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卡翁达总统在为金日成主席举行的宴会上说
朝鲜和平统一是对世界和平的保证
金日成主席说朝鲜将同第三世界和不结盟国家紧密团结
新华社平壤四月九日电 卡翁达总统在为金日成主席举行的宴会上表示,赞比亚坚定不移地支持朝鲜和平统一的高尚目标。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四月八日,卡翁达总统为金日成主席举行了宴会。卡翁达总统在讲话中说:“朝鲜的统一是对和平、安全与进步的保证。世界人民不能支持家属被分隔,应当统一民族被分裂的状况。”
他说,今天,列强们一方面主张缓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继续助长分裂的政策,这不会对和平作出贡献,相反是助长对峙。
卡翁达总统说:“我们反对纠纷。我们反对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使用实力。”“我们坚持作为和平与自由,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和平与自由手段的不结盟原则。我们确信,第三世界的所有国家维护自主精神,实现统一,是消除地区性纠纷,加强和平与合作的最好保证。”
金日成主席在讲话中说:“在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和紧张的情况下,世界自主力量只有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能在反对各种控制和奴役,在自主地创造性地开辟自己命运的神圣事业中取得胜利。”他说:“我们将永远珍视国际朋友的支持和声援。我们今后将一如既往,同第三世界和不结盟国家在自主精神的基础上紧紧团结起来,在互通有无的原则下紧密合作,忠诚履行世界革命赋予自己的民族与国际的义务。”
由卡翁达总统率领的赞比亚党政代表团结束对朝鲜的正式友好访问,九日中午离开平壤。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和其他朝鲜党政领导人到机场送行。
中国驻朝鲜大使吕志先和其他外国使节也到机场送行。


第7版()
专栏:

古巴难民问题激起拉美国家公愤
瓦尔德海姆秘书长深表忧虑
新华社北京四月九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哥斯达黎加、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三国政府八日分别对古巴难民问题表示关切。
哥斯达黎加外长拉斐尔·卡尔德隆四月八日在致秘鲁外长阿图罗·加西亚—加西亚的一份照会中表示,哥斯达黎加政府随时准备提供“全面的和无条件的支持和合作”,来协助秘鲁政府解决古巴难民这一“严重问题”。
玻利维亚政府七日新任命的外长加斯东·阿劳斯八日在一项声明中指出,古巴政府在古巴难民问题上所采取的态度“是前所未闻的和令人忧虑的”。
与此同时,厄瓜多尔外交部也对古巴难民事件表示不安。
据新华社利马四月八日电 秘鲁官方人士和社会各界继续谴责古巴政府在古巴难民问题上违反国际关系准则。
外长阿图罗·加西亚—加西亚七日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古巴政府撤销对秘鲁大使馆的保护,是一种无视其不可推卸的国际责任的态度,使秘鲁大使馆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他说,古巴政府的这种态度违反了“它自己曾签署和批准的有关外交关系方面的维也纳公约”。
秘鲁工人联合会发表声明,谴责古巴当局践踏避难权,并表示支持政府维护这一权利的立场。
新华社北京四月九日电 纽约消息: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八日对成千上万名古巴公民涌入秘鲁大使馆寻求政治避难所造成的局势表示“深为忧虑”。
这是联合国的一位发言人宣布的。他说,瓦尔德海姆会见了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要求他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缓和由于古巴人大量涌入秘鲁大使馆所造成的困难。这位发言人说,高级专员正就此事与秘鲁政府进行接触。
另据来自利马的消息,联合国难民事务处高级专员的代表八日会见了秘鲁外交部长阿图罗·加西亚—加西亚,了解秘方的要求。同一天,秘鲁驻这个国际机构的代表提出了提供援助的要求。


第7版()
专栏:

古巴难民呼吁一些国家发给入境签证
据新华社北京四月九日电 哈瓦那消息:涌入秘鲁驻哈瓦那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的古巴难民八日向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发出信件,要求发给他们入境签证,协助他们摆脱困境。
这封信发给了秘鲁、美国、西班牙、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的总统,同时也发给了罗马教皇以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安第斯条约组织的负责人。在此之前,他们已专门给美国总统卡特发了一封内容类似的信。
难民们在信中呼吁上述国家和国际团体的领导人注意他们“所处的令人绝望的境地”和“非人的条件”,要求尽快地发给他们签证,以便能够离开古巴。
五天来,上万名古巴难民拥挤在二千平方米的秘鲁大使馆的庭院里,在热带的烈日下受着煎熬。


第7版()
专栏:

他们到新德里去干什么?
越南总理、古巴外长和苏联副外长同日到新德里活动
新华社北京四月九日电 新德里消息:越南总理范文同、古巴外交部长马尔米耶卡和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费留宾七日同一天到达新德里,印度首都一时成了繁忙的外交活动的中心。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当记者问到这些人同一天汇集新德里有什么意义时,一位西方外交官说:“我想这不完全是偶然的。在这件事上,你可以看到有苏联人在里面。”他还说:“他们将试图使印度继续靠近苏联对阿富汗的方针,并对它施加影响,使它承认柬埔寨(韩桑林政权)。”
据外国通讯社报道,范文同一抵达新德里机场,就发表谈话说,克什米尔是“印度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外国记者们认为,范文同显然是在讨好印度并挑拨印巴关系。随后,他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就阿富汗和柬埔寨等国际问题,以及两国经济合作等双边关系举行了会谈。会谈后,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迪克西特说,“双方对国际问题的看法近似”。
古巴外长马尔米耶卡在到达新德里时说,他将同甘地夫人和印度外长拉奥交换意见,“希望这将有助于为西南亚局势找到某种政治的、和平的解决办法”。
他是从喀布尔来到印度的,在那里他同阿富汗现政权领导人卡尔迈勒详细讨论了阿富汗问题。在这以前,他还到过莫斯科。法新社预料,他将向印度领导人介绍苏、阿两国政府对这个问题的最新立场。
苏联副外长费留宾也从加德满都来到了新德里。他今天同印度官员就阿富汗问题举行了会谈。在尼泊尔,他碰了一鼻子灰,尼泊尔领导人仍然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路透社记者报道说,苏联驻印度大使馆人士不愿说明费留宾将逗留多久,但人们预料他将同甘地夫人、范文同和马尔米耶卡会晤。


第7版()
专栏:

日本成立“救援柬埔寨中心”
据新华社东京四月九日电 由园田直、佐佐木更三、富塚三夫、法眼晋作等国会议员、工会负责人、学者等发起的“救援柬埔寨中心”,今天下午在东京举行了成立大会。
在大会上,田英夫当选为救援中心的事务局长。
“救援柬埔寨中心”是由日本全国三十多个救援团体组成的,它的成员包括政界人士、教授、学者、宗教界人士、工人、农民和学生。


第7版()
专栏:

西报说古巴已成为一所监狱
据新华社马德里四月八日电 西班牙《终极日报》今天发表一篇题为《离开古巴》的社论指出,“古巴已经变成一所监狱。看起来,古巴革命顶多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社论指出,对许多古巴人来说,今天离开古巴就是摆脱迫害与压迫的梦魇。因为“离家出走和流亡要比许多古巴人遭受的没有面包和没有自由好”。


第7版()
专栏:

苏联在越南的军事存在
王志光
苏联武装部队新的指挥车、卡车和坦克在河内附近的公路上疾驰,苏制战斗机经常在河内上空掠过,苏联军舰和船只频繁地出没于海防等越南港口,“苏联先生”已取代了“美国先生”,过去专供美国人使用的胡志明市“快帆饭店”(现改名为“独立饭店”)增加了俄文通知牌……这是不久前到越南访问的外国记者报道的一些景象。
英国《每日电讯报》四月七日刊登一篇题为《苏联加紧控制越南》的报道,具体地描绘了苏联在越南的军事存在:“苏联最近在越南南方占据了四个大军事基地,在这些军事基地上部署了三千到四千名俄国官兵来支配这四个基地”;在金兰湾,“苏联潜艇和军舰使用这个基地的码头来加燃料和进行维修,而水兵们则到这个基地所座落的‘安全半岛’上休息”;在岘港,“俄国水兵现在占据了当年美国海军陆战队修建的营房,同时运输机经常在海岸以内八英里的空军基地卸下军事装备”。这家报纸认为,“几乎毫无疑问,俄国的长远计划是,不仅要牢牢地控制南越,而且在柬埔寨最终已被征服以后,要扩大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
人们由此看到,今日的越南已经牢牢地绑在苏联对外侵略的战车上,成为莫斯科整个南下扩张战略的一个中继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联今天在越南使用的大部分军事基地和设施,都是美国当年侵略越南时所修建的。越南人民哪里会想到,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战,前门拒虎,后门又进了狼。试问,今天心甘情愿充当苏联代理人的越南当局,同当年的吴庭艳、阮文绍等南越傀儡集团有什么区别呢?
越南成为苏联在亚洲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直接威胁着东南亚国家的和平和安全,是造成亚洲局势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西方报刊指出的,由于俄国军事力量在越南的增强,“远东越来越感到忧虑”。但是,莫斯科当局却竭力要东南亚的国家相信,苏联在越南的军事存在并不构成对它们的威胁,这怎么能够办得到呢?


