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优秀民警侯培生
哈尔滨市刑警侯培生勇斗罪犯的英雄事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称赞。连日来,一个个素不相识的人,来到他家里对他表示亲切慰问;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飞到了他的身边。许多群众赞扬他是无畏的战士,是四化的坚强保卫者。这使侯培生受到很大激励。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公安干警,为了保卫人民的利益,我决心不怕任何牺牲,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侯培生今年三十六岁。长期以来,他一直坚持与扒窃分子作斗争,公共汽车就是他经常战斗的岗位。
一九七二年冬季的一天,侯培生接待了一位来报案的老农。老人说,他们生产队是个穷队,社员生活不宽裕,队里派了几个人到哈尔滨来拉脚,好不容易收入了七百八十元,社员们都等着他拿钱回去过春节用,可就在他乘电车到火车站的途中,钱被扒掉了。老人一边说,一边泪流满面。这情景,就象刀一样痛绞着侯培生的心。送走老人后,他立即带领几个治安积极分子接连奋战五昼夜,终于抓到了那个扒窃犯,追回了那七百八十元。接着,他又专程把钱送到那位老农所在的生产队。队里男女老少闻讯都迎了出来,拉着侯培生的手,说不尽感激的话语。群众的热望,使侯培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面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他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公安干警,肩上的担子分外沉重,立志要成为一个保卫人民财产的尖兵。
这些年来,侯培生不分节假日还是工作日,经常从早到晚地在哈尔滨市几十条线路的公共汽车上挤上挤下,保护群众的利益。刑警队里流传着侯培生为了抓罪犯,丢了女儿的故事。一九七四年的一天傍晚,侯培生带着两岁的女儿乘公共汽车回家。下车时,他突然发现一个扒窃分子正混在下车的乘客中作案。他把孩子一把塞给身边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立即上前去捕获罪犯。等到事情处理完了,他才想起孩子,可是待他跑到原地一看,孩子和那位过路人都不见了。后来才知道孩子是被一位熟人认出来,送回家了。
为了更有力地打击犯罪分子,侯培生积极钻研刑事侦查业务,苦练各种基本功。他仔细观察罪犯扒窃的动作,研究擒拿扒窃分子的时机。时间长了,侯培生成了刑警大队有名的“破案能手”。
一次,侯培生在大街上,看到前面一辆刚刚停站的电车上,匆匆跳下来一个膀大腰圆的青年,这个人下车后又急忙绕过车尾,边横穿马路边回头张望。侯培生马上意识到这个家伙扒窃得逞了。这时,车上果然有个乘客惊呼丢了钱包。侯培生立即追赶罪犯。等双方距离靠近了,那个罪犯猛地回头,一拳打在侯培生的左眼上,他的左眼顿时疼得睁不开。但侯培生毫不退缩,紧紧抓住罪犯不放,直到群众赶来,协助他把罪犯扭送到了公安部门。有些犯罪分子见侯培生不怕死,就来软的。有一天晚上,侯培生抓到一个扒窃犯,在押送去派出所的途中,罪犯见四周没人,悄悄地把一只菊花牌手表往侯培生手里塞,说:“小意思。放我走,以后有你的好处”。当即遭到了侯培生的怒斥。
侯培生是一九六四年中学毕业后走上公安战线的。有的人曾劝他说:“整天和小偷打交道,又辛苦又危险,有啥意思?”侯培生总是说:“现在社会风气还不太好,犯罪现象还比较多。为了让大家能安心搞建设,我决不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他的决心,也受到他的父母和妻子的坚决支持。三月二十八日,侯培生伤势还没有彻底痊愈,就重返了战斗岗位。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第4版()
专栏:

殷根元忠于职守勇斗暴徒
西宁市公安局通报表扬
本报讯 记者曹绍平报道:青海省西宁市北大街派出所副所长殷根元忠于职守,在执勤中面对五个暴徒的袭击,英勇搏斗,使他们全部落入法网。
去年十一月九日晚九时,刘连奎等五个流氓,窜到西宁市东大街干鲜果商店早晚服务部门前寻衅闹事。刘连奎等人用下流话辱骂调戏两位女青年。正在夜间巡逻的殷根元和街道治安积极分子韩国寿发现后,当即上前察看。这时,一个家伙突然用烤羊肉的铁钎从背后朝韩国寿头上打来。韩国寿转过身来,大声斥责说:“我是巡逻的,你要干什么?”话音未落,那个家伙又抡起拳头照韩国寿脸上就是一拳。嘴里还骂道:“老子不管你巡逻不巡逻,先吃我这一下。”其他几个流氓也一下子围了过来,猛打韩国寿。殷根元立即上前制止,并说:“我们是派出所巡逻的。不准打人!”暴徒们气势汹汹地说:“管你是干啥的,什么巡逻不巡逻,打!”说着,几个暴徒一齐向殷根元扑来。殷根元为了使本人和韩国寿的人身免受侵害,立即掏出自卫手枪,向扑过来的暴徒警告说:“站住,谁要再动手,我就开枪!”暴徒们自恃人多,不听警告,手持刀子和凶器继续向殷根元逼进。这时,一个家伙突然从侧面用酒瓶子向殷根元的头部砸去,砸中殷根元的左太阳穴。暴徒们见殷根元负伤,更猖狂地向他扑来。殷根元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被迫进行正当防卫,开了一枪,击中冲在前面的一个暴徒。暴徒们继续向殷根元扑来。殷根元又对准一个手持刀子的暴徒的腿部开了一枪,这个暴徒应声而倒。其他三个暴徒妄图逃窜。公安人员闻讯赶来,全部捉拿归案。
青海省和西宁市党、政机关的领导同志和西宁市广大群众,赞扬殷根元和韩国寿的英勇斗争行为。西宁市公安局通报表扬了殷根元。


