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辽宁省桓仁县改变领导班子中内行干部少的状况
提拔一批农技人员任公社领导职务
本报讯 去年以来,中共辽宁桓仁县委先后把五十一名长期在农村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农业科学工作者,提拔到公社领导班子中来,使所属十七个公社领导班子中的专业干部占干部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以上,既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又加强了对农业的科学领导,避免了工作上的瞎指挥,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桓仁县地处辽东山区,多种经营门路宽广,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和专业性都很强,非常需要有一些对当地生产具有丰富经验的领导班子。但是,过去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公社领导班子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外行干部多,内行干部少;搞行政工作的多,懂技术管理的少;一般化领导多,具体的专业化领导少。在新形势下,县委深感农业要上去,必须提拔那些对当地生产熟悉并有农业技术知识的人担任领导干部,建设一些精通农业技术的领导班子,用科学领导生产。从去春起,县委对近百名科技人员和专业干部进行了认真的考核。对其中表现一贯较好、业务技术较强、又有一定群众威信的人员,大胆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这批专业干部走上公社领导岗位以后,县委十分注意让他们挑重担,掌实权,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用科学指导农业生产。雅河公社副主任李培德,是个专学水稻种植的解放前大学毕业生。解放后,他在公社当了二十多年农业助理和技术员,苦心钻研水稻在低温山区的增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就因为他的家庭出身问题,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去年初县委提拔他担任了公社副主任,他很快在全公社推广了他的水稻增产经验,使全公社在受灾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仍然夺得了较好的收成。
铧尖子公社副主任童玉环,多年以前,就和群众一起摸索出来一套春蚕秋放的成功经验,但是并没有在本地开花结果。这次他担任公社副主任以后,在公社党委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利用广播会、电话会等形式,宣传春蚕秋放的好处,还到养蚕队指导养蚕放蚕,使这个公社今年蚕业获得大丰收,成了全省养蚕的先进单位。
桓仁县委采取轮换制的办法,让新干部到党校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同时要求老干部做好传帮带工作,县委把同新干部谈心当成一项任务规定下来,县委主要领导下乡时,经常找新干部谈心,听取他们的汇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工作。


第2版()
专栏:

溱东公社把部分生产指挥权交给农技人员
本报讯 江苏省东台县溱东公社党委把部分生产指挥权交给农业技术人员,发挥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去年,这个公社科学种田搞得好,粮棉普遍增产。
针对农业技术人员手中无权,跑跑传传,不能充分发挥技术专长的情况,公社党委经过研究,决定把传授先进技术权、推广增产措施权、培训技术骨干权、指导种“三田”的权以及干预生产上瞎指挥等权交给农技人员。同时还规定,农技人员可以提出生产规划和措施,可以发出紧急的生产指令,可以印发技术情报和技术资料。
这样做调动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去年春上,党委本来决定杂交稻由上年的七千亩发展到一万亩。过去沉默寡言的老农技员唐倚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据现有条件,可以再加六千亩。并且提出了经过自己调查和实践的充分依据。公社党委采纳了他的意见。落谷后,遇上倒春寒,秧苗僵滞不分蘖,唐倚章又同农科站的其他同志一起,分头通知各队快施壮秧肥,加强水浆管理,突击防治稻蓟马,使秧苗很快由弱转壮,加快了分蘖,保证了适时栽插,秋后产量比常规中稻高一成以上。
农技人员更加刻苦地钻研农业技术。公社农科站的六个技术员,去年共搞了十六个项目的农业科学试验,搞了四百六十多个田块的考察数据,写出十三份专题总结,为公社党委实施正确指挥提供了可靠依据。去年七月,负责植保工作的姜良耕,在罗二大队十三生产队发现纵卷叶虫危害。他一连跑了好几个大队,都星星点点发现此类虫情,便立即赶回公社发警报。恰巧,公社正在召开生产队长会议,主持会议的公社负责同志立即压缩了会议的其他内容,由姜良耕就纵卷叶虫的危害、特性和防治方法,作了专题发言。第二天,各生产队都喷药灭虫,把虫害扑灭在初发阶段。为了夺取今年棉花丰收,这个公社的农技人员针对水乡棉苗前期僵、中期轰、干旱年早衰、雨涝年秋发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要重视农村的人才建设
在四川省什邡县云西公社采访,有两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第一件事,云西公社农科站(一个带头搞科学实验的生产大队),前不久对全站各生产队的农技员、植保员和中心试验组的成员,进行了一次农业技术知识的测验,题目是农业技术上的初级常识。测验的结果,二十八个人,及格的只有五人,最高的七十六分,最低的只有十一分。
我们跑过许多地方,比较之下,什邡县的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还算搞得比较好的。云西公社农科站又是全县成立最早的一个,也是全县办得比较好的几个农科站之一。因此,测验的结果,使什邡县的有关部门大吃一惊。
第二件事,我们调查了什邡县云西公社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现状。
云西公社一共十五个大队党支部书记,今年扫盲的一人,小学文化水平的九人,初中文化水平的五人。十五个大队队长,小学文化水平的四人,初中文化水平的十人,高中文化水平仅一人。全公社一百一十一个生产队的队长,其中文盲半文盲六人,小学文化水平的一百零三人,初中文化水平的二人。全公社十五个大队里的农科队队长,其中文盲半文盲二人,小学文化水平十一人,初中文化水平的二人。
以上两种情况,反映了由于长期对农村基层干部不重视文化教育,不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所造成的结果。
现在这种人才状况,对进一步发展农业,已经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什邡县的农业生产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地少人多,平均一个人才一亩多一点地。这么一点耕地要种粮食,种油菜,种叶烟(这里是叶烟产区)。三个山区公社,有近三万亩坡度在三十五度以上的耕地还要停耕还林。
在这种条件下,要进一步增产,有两条路子可走,一条是增加复种指数。这一点在什邡县潜力已不大了。另一条路子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就要看科学技术达到什么水平了。什邡县的单产已经很高,在现有的基础上要继续大幅度的增长,难度相当大,光靠老经验是不行的。现在人们迫切希望有更新的高产高质的作物品种,有更科学的栽培技术,有更有效的防治病虫害办法,有更好的增强土地肥力的办法。总之,希望农业科学技术上能有突破性的措施,以便帮助他们突破现有的生产水平。
今后农业科学技术会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农村里没有一支得力的农业科学技术队伍,农业的现代化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这里做农村工作的同志普遍感到,人才建设的工作不能再耽误了。他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这是一项战略任务,不是一下能奏效的,因此既要抓紧,又要持之以恒,要有长远规划。
二、一定要用科学态度来搞科学,不要搞形式主义。过去有些工作,口号一大堆,标语一大串,各种组织的招牌一大片,轰一阵,没完没了。这不是搞科学。搞科学贵在扎实,宁可少些,但要好些。
三、要制订一些鼓励农村社员学科学的政策措施,现在农村有的地方按力分配,就是按力气分配,这不行。搞科学的脑力劳动也是“劳”,花一点代价是必要的。
本报记者
冯东书


第2版()
专栏:短评

两项加强农业生产领导的措施
中共辽宁桓仁县委提拔了一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农业科技干部,到公社担任领导职务。江苏东台县溱东公社把部分生产指挥权交给农技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这两个单位经过采取这些措施,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避免了生产上的瞎指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两件事做得好。
为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我们不但需要选拔一些优秀的科技人才充实公社一级的领导,其它各级领导班子,也完全有必要采取果断的措施,改变目前“外行干部多,内行干部少”的状况。
有的同志认为,搞科研,办工业,需要懂行的领导干部。搞农业是同泥土打交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要人勤地不赖就行了。这种看法,显然不符合搞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搞科研,办工业,需要懂行的领导人。搞农业,同样不能由外行来领导。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吃的亏难道还少吗?现在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上级布置的任务只能照本宣科,对别处的先进经验只会生搬硬套,对如何搞好本地区的生产,拿不出一些中肯的办法,对某些有利生产的科研成果,也推广不开。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干部不懂农业科学技术,在生产上没有真才实学,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的指挥权。
要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就要下决心改变领导农业的干部队伍的面貌。现有的干部要变外行为内行,努力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同时把大批拥护党的路线,懂技术、会管理、有魄力的内行里手,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领导干部要有“求贤若渴”的精神和“礼贤纳士”的胸怀,打破一些多年来形成的“论资排辈”、“青年没经验”、“知识分子不可靠”等偏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不拘一格挑选人才。


第2版()
专栏:

广西百色县那毕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李振杰(左一),在春耕大忙季节,深入到七塘大队帮助农科组培育好“铁秋矮”水稻良种。 江涛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青海积极保护麝香资源
新华社西宁电 青海省人民政府最近决定把香獐由原来的一般保护动物列为省内重点保护动物,并且划定了猎区和禁猎区。
决定说,在猎区捕猎香獐,必须有主管部门发给的“特许狩猎证”,按规定的区域、季节和数量捕猎香獐。严禁任意捕猎。决定还规定,麝香由国营医药部门统一经营,严禁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收购、换购和出售。
香獐,也叫麝,雄性香獐腹部香囊中的分泌物麝香,既是名贵药材,又是珍稀香料,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麝香出产国。


第2版()
专栏:

浙江抓紧抗灾力争夺丰收
新华社杭州四月七日电 入春以来,浙江省先后受到低温和阴雨的侵袭,严重影响了春季作物的生长。目前,全省农村干部、社员立足于抗灾夺丰收,正抓住这些作物生长的旺盛阶段,千方百计地精心培育管理。
为了夺取今年春季作物丰收,浙江省各级党、政领导带领大批干部深入生产队,同社员群众一起战阴雨、抗水害,抢晴施肥,加强培育管理工作。宁波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在下田头查苗情中,发现由于连绵阴雨,冻害严重,春季作物长势普遍差于去年。全区春粮三类苗面积占百分之二十五,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十。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全区干部社员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把搞好备耕春耕生产和春粮培育管理作为当前农村的中心任务来抓。这个地区的奉化县县委负责人到全县春粮培育管理较好的江口区,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全县只在四、五天时间内就清沟排水五万多亩。
目前,浙江农村许多社队建立了定专人、定田亩、定工分、定要求的生产责任制。地处水网地带的绍兴县钱清区,建立了清沟排水的专管责任制后,全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春粮、绿肥田块,开深了总沟,疏通了横、直沟和涵洞,做到了雨停水干。据省农业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已清沟排水、追施春肥的面积,约占春季作物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第2版()
专栏:

西藏引进优良种畜 贵州培育平菇新菌种
新华社拉萨电 西藏从外地引进优良种畜,对发展西藏畜牧业起了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西藏已引进了四十余种优良种畜,如新疆细毛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来斯特羊、瑞士的西门达尔牛等。这些种畜经过多年的风土驯化,基本适应了高原气候。据不完全统计,西藏的细毛羊、半细毛羊、改良羊现已达到四十万只,产毛量高于当地羊一至二倍,毛质也好得多。
新华社贵阳电 贵州省务川县粮食局培育出一种抗逆性强、产量高、质量好,适应草生和露地栽培的平菇新菌种,为发展冻菌生产开辟了一个新途径。经有关部门化验,它无毒,无怪味,营养丰富,纯蛋白含量达百分之二十七点一九,并含有十七种氨基酸,食来鲜美,是滋补佳品。目前这个省已向四川、云南、广西等十个省、自治区提供这种菌种。


