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金缕曲——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欢迎礼赞
赵朴初
像在如人在。喜豪情,归来万里,浮天过海。千载一时之盛举,更是一时千载。添不尽恩情代代。还复大明明月旧,①②共招提两岸腾光彩。兄与弟,倍相爱。
番番往事回思再,历艰难,舍身为法,初心不改。“民族脊梁”非夸语,鲁迅由衷感慨。③试瞻望,是何意态。④坚定安详仁且勇,信千回百折能无碍。仰遗德,迎风拜。
一九八○年四月
① 鉴真扬州故居大明寺,清康熙改名法净寺,此次鉴真像回国,恢复“大明”原名。
② 古语: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盖以明月指当时扬州之文明繁盛,故明月扬州往往并提。
③ 鲁迅称我国历史上舍身为法的人(玄奘、鉴真之类的人物)为“民族脊梁”。
④ 杜诗:“是何意态雄且杰”。(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秋目浦,鉴真大师登陆地
吴葆璋
风雨交加,怒涛汹涌。日本九州南端萨摩郡的海面上,一艘大船在波涛中艰难地颠簸前进。这是公元七五三年——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下旬的一天。
忽然,一个巨浪把木船高高抛起。这瞬间,船员们发现了远处的一线陆地,于是立即朝着那边驶去。午间,木船终于在一个名叫秋妻屋浦的小渔港靠岸。经过长期艰辛的海上航行,船上一行人早已疲惫不堪。登岸后,他们虽然步履艰难,但却个个精神振奋,欣喜异常。几个僧人搀扶着一位双目失明的高僧,缓缓而行。这位高僧,就是为了东渡日本弘法传律而经历了十二年艰辛,五次失败,第六次才踏上日本国土的唐代禅门鉴真大师。鉴真大师登陆的地点,就是今天的鹿儿岛县坊津秋目浦。
秋目浦是九州南端的一个小渔港。如今,两座纪念碑肃然矗立在俯瞰港口的一片高地上。这是日本人民为了纪念鉴真大师,于一九六五年建立的。第一座,高一点七米,上面刻着:“鉴真大和尚?沧海遥来之地”。这十二个汉字,是奈良唐招提寺现任住持森本孝顺长老,从当年鉴真曾为之看病的光明皇太后所写《东大寺献物帐》中集纳起来的。旁边,一座较小的石碑上,刻着八行日文:“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午刻唐鉴真和尚在此上陆,开始踏上日本的土地。自此以后,这个国家的文化更加辉煌。”这个碑文,倾注着日本人民对鉴真的一往深情和对他的崇高评价。它是日本毕生从事研究鉴真的安藤更生博士题写的。
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即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双目已失明的鉴真和尚,终于到达登陆地。鉴真一行先到坊津附近一个叫作小泊的地方,在庙宇大智院里休息。第二天,在日本使团的引导下,转道大宰府,直趋当时的日本首都——平城京,即今奈良市。
坊津,是日本著名的遣唐船出发的港口。日本国为吸收中国盛唐先进的文化、技术,每隔十年左右派遣一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每次出发前,天皇都举行隆重的仪式,把戒刀授予领队的使节;出航人的家属也都来到海边,和歌相送。但限于当时航海技术,不少船只有去无回,多少日本人士葬身大海。鉴真大师乘的是第十次遣唐船。从苏州出发时,一共是四条。他乘坐的是二号船,而一号船就在这次航行中遇难,船员大部丧生。船上还有后来又从安南(今越南)返回长安并终身仕唐的阿倍仲麻吕。“沧海杳漫,百无一渡”。当时航行的艰难,可想而知。
