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对密切领导与群众关系的几点看法
边春光
实现正确领导,必须把广大党员和群众中蕴藏着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组织起来。为此,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密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应当创造这样一种气氛:群众中各种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反映上去;各种不大正确的议论通过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及时得到纠正;各种糊涂认识,通过平心静气的讨论,可以及时得到澄清。目前,在相当的程度上,有一些领导和群众在许多问题上并不都是看法一致,并不都想到一起。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想,遵照《准则》规定的原则,可以采取一些能够办得到的措施。粗略说来,有如下几条:
(一)领导干部都要参加支部生活,以普通党员的身分,平等地自由地在党内讨论各种问题,听取各种意见。在这种会议上,大家无拘束地发表各种意见,会有很多好的建议提出来的;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某些隔膜,也会得到消除。关系亲密了,事情办起来就会顺当得多。
(二)各级干部都应广开言路,扩大视听,诸如阅读重要来信,接待来访,主动找人谈话,听取各种意见。好听的话要听,刺耳的话也要听。大家愿意说话了,敢说话了,有地方说话了,谁还在一些不应该乱发议论的场合去发呢!有大道谁还硬去走小道呢!广开言路,有许多好的意见就不会被淹没了。
(三)领导同志主持各种会议,要充分发扬民主,真心实意地发扬民主。要启发大家发表意见,使参加会议的人不光耳朵起作用,如果有什么意见,那怕不是真知灼见,也能畅所欲言。会议上有不同意见,要有意识地引导展开争论。一时讨论不清楚的问题,还不成熟的问题,不要急忙做结论。不是十分急切的问题,可以从容地让大家讨论,一次议不清楚,下次再议。
(四)领导同志要关心群众的思想、学习、生活。领着大家努力干工作,干出成果,当然是领导者的责任。但是,除此以外,也应关心大家的思想和生活。群众思想上有苦闷无人开导,有疙瘩无人帮助解开,生活上有困难无人问津,这种状况确实存在于一些单位和部门。在那里,好象思想、生活方面的问题,不在领导同志过问之列。这恐怕未必恰当,也不符合我们党的传统。“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嘛!
(五)领导同志要常到下面跑跑,走马观花也好,下马看花也好。现在有许多报告,并不完全反映下面的真实情况。有许多会议,也并不完全是了解情况的同志参加。所以,他们既反映不出真实情况,也提不出中肯意见,上面的指示也未必能领会清楚。领导机关光凭看报告,光靠听汇报,就据以决定问题,往往不符合实际,甚至会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有人再光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当然地决定问题,那就更危险了。我总觉得上面有些单位的决策,和下面的想法对不起号来,是上面对、下面错,还是上面错、下面对,这得通过调查研究才能解决。无论办什么事情,大家思想基本一致了,步调才能统一,干起来才有劲。
(六)领导同志要采取一些可能的办法,多接触群众,即使多接触一下机关的同志也好。大家为什么非常怀念战争时期领导和群众的关系?那时有啥话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可以说,在一个铺上睡觉的时候可以说,行军的时候可以说,散步的时候可以说,上下思想沟通,简直没有什么隔阂。当然,现在情况不同了,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不同了,警卫制度也不同了,大家的确也比过去忙了。但是,目前那种只有办公事的关系,甚至有公事也难办的状况非改变不行。还有一种常常碰到的情况,就是要找领导说说心里话,如果碰上领导同志不高兴,没有说上两句,就老是看表。人都很聪明,懂得这是一种文明的逐客令,话到嘴边也只好留半句,或者干脆告辞,免得惹人讨厌。还有,找领导同志谈谈话,不是你卡,就是他挡,虽然还没有到难于上青天的地步,但也有相当程度的难了。这种状况不改变,对密切上下左右关系,妨害很大。
(七)下决心精简会议,减少文件。会议成灾,文件成堆,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会议一多,许多干部泡在会议上。开会就得领导同志讲话,如果领导同志对那件事有调查研究,有见解,讲了,对下面确实有用;如果不是这样,既浪费了领导同志的精力,有时问题说不准,传下去还会出问题。要开会就得住旅馆,吃伙食补贴,看电影,游览名胜,花钱不少。这些钱如果用在建设上,会解决不少问题。有人说,这样开会法,我们国家就开穷了,这未免言过其实,但也未必不需引以为戒。现在有些会开是开了,还惹起开会的人不满意,因为不大解决问题。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来开会时希望很大,开完会失望也不小。说实在的,有些会也不可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文件一大堆,真正看的有多少?纸张紧张,印刷也紧张,何苦花力量去印那些不大起作用的官样文章呢?省出点纸张多印点好书,岂不皆大欢喜吗!
(八)慎重地正确地任用干部,是密切领导和群众的关系,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性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任用干部要德才兼备,不能有所偏激。任用干部,要真正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考察结合起来。现在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对上会看眼色行事,很会“琢磨”领导意图,他身上有两个口袋,领导喜欢什么他掏什么。这种人尽管没有真才实学,甚至思想品质并不那么好,虽然群众对这种人嗤之以鼻,也会得到重用。而有的人虽然不大能说会道,也不会吹吹拍拍,但确有实干精神,群众也信任,领导上却看不上眼。如果有的人有点见解,好发表点不同意见,看起来不那么
“唯命是从”,虽然有能力,但碰上不欣赏这种人的领导,也很难得到很好的使用。这既埋没了人才,也影响了领导与群众建立真正密切的联系。我看还是唯才德是举,不能唯听命是举。还有一种情况,一个领导干部到了一个地方,总是千方百计搜罗自己的老部下、老同事。当然,可能对自己的老部下、老同事比较了解,也容易合作,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了把工作做好,互相熟悉的同志搭一个班子,工作起来顺当,如果是出于公心,并无私念,这无可厚非。但硬是有这种情况,自己的老部下和“外来户”两个人相比,明明“外来户”强得多,对老部下却委以重任,“外来户”则不被重用。这对工作有什么好处?这对加强团结有啥好处?难怪人们说,“用人唯亲”的毛病可不容易改掉呀!