第4版()
专栏:

首都部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团干部和青年表达共同心愿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四化的促进派
据新华社北京四月四日电 新华社记者刘佩珩、张选国报道:清华大学化七二班学生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的行动口号,在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最近,在团中央召开的首都部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团干部和青年的座谈会上,青年们热烈赞扬这个口号体现了时代对青年的要求,表达了全国亿万青年立志献身四化的共同心愿。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认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反映了青年一代以四化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北京市化工局团委书记黄工山说:面对四化这一光荣的历史任务,是等着别人去做,还是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是区别一个青年真想干四化还是假想干四化的问题。如果寄希望于明天,却又不去努力把握今天,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还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看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使青年成长为四化的有用人才的一个途径。有些青年常常感叹,“四人帮”耽误了自己的青春,“现在晚了,难以成才”,有的人甚至自暴自弃。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消极情绪。正是因为失去了昨天,才更要抓紧今天,从现在做起,把被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主持座谈会的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海峰最后说:我们要在青年中大力提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种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在四化进军中争当突击手。团的干部要在执行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中,在艰苦奋斗、刻苦学习、树立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等方面,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实现四化的促进派。


第4版()
专栏:

学《准则》见行动
福州部队某通信总站党委对照《准则》检查存在的问题,立即改进,部队出现新气象
据新华社福州四月三日电 人民解放军福州部队某通信总站党委的同志们认为,要使《准则》真正得到贯彻执行,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就必须端正学风,学了就做。
总站党委已先后三次对照《准则》,检查存在的问题,定出了改进措施,并且立即见之于行动。
针对过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党委制定了领导带头不请客送礼,不走后门,不搞特殊化的决定,并且把这一决定传达到所属部队的每一个干部战士,要求大家监督执行。现在党委领导成员到基层检查、帮助工作,坚持和干部战士同吃同住,不要特殊照顾。总站所属部队大部分驻在林区,党委“一班人”自觉遵守林业政策,不私自购买木料做家具。总站因专业需要,由上级配给的小汽车比较多,党委“一班人”不动用小汽车办私事。部队农场种的粮食、养的家禽,他们不买一斤米、一只蛋、一两肉,全部补给连队。
目前,这个总站从上到下比贡献的多了,计较名利地位的少了;讲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多了,讲排场、吃喝的少了;埋头苦干、刻苦钻研技术的多了,不安心工作的少了。学雷锋,讲修养,开始在总站所属各部队蔚成风气。


第4版()
专栏:

广西、云南边防部队指战员和驻地各族群众扫墓
怀念保卫边疆和自卫还击战中的烈士
新华社北京四月四日电 人民解放军广西、云南边防部队指战员和驻地各族群众,连日来纷纷为在保卫祖国边疆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英勇献身的烈士扫墓。驻广西那坡县边防部队某部指战员和当地党政机关、工厂、农村、学校的干部和群众,先后已有三千多人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并在烈士陵园周围种下了一千九百多株松柏。
驻守在中越边境金平县和屏边苗族自治县的边防部队的一些连队党支部、团支部、革命军人委员会,分别在烈士墓前开党团小组会、纪念会。许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战士表示,一定要学习烈士的革命精神,不惜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保卫四化建设。


第4版()
专栏:

福建沿海渔民等为台湾海难渔民扫墓
新华社福州四月四日电 福建沿海渔民代表和惠安县人民政府干部、中小学师生二百多人,从三月二十九日至清明节前一天,先后到惠安县净峰公社松村大队为三名台湾海难渔民扫墓。他们献了花圈,在坟墓上培了新土,并在墓旁种植了树木。
这三名台湾渔民是台湾澎湖县西屿乡小门村许乃聪、许成、林妈孝,于一九七六年三月在福建沿海捕鱼时遇难。他们的遗体由惠安县净峰公社松村大队渔民打捞上来后,埋葬在一座面向台湾的小山上。


