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为四化贡献聪明和才智的人

“老八路”新传
——记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郭书文
我以激动的心情,观看了我国第一台五百万次大型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领导研制这台现代化大型计算设备的,是一位当年的“老八路”!
他叫郭书文,一九六○年,被委派担任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抗战开始那年,他才十六岁,刚考上初中就卷进了抗日怒涛。建国以来,他一直担任中层行政领导工作,从来没有摸过电子计算机。他是怎样掌握电子计算机这门尖端科学知识的?他能领导好这门科学的研究工作吗?我打量着这位两鬓斑白的老干部,极力想解开心中的疑团。

“孩子是看图识字,我是见物识字。”郭书文向我谈起当初向陌生的计算机科学进军的情景。那时,他常常摸着正在研制的计算机,象小学生那样,虚心地向科研人员请教。什么叫门电路?什么叫触发器?磁芯和磁鼓的区别在哪里?这些闻所未闻的枯燥事物,有如摆在一个饥饿孩子面前的香喷喷的点心,对他呈现出无限的诱惑力。在多少个静悄悄的深夜,他系统地钻研作为带领科研队伍的领导干部所必要的书本知识。例如:电子计算机的运算是二进制,不同于通常的十进制。为什么要用二进制?2=10,4=100,又是怎么回事?为了弄懂这些问题,郭书文花了整整几个月时间,学习“布尔代数”。他还先后读完了《电子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工程》以及与研制计算机有关的《脉冲技术》、《信息论》、《运筹学》等许多专著。
一本又一本字迹工整的笔记,几乎使我看呆了,这是郭书文探求科学技术知识的见证。笔记本上,有与计算机有关的名词简介;有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世以来,这门科学发展的概况;有国外关于最新型计算机的设计构想;有世界各国科学家关于未来电子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预测与展望,等等。郭书文说:“这些资料很有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研制电子计算机的规律,确定研究方向,看准了再上。”

一九六○年这个研究所研制的是最原始的每秒三十次的电子管计算机。一年以后,郭书文对电子计算机这个新事物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粗浅的轮廓。他们决定飞越几个数量级,研制五万次电子管计算机。设计和加工进展都很快。但是,他看到:研制中有许多虚焊;有的元器件未经过老化试验;不少技术关未解决……初步掌握的技术知识使他懂得,这样干下去,可能要以惊人的浪费和失败告终!他同科研人员磋商,发动全所人员花了两年多时间反复进行了检查、返工和测试,一台稳定的大型电子管计算机终于诞生,在当时创造了国内新水平。
一九六四年,国际上晶体管计算机已经问世好几年了,集成电路计算机也已初露头角。所里决定立即上马搞晶体管的。有些科研人员主张搞十万、二十万次的。这时候,郭书文凭借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开始显示出一个既稳重又有远见的科研组织者的才能。他说:“晶体管比电子管体积小,我赞成搞,可是我们还没有经验,不应马上追求速度。应搞得稳定可靠,使用方便,造价低廉。”他的意见被大家接受了。第一次搞出的一台每秒二万次的晶体管计算机,性能良好。
一九六五年,华东计算所面临着一个新问题:是继续搞速度高些的晶体管计算机呢,还是迎头赶上国外最新技术,搞集成电路的?这个问题如何决策,关系到延缓还是加速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当时,国内还没有一家工厂能生产集成电路,科研人员得花很大精力去研究,万一失败,将会使成千万元付诸东流。只有四十四岁的郭书文,审慎地估量了所里和国内的技术潜力,深入听取科研人员对不同方案进行的反复讨论。最后,他如同战场上一位刚毅无比的将军,在党委会上当机立断:“集成电路要上,搞一百万次的!”
组织这么重大的战役,需要部署好兵力,选派得力的技术指挥人员。郭书文对所里科研人员各自的专长,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十分了解,知道把谁放在什么位置上会发出最大的光和热。他出人意料地选拔只有三十四岁的助理研究员陈仁甫,担任了一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总体设计负责人。他说:陈仁甫有真才实学,学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善于吸收先进技术。
由陈仁甫带头,全所科研人员以锐不可当的勇气,开始攀登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科学的高峰。
可是,这朵含苞待放的鲜花,很快就遭到林彪、“四人帮”掀起的腥风血雨的摧残。郭书文和许多高级科研人员靠边或半靠边了。正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希望,几乎从祖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这台一百万次计算机,经过漫长的八年折腾,直至一九七三年才攻下。

