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西德政府要求奥委会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大来外相说苏如不从阿撤军日本不宜参加奥运会
新华社北京四月十五日电 波恩消息:西德外长根舍十四日在自由民主党的会议上说,西德政府将要求西德奥林匹克委员会抵制莫斯科夏季奥运会。
根舍说,只要苏联军队还在阿富汗,就“别指望”西德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就在根舍讲话的当天,苏联驻西德大使谢苗诺夫在埃森对记者发表谈话,企图对西德政府施加压力。他说,如果西德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这将对西德和苏联的关系产生政治影响。这以前,西德总理施密特十二日在社会民主党的一次会议上说,苏联军队驻扎在阿富汗“使西德的运动员无法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他还表示,如果美国抵制了,西德参加莫斯科夏季奥运会“是不可想象的”。
另据报道,英国游艇协会十四日晚上宣布,由于苏联军队仍然占领着阿富汗,该协会已决定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新华社东京四月十五日电 日本外相大来佐武郎今天在众议院决算委员会上说:“只要苏联不从阿富汗撤退军队,日本参加莫斯科奥运会是不可取的。”
大来外相是在回答社会党议员的质询时讲这番话的。他还说:“是否参加莫斯科奥运会,这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把政治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分开,这种见解是不能成立的。”
日本奥委会委员长柴田胜治十四日在会见日本记者时也表示:在这一问题上“不能无视政府的意向”。


第7版()
专栏:

苏联人抱怨说:“阿富汗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没有小麦,没有喇叭裤,没有圆珠笔……”
墙上贴着撕破的莫斯科奥运会会徽。
原载西德《世界报》


第7版()
专栏:

英比澳支持美国要求伊朗释放人质
指出苏联利用动乱从中渔利,西欧应同美国共同努力
新华社北京四月十五日电 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十四日表示支持美国要求伊朗释放人质的努力。
撒切尔夫人在议会说,美国在人质问题上一直采取忍耐和克制态度,但是他们的合理希望一再化为泡影。西欧国家采取能得到广泛国际支持的有效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她说英国将继续给美国“以最大的支持”,争取使美国人质获释。
撒切尔夫人说,西欧国家正在就如何对卡特的呼吁作出共同的反应进行密切和紧急的磋商,他希望在二十一日举行的欧洲共同体外长的卢森堡会议上能“作出必要的决定”。
比利时外交大臣亨利·西莫内十四日晚上向记者发表谈话指出,苏联正在利用欧洲军事的不平衡和世界某些地区的动乱从中渔利。他说,西欧九国应该同美国共同努力,使美国的人质获得释放。西莫内说,西欧九国要尽快商讨以表明它们同美国有共同的政治立场,而不能满足于口头表态。他认为,必须恢复欧洲和美国之间最起码的团结。澳大利亚外长皮科克十四日晚宣布,澳大利亚将不再向伊朗派遣新大使,并将撤回驻伊朗的贸易官员,以表示支持美国争取人质获释的努力。他说,澳大利亚政府没有作出同伊朗中断贸易的决定,因为澳大利亚向伊朗出口的主要项目是粮食。


第7版()
专栏:

科西加总理重申意大利忠于北约组织
强调意中两国关系获进一步加强
据新华社罗马四月十四日电 意大利政府总理科西加今天下午分别在参议院和众议院作施政纲领报告时重申,意大利将继续忠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为实现越来越紧密的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合作而努力。
科西加强烈谴责苏联对阿富汗的武装干涉。在谈到伊朗局势时,科西加表示,意大利政府在采取行动时要尊重伊朗人民的民族特性,同时又要同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保持团结一致,并且在适当的国际场合,通过多边和双边接触,为保证被无理扣押的人质的安全和释放而作出贡献。
在谈到意中两国关系时,科西加强调说,近几年来,意大利同中国这个伟大国家的关系加强了。“这种关系由于华国锋总理不久前对意大利的访问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在谈到国内问题时,科西加说,反对恐怖活动的斗争远未结束,还要作出“痛苦的牺牲”。他还说,从一九七九年春季开始,意大利通货膨胀的速度加快,今年三月同一年前相比,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百分之二十二。
议会将从本月十五日起就政府施政纲领进行辩论,预计本周末将对新政府举行信任投票。