秋目浦的渔民中,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鉴真一行经过琉黄岛时,遇上风浪。大师带来的三千颗舍利子掉进海里。他的弟子思托立即跳下大海,找到龙王说,若不送回舍利子,师父就要施佛法把海水烧干。龙王吓得连忙答应退还,但要求把一些舍利子留下供奉,保佑航海人安全。鉴真同意了,并为龙王建造了一座祠堂。龙王一高兴,祠堂前就涌出了一股泉水。这祠堂指的就是如今栗野海岸的“赤水大龙权现”祠堂。这虽然是神话故事,却反映了日本人民对鉴真大师的敬仰和热爱。
碧海茫茫,谊连千秋。如今,矗立在秋目浦的两座鉴真登陆纪念碑,将作为中日悠久友谊的历史见证,面对沧溟,告诉一代一代的人们:日中两国人民的血缘情谊是永世长存的!(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忆马雅可夫斯基故居
戈宝权
苏联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是我国广大读者相当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很赞赏他写的政治讽刺诗《开会迷》;斯大林也曾称他是“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他写的著名的长诗《列宁》和《好!》在我国早有了好几种不同的译本,而且经常被朗诵和广播。我们知道,马雅可夫斯基还非常关心和同情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当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我国上海的工人在敬爱的周总理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北伐部队攻占上海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正在莫斯科北面的工业城市雅罗斯拉夫尔参加诗歌晚会,他向听众们宣布了这一胜利的消息,全场以雷鸣般的鼓掌表示庆贺。诗人立即写了一首题为《最好的诗》,献给中国人民,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同志们!
工人们
和广东的部队占领了
上海!”欢呼的力量
不断地增长又增长。五分钟,
十分钟,
十五分钟,
雅罗斯拉夫尔城在拍手鼓掌。
向不认识的
但是亲如手足的
中国苦力们尽情鼓掌!
今年四月十四日,是马雅可夫斯基逝世五十周年。当这个日子来到的时候,我又回想起四十五年前的往事。我在一九三五年的寒冬三月到了莫斯科,正好是马雅可夫斯基逝世五周年的前夕。莫斯科城当年将高尔基大街和花园——凯旋门大街交叉路口的凯旋门广场,命名为马雅可夫斯基广场。我感到高兴的是,从那时起,我曾在这个广场不远的街道上度过了两年多的岁月,因此我的不少美好的和难以忘怀的日子,是同马雅可夫斯基广场和邻近的普希金广场联系在一起的。一九五八年七月底,当马雅可夫斯基诞辰六十五周年时,在广场中央建立起了由雕刻家基巴尔尼科夫塑造的诗人的铜像。这年十月我又来到莫斯科,正好住在广场旁边的“北京”饭店。每天走出旅馆的大门,首先投进我的眼帘的,就是马雅可夫斯基的高大的铜像。诗人挺着胸膛,跨开两腿,站在花岗岩的台座上;他右手紧握着拳头,左手拉开上衣;头高高地昂起,两只炯炯发光的眼睛凝视着前方,好象他正在向着人们“放开喉咙歌唱”:
听着吧,
后代的同志们,
听我这个宣传鼓动家,
头号呐喊者的呐喊吧!