一九六九年,周总理给上海科研人员下达了研制五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指示。
可是,当时风雨如磐,华东计算技术所的科研工作横遭摧残,科研人员也遭到严重迫害。郭书文想,要实现周总理的心愿,先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珠一样,保存所里的科研力量。这时,“四人帮”一伙大骂这个所的知识分子是大草包,指责一台计算机发生故障是“没有设计好”。眼看一批科研人员要惨遭毒手了。郭书文心急如焚。面对“四人帮”的诬陷,他挺身而出:“这台机器试验中发生的故障,不是设计上的问题,主要是元器件出的毛病。”因为他懂行,没有人敢出来辩驳。
郭书文这时还没有明确职务,没有实权,但他始终关心着科技人员。谁的处境最艰难,思想最苦闷,他就给谁及时做工作,鼓励科技人员提高生活、战斗下去的勇气。他不顾“四人帮”的压力,同科研人员一起,投入了研制五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战斗。
“如可能,争取更快一些。”周总理对研制五百万次计算机的指示,一直在郭书文的脑海里萦回。可是,“四人帮”的死党马天水公然对抗周总理的指示,诬蔑周总理提出的要求是“好高骛远”,蛮横地以“战线不宜过长”为借口,下令撤销研制指挥部。郭书文、陈仁甫和科研人员为落实周总理的指示,冒着风险,坚持研制。万恶的“四人帮”又使出了毒辣的一招,挪用了这个项目的研究费用,堵塞了元器件的供应来源。郭书文和同志们满腔义愤地说:这分明是在割我们的肉、卡我们的脖子啊!
一九七六年,“四人帮”覆灭,郭书文重新跃上战马。他领导建立了以陈仁甫为首的技术领导小组,启用科研骨干,亲自听汇报,每天到机房察看和帮助解决研制中的有关问题,并把原来每天两班十六小时改为三班二十四小时,昼夜不停地加快步伐。经过两年多英勇奋战,我国第一台五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终于闯过历史暴风雨的严峻考验问世了。经过去年春天的国家鉴定,运行到现在已近一年,情况一直良好。
二十年来,郭书文专心致志,努力掌握了领导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本领。在他的组织指挥下,这个研究所先后研制了十八种四十二台各种类型电子计算机。这些成果,在完成原子弹、人造卫星、制导系统、天线设计、舰艇设计、海洋地质、地震预报等各方面的计算任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郭书文今年五十九岁。他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待新长征的赤胆忠心,顽强的意志、毅力和奋不顾身的创造精神。人们热切地期望着在新长征的路上,能有更多的同志象郭书文那样!
本报记者 郑伯亚


第3版()
专栏:

红一定要专
本报评论员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郭书文同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由一名“老八路”变成懂得计算机科学的内行。这一事例告诉我们,红,一定要专。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做到又红又专。
红与专的问题,是个曾经被林彪、“四人帮”搅得混乱不堪的“老大难”问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专与白总被缠在一起。“白专道路”的帽子,压得人们不敢学习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粉碎“四人帮”的初期,我们针对林彪、“四人帮”的这种罪行,批判他们的极左路线,明确提出过,“白”,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只有政治上反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才能说是“白”。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努力钻研业务,绝不能同“白”扯在一起。经过我们进行拨乱反正的大量工作,现在很少有人随意扣“白专道路”的帽子了。许多人正在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他们懂得,专,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因此,他们在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争取做到又红又专。
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长期破坏,有些同志在红与专的关系上,至今还有某些糊涂观念。例如,建国三十年了,还有一些同志以“大老粗”自居,以“大老粗”为荣。也有些同志常常这样说:我们是搞政治领导,懂不懂专业都可以。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进一步搞清红一定要专的道理。
毫无疑问,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是红的。这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但是,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能领导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事业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不专,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在本职工作上长期当外行,甚至瞎指挥,损害人民的利益,耽误生产建设的发展,尽管你自以为很热心社会主义事业,能说你是红的吗?
郭书文同志的事迹,具体地说明了红一定要专的道理。他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掌握了研制电子计算机的必要的科学知识,才能够积极而稳妥地下决心,不失时机地指挥人员,从研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过渡到研制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也正因为他懂专业,才能够熟悉各个科技人员的专长,大胆地选拔年轻的助理研究员陈仁甫负责一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总体设计。也正因为他懂行,才能够顶住不学无术的“四人帮”党羽的破坏,坚持为发展我国的电子计算机事业贡献力量。如果他以“大老粗”自居,如果他以“懂不懂专业都可以”为由,不认真钻研专业知识,能坚持正确的政治领导吗?显然不能。
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干部都要懂得打仗,不懂就不行。那时候,红与专的统一,就是懂得打仗,能打胜仗。现在,搞经济建设,情形复杂得多了。不管你干哪一行,都应懂得本行的专业,搞好本行。比如,你是学校党委的领导同志,可以不教物理、数学、化学,但你要懂得教育,懂得如何管理学校。工业、农业、财贸、军事部门的领导也是如此。列宁在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曾经指出:“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列宁全集》第30卷第394页)我们刚进城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也讲过,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现在,当我们向四化进军的时候,这个问题更迫切更严重了。我们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现在还不多。这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是一个尖锐的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学习。拜内行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70页)不论干哪一行,不管年龄大小、资历深浅,都必须力求学会领导和管理本行。谁也不能安于落后,落后就会被群众抛弃。领导干部一定要认清这个新形势,努力完成学习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光荣的历史任务。不懂的要学,懂了点的要继续学,一定要下苦功夫,钻进去,成为内行。有些地方已把是否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专业的要求组织领导班子,逐步做到各级业务机构,以至各级党委,都要有熟悉专业知识的人担任领导工作。今后选择干部,要很重视专业知识。
我们相信,只要真正搞清楚红一定要专的道理,广大干部是会通过各种途径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既然已经有许多象郭书文同志那样的领导干部由外行变成了内行,那么,更多的同志也可以由外行变内行。领导干部带头钻业务,在社会上造成尊重有知识和技术专长的人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能够逐步地建立起一支宏大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也就是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为四化建设服务。


