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上海通讯

蚯蚓养殖——大有希望的事业
——记金山县人工养殖日本蚯蚓
上海郊区农村,向来就有用蚯蚓喂养早春鸭的习惯。“清明”前后,小鸭上市了,农家的孩子放学回家,撂下书包,就拿了铁搭,拎了桶,三五成群地到田间翻挖蚯蚓。在农村,许多人都懂得,用蚯蚓喂早春鸭,生长快,省饲料,产蛋多,蛋的个儿也大。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只是向大地索取,却没有想到用人工方法来饲养蚯蚓。这几年,郊区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发展,饲料矛盾十分突出,蛋白质饲料尤感缺乏。因此,报纸和参考材料上登载国外养殖蚯蚓,用来作为人的食品、畜禽的饲料和用蚯蚓来处理垃圾治理三废的报道,自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一些单位和有志于此的人,先后开始人工养殖蚯蚓的试验。但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繁殖率也不高。上海最先研究和养殖蚯蚓获得成功的,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水产研究所,他们繁殖的是本地蚯蚓赤子爱胜蚓等。
最近,消息传来,金山县人工养殖日本蚯蚓“大平二号”获得成功。钱圩公社养鸡场饲养的日本蚯蚓,六个月增殖四百倍。当这个公社的代表被邀请在三月上旬举行的上海农业科学大会上发言时,全场屏息静听,群情振奋。
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它的干品的粗蛋白含量高达百分之六七十,其中最重要的氨基酸——赖氨酸的含量又占百分之六。人工养殖蚯蚓成功,开辟了一个重要的蛋白质饲料来源。
但是,这个数字可靠吗?他们是怎样获得成功的?记者决心到金山去看一看。
世界上已经命名的蚯蚓有二千五百多种,用于饲养的却不过六七种。金山县饲养的“大平二号”,是日本研究人员前田古彦利用美国的红蚯蚓和日本的花蚯蚓,经过二千多次杂交试验,于六年前培育成功的优良品种。这种蚯蚓,繁殖率极高。此外还有体腔厚,肉头多,寿命长,适应能力强,饲养密度高等优点。据报道,它一年可以增殖一千倍。这就是说,一百条蚯蚓,经过一年饲养,就可以繁殖到十万条。
要说明一下,金山县饲养的日本蚯蚓,并不是花了外汇引进的。这里有一段中日友谊佳话。一九七九年八月,我国有一个煤炭代表团到日本考察。代表团中有几位热心蚯蚓事业的同志,在考察煤炭之余,对人工养殖蚯蚓方面的事,询问甚详。回国时,有心的主人赠送的礼物当中,有两箱“大平二号”蚯蚓。这两箱蚯蚓运到上海,便由上海农科院分给水产研究所、饲料研究所、农场管理局等单位分别试养。金山县也分得一份,并且首先繁育成功。
如今金山县十五个公社都已开始试养蚯蚓。记者参观了县科委自办的蚯蚓实验室、一个养鸡场、两个畜牧饲养场、两个养殖蚯蚓的家庭。无论到哪里,看见的不过是:破缸、破盆、钵头、旧木箱和砖砌的简易池槽。里面装的是腐熟了的牛粪、猪塮,混和着垃圾、乱草,褐红色的蚯蚓,在其中蠕动。蚯蚓的卵包呈灰白色,略小于麦粒。就这样,他们花很少钱,甚至不花钱,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把这种蚯蚓优良品种,在我国繁殖成功了。
没有发号召,未曾下指令,不搞大呼隆、一窝蜂。金山县的蚯蚓养殖事业,依靠科研人员和饲养人员密切结合,正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扎扎实实地发展起来。搞第一批试养的饲养员,都是些热心于蚯蚓养殖的“蚯蚓迷”。他们自愿组织了一个“蚯蚓研究会”,参加者先是七八人,后来十多人,现在有二三十人。他们利用闲工夫,经常聚会,不定期,不拘形式,自由讨论,交流经验。
在采访中,记者反复问,半年增殖四百倍,这个数字可靠吗?县科委蚯蚓实验室的负责人钱锦康笑笑说:“这不值得大惊小怪。”他讲了许多关于蚯蚓的知识,借给各种资料看,把记者的神秘感打消了。原来蚯蚓是雄雌同体,异体受精,每条蚯蚓都能生育后代,所以繁殖率高。据他们观察,“大平二号”蚯蚓每四五天可产一个卵包,隔二十天左右,便可孵出三四条小蚯蚓。一条小蚯蚓生长约两个月,又可成熟产卵。只要掌握正确的饲养方法,它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现在金山县各公社的试点,都已达到很高的繁殖率。
蚯蚓是低等动物,不难伺候。它什么都吃,几乎从来不生病。只要按照它的生活史来饲养,便能成活。开头的时候,也曾多次失败,就在不谙它的习性。有一次用新鲜粪肥作基料,产生了高温和有害气体,全部死光。有一次因为管理不善,被蚯蚓的天敌老鼠和癞蛤蟆吃了。还闹过笑话,有个公社,饲养成功了,饲养人员不懂蚯蚓是卵生的,清除基料时,把蚯蚓拣出,把卵包扔了。县科委搜集了不少国外资料,他们并不盲目照搬。“纸上得来总觉浅”,一切通过自己的试验。为此科委自己办起了“蚯蚓实验室”。实验室的负责人钱锦康,也是个“蚯蚓迷”。这位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十八年。这次党叫他试养蚯蚓,他拿出全部精力与时间。他向老农请教,向渔民学习,钻研书本和资料,夜以继日,观察试验,短短二年,成了蚯蚓专家。
“大平二号”远渡重洋,经历了酷暑和严冬的考验,在上海安家落户了。事实证明,只要提供适当的生活环境,它可以一年四季繁衍生长。
天气转暖,地面湿润,从现在起的七、八个月,正是蚯蚓生长繁殖旺盛的时期。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在金山县举办人工养殖蚯蚓的技术训练班,把这项大有前途的事业,在郊区十个县首先推广开来。 本报记者 林钢


