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博大精深 艺业常青
——纪念俞振飞同志演剧生活六十年
张君秋
听到要为俞振飞同志举行舞台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的消息,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戏曲界经历了“四人帮”制造的十年浩劫,那时,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惨遭迫害,含冤而逝,有谁还会设想为哪一个艺术家举办纪念活动呢!如今,我不仅为年近八旬的俞振飞同志额手称庆,也为戏曲艺术的复生而感到欢欣鼓舞。早在青年学艺时代,我就在王瑶卿前辈家中认识俞振飞同志了。那时,我已得知俞先生原是一个大学的讲师,因为热爱京戏,放弃了讲师的职务,投师程继先先生“下海”学艺,开始了同程砚秋先生的合作演出。这样身世的演员,在戏曲艺人受人歧视的旧社会里是不多见的,因而,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很为我所注目。
一九四七年开始,我同马连良同志一起和俞振飞同志在香港合作演出,并且还一起拍摄过戏曲影片《玉堂春》。记得这部影片是由著名的艺术大师欧阳予倩导演的。我们还在一起反串演出过《法门寺》。演这个戏是为了给当时一名逝世的电影演员的家属募捐,马先生演刘瑾,我演赵廉,俞先生则演旦角宋巧姣。我们之间的合作很融洽,在合作中,俞先生在昆曲的演唱方法上还给了我不少的教益。这些情景,至今回想起来,犹感亲切难忘。
从我同俞振飞同志合作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博学。一个演员如能在掌握丰富的表演艺术手段的同时,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渊博的学识,他的演出便会如虎添翼。振飞同志就是戏曲界中这样的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俞振飞同志不仅在艺术表演上博大精深,而且在艺术理论上也有高深的造诣。早在一九五三年,他就整理刊行了《粟庐曲谱》,并亲笔著述了《习曲要解》。这些著作都是戏曲艺术的宝贵理论财富。在戏曲演员中,能够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作出理论上的著述的演员是不多见的。
最后,我想谈一点俞先生在艺术上的献身精神。俞先生在投师程继先时,程老先生曾对他说过:“我听说你在大学当讲师,不用说,你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既然有文化基础,那么什么事都干得了,为什么一定要唱戏呢?”又说:“我们这一行吃得好是‘戏饭’,吃不好是‘气饭’,象我家是四代吃戏饭的,到今天,我还想改行呢!”尽管老师如此告诫他“戏饭难吃”,然而他心如铁坚,立志不移。以后他在演剧生涯中虽然受到了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遇难而进,勇往直前。解放初期,他、马连良同志和我都被困在香港,在党的帮助下,我们先后回来了,他担任了上海戏曲学校的校长,以后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把自己的一生完全投入到党的戏曲艺术事业中来了。然而,到了“四人帮”横行时,他受到了残酷迫害,被弄得家破人亡,但是,他竟然坚强地活了下来。如今,俞先生虽已七八高龄,但他的艺术活力仍然旺盛。他不仅不顾年事高迈,重登舞台,为青年演员亲做示范演出,而且在过去的资料已经荡然无存的条件下,重整旗鼓,加紧整理自己的艺术经验。可以说,俞先生为戏曲艺术事业献身的精神是始终如一的。这种精神不仅是我们戏曲工作者的榜样,而且也是值得所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学习的。 (原载上海《解放日报》)


第8版()
专栏:

自勉
俞振飞
一身喜在百花中,
八十衰年头未童。
劫后犹能承雨露,
人前偶或抚丝桐。
光风霁月湖山曙,
美景良辰海宇同。
老兴婆娑心激荡,
长征愿唱大江东。
余自习曲登场,忽忽已六十年于兹。承党和人民深切关怀,在沪举行纪念活动,俯仰平生,汗颜何似,赋此一律,借表感愧之心,并以自勉云尔。
一九八○年四月


第8版()
专栏:

受到读者欢迎的《小说月报》
申文钟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创办的《小说月报》,以其新颖多姿的特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小说月报》从全国各地文艺刊物上选登的许多优秀短篇小说,读起来确实脍炙人口,沁人心肺。它带着大江南北的泥土气息,伴随着边陲草原的百花飘香扑面而来,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就《小说月报》一至四期选登的作品来看,尽管有不完善之处,但基本上汇集了各地文艺刊物上比较优秀的、别具一格的新作。《小镇上的将军》、《李顺大造屋》、《雕花烟斗》、《盼》、《西线轶事》、《悠悠寸草心》、《老二黑离婚》、《人到中年》等较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都及时选入。这些作品中,有对新时代的热忱讴歌,也有对林彪、“四人帮”的无情揭露;有切中时弊的辛辣的讽刺,也有针对消极因素进行的鞭挞。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城乡的新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而且,主题的深化,题材的开掘,故事的结构,人物的塑造,都有新的进展。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小说月报》选登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出,粉碎“四人帮”以来,我国的短篇小说创作,从思想到艺术都在不断创新和提高。正因如此,所以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引起了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的较好反响。有的侨胞和友好人士还热情地写来贺信,并要求订阅《小说月报》。法国海淀杂志社还专函要求和《小说月报》在北京或者巴黎联合举办书刊展览。这都说明《小说月报》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
为了促进短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据了解,《小说月报》编辑部将一年举办一次或两次优秀短篇小说评奖活动。
《小说月报》刊登的一些作品,都是从全国各地的文艺刊物中选择出来的。如果选得好,它是能够代表我国一个时期短篇小说创作水平的。因此,我们相信,通过编辑的努力和全国各地文艺报刊的支持,《小说月报》是会越办越好的。特别是从第三期起约了老作家茅盾、叶圣陶、巴金为《小说月报》的名誉顾问,冯牧、刘白羽、陈荒煤等评论家和作家为顾问后,在他们的关怀和培育下,《小说月报》这朵文艺百花园里的新花,一定会开放得象春天一样美,山花一样艳!


第8版()
专栏:

《红旗飘飘》二十集出版
《红旗飘飘》第二十集——回忆少奇同志专辑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本书通过大量真实的材料,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少奇同志近五十年革命生涯中的一些动人事迹。书内还附有少奇同志活动照片多幅。这是一本学习少奇同志高贵品质的优秀读物。
(王久安)


第8版()
专栏:

职工曲艺调演将在京举行
由全国总工会和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和铁路系统职工曲艺调演将于最近在京开幕。参加调演的十台节目,有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有反映四化建设生活的,有写自卫还击战的,还有反映婚姻恋爱、计划生育等方面矛盾斗争的。这些节目,还要到厂矿工地给工人演出。 (武)


第8版()
专栏:

北京人艺重演《骆驼祥子》
自三月份以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又重演话剧《骆驼祥子》。它通过人力车夫祥子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生动而深刻地暴露了旧中国的黑暗生活。 (文)


第8版()
专栏:舞台与银幕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音乐舞蹈
中国歌剧舞剧院在最近举行的歌舞晚会上,演出了新编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和《霓裳羽衣舞》等。这些节目分别由赵青、陈爱莲、孙玳璋等同志演出,较好地塑造了所扮演的角色,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杨)


第8版()
专栏:

春天来了!
白桦
春天来了,开花,也长草;刮风,也下雨。“万紫千红总是春”,花、草、风、雨本来都是春天的一部分。我国粉碎“四人帮”以来,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振聋发聩,排浊扬清,对于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起到了擂鼓吹角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为数很少的、有缺点的作品。在党和政府向优秀创作发奖的同时,广大读者、观众和文艺界自身对那些不够成熟的作品进行探讨,党的有些领导同志也参加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不同意见,这些本来都是“百家争鸣”的正常现象,无足为怪。严冬过去,春意姗姗;许多人对春暖花开的气候反而不适应,二、八月乱穿衣,心有余寒,志忑不安,疑风疑雨,自相惊扰,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那些造谣言、放浊气的现象却不能不加以注意。不时听到一些传言,说什么“某人被点名了!”“某人如何如何了”。在林彪、“四人帮”当道的时候,点名接着就是抄家封门,隔离审查,我深有体验,人们至今也都会记忆犹新。又如说什么“某人被逮捕了!”似乎中国又回到前些年那种没有法制的恐怖时代。同志们呀!几句流言蜚语,其用心却非同小可。它可能使文艺百花园中的辛勤劳动者心灰意懒,进而动摇人们对党在粉碎“四人帮”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任。可惜他们把季节搞颠倒了!我坚信,在真正的春天开放的花朵,绝不会在虚幻的寒风中凋落!
只有严肃、清醒的军旅才能守住阵地,才能使敌人无懈可击!我们应当自重!