第7版()
专栏:

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光照射疗法
新华社东京四月九日电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外科的早田义博教授等,最近研究出一种用光消灭癌细胞的新的治疗癌症方法——“光照射疗法”。这种方法不仅能用于治疗,而且可以用于早期发现粘膜上生长的肺癌和食道癌等。
报道说,新疗法的关键是,应用一种与血红朊白质很相似的血卟啉诱导体。癌细胞对由静脉注射的这种物质能比正常细胞多摄取一倍,而且不让它轻易离去。这时照射某一波长的紫外线,癌细胞就发出一种红的萤光。根据萤光就可发现癌。其次,再照射一种和红色萤光同样波长的光,就能很有效地杀死癌细胞。
据报道,这个大学已研制出用高感度电视摄像机拍摄癌细胞发出的红色萤光,并映出电视图像的诊断装置和杀癌细胞的治疗装置。他们利用由化学物质引起肺癌的狗,用内窥镜把光送入,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在“诊断”上,经注射血卟啉诱导体后两天,就很清楚地发现了癌变,甚至能清楚地发现长在心脏和背骨后面用爱克斯照像很难看到的部位的早期癌。在“治疗”上,他们使用一种和激光手术刀相比功率只有数百分之一的“柔和”激光光线,在距离癌一厘米处照射十分钟,三天后癌细胞就被完全杀死,而正常细胞则基本上没有损伤。此外,他们还用这种方法给一位乳腺癌转移到皮肤的妇女进行治疗,结果把深度达到五、六毫米的癌细胞杀死了。
根据动物实验的成果,早田教授说,新疗法不仅能应用于肺癌,似乎还能应用于胃癌、食道癌和肠癌等能使用内窥镜的癌症。最近他们将进入临床实验。


