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雷金河一心奔四化
河北省晋县周家庄公社社主任雷金河,今年五十八岁,身穿疙瘩袄,头裹白毛巾,见人就堆起满脸憨笑。就是这个普通的庄稼人,抗战时期,日伪悬赏几千元伪钞买他的头;土改后,他是全县第一个起来办社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周家庄群众艰苦创业,曾荣获周总理签署的农业先进单位奖状。这里的群众都亲切地称他“老社长”。就是这样一个在党和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的老党员,文化大革命中,竟被戴上了“走资派”、“黑线人物”的帽子,抱把扫帚扫大街,含冤十多年。
去年春天,党的政策终于落实到这位老党员身上。他重新担任社主任只一年,就传出了捷报:同一九七八年相比,去年全社粮食产量增长百分之十三点六,亩产达到一千一百一十六斤;棉花产量增长百分之一百三十一,亩产皮棉达到一百零六斤;农工副业纯收入增长百分之八十二;社员口粮平均增加九十五斤,收入增加五十三元;向国家交售皮棉增加一点三倍,粮食增加三成。老先进单位又成了全县最鲜艳的一朵花,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嘉奖。
“还是咱们的老社长行!”在群众的一片赞扬声中,雷金河的名声又响亮起来。
朝着四化走马返任
一个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老干部的作用为啥这么大?我们到周家庄访问时,得到的几乎是同一回答:老社长是朝着四化走马返任的。他一上任就办了四件事,件件得人心,顺民意。
第一件是把干部、群众带上同心搞四化的轨道。雷金河被打翻在地十多年,转眼成了一社之长。这个突然的变化,在全社立刻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响。过去反对或伤害过他的人,惴惴不安;同情和支持过他的人,兴高采烈。多年与他相依为命的老伴和女儿也指着他的满身伤痕提醒他:“你有了今天,要想到昨天,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啊!”雷金河这个饱经风霜的老社长意识到,他成了维护全社安定团结的关键人物。在欢迎他上任的干部会上,他开宗明义就说:“俺雷金河今天重任社长,是奔四化来的,不是瞎折腾的,更不是为了搞私人报复的。俺身上落下的这些伤疤,是林彪、‘四人帮’的罪孽,俺作为共产党员,决不能再把它贴在自己同志的身上。从今以后,不管张三李四,只要他真心实意搞四化,都是俺的好同志。”打那天起,他主动做反对过甚至伤害过他的人的团结工作,说服他们放下包袱,打消思想顾虑。同时,他热情地为那些彼此存有戒心的同志搭桥铺路,帮助他们填平“鸿沟”,消除隔阂。无论是谁再向他嘀咕个人恩怨老账,他总是大手一扬,说:“不要唠叨了,要把账记到林彪、‘四人帮’身上,大家都往前看!”
有一位老会计,初级社时就是雷金河的老“搭档”。文化革命开始后,这个会计见风头变了,“起义了”,为了划清界限,一篇荒唐之词,把老雷说成了罪人。后来,这位会计也因此名声狼藉,被群众摘掉了乌纱帽。雷金河上任以后,对他这个老“搭档”进行全面、历史地分析,认为他犯错误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当时的历史条件。他熟悉会计业务,应该发挥他的一技之长。于是,雷金河建议公社党委恢复他的公社会计职务。当时,许多委员不同意,雷金河解释说,“咱共产党是个大熔炉,搞四化是大家的事,要使人尽其才。当年,咱们许多人是铁不是钢,甚至有的还是块矿石,还不是经过多年的冶炼,炼掉了思想上的渣子。干部犯错误,认识了就欢迎,改了就好。”结果,起用了这个犯错误的老会计,安定了一群忐忑不安的人。
和群众滚在一起
第二件是纠正干部的特殊化,恢复艰苦奋斗的好传统。雷金河在“靠边站”的日子里,看到有些干部一上台,就搞“吃、喝、拿”,群众指着他们的脊梁骨,说他们是“笊篱干部”。如今自己重新上台了,是让群众的希望变成失望,拥护一阵子,还是让群众喜欢一辈子?雷金河决心从本身做起,纠正干部的特殊化,弥合不正之风造成的干群之间的裂痕。因此,他一上任,就拟定了干部的约法三章:一、公社开干部会不准动用公款吃喝;二、不准请客送礼,拿集体一草一木;三、享受补贴工分的干部,不准再误工记工,变相多记工分。有一位干部外出办业务,回来说请客花了十七元钱,要求报销,雷金河把头一摇:“照章办事,请客的钱自己付,集体一个子儿也不能掏!”
雷金河是半脱产主任,恢复职务后,县委决定把他转为国家正式干部,他说:“还是让俺站在群众中,和广大基层干部滚在一起好!”按照县委规定,半脱产干部每月补贴二十元的生活费,他婉言谢绝了;社直职工每月补贴十三元,他只要十元;公社职工干部最高的每天记十分工,一般的也记九分多,他只认七分,经大家一再做工作,他才答应记了八分四厘工。