第3版()
专栏:

上海交大党委举行民主生活会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端正党风
据新华社上海电 新华社记者刘军报道:不久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举行的一次民主生活会上,党委成员以领导要带头端正党风为题,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次民主生活会是从反对铺张浪费、改进学校管理工作谈起的。会上,公布了党委主要成员近三个月来用车和长途电话的数字。有一位主管学校日常行政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用车一千六百七十四公里,平均每天用车二十多公里,仅二月份一个月长途电话费就达六十多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私事。联系这位负责同志平时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家展开了思想交锋,持续三个多小时的民主生活会一直没有冷场。许多党委委员在指出这位负责干部错误的同时,还严于律己,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那位副书记、副校长也坐不住了,检查了私用公车和长途电话的问题,接受了同志们的批评和帮助,表示要清理自己今年以来私人用车和电话的费用,按规定如数补交。
这次民主生活会对所有党委成员都是一次端正党风的教育。为了防微杜渐,校党委作出决定,党委正副书记和学校正副校长因私事坐车、打电话,一律收费。现在,正副书记、正副校长十一人,每天都是自己乘车上下班。七十九岁高龄的党委委员、校长朱物华也坚持每天步行到校。党委书记邓旭初因私事借用学校的小汽车,用完按车辆行程付费,司机说:“难得一次,算了吧!”邓旭初笑着回答:“这是党委集体立的规矩,我是书记,应该带头执行。”学校最近新建了一百七十套宿舍,党委副书记刘克一家四口,住房条件较差,主动把分配给他的一套新房让给其他人。在党委书记邓旭初的提议下,书记、校长共十一人,从原来五间办公室紧缩到三间,学校机关各部门和各系总支也纷纷压缩办公用房,全校已腾出一千多平方米房间,解决了几个新建系的办公用房,还增开了二十二个教室供学生晚自修用。


第3版()
专栏:

北京市委党校学员座谈如何对待《准则》,认为
贵在见于行动
在前不久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到会的同志一致认为,《准则》公布以后,今后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把它贯彻到全党的政治生活中去。
怎样才能使《准则》见于行动呢?与会同志深切地感到,首先要在全党进行普遍而深入的学习和教育。过去的十年中,由于林彪、“四人帮”严重破坏我们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造成了许多混乱。老党员中,大部分同志保持了党的优良传统,自觉遵守党规党法。也有一部分同志党的观念淡薄了,在工作上拈轻怕重,不服从组织调动,生活待遇上斤斤计较。还有一些老党员“内伤”较重,错误地总结了十年动乱期间的经验教训,遇着问题绕道走,开展批评轻描淡写,搞“明哲保身”,等等。这些同志都很需要通过《准则》的学习,温故知新,增强党性,真正起老党员的模范作用。
到会同志特别指出,我党新党员比例很大,他们当中很多人没有受到系统的党的教育,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不懂得党的基本知识,不懂得党规党法,不懂得党的优良传统。少数人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和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毒害较深。这些情况表明,加强对新党员的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来自基层的几位负责同志说,《准则》必须层层贯彻,各级党委要带头贯彻执行。如果一级怨一级,上级怨下级贯彻不得力,下级怨上级没有做出样子,这样就有害于《准则》的执行。执行《准则》,每一个党组织,每一个党员,都要从自身做起,自觉按照《准则》要求自己,向先进看齐,而不能取观望态度。
在贯彻《准则》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重在教育,同时又必须辅之以组织纪律措施。对违反《准则》的,不管是一般党员还是领导干部,都一定要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的和情节严重的,必须给予党纪处分,直至开除党籍。只有这样,《准则》才能真正贯彻执行,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真正恢复和发扬光大。邢平安


