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忆陈正人同志二三事
杨立功 项 南
我们认识陈正人同志很晚,在农业机械工业部成立后才同他初次见面。从那以后直至他逝世为止,不论是在北京工作、住“牛棚”,还是到黑龙江、河南上“干校”,我们都在一起,没有离开过。
陈正人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老同志,青年时代就参加了井冈山斗争。一九二八年以来,一直担任党的重要领导工作。在我们同他相处的年代里,有些事虽然并不算大,但给我们的印象却是很深的。
政治究竟落实到哪里?
一九六六年初春,祖国上空升起了乌云。为林彪上台制造舆论的人十分卖力,他们把“突出政治究竟要落实到哪里”作为开场锣鼓,群蛙鼓噪,喧嚣一时,一论再论,竟达“七论”之多。
正如现在搞四化是最大的政治一样,稍微有点马列主义常识的人都懂得,政治是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可是林彪和他的吹鼓手们却武断地说:“政治必须落实到人的思想革命化”。这等于说,政治要落实在政治上,真是荒唐已极。这当然不止是什么逻辑混乱,故弄玄虚,而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那惨淡的日子里,一股事事要“表态”、要“紧跟”、说话要对“口径”之风已经刮得相当厉害了。对这么一个“头等重要的政治问题”,自然不能漏掉陈正人的态度。
在一次党委会上,当一个人问他“政治究竟落实到哪里”时,我发觉他几乎不假思索地作了回答:
“当然是落实到业务上。”
这时,有人提醒他,报刊正在批判这种“修正主义观点”,他的话对不上“口径”,违反了林彪的“指示”。“嗯?……”他沉思片刻后,断然说:“我的话没有错。不落实到业务上,落实到哪里去?不信,过几年再看吧!”他对真理就象对未来一样充满着信心。
但是,从那以后不久,这位不会“紧跟”、不事阿谀奉承的老战士,便失去了工作和人身自由,并且被鞭挞得遍体鳞伤。当然,他的这种遭遇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件事情的“失误”。
更加不幸的,是没有等到“四人帮”覆灭,没有等到拨乱反正,他就饮恨去世了。
自己动手好处说不完
人们都喜欢称陈正人同志为“秀才”。其实,这位“秀才”,这位井冈山的“知识分子”代表,只在初级师范念过两年书。
但是,他有个特点,写文章,写报告,起草文件,总是亲自动手,不愿假手他人,而且非常认真,连标点符号也极少差错。他对有的人写东西不讲文法,不注意修辞,不假思索就一挥而就,是很恼火的。
他还有个习惯,写东西总是一改再改,稿子改得很乱。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劝过他,象誊清稿件这类事,不妨请人帮个忙。他没有同意。他说,自己多改一次,多誊一次,立论会更严谨,语言会更精练,“自己动手好处说不完”。
他亲自执笔起草的一些文件,不少是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的。他为了写好一份报告,常常几个夜晚通宵不眠。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养成的那种亲自动手的习惯,以及他那刻苦认真、一丝不苟和不知疲倦的精神,是十分感人的。
不搞特殊化
一九六四年秋,陈正人同志到洛阳拖拉机厂蹲点。车到洛阳,已近午夜。
当时厂里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招待”。只给每个人炒了一碗蛋炒饭,外加一碗葱花汤。他对这件事好久不高兴,因为破坏了他那“蹲点只能三同,不能特殊”的规矩。他写给中央的蹲点报告就曾一再强调:“干部特殊化如果不认真克服,干部和群众的生活距离如果不认真克服,群众是必然会脱离我们的。”谁说不是?官兵平等,军民一家,曾经是我们革命队伍引以自豪的老传统。
厂里同志考虑到他是个老同志,年龄较大,而蹲点又不是短期的,起码蹲上一年,都希望他住宾馆或招待所。他拒绝了。自己找了厂内的精密铸造车间的生活间作为他自己的住房,找了装配车间的故障排除工段作为他的劳动基地,一日三餐同工人一起排队买饭。就这样,不到半年工夫,他结交了不少朋友,拜了几名师傅,学会了开拖拉机,了解了平时了解不到的基层真实情况,也知道质量事故究竟出在哪里了。
那阵子,他情绪兴奋,常常谈论社会主义企业应当如何进行改造,谁是社会主义企业的真正主人。他说,只有放下架子,才能取得工人群众的信任。一谈往往谈到深夜。
这不是小事情
陈正人同志那种严于律己的精神,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他儿女多,房子少,条件也差。管房子的同志早就给备了料,要给他“扩建”,他坚决不同意。虽然其他同志的房子早已扩建完毕,他还是叫人把木料退了回去。有的同志认为他有点过分,不够实事求是,甚至稍带不满地说他真是个“正人”,他还是不介意,坚持认为“这不是什么小事情”。
去年十一月二日,邓小平同志对一部分老干部讲了话,要大家不要当“大老爷”,不要搞特殊化,不要脱离群众。这些语重心长的话,使人联想到,我们许多老干部,包括象陈正人这样的老同志,是能够坚持原则,严于律己的。这是我们党能够生气勃勃地率领群众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得住各种挫折和风险的力量源泉。可惜,这种好作风、好传统,在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不大看得到了。“民无信不立”,党风问题不解决,我们就缺少道义上的力量,党的威望就会受到严重打击,这确实不是什么小事情。


