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不宜再“折腾”
朱天
近来,“折腾”这个词儿,不只一次在报纸的新闻标题中出现。例如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三版头条标题是《如此折腾怎么搞建设》;二十二日的一版上,又有条标题《旅客“一票到家”不用中途折腾》。
“折腾”这个词给我的印象深,是由于我们因它被折腾过。
记得一九七○年春的一个早晨,天还没有大亮,一列“五七战士”,顶着寒风冷雨,踏着泥泞的小路,吃力地走在出工的途中。行进中,有人冷丁地嘀咕了一声:“折腾呵!”……当天收工后,指导员来到队列前讲话。他声色俱厉地把路上嘀咕“折腾”的人狠狠克了一顿,什么“恶毒攻击”呀,“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呀,“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呀……从此,“折腾”二字成了忌讳。
这次下决心查了一下词典,弄清楚“折腾”二字的涵义。词典上确有这个词儿,是口语,释义有三,一曰“翻过来倒过去”;二曰“反复做(某事)”;三曰“折磨”(意思是“使人在肉体上、精神上受痛苦”)。
按照词典的解释和人们平常对这个词儿的使用,看来它并不是个政治概念。那天出工途中的一声嘀咕,恐怕未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不过是冲口而出的一声感叹罢了。但由于是从亲身的感受而发,也就一语破的。这两个字何尝不是那十年动乱的一个概括呢!由此观之,“折腾”这个词儿是个生动的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不但政策上的“翻过来倒过去”之类是“折腾”;旅客中途转车换船,以及“盲目将长城电磁线厂改为拖拉机厂,三易产品型号,造成严重损失”那样一类事情,也可以叫做“折腾”;而林彪、“四人帮”搞的十年动乱,更是历史上罕见的一场大“折腾”——出工路上发生的“新动向”事件,不过是这十年“折腾”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
上述种种,象报上登的转车换船之类,能够得以免除,自然可喜可贺;但由于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而且某些思想作风、工作方法上的缺点毛病,也并非与生产发展水平无关),这类“折腾”有些恐怕是一时难以通统避免得了的;因而就是“折腾”那么几下子,也能想得开,不会影响信心。实践证明,最要不得的是十年动乱那样的“折腾”;它实在是把我们整得厌恶透,伤心透了!
人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是能劳动,会思考,有理想,有追求,不断地在总结经验教训,在逐步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十年动乱,一场浩劫,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总算使我们更理性一些,更聪明一些了。这个痛苦的经验教训,我们是要永远记取的!现在,我们又站起来了,开始了新的长征。同心协力搞四化,要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社会秩序,要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象保护自己的眼珠一样。这些都是跟“折腾”针锋相对、水火不相容的;它也正是我们饱经“折腾”的祸害才产生的觉悟,下定的决心。