第4版()
专栏:

教育部聘请柯鲁克夫妇任北京外语学院顾问
新华社北京四月四日电 教育部聘请英语教授大卫·柯鲁克和他的夫人、英语教授伊莎白·柯鲁克担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授聘仪式今天下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举行。
柯鲁克教授是英国人,伊莎白教授是加拿大人。他们早在一九四七年十月就来到中国,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九四八年六月,他们到了在河北省定县举办的外语训练班(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前身)工作。此后,他们一直从事外语教学工作,为新中国的外语教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在今天的仪式上代表教育部向他们颁发了聘书并讲了话。他指出,三十多年来,柯鲁克和伊莎白两位教授始终如一地把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杨伯箴代表学院的师生员工向柯鲁克夫妇表示热烈祝贺。柯鲁克和伊莎白教授也讲了话。
北京外语学院师生员工代表二百多人参加了仪式。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局长杨放之,外交部有关单位负责人杨清华等也到场祝贺。


第4版()
专栏:

姬鹏飞会见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
据新华社北京四月四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今天下午会见了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布哈拉率领的卫生代表团。
姬鹏飞在谈话中希望两国医务界加强来往。他说,我们两国都各有长处,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加强在医疗卫生和其他领域的合作。布哈拉在谈话中对两国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合作表示满意,并希望在阿尔及利亚的中国医疗队能进一步扩大。


第4版()
专栏:

乌兰夫会见香港同胞冯景禧
冯景禧愿在内地投资为四化出力
据新华社北京四月四日电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乌兰夫,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内蒙厅会见了香港新鸿基(中国)有限公司主席冯景禧。
会见时,冯景禧表示愿在内地投资,为祖国四化建设出力。乌兰夫对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热忱表示赞赏。


第4版()
专栏:

谷牧会见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主编
据新华社北京四月四日电 谷牧副总理今天会见了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主编安德鲁·奈特和夫人。


第4版()
专栏:

康克清会见美国朋友
据新华社北京四月四日电 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今天上午会见了美国赫斯特报系杂志部总经理吉尔伯特·莫勒和赫斯特报系所属杂志《好管家》主编约翰·卡特一行,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第4版()
专栏:

田中先生送的樱花树在淮安县及南京市栽种
新华社南京四月三日电 清明节前夕,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我国的一批樱花树,已经在周恩来同志家乡江苏省淮安县及南京市栽种。
四月三日上午,江苏省省长惠浴宇,南京市革委会主任储江以及省、市其他领导同志和群众一道,将田中先生赠送的三十株樱花树苗种植在周恩来同志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南京市梅园新村周围。在这之前,淮安县的领导同志和群众把一批樱花树栽种在周恩来同志旧居旁。
去年十一月,田中先生派人专程将樱花树苗送来北京,他希望这些树苗能种在周总理的故乡和生前工作过的地方。