第7版()
专栏:

美国防部下令伊朗军事学员离境
据新华社华盛顿四月十一日电 继卡特总统宣布美国断绝与伊朗的外交关系之后,美国国防部下令在美国学习的二百零九名伊朗军事学员于今天午夜前全部离境。
另据报道,挪威十日召回了挪威驻伊朗大使。挪威外交大臣克努特·弗吕登伦说,挪威的这一行动是作为对卡特总统发出的呼吁的答复。卡特要求西方盟国在美国和伊朗的陷入僵局的人质冲突中声援美国。


第7版()
专栏:

伊朗海军控制大小通布和阿布穆萨岛
新华社德黑兰四月十五日电 据伊朗《晨报》今天报道,伊朗海军正在波斯湾进行演习。伊朗海军司令塔巴塔拜少将十四日前往阿巴斯港视察演习。报道说,已经进入第二天的这次演习,还将进行几天。
塔巴塔拜当天晚上对报界发表谈话说,自从伊朗武装部队进入戒备状态以来,伊朗海军已经控制了大通布岛、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


第7版()
专栏:

日本对三名间谍判刑
新华社东京四月十五日电 据共同社十四日报道,东京地方法院十四日公审了向苏联提供情报的原陆上自卫队少将宫永幸久等三名被告。被告宫永被判有期徒刑一年,被告香椎英一和大岛经利被判有期徒刑八个月。
宫永等三名被告完全承认了起诉的事实。


第7版()
专栏:

外国对公害的重视与治理
李金昌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所谓公害问题,主要包括工业“三废”的污染,城市环境的恶化,江河湖海的蓄毒,自然资源的破坏等等。
公害问题的产生虽然为时已久,但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各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遭到人民群众强烈不满以后,公害及其防治问题才逐渐成为报刊的重要新闻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统治阶级由于一方面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感到环境污染已影响到了经济发展,不得不着手处理公害问题。
十几年来,西方国家依靠不断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在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它们的环境面貌,虽然没有恢复到未被污染以前的良好状态,但确实有了显著改善。比如,鱼虾绝迹多年的英国泰晤士河,现在水质变清,鱼群又回来了。过去被称为“欧洲最大下水道”的莱茵河,现在改变了它那黑臭的面貌。过去被称为“死海”、“死湖”的日本濑户内海和琵琶湖,现在水质清洁,鱼群回跃。过去世界公认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伦敦、纽约、东京等大城市,其空气污染情况都有明显改善。
西方国家和日本在防治公害方面实行了哪些有效的政策,有些什么样的经验呢?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民反对公害的压力,和他们对治理公害的监督,对防治公害、保护环境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比如日本,就把“由居民进行控制”作为一条政策确定了下来。如在某地搞一项有碍环境的工程,必须首先征得当地居民的同意,否则便不能建设,或者建成了也不能使用。
第二,制定严格的法律、标准和制度,对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作用很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靠这一条,相当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不断改善了环境。这是国际上环境管理的一条基本经验。拿日本来说,它有许多环境立法,而且规定得很严很细。以罚款来说就很见效。因为罚款不仅需要企业自己掏腰包,而且数额往往比治理污染的费用还要多,这样就逼着资本家去治理和解决污染问题。
第三,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为治理公害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事实证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环境保护是难于搞好的。据今年二月来我国访问的美国环境代表团介绍,美国环境保护局每年活动经费是五十五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各州和企业的治理费用),其中四十亿美元用于城市污水处理。日本用于全国防治公害的投资在一九七五年已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百分之七,占国民总产值的百分之二。这样大的投资额,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办不到的。
第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创造了条件。工业发达国家一般都掌握着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在严明的环境立法、严格的环境标准和高额的环保投资促使下,又很快地促进了环保新技术的开发,并且由此导致了一个很有前途的产业部门,即环境保护工业部门的出现。美国目前有六百家公司、七十余万工人从事这项工作,并以年产值增长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发展,比一般工业的发展快一倍左右。日本的环保工业称为防止公害产业,有近千家公司从事产销各种防治和处理工业“三废”、噪声、振动、垃圾等的装置、仪器,不仅满足本国需要,而且向国外出口。
第五,把“三废”的综合利用作为解决原料匮乏问题的一条途径,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近年来,由于发达国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引起了世界性的资源危机。地球上丰富但是有限的资源,不仅经不起人们不顾后果的掠夺式的开发和过度耗用,而且由于大量资源的浪费使用,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人们从这种双重威胁下逐步觉悟到问题的严重性,回过头来又从“三废”中找出路,因而越来越重视以工业“三废”生产各种产品。
第六,比较注意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从根本上保证了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搞整个国家的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有困难,但就某些工业区、企业和城市的局部环境来说,确实搞得不错。
近年来,各国都设立了这方面的机构,有职有权地处理这个问题。比如日本就在通产省内设有专门负责处理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布局和选址的环境影响问题的“立地公害局”。为了防止城市扩大化,以及由于工业和人口过度集中而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国外普遍实行了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小城镇,即所谓卫星城的方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
——匈牙利和英国合拍一部考古影片
今年,匈牙利电影制片厂和英国伦敦松林电影制片厂将联合拍摄一部考古影片《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这部影片介绍一位年轻考古学家在制止一群黑市商人偷窃古墓的过程中,发现了另一座比在一九三二年发现的都德古墓更大更奢华的埃及古墓。这两家制片厂的摄影师和艺术家们从各博物馆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目前,影片正在拍摄中。预定耗资将达一千二百万美元。·丽· (左图为影片中的一个场景)(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克莱默夫妇》
——一部反映美国家庭与社会问题的影片
《克莱默夫妇》是去年拍摄的一部轰动美国社会的影片。它被美国纽约、洛杉矶两个城市的影评家协会推荐为去年度美国最佳影片,并在第三十七届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上获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角等四项金球奖,又提名为本届奥斯卡金像奖竞选影片之一。
影片内容是讲一对离婚夫妇争取儿子抚养权的故事。故事梗概很简单,大意是一个广告公司的设计师,因工作繁重而忽略了对家庭的关心,致使妻子对他不满,抛下他和六岁的独子,离家出走。从此父子二人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通过父亲被解雇,儿子又严重受伤等生活中的事情,更加使父子感情深厚起来。但是后来,离家一年半的克莱默的妻子回来,这时她已有了职业,能够独立生活,要把儿子带走。为了争夺儿子,这一对结婚八年的夫妇缠到了法庭。
这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之所以轰动美国社会,演员的演技高超固然是一个原因
(饰演克莱默的达斯廷·霍夫曼把现代社会中的男性在事业与家庭上的苦恼表现得淋漓尽致。演他儿子的童星贾斯亭·亨利演得也很成功),但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反映了当前美国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家庭崩溃现象。
·文 桐·
图为克莱默父子。(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秋天的马拉松》
从中可以看到苏联家庭婚姻关系的混乱情况
去年年底,苏联新摄制的一部故事影片《秋天的马拉松》,在西班牙举行的第二十七届圣塞瓦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大奖。这部影片的艺术技巧受到了称赞,但更加令人注意的,恐怕还是影片内容所反映的苏联社会的目前情况。它描写苏联某研究所的一位名叫布齐金的研究人员,同他妻子和一个年轻的情妇之间的三角关系。尽管影片内容反映苏联当前家庭和两性关系的混乱状况,但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对影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没有任何指责批评之意。
这部影片在苏联上映之后,引起观众和报刊的纷纷议论。有一些报刊和读者来信竟然认为,丈夫搞情妇,或者有夫之妇同别的男人关系暧昧,是可以容忍和原谅的。《苏联电影》杂志在评论影片中的三方时写道:“他们不是坏蛋,不是骗子,不是存心不良,但也不是天使,他们是普通的人”,是“有人性的人”。
这部影片的问世以及对它的评论,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两性关系的随便和混乱,在今天的苏联社会中,已经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了。 ·德·


第7版()
专栏:

“暴利税”和美国能源问题
方敏
能源问题是美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弄得美国政府困扰不堪。卡特总统上台执政后,曾经为能源问题多次发表讲话,先后于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九年提出了两个能源计划。四月初,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关于征收石油暴利税的法案,卡特立即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对国会经过一年时间的辩论,“终于取得了胜利”感到欣慰,而且说这项法案将成为美国“能源政策的一块基石”。
向石油公司征收暴利税,最先是卡特在一九七九年四月的一次能源问题讲话中提出的,后来又在同年七月的另一次关于能源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重申。人们把这两次讲话中所包括的措施称之为卡特的第二个能源计划。按照卡特的设想,为了压缩美国的石油消费量,鼓励国内的石油产量,美国政府从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开始到一九八一年九月,逐步取消对国内石油价格的控制,使它提高到与国际石油价格相当的水平。对于石油公司在取消控制、石油价格上升后获得的大笔超额利润,政府除了要求它们增加新的投资之外,对这种利润征收百分之五十的税收(即所谓“暴利税”)。
由于征收暴利税,政府在十年内估计可以得到二千二百多亿美元的收入,这笔收入将作为国家解决能源问题的基金。具体用途大致有三个方面,即“帮助收入低的美国人支付增加的能源费用”;改进运输系统,使其耗油低、效率高;以及开发新能源。卡特新的第二个能源计划的内容十分庞杂,但其核心部分则是取消价格控制和征收暴利税。这是美国能源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那么十年内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可以大幅度下降,国内石油产量将上升,并使能源多样化。因此,美国政府对此计划寄予厚望,认为这将使美国“不必再进口石油而走向一个能源真正有安全保障的未来”。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的能源在七十年代之所以成为“危机”,决不是偶发的。危机的症结就在石油问题上,也就是说,当前美国的石油消费量远远超过国内的石油产量,只能越来越依赖于进口石油过日子。
本来,美国是个能源丰富的国家。就石油而言,其绝对产油量并不算小,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产量连续增长,每十年增加一亿吨(一九五○年为二亿六千七百万吨,一九七○年达到四亿七千五百万吨)。即使在七十年代,产量虽有所下降,每年也都在四亿吨以上。但是消费量增长的幅度更大。战后美国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的比重剧升,增到百分之四十八,而煤的比重下降到百分之十八。再加上在交通、日常生活中任意挥霍石油的状况严重,使石油的消费量与日俱增。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二十年里,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平均每十年增加两亿多吨(一九五○年的消费量为二亿八千五百万吨,一九七○年为七亿零八百万吨),在七十年代里,石油消费量继续急剧上升,到一九七八年超过了九亿吨。正如一位长期在政府能源部门任职的美国人所说,美国今天依赖进口石油是不足为奇的,因为“第二次大战后的美国社会就是按照石油能源既便宜又丰富的设想建立起来的”。
但是风云突变,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的石油禁运以及石油价格一夜间上涨三倍,结束了“廉价石油”的时代。美国在能源方面存在的矛盾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问题接踵而来。最突出是,美国为了进口石油,每年需要支付大量美元。据统计,一九七二年美国用于进口石油的费用只有四十三亿美元,一九七七年猛增到四百五十亿美元,一九七九年又进一步增加到六百亿美元。这就给美国本已存在的经济困难火上加油,使外贸赤字激增,通货膨胀加剧,美元地位削弱,同时也影响到国内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不定。因此卡特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能源问题“好象癌症恶化一样”,削弱着美国的力量。
特别是在国际局势紧张加剧的今天,美国进口石油的来源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继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以后美国又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由于政局动荡,一度石油出口停顿,随后虽然恢复了出口,但出口量锐减。因此一九七九年整整一年,世界的石油形势极不平静,供应紧张与价格上涨交织一起,使美国这样的石油进口国惴惴不安。而苏联入侵阿富汗、南下印度洋的态势,更使美国面临着一旦石油供应中断、输油线被卡断的险境。
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美国只能采取果断的措施来应付局面。卡特政府奋力制定的能源计划以及最近国会通过有关的暴利税法案等,显然是同这些国内外因素分不开的,这也正是卡特最近一再强调的,“除非我们最后解决了我国过分依靠外国石油的问题,否则我们永远不能在国内完全强大和在国外安全无虞。”
当然,目前美国国会通过的暴利税法案,并不是万应灵药。从内容上看,这个法案仍然是国内各种不同利益集团妥协的产物,它与卡特最初提出的方案也有很大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征收的暴利税额比原来的设想减少五百多亿美元,而且在如何使用这笔税收的问题上也有分歧,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必将出现各种争执和困难,《华尔街日报》直截了当地指出,“美国还得过好几年才能知道这项计划是否有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