第2版()
专栏:吉林通讯

战斗在长白山上
前不久,我们访问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区。祖国的南方已春风送暖,这里还是千里冰封,白银世界的风光深深吸引着我们。但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工人、干部、解放军战士在这林海雪原为四化艰苦奋斗的感人情景。
以苦为乐的伐木工
从十月到来年四月,是长白山林区的黄金季节。为了在六个月内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伐木工人们冒风雪,抗严寒,两头不见太阳地抢时间干活。每天天不明,朦朦胧胧还看不清人影,工人们就乘着解放牌卡车上山了。来到伐木场,蹲在没膝的雪窝里,一直干到太阳落山。忙的时候顾不上热饭,从口袋里掏出玉米面饼子,啃口咸菜就往下咽,然后抓几把雪解渴。
在海拔一千四百米的海林林场,我们遇见伐木能手方士善同志。这位膀大腰圆的山东大汉,在树林里一会儿钻进,一会儿钻出。别人说,方士善这人为选一棵可伐的树,最难通过的地方,他也得留个脚印。这话的意思是,如果光为完成生产指标,不顾子孙后代,抡起锯就可以伐;可老方当伐木工二十多年了,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该伐的伐掉,该保护的要保护好,为了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他宁愿自己多跑点腿。
方士善经过一番选择,走近一棵三十米高的参天大树,看看地势,望望树梢,再辨辨风向,判定树倒方向,确定下锯的部位,然后单腿跪在雪窝里,两手紧端三马力的红色小油锯,开始了战斗。随着突突的声音,锯末奔流,木屑飞舞,树干微颤,树尖抖动,大树要倾倒了。老方沉着地看看周围环境,用双手合成喇叭筒,提高嗓门喊道:“顺山倒啦!”然后抄起板斧,在树干上用力一击,但听呼啦一声,树上的积雪腾空飞散,大树不偏不斜倒在幼壮树和母树之间的空隙当中,没有毁坏周围一棵好树。
这里的伐木工人根据实践经验,编了个顺口溜:“保幼壮,除病枯,密间细留要适度,砍倒霸王树,解放被压木,采育双兼顾。”冬采以来,长白山区的十多个林业局,伐木工人奋力苦战,按月按季完成了国家的采伐任务。
为了线路畅通无阻
森林铁路和公路,是林区连接祖国各地的动脉。战斗在千里运输线上的司机、养路工、调度人员等,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保证这动脉畅通无阻,使长白山林区出产的红松、白松、云杉源源运往各地。
我们乘着生产指挥用的小摩托卡车,过桥穿洞,来到雪岭车站,访问了汪清林业局的这个先进单位。这里只有三四股道岔,一间半砖瓦房,一台调度电话,在一般地图上找不到它。车站虽小,运量不少。每天通过二、三十趟运送山区社员的客车,满载木材的货车,还有转运生活日用品的福利车。几位值班员不分白天、黑夜,不顾风雪、烈日,每天手拿信号灯,摇动志号旗,指挥车辆安全通过,并且及时向兄弟车站通报路况。有的值班员已经在这个前不挨村、后不接店的小站工作三十来年,把半生的心血浇铸在祖国林区建设事业上。
在林区,我们还认识了一些特殊的养路工。他们一不推沙石,二不运沥青,主要的工作是破冰刨冻。夜间从山泉、树蔸涌上地面的水,半夜里聚结成包包,运木材的汽车通过时,会导致翻车。养路工人们赶乘第一辆上班的汽车,先来清除这个隐患。在沙金沟林场的公路上,我们见几名养路工头戴皮耳朵帽子,脚踏高腰胶底棉靴,手持镐头、耳勺。有的用力刨冰疙瘩,有的掘沟输水,紧张地抢险修路。走近跟前,只见他们的眉毛、鼻尖、嘴角、棉袄上满是冰霜和凌碴,脸被冻成绛紫色。抬起头来打招呼,才认出是几个女青年。这冰天雪地的生活,她们已经习惯了。实在太冷了,拣几根木柴,点个火堆烤一烤,她们还愉快地唱起抗日联军那“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战歌。
高山气象站
长白山顶上有座高山气象站,它不仅肩负着东北地区观测气象的重担,还参加亚洲的气象预报活动。
这个延边天池气象站,建在海拔二千六百米的山坡上,从八月飘雪,到转年五月才冰消雪融。这期间有一两个月,气象站的办公室经常被掩埋在深雪之中。大雪封了门,就得推雪开路。推迟了,当然会误过测量时间。朝鲜族站长玄秀吉同志和大家商量,想了个办法:房顶上雪层薄,容易清扫,开个天窗当门口。每到测量时间,蹬着梯子钻出天窗,爬上房顶往外走。办公室离观测站有一百多米远,还要爬个高坡。山高雪大风狂,走道很危险。他们沿路立了两排木杆子,捆上铁丝,用手扶着向前挪步。不论白天黑夜,每隔三小时观测一次。去观测站打开百叶箱察看气压、温度、降水量;登上风向台观测风向、风速,还观测云量、云高等,及时向长春、沈阳等地发报。
高山作业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天冷,风大,雾多,很少吃上鲜肉、嫩菜。还有一年吃八个月雪水。雪水没有矿物质,饮用久了,会脸腿浮肿,骨软,手指酸,还一层层脱皮。在山上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更不能过舒适的家庭生活。每年只能到山下招待所住一个月,换水,学习,整理资料。如此艰苦,同志们个个劲头很足。按规定上山工作两年轮换一次,有几位同志已在这里工作三年了。
本报记者 吕建中 齐志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