第8版()
专栏:

“捧”与“压”
南昌明
鲁迅曾指出:旧社会的某些人,“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一般说,得势者常用“压”法,失势者则爱用“捧”法。这是因为,得势者不仅握有生杀大权,而且还有一帮十分可畏的亲信打手,以及数不清的捧场者,想要“压”人是极便当且容易的;失势时,不仅权位尽失,亲信打手、捧场者也几乎逃散干净,无奈便只好改行去充当“捧”别人的角色。
旧中国的这一套把戏,也多少沿袭到新社会一些。当然,最初,这不过是一股暗流:因为执政的共产党人,大都既无“压”人的习惯,也无让人“捧”的心愿。所以当堂堂正正的党风大张的时候,沾染捧压之风的人虽有,但终究成不了大气候。及至文化大革命中,正常的政治生活和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被林彪、“四人帮”破坏以后,“压”、“捧”之风就非常盛行:不但“压”人者日多,“捧”人者也渐众。其中极少数人,如林彪、“四人帮”之流,既是最卑鄙无耻的“捧”者,又是穷凶极恶的“压”者,他们是为阴谋篡党夺权而“捧”,又为镇服民心、维护既成的“帮天下”而“压”人的。另一些人,绝大多数则是受“压”、“捧”之风裹胁,行“违心附合”之事者。
当然,这并没能避免“四人帮”的垮台。“捧”、“压”之风,随着“四人帮”的可耻下场而大刹,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正气开始迅速恢复。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在所有地方,“捧”、“压”邪风均已消灭。我们看到,仍有少数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压”法,去“对付”那些有不同意见或敢于直言进谏者,这就露了其喜欢吃“捧”的“底”。“四人帮”的残余分子,借此可乘之机,立即施展出拿手的“捧”术来:满口的“从心眼里拥护”,加之,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渐渐地,获取了信任——骨子里的真正仇恨,就这样被“效忠领导”的举动掩护起来。
由此,我不禁想到,“捧”者固然是可恶的,但若无喜好“压”人、乐于吃“捧”者,“捧”又何能为害?故我以为,欲退“捧”者,必先正被“捧”者自身,直至其既不“压”人,也不吃“捧”之日,“压”、“捧”才有消灭的可能。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是谁泄密
崔晓
深夜,县委会议要结束了,钟副书记说:“这次会议是研究干部调动的,内容很重要。过去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现在《准则》已经发了下来,希望大家按《准则》办事,无论对什么人,就是自己的老婆,不该说的事情也绝对不要说。”
第二天早晨一上班,钟副书记就打电话给组织部长:“你把商业局老王找来,我同他谈谈工作调动问题。”
对方回答说:“商业局王局长一大早就来找我,对安排他去公社工作很有意见。”
钟副书记火了:“什么!他怎么这么快就知道消息了?是谁泄了密?你们要好好查一查,抓住这件事严肃处理。”
门轻轻推开,王局长悄悄进来了。
钟副书记撂下电话,余怒未息:“老王,你先老老实实告诉我,谁向你透露工作调动消息的?”
“这……”
“说吧,要实事求是嘛。”
“昨天,五金公司进了几辆凤凰自行车,听说你家二小子结婚要买一辆。我清早去告诉你时,你不在家,你爱人老孙给我说的啊!”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社会风气
许维光
老张:“社会风气不好,办什么事都不容易。就说我那个刚下乡的老小子,要不是我这个‘三八’式到劳动局发了一顿脾气,现在也调不回城里来。”
老李:“是呀是呀,现在办事就是这样,哪不浇油哪不光溜。我有个小舅子要把户口从农村办到城里来,我送完上海的大‘前门’,还得去公安局设法走后门,可费了蜡啦。”
老李说后,两人面面相视,默默无言,对那些应该对社会风气负责的人有一肚子气。