第4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艰苦奋斗到最后一息
——怀念何连芝同志
王定国
“连芝!好好休息……。”这是二月六日下午六点钟离开何连芝同志病房前,我轻轻向她说的话,当时她无力地闭上了眼睛,泪水沿着瘦削的面颊淌了下来……。这是在她心脏停止跳动前的五个小时,我和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我过去不知向她说过多少次,而且如果她还活在我们中间,我肯定还会向她说许多次。因为她太不注意休息了。
是的,她是一个不肯休息,也不会休息的人,一辈子都是这样。
作为一位参加革命四十多年的老红军战士,她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心着人民的生活疾苦,总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人民多做一点事,多尽一点力。
就在她病危的日子里,每当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总是念念不忘地对我说:“我一定要尽快出院,继续进行董老生平事迹的搜集整理,以便留给千千万万的革命后代。”这一方面,固然是她和董必武同志并肩战斗的夫妻感情促使她这样做,而更主要的方面是她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使她感到自己负有责任。董老去世不久,她就强咽着悲痛,拖着病体,四处奔波。武汉、长沙、兰州、重庆、广州,董老的家乡湖北红安县以及石家庄西柏坡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遗憾的是还有不少董老战斗过的地方延安、上海、南京……,她还没有来得及去。她最后这次被迫住进医院,就是在董老的家乡湖北进行这项工作的中途,由于过度劳累病情转危的。
连芝同志从来就是这样,不知休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
我记得,远在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途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进行着生死搏斗。在硝烟弥漫的茂州、理蕃、杂谷老一带战场上,我第一次见到连芝同志。那时,我和她都隶属于红四方面军,她担任四川省妇女学校连长,我是省委三团一个排长,她的年龄比我大,职务也比我高,从这时开始,我们一直都象姐妹一样相处。在一次激烈的肉搏战中,连芝同志负了伤,失去了左手中指的一节。她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坚持战斗,直至彻底消灭敌人。缴获了大批弹药和粮食,接济了我所在的由王维舟同志领导的三十三军下面的一个排,给我们这支队伍提供了爬雪山、过草地的必需品,从而为党为人民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我记得,一九四○年底,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不停地制造“磨擦”,形势一天比一天险恶。党决定将一大批干部从重庆、西安撤回延安。那时,连芝同志以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代表、国民党参政会参政员董必武夫人的合法身分,带着三岁的儿子,拖着怀孕九个多月的身子,一路上不断克服国民党的阻截留难,冲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日夜兼程地向延安前进。连芝同志一行途经西安时,在西安广仁医院临产。为了掩护这批党的干部能顺利通过敌人的封锁,返回延安,何连芝同志在产后第三天,就毫不犹豫地抱起瘦弱的小女儿,不顾身体的虚弱,冒着严冬的寒风,毅然坐上卡车继续朝着延安进发。她终于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和同志们一起胜利地到达延安。她刚刚来到,我就到交际处去看她,只见她从头到脚都肿了,尤其是脸肿得令人难以辨认。然而,她的神情却仍然是那么刚毅,斗志也仍然是那么旺盛。
我记得,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我和她又是同一条战线上的伙伴。这时,董老还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面对着敌特包围和白色恐怖,同蒋介石周旋。而连芝同志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延安。她克服了可以想见的巨大困难,全力投入了大生产运动。她将孩子放在窑洞里的床上,把猪喂在床下,每天到宝塔山下开荒种地。另外一些时候她下地劳动,背上还得背着刚满两岁的小女儿,左手牵着不满五岁的大儿子,右手拿着粪筐和锄头,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坚持苦干。这样,她不仅可以使三口人的生活自给,每年还能上交两担四斗粮食。当王震同志率部自中原凯旋归来时,她还亲自牵着她喂养的一只大肥羊送去慰问部队。在大生产运动中,她得到过多次嘉奖,并被评为一等劳动模范,得到印有毛主席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布质奖牌。
我记得,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各解放区,并强迫我党撤走驻南京、上海等地的代表机关。三月七日,正当我们撤离延安的这一天,连芝同志跟随董老乘飞机自南京返回延安;他们的飞机正在徐徐降落,我们的队伍已经出发。我们没有来得及见面。东渡黄河到了山西临县,没有几天,连芝同志同董老也风尘仆仆地撤退到临县。她身体疲惫不堪。在南京、上海的敌人虎狼窝中,随时随地有被捕、坐牢、杀头的危险,没有吓倒她,艰苦生活没有难住她,现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她仍然是坚强不懈,不向困难屈服。她不顾头顶上盘旋着的敌机的不断轰炸,不顾脚下难行的崎岖山路,她忘却了疲劳和饥饿,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马不停蹄地赶来,我们终于又在黄河东岸的山沟里会面了,还共同度过了一段艰苦岁月……。
这一切一切,都恍如昨日。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品质,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本色,并没有因为解放后进入大城市而在连芝同志身上减退。她作为几亿人口大国的国家副主席夫人,完全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她的生活从来都是极其俭朴的。她喜欢而且经常穿的是布衣服,她喜欢吃而且经常吃的是家乡四川的泡菜和菜糊糊。在她和董老居住的庭院里,她种着茄子、辣椒、苦瓜等各样蔬菜。就在去年,在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夏天,我去看她时,正是中午,只见她独自一人顶着烈日,锄草上粪,汗水顺着脸颊直淌,她不时地用衣袖揩擦。她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仍然这样热爱劳动,不失贫农本色。这也是她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留给子孙后代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啊!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连芝同志是一名无畏的坚强战士。她冒着林彪、“四人帮”的迫害威胁,尽最大努力设法保护革命同志。
一九七五年董老逝世后,她约上罗荣桓同志的夫人林月琴同志、甘泗淇同志的夫人李真同志和我,四个老太婆一起乘飞机去甘肃、新疆办事情,而“四人帮”一伙却为此大动干戈,说这是“四寡妇征西”,立即派人跟踪钉梢。当叛徒江青大做女皇梦,穿起西太后的凤袍,妄图把不三不四的所谓“国服”强加给中国妇女的时候,连芝同志与她针锋相对,遇到人便宣传,要女同志都穿朴素的衣服。她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咱们一起来宣传,要女同志们谁也不去穿她那个“国服”。她对自己周围一些女孩子说:“你们谁要买那东西,我就拿火烧掉!”这就是连芝同志的气质,这就是连芝同志的本色。
在和连芝同志永别的悲痛时刻,我勉励自己,一定要学习她的榜样,艰苦奋斗到最后一息。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同志能从连芝同志身上,学到一位革命老战士的可贵品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