回想起来,那又是四十四年前的事啦。在莫斯科塔冈卡区幽静的根德里科夫巷里,有一座粉成米黄色的两层的楼房,马雅可夫斯基从一九二六年起,曾在这里的二层楼上居住过,直到逝世。一九三六年这所住宅被命名为马雅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根德里科夫巷也改名为马雅可夫斯基巷。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到这里访问过。当推开铁栅门走进院子时,首先看到旁边一所高楼的墙壁上,刻着诗人在长诗《列宁》中的有名的诗句:

把自己全部的
诗人的响亮的力量,
都献给你,
进攻的阶级。
这所不大的住宅,完全按照诗人生前的样子保存着。走进大门,跑上楼梯,就来到诗人住宅的过道,在衣架上还挂着诗人的大衣、礼帽和手杖。当走进餐厅时,你就会想起,这里曾经是苏联诗人、作家、文艺批评家、戏剧和电影导演们常来访问和聚会的地方。诗人曾在这里向朋友们朗诵了他的长诗《好!》以及其他不少新的诗章。同时这里也是作家和诗人们为
“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二十周年”举行过庆祝活动的地方。
当你穿过餐厅,就来到一间小小的房间,这里是诗人写作的地方,同时也是他的卧室。在写字台上放着书籍、文具、绘画用的颜色瓶等。他用过的一枝粗大的自来水笔,同笔记本放在一起。在笔记本上,还有他写的没有完成的最后一首长诗《放开喉咙歌唱》的手迹。墙壁上钉着一张列宁的照相,这就使我们想起诗人写的《和列宁同志谈话》的一首诗:
两个人在房间里:

和列宁——
这是挂在白粉墙上的
他的一张照相。
在诗人的故居博物馆里,还有关于诗人生平和创作的展览,保存着诗人的藏书和手稿。你可以在这里听到诗人本人和著名演员们朗诵的诗人作品的录音。这里还收藏了大量的各种版本的诗人的著作和研究他的论著与资料,因此这所故居博物馆也成为苏联研究马雅可夫斯基的一个中心。
早在一九四五年七月,郭沫若同志来到这里访问时,曾留下了他“依照马氏诗型”写的一首诗的手迹。从那时起,我国不少的诗人和作家,如艾青、李季、刘白羽、方纪、严辰、戈壁舟和靳以等人,都访问过马雅可夫斯基博物馆,写下了纪念诗人的诗歌作品或是访问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杰出的苏维埃时代的大诗人的深深的敬意。(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夹纻像
步连生
鉴真大师夹纻像,是日本天平时期(公元七二九——七九四年)的珍贵艺术品,是日本的国宝之一。鉴真夹纻像“回国探亲”,在扬州市和北京巡回展出,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又一盛事,必将载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史册。
鉴真应聘去日本时,正值盛唐时期,而日本国内处于大化革新后弘扬佛法的历史时代。适应日本大化革新之后的需要,鉴真对日本佛教界进行了阐教,传律授戒,为日本政府在僧侣中健全了授戒制度,同时也传授了我国的建筑、雕塑、书画、文学、音乐以及医、药等科技和文化知识,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发展两国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鉴真夹纻像,据日人真人元开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是鉴真临终前,由其弟子们按照他坐禅时的姿态塑造的。鉴真结跏趺坐,两手重叠膝间,紧闭双目,微露喜容,安详肃穆。作者刻划了鉴真在运思筹划阐教弘法,传播唐朝文化的内心状态,表现了鉴真“为是法事,何惜身命”的气度,以及双目失明,仍孜孜不倦地为传播唐朝文化而献身的精神。同时,坐像的服式与圆熟的线型反映了盛唐的艺术风格与手法。那简洁匀称、质感柔软的重褶,同鉴真脸部的神态相映照,显得十分和谐。鉴真大师夹纻像不仅是一件性格突出、主题鲜明的艺术杰作,也是古代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标志。
夹纻造像工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入日本国后称为“干漆造像”。日本的夹纻艺术,就是盛唐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后盛行起来的。鉴真大师夹纻像是日本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外,唐招提寺金堂中三米多高的毗卢遮那佛坐像,是“天平时代最伟大、最巧妙的雕像”,也被作为日本特别保护的国宝。据说它是鉴真弟子义静所作,但从该像莲瓣内发现的有关造像工匠的墨书来看,这座塑像实为中日两国僧俗艺术家们友好合作的结晶。
