搞起减租减息来。
少奇同志关心部队的生活给养,他看到当时根据地部队同志穿的衣服很破烂,有针对性地对有关同志进行了批评,说:“你们为什么不搞‘对外贸易’呢?根据地有花椒、核桃,有羊毛、药材,为什么不到敌占区去换药材、咸盐、布匹甚至于弹药武器呢?”他建议并留下黄敬同志在冀鲁豫地区加强领导。当时很多同志感到,少奇同志的指示对扭转这几个根据地的局面关系很大。他的指示在减少斗争困难和缩短取得胜利的时间方面,起了卓有成效的作用。


第8版()
专栏:

铁托
艾青二十世纪造山运动中崛起于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一座巍峨的奇峰生长在沿海峭壁的山鹰搏击在险恶的风浪中你以尖厉的呼啸回答暴怒的雷霆你顽强而大无畏的性格哺育了一代为自由而战的人民
一九八○年二月二十五日晨


第8版()
专栏:

哀铁托同志
杨献瑶铁托同志,如果说您是一块铁,那么,您就是钢之母;其实,您是一块金子,时间的水也不能使您生锈。铁托同志,历史将赞美您生命的航程,似长虹而比长虹更鲜明。您不是飞不过墙头的鸡,您是全天候的鹰。铁托同志,此刻,您的精神的泉水,已与亚得里亚海融为一体,含着无限的深厚的爱,保卫着南斯拉夫,保卫着她的山石与草木,保卫着她的梦幻与追求。铁托同志,此刻,东方的中国哀悼您,中国的十亿人民哀悼您,您带给中国人民的友谊,热烈如夏日的阳光,纯真如春天的细雨。(附图片)铁托元帅在一九四八年〔大理石雕〕〔南斯拉夫〕鲍里斯·卡林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青年译者的劳作
袁芜
冯亦代主编的《现代外国文学译丛》第一辑《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个译丛每辑选用一篇的篇名作为刊名。《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名作。我觉得这个刊物就象是玫瑰,是年轻的翻译工作者献给正在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学的一束玫瑰。
第一辑中有三篇作品,即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快乐生活》,作为刊名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英国当代名家赛利托的《长跑手的孤独》,都已有译本在先。我们这些年轻译者的译文却经得起“撞车”,经得起对比。尽管有个别译得不妥的地方,这三篇译文却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鲜明特色:追求风格性翻译,竭力传出原作的“味道”。特别是海明威和赛利托的两篇,如果拿原文对照,不但经得起在语法上推敲,还值得在风格上玩味。其他的译作也都不同程度地译出了原作的风格味道。
外国现代作品的味道之所以难于译出,就因为这种味道多在我们所不熟悉的现代手法之中,而这些现代手法正是今天的中国文学可以借鉴的。比如,对于留意“意识流”这种提法的读者,我想特别推荐《长跑手的孤独》、《猎狗》和美国当代年轻作家欧布莱恩的《夜行军》。这三篇作品都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译文把这种手法的妙处和三位作家运用这种手法的不同特色也都比较成功地译出来了。
这种从中国的需要出发的基本设想,同样反映在选题上。第一辑是美、英现代作品。外国现代文学发展之迅速,犹如现代科学技术。各流派此落彼起,既有变化,又有继承。不了解早一点的,就很难了解近一点的。无论对于一般读者,还是想从外国现代文学中有所借鉴的作家和文学青年,一上来就塞给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难免只觉其“怪”,而不解其“妙”。当今西方文坛有“美—法轴心”之说,而美国文学是从海明威、福克纳那一代人崛起的。《现代外国文学译丛》的第一辑,把海、福二氏排在首位,即寓有循发展脉络作系统介绍的想法。
在文学的社会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兼顾上,这个译丛也比较得体。除了一些现代派作品外,它还在“怪”作品中选了“怪”得能理解、“怪”得有道理的;在通俗作品中,选了有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比如科学幻想小说《讲笑话的人》,探讨的是严肃的哲学问题,而《情感线路》,则会使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有所启示。