第3版()
专栏:

一片赤子心
——记旅美华侨、电气工程专家赵鉴芳教授
去年九月,经外国专家局推荐和一机部安排,旅美华侨、美国华盛顿市哥伦比亚特区大学电机及电子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赵鉴芳应聘来合肥工业大学任教一年。今年三月十五日,经一机部批准,合肥工业大学正式聘请赵鉴芳为该校名誉教授、校学术委员会顾问。
赵鉴芳教授祖籍山东,一九五五年台湾工学院毕业,是美国微型计算机理论及应用的专家。为了推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利用七年一度的年休假期,远涉重洋,自费回国讲学。正式回国任教前,他曾先期回国调查研究,然后回美作了二个半月的讲学准备工作。他深知国内百废待兴,教学和科研困难很多,因此,回国时,他带来了近一千公斤的图书资料,先后向学校赠送了TRS—80微型计算机、微处理机教练装置以及大批电子元件。他还四处奔波,以七折的优惠价格替学校从国外进口了CS3/7微型计算机系统和先进电子元件,为国内开展微型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赵鉴芳教授回国七个月,每周工作都在六十个小时以上,连星期天、寒假都不休息。在生活上不要特殊照顾。为了专心工作,他把他夫人在美国的工作辞掉了,跟他一起自费到中国工作。
七个月来,在他的具体指导与筹划下,合肥工业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微型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开办了大型的“数字逻辑”训练班和“微型机及其应用”训练班。在他的主持下,合肥工业大学建立了“数字逻辑”和“微型机应用”两个实验室,并着手进行“微型机开发系统”、“XY绘图仪微型机控制”等项目的研究。此外,赵鉴芳教授还具体帮助安徽安庆东风袜厂建立提花机微型机自动控制装置。
赵鉴芳教授为祖国“四化”辛勤工作的赤诚之心,受到一机部、安徽省政府和学校方面的颂扬。
本报记者 徐光春(附图片)
图为赵鉴芳教授