所谓“夹纻”,就是先用泥塑造成胎,然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里面的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象”。
按《东征传》所记,塑造鉴真像的缘起,可能是其弟子们根据鉴真大师生前对弟子思托所说“我若终已,愿坐死,汝可为我于戒坛院别立影堂,旧住房与僧住”的遗愿而塑造的。这是鉴真在日本保持我国唐代高僧迁化之后设立“影堂”的风习,同时也流露出鉴真志在日本阐化,心怀祖国的感情。因此,这次鉴真像“回国探亲”,也可以说是遂其本愿了。


第7版()
专栏:

《东征画传》
日本《东征画传》是一本鉴真画传,原有十二卷,现存五卷,保存在奈良唐招提寺中。
绘《东征画传》的是六郎兵卫入道莲行。现存五卷中,除第二卷外,分别由美作前司宣方、大炊助入道见性、足利伊予守后室和岛田民部大夫行兼四人在每卷上写说明词。原画是在永仁六年(一二九八年)八月由极乐寺住持忍性施给唐招提寺之前画的。
以后,《东征画传》传到寺外,部分失散了。到元禄十年(一六九七年)又由当时德川幕府将军纲吉之母施给唐招提寺。
画卷前四卷的内容主要是描绘鉴真在中国的情况,直到他在日本秋妻屋浦登陆。第五卷是画他在日本的情况,直到圆寂。
画工莲行和题词者,都与镰仓幕府有关。莲行大概并未到过奈良,更不用说中国。画卷是凭想象而作,但他极力想使中国和日本的风物有所区别,因此描绘中国的景色时用水墨,浓淡对比较大,完全是宋元画风;而描绘鉴真到日本后则用“大和绘”形式,连土、石也都着色。画卷中多处是画中有画。从它上面,人们可以看到镰仓时代的风俗习惯。 (李诗)(附图片)
《东征画传》中日本政府和僧俗欢迎鉴真的情况


第7版()
专栏:

友谊之甍——唐招提寺的鸱尾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屋脊上的鸱尾是深为日本人民珍视的。鸱尾,是我国古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见图上部),传至日本也称甍。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小说《天平之甍》,就是从天平时代由中国带去的鸱尾展开主题。《天平之甍》中说,这鸱尾是一个入唐学问僧为了怀念故国而托人带回日本的。但在唐招提寺中,却一直认为这是鉴真带来的。
唐招提寺金堂上面的一对鸱尾,分置东西两角。但经过悠久年代的风吹雨打,东面那块早就破损了。一三二三年(日元亨三年)修理时,由当时一个名叫寿王三郎大夫正重的瓦工,仿照西面那块,重做之后装在东角。这块仿造的鸱尾上还刻有铭文。
鸱尾装饰在建筑物上,使唐招提寺的金堂显得格外宏丽。它们是千百年来中日两大民族友好情谊的象征。
(黎世)(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罗斯福晚年点滴
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逝世三十五年了。他是在第四次当选连任总统后不到三个月,于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患脑溢血逝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在领导美国人民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他的死,美国人民深感悲痛。
有关罗斯福总统的健康情况,自一九三六年以来就有各种说法,说他患过中风、心脏病或动脉硬化症。当他决定第四次竞选时,共和党提出反对的理由之一,就是他的健康已经衰退,不能胜任。但罗斯福却以乘敞篷车冒雨在纽约市绕行四个小时作为回答。
三十五年后的今天,美国又有人提出关于罗斯福晚年的健康问题。医生戈德史密斯说罗斯福曾患癌症。他说罗斯福知道自己的癌症到了晚期,虽然医生劝他不要再竞选总统,但他在一九四四年仍决心竞选,因为他担心美国在战争期间更改领导会引起混乱。
罗斯福第四次连任总统时,已经六十二岁。他就任后不久曾向他的儿子詹姆斯作了有关他的葬礼的指示。有人认为,这同他知道自己患有癌症有关。因他晚年曾有过腹痛、不思饮食、体重减轻等癌症症状。一九四五年二月,当他从雅尔塔会议回来对国会讲话时,他的身体已孱弱不堪。但是在罗斯福生前最后几年替他看病的布鲁恩医生,却否认罗斯福患有癌症。他去世后,根据他夫人埃莉诺的要求,尸体没有进行解剖。
罗斯福患过癌症吗?现在仍无结论。因当年存在海军医院的他的病历已经失踪。但对这位直到生命最后阶段仍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的美国前总统,美国人民和各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毅华)(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