前几年周家庄公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人当官全家闲,七姑八姨都脱产,苦了傻社员。”雷金河认为,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裙带关系,败坏了党的作风,加重了农民负担,必须坚决改变。去年,公社党委经过周密调查和耐心的工作,精简非生产人员四百五十六名,等于节省十六万个劳动日。雷金河对自己的家属亲友要求更严。去年春天,公社为帮助社员盖房屋,决定低价卖给社员一部分砖。他妻弟乘机买了五千块,倒手转让给别人,得了四十元的好处。雷金河知道后,马上把钱追回来充了公。群众赞叹说:“一正压百邪,老社长一上任,干部的作风变了,大家的心气顺了。”
把过去的好“经”都念起来
第三件是把批判过的好“经”都念起来。周家庄公社文化革命前从上到下生产责任制一环紧扣一环。公社对各生产队和林牧副各摊实行“三包一奖”(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生产队对季节性的和常年作业组也同样实行包奖制度,对社员则按照生产操作工序和农活难易等条件,实行劳动定额计酬。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文化大革命中,却成了老社长的“走资派”罪状,从此周家庄集体经济每况愈下。雷金河一上任就把平均主义的“大锅”踢翻了,他说:“周家庄要想重新变富,第一步就要把批判过的好经都念起来。”于是,在他的建议下,社队恢复了生产责任制,加强了财务管理、计划管理和成本核算。并允许社员搞“小自由”。去年,全社粮食亩成本由上年的六十三元七角下降到五十元,棉花成本由上年的五十三元七角下降到三十元一角六分。农业开支减少二十七万元,非生产性开支也减少了六万四千元。社员分配增加到一百四十五元。全社除还清全部外债外,当年积累现金七十一万元。结束了长期靠国家贷款搞生产的局面。
让内行作主 让科学“当家”
第四件是让内行作主,让科学当家。雷金河常说:“科学种田是加快农业发展的翅膀。”他一上任就向公社党委献了三策:一是把那些精通农业技术,懂得管理,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充实到领导班子,主管生产;二是把那些成绩显著,群众拥护的技术员提到领导岗位;三是把那些热爱集体的庄稼把式任用为作业组长。并建议发给他们“上方宝剑”,有权抵制来自各方面的瞎指挥。他的意见被公社党委采纳了。先后有十九名干部提拔到大队和公社的领导岗位。这样一来,生产面貌很快改观。群众中传开了“家有千件宝,不如行家来领导”的佳话。老主任常常说:“林彪、‘四人帮’夺走了俺十几年为党工作的时间,俺在有生之年,拚着老命也要补回来!”这就是一个老干部为啥重返岗位一年就取得很大成绩的最根本的回答。
新华社通讯员 杨瀛波 新华社记者 侯志义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一心”赞
禾子
我们许多革命的老同志,在林彪、“四人帮”作乱的年月,备受折磨,历尽艰难。他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十多年时光的流逝和年岁的增长,没有磨损他们一点革命锐气,而是更加朝气蓬勃,忘我地献身于四化建设。今天报道的河北晋县周家庄公社主任雷金河,就是这些老同志里一个出色的代表。
“雷金河一心奔四化”的事迹使人感动,也给人启发。他最可贵之处,就是这个“一心”。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一心抗日,是著名的冀中地道战的英雄人物之一。五十年代,他一心走集体化道路,带头办起了合作社。今天重返战斗岗位,虽然满身伤痕,却把个人恩怨丢在一边,又一心投入了大办农业的战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雷金河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不谋私利。他的半脱产干部生活补助费比一般干部拿得少,他的干部补助工分比别人定得低。县委决定把他由半脱产干部转为国家干部,他拒绝了。他所以这样做,也是一心想带头恢复被林彪、“四人帮”糟蹋得不象样子的传统作风。群众称赞说:“一正压百邪,老社长一上任,干部的作风变了,大家的心气顺了。”
雷金河一心扑在集体上,扑在四化上,这样,他的心和群众的心就连在一起了。在周家庄公社,就出现了一个同心同德办农业的生动局面。
是什么给了雷金河以新的力量?他的回答是:“林彪、‘四人帮’夺走了俺十几年为党工作的时间,俺在有生之年,拚着老命也要补回来!”这是雷金河所以一心奔四化的内心自白。他的话,也道出了许多老同志的迫切心情。