第2版()
专栏:

上海自然博物馆有关同志
提出人工养殖蚯蚓的建议
据新华社电 上海自然博物馆和江苏省海安县合作人工养殖蚯蚓获得成功的消息发表后,上海自然博物馆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信件,要求了解有关蚯蚓的知识和介绍养殖方法,准备大规模养殖蚯蚓。为此,从事人工养殖蚯蚓研究工作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女助理研究员陈赛英和女工作人员高洁,谈了她们对开展人工养殖蚯蚓的看法和建议。
陈赛英和高洁说,我国蚯蚓资源丰富,据目前所知约有二百多种,各地人工养殖蚯蚓的热情很高,发展蚯蚓养殖业前途广阔。但是,人工养殖蚯蚓在我国刚刚开始,不论是对用蚯蚓喂养畜、禽,还是对蚯蚓的选种、繁殖方法,都只做了很少的一点科学实验,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实践,因此现在还不到全面推广的阶段。目前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试养工作,掌握具体数据,搞出一套人工养殖的办法来。有的地方还派好多人来上海参观取经,没有必要。
陈赛英和高洁就如何搞好人工养殖蚯蚓,提出了四点建议:一、国家设立一个研究蚯蚓的机构,由有关部门选择几个点,抓养殖的科学实验,搞出一整套技术资料来。二、组织一支热心于蚯蚓培殖事业的队伍。三、提倡土洋并举,既要重视学习国外的好经验,又要立足于发展国内自己的优良品种。四、养殖蚯蚓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少花钱,多办事,要有经济核算制度。


第2版()
专栏:农村杂谈

“包”字可做好文章
昶畅
在农村采访,不时听到许多新鲜事:
“某某生产队的鱼塘,过去亩产不上百斤。去年出榜招贤,一个社员自告奋勇,包养一年,每亩平均产鱼六百多斤”;
“某某猪场多年来赔本,去年包给社员户养,槽头兴旺,养出的肥猪赚了钱”;
“某某拖拉机站,过去老亏损,去年搞单机核算,责任到人,你看,一年扭亏增盈”;……
还是那些鱼塘、那些拖拉机,还是那个猪场,为什么往年赔钱,现在赚钱?原因并不复杂,说穿了就是一个“包”字,这一“包”,改变了那里十多年来吃大锅饭、管理混乱的局面,激发了社员经营的兴趣,生产劳动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体增收,社员也得利。由此可见,“包”字大有文章,并不是那么可怕的。特别是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只要包得好,就能增强社员的责任心,起到发展生产的积极作用。
然而,在很长时间,农村干部谈“包”色变。就是现在,“包”字在一些地方还是忌讳的。有的不问青红皂白,见“包”就禁;有的明知其中的好处,由于心有余悸,见“包”就避。某县一个同志写了一篇稿件,里边有包产到组的字样,后来送领导审阅,责令把“包”字去掉,理由是:省里还没有开这个口。
为什么有的同志这样害怕“包”字,忌讳“包”字?据说,是因为“包”字跟资本主义连着,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得很厉害。其实,“包”是一种责任制,在核算单位统一管理下,责任落实到组、户、人,实行按劳分配,这同资本主义有什么相连呢?早在合作化时期,“三包一奖”是行之有效的责任制,在发展集体经济中起了很好的作用。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认真总结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正反经验,制订了两个农业文件,在提出的三种责任制中,其一就是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酬。即使包产到户,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社员愿意搞,也是现行政策所允许的。十多年来,农村不断大批“包”字,逼得人们只好吃大锅饭,混着过,生产长期上不去。相反,这两年,一些地方落实党的政策,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善经营管理,大胆搞了一些包工到组,有些副业和多种经营项目,包到户,包到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社员生活改善,国家减轻了负担,并没有出现什么“资本主义复辟”。
目前,农业生产正在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专业化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签订合同,搞责任制,很多东西离不开“包”字。面对现实,是搞那种言必称“方向”的说教好呢,还是亲自实践,实事求是地加以引导、加以提高好呢?一个县的负责同志说:“空话不能当饭吃,应该脚踏实地闯出一条路来。”这话说得好。衡量一种办法或措施是否正确,根本的标志在于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待“包”字的态度也应该这样。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出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包”字的文章做好、做活。