第3版()
专栏:

为已故县委副书记大办丧事
魏县县委不顾群众疾苦挥霍公款
编者按:粉碎“四人帮”三年多来,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严禁挥霍浪费国家资财,报刊上一再严肃地揭露、批评了某些干部动用公款请客送礼、大办丧事等违法乱纪的错误行为。但是,中共河北省魏县县委充耳不闻,不顾群众疾苦,仍然利用职权挥霍公款公物,为已故县委副书记大办丧事。这是党的纪律所不能容许的,必须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认真地予以处理。
利用职权挥霍浪费人民的血汗,是对人民的犯罪。这与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和作风是完全不能相容的。《准则》明确规定:“禁止公私不分,假公济私,用各种借口或巧立名目侵占、挥霍国家和集体的财物。”对违法乱纪、挥霍浪费公款公物的人,仅仅进行批评教育是不够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凡违犯规定的,其费用开支不予报销,谁出“主意”谁出钱;同时对情节恶劣者,还应给予纪律处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刹住这股歪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不受侵犯。
据新华社石家庄电 中共河北省魏县县委利用职权,挥霍公款,为已故县委副书记王占鳌大办丧事,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最近,中共河北省委、省委纪委筹备组派人调查了这件事,对魏县县委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去年十二月五日,魏县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王占鳌因病逝世。当天,县委常委会讨论了对死者的评价、悼词等,决定将遗体火化。县委决定还未传达,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秦雨田却自作主张,批了两立方米上等木料,布置县木器厂连夜赶制一个好棺材。棺材做成后,又就棺材刷什么颜色,征求死者家属的意见。第二天,当县委派人去做家属的工作时,因家属早已得知棺材已经做好,不同意进行火化。第三天,邯郸地委负责人路过魏县时,曾在县委常委会上强调提出,“还是要火化,县委要带个好头。”但是县委不能坚持原则,不仅放弃了原先就地火化的正确意见,而且决定将死者遗体运回老家临西县土葬。十日凌晨,由县委和县革委会领导干部护送,将重达一千五百多斤的大棺材放在一辆卡车上,同时由另一辆卡车装着花圈,其它汽车装着熟肉、馒头、食油、粉条、烟酒等物,一共六辆汽车,浩浩荡荡开往一百五十里外的临西县去。一个月后,家属按封建迷信的习惯为死者祭奠“五七”时,魏县县委组织部一个副部长又同意从县委大院刨出四棵柏树,移栽到墓地。这些错误的做法,在干部、群众中影响很坏。
魏县县委在这次办丧事的过程中,铺张浪费十分惊人。据粗略统计,共花费公款八千六百多元。王占鳌病逝后,县委在有线广播里向全县发了讣告,还规定去年十二月六日这一天不准播放音乐、歌曲和戏剧节目。七、八两日进行吊唁时,县委、县革委会的部、室、办、委负责人和干部日夜分班守灵。县委还通知各单位、各办事处、各公社及死者生前蹲过点的大队送花圈。全县共送花圈三百二十多个,耗费四千五百多元。由于大量购置花圈,县城做花圈的作坊由一家增到四家,花圈价格由每个五元、十元猛涨到十五元、二十元、二十五元。群众气愤地说:书记死了,卖花圈的发了财。县里除为死者做了上等木料的好棺材外,还为死者做了大衣、棉衣、衬衣、制服等,所用衣料都是毛哔叽、涤卡、的确良、丝绸等,此外还有被单、枕头、鞋帽、围巾、毛巾和手帕等。参加治丧和外地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都由县招待所破格招待,伙食标准是:本县人员每日标准一元二角,个人只交四角;外地客人每日标准一元五角,不向个人收费。加上烟、茶和住宿等费用共开支一千七百八十多元,全部由县财政局报销。县粮食局还补助了粮食五百斤。
魏县是河北省的一个穷县,去年社员平均收入只有四十多元,各生产队拖欠国家贷款达两千五百多万元。魏县县委的一些主要领导人,不是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发大家为改变魏县的面貌而斗争,却是不顾群众疾苦,挥霍公款,大办丧事,造成了严重后果。在上级领导机关和群众的批评下,魏县县委的主要领导人和有关负责人,已先后在县委常委会议和公社书记、县直属局局长参加的工作会议上作了检讨。