党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曾说,搞经济建设这件事,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确实,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太重要了。这些年来,折腾来,折腾去,多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付之东流。过去的已经成了历史,重要的是“今天”不能再浪费。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对于个人来说,恐怕最重要的就是要“一心”。丢掉一切私心杂念,排除各种外来干扰,一心一意搞四化。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能够做到最有效地利用时间。周家庄公社一年初步改变面貌的事实,就是一个证明。
同心同德搞四化,一天也不耽误。党中央的话,集中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注意解决化肥生产和使用中的问题
如何做到既提高化肥产品质量,又注重经济合理施肥?这是当前加快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国内外一些高产典型的农作物产量和施肥水平来看,要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必须在施足有机肥料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化肥施用量,并做到科学施肥。而目前,我国化肥的生产和使用都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一、品种单一,质量差,价格高,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我国化肥基本上以氮素化肥为主,品种比较单一,磷肥量少,品位低。钾肥几乎是空白。氮、磷、钾肥的构成比例严重失调。氮肥中的易挥发损失的碳铵、氨水占百分之六十以上。不少工厂生产的化肥产品质量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碳铵含氮量一般不到百分之十六点五,含水量却超过百分之六点五。磷肥质量差,有的地方又不按质论价。另外,化肥在包装、运输、装卸、入库过程中损耗也很大。据计算,化肥的破包率大都达百分之二十左右,每年因此损耗的化肥约一百二十万吨左右,超过一个大型合成氨厂全年的产量。这不仅造成国家资财的浪费,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二、化肥施用方法不当,浪费惊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于地面撒施化肥。据科研部门测定,由于地面撒施,碳铵、氨水的利用率不到百分之三十,尿素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全国现有三千多万吨的碳铵,因施肥方法不当,每年至少损失六百万吨。
三、施肥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我国许多地方对土壤性质、肥力状况,还没有作过全面的普查,土壤底码不清。加上有些地方化肥生产布局不合理,化肥分配又不按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施用化肥谈不上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也无法根据土壤、作物、品种具体情况合理施用。土壤缺磷的地方,买不到磷肥,还一个劲地增施氮肥。土壤不缺钾的地方,却又调进钾肥,达不到增产的效果。
根据以上情况,我国目前除积极发展化肥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外,关键是要做到施肥经济合理,充分发挥现有化肥的增产效果。为此,有关部门和土壤专家建议:(一)积极抓好科学用肥,努力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大量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碳铵制成颗粒深施,是一项经济合理施肥、减少挥发损失、提高利用率的有效措施。碳铵粒肥深施比粉肥撒施一般可提高利用率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每斤碳铵粒肥可多增产粮食一、二斤。要做到造粒深施,当务之急是要解决碳铵造粒机的生产、安装,加强化肥深施机具的研制工作,力争早日定型投产。希望各地抓紧把化肥深施机械搞出来。(二)抓好土壤普查的成果应用,做到因土施肥。(三)普及肥料知识,建立一支合理用肥的技术队伍。各地可利用广播、墙报、农业技术刊物等方式和开会的机会,广泛宣传普及肥料知识和合理施用化肥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干部和社员科学用肥的技术水平。各地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要把培训农民肥料技术员的任务担当起来,定期进行轮训。
新华社记者 余富棠