第2版()
专栏:

武青山发奋办猪场
一九七八年春天,武青山毛遂自荐,担任了饲养员,一年多工夫,一个乱糟糟的猪场完全改变了面貌。
陕西省渭南县周家公社周家大队周志生产队,讨论发展养殖业的群众会开得正起劲,社员武青山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打今个起我来给咱队办猪场,保证把猪喂好。一年交售不了十头肥猪不要一个工分,积不下三百大车肥料不要一个工分,中途自个儿提出不干也不要一个工分……”
听的人,多数叫好,一部分人替他担心:这个队集体养猪有好多年的历史了,钱没少花,料没少费,工没少投,饲养员换过十几个,可就是从未卖过一头象样的肥猪,小猪娃只是上个月才给社员分了五头。难道你武青山长着三头六臂?
前不久,也就是武青山自告奋勇办猪场的一年多以后,记者在渭南地区召开的畜牧工作会上见到了武青山。这时,他已经被公认为成绩优异的模范饲养员。武青山办猪场的头七个月,生猪存栏数由十八头增加到百头左右。两年未满,向国家交售毛重一百五十斤以上的肥猪五十二头,为社员提供仔猪近百头,积肥一千六百大车。
武青山在饲养工作中遇到困难不少,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办好猪场的决心。周志是个穷队,前些年生产上不去,每年人均口粮不过三百斤,劳动日值只有三角上下,集体家底很薄。武青山急得心如火燎。到一九七八年春天,各条战线都在拨乱反正,蒸蒸日上。这促使武青山下决心要办好队里的猪场。在养猪场上,他表现出高度的事业心。
队里没钱买猪,武青山自己借钱及时解决了困难。
过去,猪场用水,要往返一里多路,到远处去挑。武青山自己一镢一锨地打成了一眼土井。要多养猪没有圈,队里又抽不出劳力,他把邻近的几个饲养员和兽医站的同志请来帮忙,七天突击建圈二十个,使猪场内外焕然一新。
饲料短缺怎么办?起初,武青山同干部商量,从队里借来两千斤黄豆,自己熬夜做豆腐,用豆渣喂猪,拿豆腐换回的玉米等杂粮,补充集体粮食的差额,一气干了四五个月。前年秋天,他在生产队的七亩果园里套种上豌豆、大麦,冬季每天割青嫩饲草五百多斤,后来还收了一千四百斤杂粮。从去年五月起,他精心耕种队里拨给猪场的十余亩土地,做到了饲料自给。
随着养猪数量的迅速增长,武青山的爱人王莲芳也当上饲养员。夫妻俩干脆锁起家中房门,连三个孩子一块搬进猪场的两间土屋住下,更加兢兢业业为集体养猪了。 本报记者 杨润本


第2版()
专栏:

沙漠前沿林茂羊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各族人民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前沿的流沙地带,林牧齐发展。
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摄


第2版()
专栏:

女社员下地不带针线笸箩了
在山东省泰安县徂徕公社,记者同公社妇联主任苏友庆、副主任郭爱萍谈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妇女的变化,她们高兴地说:自从去年实行了“五定一奖”,真正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女社员下地不再带针线笸箩了。
徂徕公社有一万多名妇女劳力,约占全社农业劳动力的百分之五十五。前些年,干活大呼隆,虽说每天实际只干五、六个钟头,也得“早起四点半,地头两顿饭”。妇女孩子多,家务重,养鸡、养猪、养羊,不管冬夏,棉的单的,样样都得妇女操办。一天到晚干不了几小时活,也得泡在地里,实在赔不起那工夫。所以,她们下地时捎着针线,抽空纳个鞋底,做个鞋帮,有的在地头一天能缝起一件小棉袄。
去年春天,徂徕公社改变了平均主义的计酬办法,实行了“五定一奖”的生产责任制,男社员不大抽地头烟,女社员也不在地里做针线活了。一些家务繁重的女社员在完成当天的劳动定额之后,还可以提前回家料理家务。樱桃园大队一位青年妇女在搞农田基本建设时,一天挣一个半工,一冬还抽空砍了一千多斤山柴,割了一千多斤山草,扫了一千多斤树叶,生产、家务两不误。
苏友庆说,过去老吵着劳力不够用,整天催着社员加班加点。自从有了责任制,工效高了,各生产队都实行了放假制度,“三夏”、“三秋”到来之前,放几天假,让女社员缝衣裳、拆洗被子、摊煎饼,加工饲料。地里活忙了,她们就集中精力干农活。一九七九年全公社妇女劳力出勤率比一九七八年提高了百分之十左右。 新华社记者
 南振中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社员存款达三亿多元
到一月底为止,黑龙江农村社员储蓄存款已达到三亿四千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七十二点九六,平均每个社员存款十九元三角一,有十个县存款突破一千万元。
黑龙江省去年农业丰收,集体收入增加;社员家庭副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社员现金收入大大超过了往年。巴彦县去年八月底存款不到五百万元,到年底秋收分配后就猛增到一千一百多万元。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第2版()
专栏:

广东肇庆市睦岗公社红旗大队统一规划社员建筑新住宅。社员王秀清一家盖起了四间楼房,平均每人住房四十六平方米。这是王秀清家的客厅。
新华社记者 燕明摄


第2版()
专栏:

过去一年多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里报道的,只是几个片段。
党的三中全会制订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象春风雨露滋润着广大农民的心田,激发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使生产迅速得到发展,社员的生活也获得改善。今后只要我们把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稳定下来,坚持下去,必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编者
钱塘江畔新房多
农民收入增加,新房盖得多,这是浙江各地农村落实党的各项经济政策后的“双喜临门”。记者最近乘汽车到钱塘江畔的杭州地区萧山县采访,一路上,不时有一幢幢、一排排新房从眼前掠过,全是砖墙瓦盖,墙壁有刷白的,也有刷黑的。不少房子的山墙上和窗櫺边,还画着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图案。汽车在一座小村停下,村边一幢刚完工的楼房,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这幢檐角挑起的两层小楼,上有阳台,下有廊沿,旁边还盖了一间厨房;房顶平坦,是个大晒台。有眼力的人估算了一下,这座楼的居住总面积不下二百平方米。
萧山全县二十万农户,有近两万户在今年春节前盖好了新房,眼下正在盖新房的还有上万户。在党山公社群力大队第十生产队,只见一条小河边,齐崭崭的新瓦房一字排开。这个生产队共四十五户,去年社员平均每人收入一百六十元,在全公社属中等水平。三四年前这里绝大多数社员还住着草房,眼下的草房只剩下五、六户了。我们走近社员倪照根新盖的瓦房,倪照根的妻子告诉我们,她家共七口人,去年收入一共是两千多元。为大儿子办了喜事以后,他们又分两次把原来住的草房翻盖成砖墙盖瓦的新房。
新华社记者
黄匡文


第2版()
专栏:

山沟沟里有了电视机
贵州省高寒山区的一些农民可以看到电视节目了。
新近,遵义县三岔公社红光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穆良政买了一台十四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每天晚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看电视节目。他们有的顾不得吃晚饭,就赶到电视室等候开映。节目看完了,人们余兴未尽,还坐在一起议论一番才肯离去。大家都说:“山沟沟里有了电视机,今后就能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也看上电影了。”
三岔公社位于黔北高原娄山关南麓,是个海拔九百米的山区。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社员收入不断增长。去年全公社平均每人收入达到了一百二十元,口粮标准达到六百八十五斤。有些社员全家年收入超千元,口粮超万斤。社员们富裕起来了,不但盖新房,添新衣,对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一年来,这个公社电视机逐渐增多,有生产队添置的,也有社员个人购买的。前些日子又有好几个生产队的干部到公社登记,要求为社员多买电视机。
新华社记者 赵辅元 杨锡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