第8版()
专栏:

一滴水的启示
杨柳榭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孤零零的一滴水,一撮土能把它吸干,一阵风能把它吹没,其寿命能有几何呢?——弟子们回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去。”
这个颇具哲理的小故事,很值得深思。
八十年代第一春,北京市向青年学生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号召:“八十年代立志成材。”怎样才能成材呢?刘少奇同志曾经说过:每个共产党员“不能够离开党的事业的发展而去争取什么个人的独立发展”。这对青年们应该有所启发。实现四化是党的宏伟事业,需要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材。青年们应该按照四化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发展自己,把个人的进步、成功同党的千秋大业融为一体。这样,当八十年代过去的时候,你才能自豪地说:我成了四化的有用人材。
有的人也很想成材,但考虑的多是个人的出路、名利和地位,总是按照个人的目的去设计和发展自己。祖国四化的需要,党的事业,在他们头脑中没有多少位置,只是一味地为个人奋斗。这种动力也可能使他热情奔放一时,但毕竟是很可怜的。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或没有达到个人目的,一切在他面前便都黯然失色,茫然不知所向。单单为着追求个人的什么,那就如同离开大海的一滴水,无可挽回地要干涸下去。
青年朋友们,你真想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材吗?那你就把自己汇入四化的洪流中去,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心同德,奋发努力吧!


第8版()
专栏:温故知新录

刘晏理财
薛正人
刘晏,唐肃宗时任户部侍郎,度支铸钱盐铁等官,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国用窘乏,由于刘晏等人的努力,使当时处于崩溃的封建经济,渐得复苏。考其理财之术,有三点很突出:
其一,富国安民。刘晏理财一直奉行富其国而不劳于民的方针。所谓“不劳于民”,是指不加重人民的负担。据唐史记载,刘晏接管盐政后,狠抓了堵塞漏洞,致使“官无遗利”。第一年税收六十万贯,以后逐年有所增长,最后增长了十倍,相当于全国一年征赋的一半,使朝廷获万利而百姓无厌苦。
为了理好财,他非常注重对经济工作的研究。沈括《梦溪笔谈》说:“刘晏掌南计,数百里外,物价高下,即日知之”。唐史也说刘晏重视经济情报,“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当时既无电话、电报,又无 汽车、飞机,刘晏居然能迅速地掌握各地物价的变化,实在令人叹服。在理财的实践中,刘晏还总结和创造了“和籴法”,就是把籴价和所籴数量,各分为五等,根据市场价格来确定收购粮食的数量。这样做,既不使国家吃亏,又保持了市场的稳定。因此,《旧唐书》说“军国之用,皆仰于晏”,并称他为“丰财忠良”。
其二,崇尚俭朴。唐史说刘晏“理家以俭约称”。李肇撰《唐国史补》,说他“居取便安,不慕华屋;食取饱适,不务兼品;马取稳健,不择毛色”。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并且权操利柄,却能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严于律己,崇尚俭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其三,选任才能。刘晏在任职期间,不搞论资排辈,“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干能者”。在他的影响下,养成了严谨的作风,“其部吏居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虽寝兴宴语,而无欺绐”。因而,刘晏理财的工作效率特别高,“四方动静,莫不先知”。
当前,大力改善经营管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刘晏理财之术,仍有其借鉴作用的。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为子孙造福”
泽民
植树节到了。林业局张局长在全县扩大干部会议上讲:植树造林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一件大事。因此,要植树,要保护林木,严禁乱砍滥伐……。
散会后,张局长委托山区大队的支书找几棵柏树,说是儿子结婚,要做一套家具。
支书迟疑着说:“不是说严禁乱砍滥伐么!这可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哩。”
张局长笑了笑说:“对,对,不矛盾,为儿子准备点家具,不也是为子孙造福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