第7版()
专栏:新闻综述

“海上旅馆”的悲剧
吴迎春
三月二十七日傍晚,天黑沉沉,桀骜不驯的北海翻起阵阵怒涛。时速一百三十公里的狂风挟着巨浪,掀起六米高的浪峰。耸立在英国和挪威之间海城的挪威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所属的“亚历山大·基兰”号北海石油钻井平台,突然发出“轰隆”一声巨响,支撑平台的五根钢柱有一根折断了,平台立即倾斜,十五分钟后便倾覆在汹涌的波涛之中。
一名生还者追述当时的情况说:当晚他正和另外二、三十人在平台上的电影院看电影,突然间一声巨响,整个电影院歪向一边,他们被抛到墙脚,灯火随即熄灭,人们争着冲向门口。他拚命爬上平台的甲板,甲板有一半已经沉入水中,他迅即抓起一些御寒衣服和救生衣就跳入海中。
事故发生后,挪威和英国当局紧急出动直升飞机和船只,冒着恶劣的气候进行抢救。据悉,这个钢铁平台造价达二亿法郎之巨,保险费达二千三百万英镑。它的倾覆造成了一百多人的死亡和失踪。挪威首相努尔利称,这次灾难“是挪威近代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
“亚历山大·基兰”号钻井平台是由敦刻尔克的法国金属企业公司制造的,一九七六年交付挪威方面使用。这个被称为“海上旅馆”的半潜式海上平台有一百多个酒店房间,可居住五百人左右,是专供石油工人进餐、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它长约一百米,离水面约十五层楼高,重量达一万一百零五吨,由五根粗大的钢柱支撑。据平台承造商说,采用五角结构能使平台稳定可靠,“能抗极为猛烈的风暴和高达二十五至三十米的波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酿成了这场大灾难呢?
对于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汹涌的波涛使一艘小船撞断了平台和钢柱联接起来的缆绳,缆绳断后风暴把钢柱吹折,使平台翻倒。另一种说法是,存放在“亚历山大·基兰”号用于烧焊的瓦斯筒靠近平台的钢柱,可能是瓦斯筒爆炸引起这次事故。但以上两种说法都为平台负责人所否认。
北海海域风大浪急水深,很少平静的时候。海上的一些主要油田大都分布在大海中心,如“亚历山大·基兰”号平台所在的埃科菲斯克油田就位于北海的中央地堑中心,距挪威最近处也有三百公里左右。为了开采这一地区的石油,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设备,包括钢质或钢筋混凝土钻采平台、钻井船、供应船以及岸上基地等。“亚历山大·基兰”号钢结构平台就是北海的一些油区使用的较为普遍的一种钻井平台,英国在北海就有类似的三个石油工作平台。据悉,世界各地有十一座同一类型的平台在各个海面上工作,先后也曾出现不少的事故:
一九七六年,一个石油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沉没,造成十三人死亡。
一九七七年,同样发生在北海的埃科菲斯克油田,一个海上钻台喷出数以万吨计的石油,污染大片海面。
一九七九年,美国发生六起事故,其中最为严重的事故是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口油井发生井喷,持续八个月之久,喷出大量原油。
这类事故频频发生,向人们提出了警告。现在,挪威除已开始对这一事故进行彻底调查之外,还将成立一调查委员会确保类似事故今后不再发生。英国能源部已下令,对英国在北海的三个石油工作平台进行安全检查。美国等西方石油公司则正在技术上作改进,“加紧研制”新设备以适应“严酷的北海条件”。但有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附图片)
挪威接替“亚历山大·基兰”号钻井平台的“亨里克·易卜生”号,四月七日又在北海发生了二十度倾斜。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半死不活的中欧裁军谈判
张允文
北约和华约十九国中欧裁军会谈的第二十轮谈判已于四月三日结束。这一轮谈判的唯一结果是宣布下月中旬举行下一轮谈判。
此次谈判是在今年一月三十一日复会的。这种一年三轮、一轮延续十来周的谈判迄今已进行了二十轮,开了二百三十多次会议,进行了整整七个年头,但是迄今毫无实质性的进展。
去年六月美苏签订第二阶段限制核战略武器条约时,曾经表示双方要为促进中欧裁军谈判而努力。但是事实很快证明中欧裁军不仅没有促进,相反东西方在军备问题上进行了一场十分激烈的较量。苏联在核条约之后,在西部地区部署了大量针对整个西欧的SS—20导弹。为对付苏联的严重威胁,恢复欧洲的军事实力平衡,北约理事会会议于去年十二月十二日通过了部署新式中程导弹的决议。苏联为了确保自己的优势,曾软硬兼施力图破坏这一计划,可是未能得逞,感到十分恼火。它指责北约破坏了东西方裁军谈判的基础。北约理事会在作出部署中程导弹的决定的同时,还通过了一项关于中欧裁军的新建议,并于去年十二月二十日举行的第十九轮谈判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这个建议的要点是双方就第一阶段裁军及有关措施达成一项临时性的协议,即在为期二至四年的第一阶段中,苏美两国分别从中欧撤出三万人和一万三千人的部队。以后,双方还要逐步减少,直到各减少到七十万人为止。西方还建议建立一个新的军事监督系统。但是在谈判中,华约方面对此建议根本未予理睬。
最近结束的这一轮谈判的第一次会议,也即第二百二十五次会议,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一个多月以后举行的。苏联在南亚的冒险,使世界局势更加动荡,加剧了东西方的紧张关系,暴露了苏联假缓和真扩张的面目,给停滞不前的中欧裁军谈判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北约代表谴责了苏联的侵略行径,认为阿富汗事件“损害了彼此信任”,而华约代表则否认阿富汗事件与裁军谈判有“任何联系”,并反过来指责北约利用“完全无关的事件”损害谈判。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当然不可能有进展。北约代表在谈判中再次提出了去年十二月二十日北约理事会通过的那项建议,而华约代表则认为这项建议“缺乏实际意义”。双方又在关于军队人数上纠缠不休。总之,两个多月的谈判还是在华约兵力数字上争持不下,会议陷于半死不活状态。
这项开始于一九七三年的裁军会谈,在一九七六年以前的三年里,只在一些枝节问题上达成了一些妥协。但从一九七六年开始,在华约军队数字问题上陷入僵局后,一拖就是四年。这一轮谈判开始时,西方舆论就指出,由于苏联侵占了阿富汗,“大大增加了西方对它的不信任”,迫使西方“与其说要考虑裁军,倒毋宁说要考虑扩军的问题”。因此会议毫无进展,也是人们意料之中的。


第7版()
专栏:

苏联又从东德撤走一支小部队
这种微不足道的“撤军”纯属宣传手法
据新华社北京四月九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苏联在四月七日又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撤回了一小支驻军。这种微不足道的撤军纯粹是一种宣传手法。
这次撤走的是苏联驻在莱比锡东北部的奥沙茨镇的一支部队。据目睹这次撤军的合众国际社记者报道说,七日,有一百名苏联士兵乘火车离开奥沙茨,车上装有十九门加农炮。
这是勃列日涅夫去年十月六日宣布将从东德撤军后的第二次撤军。第一次撤军是在去年十二月五日。当时西方观察家就指出,苏联的撤军行动不会有什么军事意义,而只是一种宣传手法,因为它在东欧仍然拥有占很大优势的部队和坦克。据西方观察家估计,目前,苏联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驻有四十万人的军队和六千辆坦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