第3版()
专栏:科教卫简讯

科教卫简讯
武汉高等院校开放实验室
武汉地区十一所高等院校对外收费开放一批实验室和大型精密仪器。主管单位认为,这些实验室和大型精密仪器的对外开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是解决当前各单位实验手段不足的有效办法。
上海科教制片厂开办新业务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开办了一项新业务——承接各专业单位定制科教影片的拍摄工作。目前,这个厂已经为国家标准总局摄制了《形位公差》,为教育部拍摄了推广教学经验的《拼音字母》,为交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拍摄了《阿波丸打捞》等影片,都受到定制单位的欢迎。
沁水县广开勤工俭学门路
山西省沁水县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山区野生资源丰富、有大片荒山牧坡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采集、编织、养殖、种植业,广开勤工俭学门路。全县九百多所中小学校每年勤工俭学的净收入达三十万元左右,相当于国家一年拨给这个县教育经费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现在,已有百分之四十的学校免去了学生的学杂费、书费和文具费。不少学校还解决了办公费、烤火费、照明费和一般教学设备的购置费。
婺源将展出明清书画家真迹
明代书法家祝枝山的草书手卷《写怀诗》,清初画家胡湄的花鸟画《芙蓉秋鹭》、郑板桥的书法《骨董》等珍品,正在整修、装裱,书画爱好者可以在江西省婺源县博物馆里观赏这些名人的真迹。在婺源县博物馆,还能看到清代著名的扬州画派黄慎、明代书画家文征明、唐寅的作品以及朱熹、康有为、李鸿章的书法真迹。
新疆石窟寺壁画在京展出
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一百四十七幅新疆古代石窟寺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有大小佛像、飞天仙女、佛经故事、男女供养人,还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山林风景、屋宇楼阁等。有的壁画上还有汉文和维吾尔文的“榜题”,表明汉族和兄弟民族团结的悠久历史。专家们说,这些壁画是研究新疆各兄弟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长春制成分娩电疗镇痛仪
一种能够消除产痛的新仪器——分娩电疗镇痛仪最近在长春诞生。这种仪器不仅对产妇有百分之百的镇痛效果,而且可以大大缩短产程。此外,它对调节子宫肌肉活动功能,减少和预防产后弛缓性出血,也有明显效果。这种仪器是长春市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李万镒和电工葛光前共同研制成功的。
能防治感冒和气管炎的牙膏
一种能防治感冒和气管炎的“雪莲”牌药物牙膏,由西宁市日用化工厂技术员吴维仁研制成功,已开始在市场销售。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用这种牙膏对三千六百多名感冒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四点三。(均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海南岛的珍贵动物亟需保护
最近,从海南岛考察回来的科学工作者向记者反映:海南岛的珍贵动物正在遭到严重摧残,如果不立刻采取措施,长臂猿、猕猴等珍贵动物将有灭种的危险。
长臂猿是四大类人猿之一,属于我国第一类保护动物,只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有为数不多的群体。它们是动物学、医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原来,长臂猿在海南岛分布较广,后来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数量不断减少。目前,残存的一些长臂猿仅活动在五指山、黎母岭、尖峰岭和坝王岭一带。由于长臂猿一胎只生一只,发展比较缓慢。而现在残存的长臂猿的小群体,每群的家族大都不完整,活动地带又互相隔离,再加上猎人捕杀,群体数量很难增加。
另一种珍贵动物猕猴的生存,也面临着一场考验。猕猴是我国第二类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也是科学研究的高级实验动物。在适合猕猴生长的陵水县南湾半岛,一九五八年由于把大部分山林砍伐了,以及猎人的滥捕,侥幸存下来的猕猴数量很少。后来,虽然在科学工作者建议下成立了自然保护区,但不久有的单位又在保护区开公路,建房子,使猴子不得安生。
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的海南坡鹿,原来在海南岛一些干旱的草坡随处可见,现在也剩下不多了。海南坡鹿是泽鹿的一个亚种,不仅在我国,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一九七六年广东省在这里建立了两个珍贵动物保护区后,也经常发生滥捕坡鹿的事情。
据了解,珍贵动物受到严重摧残的原因,一是有关部门和单位不重视珍贵动物的保护工作,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正式的管理条例和制定狩猎法令,也没有对当地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二是经济开发没有严格按科学办事,随着森林的过度砍伐,使珍贵的动物失去了繁衍栖息的环境;三是只有禁止狩猎的一般号召,而无具体的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科学工作者建议:
(一)国家建立专门的管理珍贵动物的机构,采取切实措施,颁布有关法令,违者必究。
(二)对珍贵动物加强科学研究,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开设研究专业,培养有关专业人才,使珍贵动物的保护工作走上正轨。
(三)合理开发森林资源,使自然生态保持平衡,给珍贵动物以繁衍栖息的地盘。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要切实搞好。
(四)报纸、电台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拍摄科教影片;在中、小学课本中应增添保护珍贵动物知识的内容。
本报记者 陈炳光


第3版()
专栏:

广东建立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本报讯 广东省最近在海南岛建立了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坝王岭长臂猿自然保护区。至此,广东省已建立十个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主要是红树林。红树又称胎生树,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滨海沙滩上一种特有的植物群落。它的支柱根十分发达,能形成一座座立体的栅栏,具有挡风御浪、固堤护岸的作用,因而被人称作“海岸卫士”。它的种子成熟后,先在树上萌发,然后才离开母树,飞落地上,长成幼树。由于红树有这些特点,所以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
坝王岭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主要是长臂猿。长臂猿过着群居生活,每胎生一只,繁殖比较慢。划定坝王岭为自然保护区,为长臂猿的生息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