第3版()
专栏:编后

可贵的创业精神
经过林彪、“四人帮”制造的十年浩劫之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我们国家的情况已发生根本变化,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在困难面前,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只有各级干部带头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脚踏实地地干,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夺取四化建设的胜利。
龙溪军分区副司令员徐玉凤同志离休后回乡务农,兴县建设局局长朱华芝同志主动到条件艰苦的晋西北工作,他们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发扬。


第3版()
专栏:

“艰苦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记副司令员徐玉凤离休回乡务农
徐玉凤原是福建省龙溪军分区的副司令员。他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作战,多次立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又作出了新的贡献。他常说:“荣誉和功劳只能说明过去,艰苦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一个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鞠躬尽瘁。”当组织上考虑到他年老体弱,坚持工作有困难,确定他离职休息时,他毅然请求回老家山东省无棣县务农。
一九七七年一月,徐玉凤回到山东省无棣县店子公社吴店子村后,象关心连队那样关心生产队的建设,象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保持艰苦奋斗的好作风。每天天刚亮他就起床,不是背着粪筐走街串巷拣粪,就是到生产队地里转转看看。他不顾右手在战争年代负伤留下的残疾和心脏病,三年如一日,几乎天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有年春节,生产队抢着给小麦施返青肥,需要人推着独轮车跟在下氨水的耧后面压沟。土松地块长,年青小伙子推不了多远也要累得出汗,徐玉凤却乐呵呵地说:“这个活我能干。”他把小推车夺到手,一边推一边给大家鼓劲。
生产队的几名干部比较年轻。徐玉凤热情地给他们当顾问、作参谋,从掌握农时、改良品种、整治盐碱地到发展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徐玉凤都想得很周到。有年麦收之后天大旱,玉米种不下去。一天夜里,下了二指小雨。天刚放亮,徐玉凤就找到队长说:“雨虽然不大,但种子可以出苗,应该动员一切劳力抢种。晚种一天,迟收十天,会耽误下一茬啊!”播种时,徐玉凤见只有两张马拉耧下种太慢,向队长建议增加两张人拉耧,并且第一个报名拉耧。这一年,他们不失时机地种上了玉米,保证了苗全苗旺,秋天获得了好收成。为了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帮助生产队安排好活路,徐玉凤每天要收听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向生产队预报每天和每一段时间的天气,还叫老伴给他当收听天气预报的记录员。天长日久,群众都称他家是“气象站”。
徐玉凤一年到头为生产队操劳,却从不要队里分给他一棵菜、一粒粮。他说:“我有国家的供给,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点力是应该的,不能再占集体的便宜。”相反,集体和群众有什么困难或急需,他总是解囊相助。
新华社通讯员
傅景斗
新华社记者
刘世通


第3版()
专栏:

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去
朱华芝同志现任山西省兴县计委副主任、建设局局长。一九六一年,她在湖北丹江口工程局工作,组织上为了照顾她,打算把她爱人从山西兴县调到湖北。可是,当她听说曾是老革命根据地的兴县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时,就谢绝了组织上的照顾,辞别江南鱼米乡,主动申请来到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兴县工作。
十几年来,朱华芝扎根山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先后参加发电厂、化肥厂等二十余项较大工程的设计、施工,在全县基本建设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并为全县培养出一支较好的技术力量和施工队伍。她先后阅读了许多科学技术资料,记下八十多万字的现场施工笔记。她主持筹建一些工程,经常吃住在施工现场,白天参加施工,晚上搞设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直到工程顺利竣工。
朱华芝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不搞特殊化,不谋私利。她在南方吃大米长大,来到兴县吃玉米、高粱,从不叫苦。住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她和爱人、孩子自己动手修补,婉言谢绝了工人同志的帮助。工人同志提出,利用废旧料在业余时间给她做几件家具,也被她一一辞谢。她说:“我们只有为老区人民搞建设、做贡献的义务,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搞特殊的权利。”


第3版()
专栏:

“我们不能口是心非”
中共陕西省延安地委统战部部长许生才同志,最近到宜君县检查工作,既没带工作人员,也没乘小车,下了公共汽车后,亲自到招待所登记住宿。当服务员把他领到比较高级的房间,他一看里边的陈设,便说:
“我不住这样的房子,请给我安排一个普通床位就行了!”在他执意要求下,服务员只好给他换了个房间,和其他旅客同宿。县委的几位领导知道后,一再要他住到单人房子里,又被他婉言谢绝了。
许生才同志曾担任过宜君县委书记,这次他到宜君县检查工作,同志们可高兴啦!大家研究商定,准备给他安排一顿较好的饭菜。他知道后,坚决不让搞,说:全党正在学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我们是共产党员,要模范执行《准则》,带头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据《陕西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