第8版()
专栏:剧评

可贵的献身精神
——话剧《原子与爱情》观后
赵成
我流着眼泪看完总政话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四幕话剧《原子与爱情》。这是一个题材新颖、思想深刻、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好戏。
每当我国成功地进行一次核试验,人们都由衷地为祖国国防力量的日益壮大而自豪。然而,原子弹是怎样造出来的,那些在微观世界的探索中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这对广大观众一直是个谜。总政话剧团把这一崭新的生活领域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很可贵的。
这一题材尽管涉及许多技术性问题,但话剧并未受其束缚,而是充分发挥艺术反映生活的特长,通过对一群科学工作者灵魂的展示,表现了他们为现代化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不仅是国防战线科学工作者为国为民忘我劳动、刻苦攀登的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我国各条战线人们精神面貌的概括。我们的文艺作品就应当这样理直气壮地拨动创业者心上的弦,弹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为四化鼓气,给英雄助威。
为现代化献身,这一主题是融化在一群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之中。我们从老科学家肖博琛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给青年垫背当人梯的高尚行为中受到教育,也从肖老在被害致死的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核长城,把未竟事业托付青年的衷肠热语中受到感染,尤其从肖老最信赖的学生、青年科学家何梓源的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行动中受到鼓舞和激励。
主人公何梓源是一个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艺术形象。他最突出的品质是忘我。为了炸响第一颗原子弹,他废寝忘食地工作,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以丧失终身健康的巨大代价为事业的成功和战友们的安全铺路排险。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当他被栽赃陷害,打成“特务”、“现行反革命”而关进牛棚时,还在深夜偷偷地用一双戴铐的手,在昏暗的油灯下寻找着一个个关键数据……。他把个人的知识、才华、青春、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现代化事业,铸进祖国的核长城,这是何等可贵的献身精神!
何梓源的献身精神还表现在他对事业和爱情的关系的处理上。爱情,是每个正常的人都无法回避的东西。但是如何对待它,却因人而异,大不相同。剧中史墨对爱情的回答是,不择手段地占有它,为达此目的,他可以危害事业,出卖灵魂。肖羽屏的回答是,一切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它,爱情至上。何梓源的回答则是,“相爱一生一世,永不变心”,但爱情的位置却不是至高无上的,在他的心灵深处,还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自己情愿为之奋斗终身、献出一切的现代化事业;爱情与事业是可以一致的,爱情熔铸在事业中,一旦二者发生了矛盾,就无条件地服从事业的需要。正是这种伟大的事业心和高尚的爱情观,铸成何梓源这个新人形象的典型性格。
这个戏在创作上是严肃的。艺术家以对生活的高度责任感把创作动机和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比较好地统一起来。它不论是歌颂光明还是暴露黑暗,都着眼于给人们以信心和勇气,鼓舞人们为美好的东西去追求、探索和斗争。它并不回避生活中的黑暗与丑恶,如十年浩劫中的混乱、破坏、颠倒,但目的不是展览黑暗,而是为了衬托光明,再现追求光明的斗争。当我们看到何梓源戴铐攻关时,感到的不是悲观、气馁、消极、绝望,而是为英雄的献身精神和斗争意志所鼓舞、激励、鞭策,不是被黑暗所窒息、征服、毁掉,而是激起战胜黑暗的义愤和力量。这就是该戏在社会效果上与某些低调作品所不同的地方。
这个戏的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爱情描写不够精练。由于对肖羽屏品质中优秀的东西揭示不够,使何梓源始终不渝的爱情缺乏坚实的基础;个别细节不够真实,婚礼找人一场有故意作戏之感。除此,“婚变”的情节也缺乏根据,肖对何的事业心可以不理解,但对于何的爱情是不应该怀疑的。(附图片)
《原子与爱情》剧照:何梓源和叶洁珊喜看我国首次试验的测试结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