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迎鉴真大师像归国
——鹧鸪天
赵朴初
鉴真大师像将回国巡展,敬拈此调,以表欢欣伫望之诚。
奋入狂涛不顾身,
终携明月耀天平,①②
千秋德范存遗像,
万里香花结胜因。
今古事,
去来心,
海潮往复两邦情。
故乡无数新新叶,
待与离人拭泪痕。
注:①明月——古人云: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是言当时扬州之繁盛。此则比喻盛唐之文化与中国人民的友谊。
②天平——当时日本朝代。


第8版()
专栏:
鉴真东渡誓言〔篆刻〕
彭宗奇
为是法事也
诸人不去
何惜身命
我即去耳
(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鉴真大师的感召
文士
四月临近,上野君又快要来北京了。
一个多月前,上野君要回东京去向公司述职,跟我们商量他什么时候再来合适。我们说最好在四月里。他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正是鉴真大师返回贵国的时候。”
上野君是日本一家电子公司的技术员,去年,公司派他到我们厂,负责一条来料加工生产线的技术指导。听说要来一位日本朋友,我和同志们的心情都不太平静。有这样一次向国际友人学习的机会,谁不感到高兴呢?
上野君终于来了。他三十多岁,中等身材,衣着整洁,脸部表情严肃。他第一次来到车间,没花多大工夫弄清了生产的主要情况,就说了声“明天见”,转身回饭店去了。第一次见面,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客套不多,笑容更少。
第二天上班之前,上野君来到车间。他先对生产线的每个环节进行了检查,接着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逐个细心地加以解决。下了班,他跟我们几个技术员一同留下,总结了这一天的工作,对第二天的生产作了仔细的安排,才匆匆离去。我们真担心他错过了饭店开晚饭的时间。
一连多少天,他的工作情况都是这样。他是战后出生的,是六十年代日本技术大发展时期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经验丰富,技术高明,态度认真。为了使生产线达到预定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他不怕麻烦,不辞辛苦。我们都说,公司派他来指导我们工作是完全合适的。
整天在一个车间里工作,日子久了,免不了聊聊家常。有一次工间休息,我们几个谈论起各自的孩子,上野君在一旁听着。忽然有人问他,“上野君,你有几个孩子?”这一问,上野君有点儿窘了,他摆着手说:“没有,一个也没有。我一个人……和老母在一起。”
原来是这样!我早就感到他好象总有点什么放心不下。初来车间,他看了生产进度,估计三两个月内不可能返回东京,就隐约流露出不安的心情。我脑子里这样闪过一下:怎么才来就急着想走。原来他被派到北京来工作,把年逾古稀的老母一个人留在家里,真够他挂念的。我不由得同情起他来,希望能提前达到生产指标,好让他早一点回到老母身边。
上野君不大喜欢看我国的电影和戏剧。有一次,我们问他愿不愿去看话剧《鉴真东渡》。“当然要看。”他立刻回答,“写鉴真大师的戏,怎么能不看呢?”接着他告诉我们,在日本,老老少少都知道鉴真大师,都尊敬他,感谢他把大唐帝国开元、天宝鼎盛时期的文化带到了日本,使日本在大化革新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他说:“我们日本人忘不了鉴真大师的功绩!”
看《鉴真东渡》的时候,我坐在上野君旁边。看来他很熟悉戏剧的内容,几乎用不着我翻译。舞台上出现了双目失明、年过半百的鉴真,他历尽了千辛万苦,把中国人民的情意带到了日本。我完全没料到上野君的反应竟如此强烈。演员谢幕的时候,他站起来热烈鼓掌,又把双手举得高高的,眼眶中饱含着泪水。
要对他这样一位轻易不露感情的青年说些什么合适的话是很难的,我跟他一同默默地走出剧场。他刚要上车,却转过身来用急促的语调说:“我以前只是景仰鉴真大师,可是没有想怎么去学习他的精神。他遇到的困难多大呀!可是还一心一意地把贵国人民的情谊,把大唐的发达的文化带到了我们日本。今天,我们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交流文化技术,不是也该有鉴真大师的这种精神吗?”他是认认真真说这些话的,我一时想不出该怎么说,只是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他转身上了车,靠在坐椅上,闭上眼睛,几点泪水流了下来。
圣诞节和元旦加在一起,上野君有十天假期。他决定回国一次,去探望老母。同车间的许多工人和技术员都送他一些小礼物作为纪念,一本年历,一套画片,一盒果脯……有的还说明是特意送给他妈妈的。上野君双手接下礼品,弯着腰连连说:“多谢了,多谢了。”一件件的小玩意,积少成多,装满了一个手提包。不知哪个年轻人嚷了起来:“哎呀,坐飞机带这么些东西,要超重了。留下一些,下次再带吧。”“不,不”,上野君说,“中国朋友的情意,我一点也不能留下。家母看到我在中国有这么多朋友,一定会非常高兴的。她一定会催我快些回到你们中间来。”
假期一满,上野君就赶回北京,跟我们一起投入了紧张的劳动。才一个多月,我们这条生产线已经达到了设计的要求。这是我们——包括上野君在内共同努力取得的成绩。上野君跟我们成了亲密的朋友了。
二月中旬,上野君返回公司述职,决定四月再来。他对今年的四月有特别的感情,因为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中国高僧鉴真坐像将在这个月里回国“探亲”。上野君也要在四月来北京,跟我们一起改进另一条生产线。我们都在等待跟上野君再次相聚。