第8版()
专栏:

春风春雨〔套色木刻〕 黄丕谟


第8版()
专栏:

花城
师日新春城广州盛开的万树千花呵,恰似从天而降的绚丽彩霞,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呵,飘荡在珠江两岸,白云山下,我在花海里兴奋地畅游,看见五大洲的朋友笑脸如花,莫非他们也是前来观赏“花会”?想去攀谈,怎奈语言难表达!目送他们迈着轻捷的步伐,登上了“广交会”的大厦——哦!这里才是永不凋谢的“花市”。盛开着祖国各地的“奇葩”。宾朋们争先恐后地采撷,中国的春天要远走天涯!


第8版()
专栏:

磨刀室抒情
〔外一首〕
庄家瑞是潺潺的小溪从上而落?不,这分明是一条红色的小河。是五彩的长虹在映照?不,这的确是一串炽热的火。红色的小河流着心头的蜜呵,炽热的火在把无限豪情诉说。简陋的磨刀室洋溢着欢乐,是砂轮与钢铁在歌唱生活……


第8版()
专栏:

砂轮假如没有结合剂紧紧相连,你只是随风飞扬的粉面。而今你的周围光花灿灿,给坚钢脱衣,把硬铁切断。望着你呵,疾速旋转的砂轮,我的眼前是四化蓝图一卷……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愿相公无权”
韩嗣仪
翻阅《资治通鉴》,其中有一段周墀和韦澳的对话,虽然发生在唐宣宗大中二年,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但读后颇为发人深思。
这段对话的大意是:周墀当了宰相后,对他的同僚说,我的担子很重,但能力有限,今后你怎么帮助我呢?韦澳回答说:“愿相公无权。”周墀听后大吃一惊,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韦澳解释说:任用官员和进行奖赏处罚,凡事与天下志士仁人和黎民百姓商量办理,不能凭着自己的喜怒爱憎去办,如此,国家就会治理得很好,这样你就没有什么权可言了。周墀听后,才懂得了他的话的深刻含义。
韦澳的话简朴深刻,颇有见地。如果掌权的官吏按照国人的意愿办事,为百姓着想,“与天下共其可否”,那么国家就一定能够治理好。
今天,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一切法律、制度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而制定的。执行这些法律、制度的国家干部,是受人民的委托,按照人民的意愿行施职权,不管职位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都是社会的公仆。他们手中的权是为人民办事的,为人民服务时才使用,本身并无权可言。事实上,我们的广大干部是奉公守法,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但脱离群众,独断专行,有特权思想,甚至利用职权违法乱纪,营私舞弊的,也不乏其人。至今还有没有人信奉“有权就有一切”呢?也难说,所以韦澳的“愿相公无权”,对我们仍然有启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