第2版()
专栏:

吴县农技师过维钧提出建议
高产地区要改变盲目施化肥的现象
据新华社南京电 江苏省吴县农科所农技师过维钧在全省农业学术讨论会上提出:高产地区不少社队目前亟待改变盲目增施化学氮肥,忽视磷、钾肥和有机质肥料的偏向。
过维钧用他参加土壤普查获得的大量资料说明:近十多年来,由于化学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质肥料施用比例下降,目前太湖地区不少高产农田土壤中氮、磷、钾养分的含量已经失调,绝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百分之二点五到百分之三之间,氮素含量在千分之一点五左右,含量比较高;而速效钾的含量一般在十万分之七上下,速效磷的含量一般不足十万分之一。他说,农作物是按一定比例吸收氮、磷、钾养分的,如果有哪一种不能满足,它在生长过程中就会出现某种症状。当前土壤中氮、磷、钾不协调的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继续高产的需要。但是,有些单位为了争取高产,不问土壤的需求情况,还在继续大量增施化学氮肥,这就加剧了土壤理化性能变坏,造成农作物茎叶娇嫩,病虫害增多,空瘪率增加,不但不能增产,反而加大农业成本。
过维钧指出,氮肥的施用,只是在一定数量范围内表现出增产作用。因此,在氮肥施用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应该大量增加含氮、磷、钾齐全的有机质肥料,增施化学磷、钾肥,补充土壤磷、钾的不足。
过维钧对当前农业生产中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氮、磷、钾各种营养元素的协调施用,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通过秸秆还田、发展畜牧业、轮作绿肥和豆料作物等途径,增加有机质肥料的用量,使有机肥的施用比例提高一步;
二、工业部门要生产更多的优质磷、钾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并试制各种不同比例的氮磷、氮钾、氮磷钾和含有其他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料,供生产选用;
三、在不同类型和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进行土壤供氮、供磷、供钾性能的试验,探索夺取高产最佳最经济的氮肥用量和磷钾肥配合的比例,逐步做到因地制宜地确定每一块田和每一种土壤氮、磷、钾的施用量。