第8版()
专栏:革命文物

李求实烈士和《革命歌集》
李佺民
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我想介绍一下李求实烈士作序的一本早期的《革命歌集》。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保存着一本一九二六年出版的《革命歌集》(目录与封底均题《革命歌集》,封面上是《革命歌声》)。从“五四”运动以来,在历次的群众革命斗争中,产生和流传了一些革命歌曲。在这期间,虽然已经有少数革命歌曲,或在报刊上发表过,或被收入某些歌集。然而,将一些比较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革命歌曲,既有歌词又有乐谱,汇编成集公开出版的这本《革命歌集》,则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一本。
《革命歌集》编选了《国际歌》、《少年先锋歌》、《国民革命歌》等十五首歌曲。这些歌,均用五线谱和简谱两种谱刊印。多段词的歌曲,第二、三诸段歌词,以其一、其二印在歌曲的后面。歌集中有些歌曲,还加有文字说明。
歌集的前边,有一篇革命热情洋溢的序言,作者署名:“求实。一九二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求实同志在序言中说:“我们呈献这小册的礼物于广大的被压迫青年群众之前。这册子里面,奏着的是简单而激越的曲谱,唱着的是朴质而壮烈的歌声,通篇燃烧着的更是一片叛徒们不平的反抗的火焰。”序中还谈到:“革命的歌曲是革命军的‘生命素’,是他的无可抵御的炮火刀剑,是他的无限的生力军的源泉。”关于这本歌集,序中还说:“这个并不是为了歌伎舞女们在玫瑰色的毡坛上娱乐先生、大人、老爷、太太们而存在的呵!”在这里,求实同志不仅明确这本革命歌集的对象是“广大的被压迫青年群众”,而且还指出了革命歌曲是群众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可以唤起人们的觉醒,鼓舞人们的革命斗志和坚定人们对革命的胜利信心。
求实同志不是音乐家,并不从事音乐创作和演出。但是由他作序的这本《革命歌集》,却很有历史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说,在革命歌曲方面,他是我们的一位前驱者。(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学步”与“效颦”
刘振祥
《庄子·秋水》篇中讲了一个“邯郸学步”的典故,说的是赵国的都城邯郸人很讲究走路的姿势和风度,走起路来步子迈得十分优美,名扬当时列国。燕国寿陵地方的一位少年,对此非常羡慕,千里迢迢来到邯郸学习这里人如何走路。他亦步亦趋,全力模仿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忘掉了,最后简直到了爬着回去的地步。他这个狼狈相,使邯郸道的人引为笑谈。
还有一则“东施效颦”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的。西施生来很美,有一次她患心痛病,双手按着胸口,蹙额皱眉,从村中走过,被同村的一个丑女看见了,她以为这是西施美的一种表现,这样做会增加美态,于是她也学着西施那副模样,蹙额皱眉,在村里走来走去,让人欣赏她的美容。邻居们看见了都啼笑皆非,并对她这种丑态怪样十分反感。
记得唐代诗人李白在一首《古风》中有四句诗:“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说的就是这两个典故。这位丑女和寿陵少年,都是盲目模仿别人,结果事与愿违。
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有些青年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生活方式,如留长发、蓄胡子、奇装异服拈了起来,觉得新鲜,亦步亦趋,其实恰似邯郸学步。再如最近举行的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朗诵演唱会,报幕员竟然也特殊打扮,戴耳环、项链、穿拖地长裙,观众感到同这次朗诵演唱会的内容太不协调了,有什么必要呢?这种做法恰似寿陵少年学步于邯郸和东施效颦一样,一味盲目去模仿,自以为时髦和美,其实招摇过市之后,难免引人反感。故奉劝有这种模仿癖性的人,能从这个典故中受到一些启发,引以为戒。


第8版()
专栏:

斯图加特的芭蕾之花
李承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来我国演出的芭蕾舞剧《奥涅金》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了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高超绝妙的芭蕾舞技艺,优美动听的乐曲,风格特异的布景和服装,使观众耳目一新。
由编导约翰·克兰科创建、玛尔西娅·海蒂继续领导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是当今世界上有名望的芭蕾舞团之一,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在它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著名舞蹈家为之工作,先后创作演出了一百多个芭蕾舞剧目,培养了众多的深受观众欢迎的芭蕾舞明星。
从他们这次来我国演出的舞剧《奥涅金》、《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可以看出克兰科在编导方面非常强调戏剧性,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着眼于时代生活风貌的体现。在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到来之前,我们已经欣赏了由玛尔西娅·海蒂所主演的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她是当代最著名的芭蕾舞蹈家之一。一九六一年参加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以来,一直担任该团首席演员。在克兰科编导的几部舞剧中,海蒂都成功地扮演主要角色。我们看到她创造的朱丽叶这一舞剧形象中,所显露出的精湛的演技和纯熟的技巧。对一个芭蕾舞演员来讲,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刻性,普罗科夫耶夫音乐的丰富内容,文艺复兴的时代风格,都要通过演员的角色创造来体现。海蒂不论是在表演一般的舞蹈中、还是在完成极复杂的动作时,都注意刻画人物形象。在凯普莱特宫的盛大舞会上,朱丽叶与罗密欧相遇,这段双人舞,设计的相当新颖,罗密欧被朱丽叶的美貌所感动。他开始的一段独舞,狂热地向朱丽叶倾诉爱慕之情,使朱丽叶感到迷惘和震惊。她连续的足尖动作,体现出角色的某种恐惧和不安的神情。当她真正靠近罗密欧的时候,才逐渐看清了这位年青客人的面孔,这时,在朱丽叶的眼中突然迸发出惊喜的光辉。他们在舞台两侧,遥相伸出手臂,这个造型设计是很形象的,曾在剧中反复出现,似乎表现着这对恋人是多么渴望将心连在一起。海蒂在塑造朱丽叶这一形象时,既有诗一样的情感,又能细致入微地剖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尤其在一些展现情节的舞段中,海蒂总是从莎士比亚作品的深刻内容出发,将一些难度很大的动作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她的每一个旋转和跳跃都散发着性格的光彩,使朱丽叶的悲剧命运,深深地打动着观众的心灵。正因为海蒂在这方面的突出成就,所以国际上的评论家称赞她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戏剧性舞蹈家之一”,广泛地介绍她的经验。不少芭蕾舞团都聘请她去客串演出。该团还拥有象理查德·克拉贡、埃贡·马德森、卢齐亚·蒙塔克农等一批有才华的演员,充实了演出的阵容。
《奥涅金》是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光辉巨著。这部诗体长篇小说曾被成功地改编成歌剧,其中达吉娅娜写信的一场戏是通过她的大段咏叹调的形式来抒发的,达到了感人至深的境地。但是,在舞剧编导克兰科之前,还没有人试过用舞蹈手段去表现。这次我们看到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演出的《奥涅金》,却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使写信这场戏成为舞剧最精美的舞段之一。他们尊重普希金的原作精神,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出发,塑造出奥涅金、达吉娅娜等人物的鲜明形象。皎洁的月夜,达吉娅娜正坐在微弱的烛光下,激动地给奥涅金写信,她被热恋之苦折磨着,内心充满了烦扰和不安。突然,穿衣镜中现出了奥涅金的身影,接着展开了一大段精彩的双人舞。这段双人舞设计的异常新颖和富有表现力,有很多优美的舞姿,进入情感高潮时的几个难度很大的托举动作,极其炽烈地表现出达吉娅娜的痴情,使观众都情不自禁地热烈鼓起掌来。
人们非常赞赏海蒂和克拉贡的合作,他们在复杂的托举动作中,配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始终生活于角色之中,看不出丝毫的生硬的技术痕迹。
全剧结束时,达吉娅娜沉重地走到台口,痛苦地捏紧了拳头,强忍着热泪,浑身颤抖着,陷入极度的悲伤之中。大幕关上了,但达吉娅娜的动人心弦的悲剧形象,长久地停留在人们的印象中,芭蕾舞剧的独特魅力得到了成功的展示,感人的戏剧形象征服了观众。
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中央芭蕾舞团一九七六年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时,参观了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附属舞蹈学校,并表示希望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能来中国访问。这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到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德意志人民的友好情谊。通过他们的演出活动,将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展开新的一页。(附图片)
照片说明: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奥涅金》。


第8版()
专栏:文艺随笔

常静之是一面镜子
李庆成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飞吧,鸽子》中,有一个人物叫常静之。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教益。
常静之是一位对革命做过贡献的老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但她也中毒不少,也参加过迫害科学上卓有成绩的爱国工程师沈裕民,犯过错误。粉碎
“四人帮”后,让那些本质好、有工作能力、犯过错误但不是帮派体系的老干部重新担任一定领导工作是应当的。但是,这样的人,也有一个从思想上肃清林彪、“四人帮”流毒和影响的问题。可惜,常静之没有认真这样做。她喜欢强调自己受迫害的一面,却忽略了自己也有受毒害的一面。
《报春花》中的党委书记李键说过一句话:“中国这块大地被污染了十年,活着的人都会吸进几口浊气。”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正视和消除自己身上所沾染的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反而以种种借口为过去的错误行为进行辩护,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制造障碍,因而不适应历史新时期的需要。常静之这一形象的塑造,一针见血地说明了,对一些过去犯过“左”的错误,现在又缺乏认识的领导干部,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是多么重要!
戏剧舞台是社会舞台的缩影。戏剧创作要推动四化建设的发展,剧作者必须以政治的敏感和革命的责任心积极反映四化建设,歌颂新长征,塑造新人物,为向四化进军的人们擂鼓助威。《飞吧,鸽子》告诉广大观众: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虽然已告结束,但林彪、“四人帮”及其极左路线的流毒和影响并未完全消除,而且还在阻碍着我们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不断地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同时,也批判某些右的东西,党的正确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才能得到贯彻落实,新的长征才能顺利进行。从这方面来说,常静之是一面镜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