第8版()
专栏:

鉴真和尚
扬州剪纸
蔡千音 熊崇荣
①鉴真,唐代高僧。俗姓淳于,扬州人氏。在佛教教义、建筑、雕塑、医药等方面,都有丰富学识,主持大明寺,名满江淮。
②唐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鉴真五十五岁时,接受日本来唐留学僧的热诚邀请,毅然决定东渡日本。
③鉴真立即造大船,备干粮,准备东渡。不料因随行僧人的诬陷,船被没收。第一次东渡因此失败。
④天宝二年十二月,鉴真和随行众人,买船东下。船被风浪击坏,修理后再度下海,又触礁破碎。第二、第三次东渡失败。
⑤鉴真被迫在余姚登陆,淮南采访使接受鉴真部分弟子要求,不让他继续东渡,把鉴真迎回广陵,并且下令防护他。
⑥天宝七载,鉴真与同行僧俗再度出海。他们在海上漂流了十四天,没有到达日本,却到了海南岛。 (明日续完)


第8版()
专栏:

大明寺和鉴真纪念堂
许凤仪
中日人民的友好使者——鉴真和尚的坐像,飞越大海,回祖国探亲了。许久以来,鉴真故乡扬州市的人民,就盼望着这喜庆日子的到来。为了迎接亲人,他们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位于北郊蜀岗之上的法净寺,更被修整得焕然一新。
法净寺原名大明寺。鉴真东渡之前,是这个寺的当家和尚。清朝乾隆年间大明寺才被改名为法净寺。从鉴真和尚坐像回扬州探亲时起,法净寺又将恢复大明寺的旧名。现在,寺前新铺了一百八十多级石阶,牌楼也彩绘一新。牌楼相当华美。雕梁画栋之下,蹲着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日本《天平之甍》电影摄制组,曾在这座牌楼下,拍下了鉴真率弟子出发东渡,乡亲挥泪送别的场面。
寺门内,四大金刚分列两旁,披铠着甲,威风凛凛,仿佛是山门卫士。穿过花木扶疏的甬道,就是大雄宝殿。殿内慈祥端庄的释迦牟尼佛像,安坐在莲花宝座上;左右两壁,分坐十八罗汉。这些神像,神态各异,生动逼真,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今天,经过重新装金绘彩,它们显得更加神采飞扬。
从大雄宝殿向东,就是鉴真纪念堂了。堂前,耸立着一块巨型大理石纪念碑。碑的正面是已故的郭沫若副委员长的亲笔手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是赵朴初写的碑文。碑文赞扬了鉴真东渡日本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中日两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友好交往。
纪念堂的陈列室里陈列着许多资料,对鉴真的生平和东渡事迹作了详细介绍。唐代高僧鉴真是扬州江阳县(今扬州市)人。公元七四二年,他五十五岁时,接受日本留学僧人的邀请,举帆东渡。由于当时航海困难,十一年内,五次渡海失败,鉴真也因积劳成疾,双目失明!但为了弘扬法事,交流文化,他仍不辞艰辛,在六十六岁时,又第六次东渡,终于获得成功。
鉴真在日本辛勤工作了十年,对日本的佛教、建筑、医学、印刷、工艺美术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鉴真逝世前,弟子仿照他的真形,塑了一座坐像。鉴真逝世之后,这尊坐像被日本定为国宝,供奉在唐招提寺内,供人瞻仰。这次回国探亲的就是这尊坐像。
纪念堂正殿是仿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筑的,一色金黄的檐柱和内柱合成单檐殿顶,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正殿中央的鉴真坐像,是用故宫珍藏的一段楠木,仿照唐招提寺的鉴真干漆夹纻坐像雕塑的。这次回国探亲的坐像回到扬州,也就安置在正殿内。
纪念堂周围,花木葱茏,其中两棵“友谊树”,更是引人注目。一株是常青的松树,另一株是芳香的月桂。它们是一个日本友好代表团到扬州参观访问时,为了纪念鉴真和尚,为了祝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而栽种的。春风吹来,友谊树也在沙沙絮语:中日友谊,源远流长!
编后小语
编完这一版,不禁想起一句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鉴真和尚东渡前曾立下誓言:“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作为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宗教人士,决心为传播和弘扬佛法献出生命,应该说是胸怀大志了。立大志者成大事。他以五十五岁的垂暮之身,历尽艰难险阻,六次扬帆东渡,终于把佛学和盛唐文化传往日本,成为千古佳话。
古人需要立大志,今天我们更需要立大志,不过,内容不同罢了。我们的大志,就是要实现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只有胸怀这样的大志,才能不被航程上的惊涛骇浪所吓倒,不因航线的迂回曲折而气馁;才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妨套用鉴真大师的四句话:为四化事也,何惜身命,众人皆去,我更去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