第2版()
专栏:简讯

辽宁集体渔业一片兴旺
辽宁省集体渔业经过一年的调整,出现了十几年来没有过的兴旺景象:去年全省集体渔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十一。调整工作是从去年初开始的,重点调整了近海作业方向,逐步减少底杂鱼的捕捞量,增加中上层鱼和经济鱼的生产。


第2版()
专栏:简讯

安徽成立巢湖开发公司
安徽省成立巢湖开发公司,为合理开发利用巢湖水产资源揭开了序幕。巢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水面达一百二十万亩,水产资源丰富,渔业年产量曾高达上千万斤。经过半年多整顿,巢湖渔业生产有了新的起色,去年巢湖鱼虾收购五百三十七万多斤(鲜品),超额完成任务。


第2版()
专栏:简讯

婺源鼓励社员家庭养鱼
记者在江西省婺源县农村看到村前屋后、山涧溪边分布着一面面明镜似的小鱼塘,许多红色的鲤鱼和青色的草鱼在水池中相伴相随,游来游去,好看极了。中共婺源县委明确宣布:塘内养鱼社员可以自食,也可作为商品鱼出售,任何人不得干涉。去年,全县新建和扩建鱼塘六千余口。


第2版()
专栏:简讯

东湖渔场科学养鱼夺高产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同武汉市东湖渔场在二万多亩水面的湖泊中进行科学养鱼实验,连年夺得渔业稳产高产。近三年来,成鱼总产量由过去的三十六万五千斤上升到一百四十一万多斤。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花农夸赞政策好
——访福建省水仙花产区
福建省水仙花产区龙海县九湖公社园山花区地处四季如春的九龙江畔,种植水仙花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早在一九六五年,水仙花种植面积就达到四百八十亩,总产八十八万粒,成为我国出口的一种高档产品。然而在“四害”横行时,这里的水仙花却被冠以资本主义的罪名遭到严重摧残。一九七八年六月,中共龙海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为水仙花恢复名誉,使水仙花从绝境中获得恢复和发展。
蔡坂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给我们讲了木匠弃工归队的故事。第五生产队队长张青坤,原先是个花农,又是木匠。前几年,由于毁花种粮,工分值急剧下降,因而放下锄头,拿起斧头,长年外出做工。一九七八年年底,当他听到关于国家要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决定,特别是队里要实行花粮挂钩以及贯彻按劳分配等政策后,他主动回来了,还担任了生产队长。第五生产队去年水仙花产量高、质量好,集体收入增加了四千多元,他一家也进款六百五十元。去年,全大队三百七十亩集体花田,共收获五十万粒水仙花,收入达七万九千元。光这一项,平均每人就增加收入五十三元。新华社通讯员 杨顺庆新华社记者 林斯定


第2版()
专栏:

招远县阜山公社去年采金万余两
据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招远县阜山公社依靠集体的力量,一九七九年开采黄金一万一千一百五十二两,全部卖给了国家。
这个公社利用开采黄金的收入,发展工农业生产。他们共投资五十万元,新建和扩建了公社修配厂、拖拉机站、粮油加工厂、砖瓦厂,办了一座农场,修建了二十一座水库和二十一座扬水站,挖了五十里排灌渠道,平整了一万六千多亩土地。一九七九年与一九七○年相比,社办工业总产值增加了三十五倍,农业收入翻了四番,社员平均收入增加二点八倍。


第2版()
专栏:

“鸭医生”
——记邓道金的先进事迹
在江汉平原的一些蛋乡和鸭棚里,人们传诵着“鸭医生”邓道金的事迹。
这位年近花甲的共产党员,原是湖北沔阳县郭河公社食品营业所的一位业务人员,近年来献身科学养鸭事业,在医治鸭病中,有妙手回春之功。
江汉平原气候温和,水产丰富,是发展养鸭的天然良场,当地农民历来把养鸭作为他们的主要副业。但是,由于农村里没有专人医治鸭病,鸭群死亡较多。年近六十、只念过三年书的邓道金,决心努力寻求一个有效的防治鸭病的办法。他四出请教,认真学习药理药方,广泛搜集民间医治鸭病的土方;深入鸭棚和农民促膝谈心,观察鸭子的生活规律和发病症状,并且将家里鸭子作试验、解剖研究。经过两年的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了鸭群的一些常见病的发病规律,并能用中药、西药、扎针以及土方等办法进行防治。他还用多种中草药试制成功了能防能治鸭病的两种中成药,在本公社试验,治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
现在,邓道金这位“鸭医生”不但在沔阳县有名,湖北省以及广东、湖南等养鸭地区,也纷纷向他求医求药。沔阳县食品公司正在筹办训练班,准备请他培训更多的“鸭医生”。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机械施肥
图为陕西省渭南地区朝邑农场抓紧雨后时机,为小麦追施化肥。
李汉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