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五十和二十一
登上珠峰的各国登山家,可说是登山英雄。在这一百零八名登山英雄中,年龄最高的是前法国青年体育部长皮埃尔·马佐。他在一九七八年秋随同西德和法国联队登上珠峰,时年五十。年龄最小的是一位尼泊尔向导,仅二十一岁。 ·振·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攀登珠峰有哪几条路线
一九五三年以来,各国登山健儿不畏险阻,分别从四条不同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之顶。这四条路线是东南山脊(英国、瑞士、印度和日本等大多数队),东北山脊(中国队),西山脊(美国和南斯拉夫队)和西南岩壁(英国队)。 ·邹·


第7版()
专栏:

卡特的波斯湾战略
肖 西
美国总统卡特宣布的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战略,正在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近来美国和西欧各国报刊对之议论纷纷。
卡特是在年初的国情咨文和国情讲话中宣布这个战略的,他说,“外部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尝试都将被视为是对美国切身利益的进攻。美国将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军事力量在内——打退这种进攻”。之后,只要有机会,卡特就一再重复这段话。有人认为这“是美国战后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变动之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美国《纽约时报》指出:卡特“就波斯湾地区问题发出的严厉警告同尼克松回避局部性对抗形成鲜明对照,说明美国已结束了“越南战争的后遗症”。
波斯湾是一个巨大的石油库。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用西方人的话来说,美国的物质文明是“坐在石油上”的。美国每天进口的八百多万桶石油中,百分之三十来自波斯湾。此外,西欧所需石油的百分之七十,日本所需石油的百分之七十多也都来自这里。对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来说,波斯湾的确是一个生命攸关的地区。很早以来,美国就把中东、波斯湾地区列为与欧洲、远东同样重要的“第三主要战略区”。但是,美国政府正式宣布波斯湾为美国心目中一个重要战略地区,则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之后。十分明显,苏联占领阿富汗,取得了它南下印度洋的一块重要“垫脚石”,这里离西方石油运输线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不过几百英里。现在苏联对西方石油的供应产地和运输生命线的威胁,已经是严酷的现实。最近,美国国防部长布朗就说:他担心许多人不懂得苏联干涉阿富汗造成的威胁,要是苏联“突然切断石油供应”,“我们的盟国在今后十年内将无法免除难以挽回的灾难”。正如《华尔街日报》指出的:美苏过去一直在“边缘地区”争斗,现在进入“要害地区”了。
为了着手进行波斯湾地区的战略部署,最近卡特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紧张的军事、外交和政治活动,这些活动有:
——从去年年底以来,美国先后派出两批军事代表团访问了沙特阿拉伯、肯尼亚、索马里和阿曼,以考察使用这些国家军事基地的可能性。美国还同土耳其草签了一项新的“防务合作协定”,继续使用它在土耳其的军事基地。
——派出高级官员展开频繁的外交活动。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先后访问了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总统特使克里福德访问了印度。通过访问,美国重申了对巴基斯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向印度解释了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政策,协调了美印之间的关系,并推动了印巴之间的互相谅解。美国还同沙特阿拉伯就当前波斯湾的严重局势交换了意见,并取得一定的协议。在伊朗同美国危机中,卡特政府和伊朗政府也缓和了双方的关系。在埃—以问题上,据透露,美国也正在拟订一个新的“中东倡议”,以推进中东问题的解决。西方舆论认为,苏联侵略阿富汗所造成的严重威胁,使得波斯湾和南亚地区的外交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上述活动就是适应这一新情况而作的外交上的调整。
——争取西方盟国的支持。在美国宣布保卫波斯湾地区战略之后,美国同盟国之间频频协商,共同协调对苏行动。据美国报纸报道,由于法国和英国在印度洋保有传统的军事力量,美国正谋求加强和它们的军事活动的配合,并使用它们在印度洋地区的海空设施。澳大利亚政府已同意让美国使用它在印度洋沿岸的某些海空军事基地,日本政府也表示如波斯湾出现紧张局势,将同意美国使用它在日本的军事基地。
——调整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部署。最近期间,美国在印度洋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海军力量。到目前为止,共有二十六艘舰船,其中包括两艘航空母舰,在印度洋和阿拉伯海游弋。美国国会还批准拨款一亿七千三百万元,来加强迪戈—加西亚岛的基地建设。酝酿已久的“快速部署部队”已正式成立。据国防部长布朗说,这支部队将由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一些部队共十万人组成,配备必要的海运和空运设备,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调往出事地点。
卡特的波斯湾战略怎样具体实施,他自己也说得含糊其词,使人难窥全豹,但是从卡特政府的一系列言行中,人们可以看出它的某些轮廓。卡特在一次对记者的谈话中曾经说过:美国要保卫波斯湾,但不是美国单独去保卫。具体说有三条:第一,美国要同这一地区可能受到威胁的国家合作以加强其防御能力;第二,美国要同西欧、日本等依靠这一地区石油的国家协调行动,共同承担责任;第三,美国要加强自己的军事能力和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力量。
显然,这三条不同于尼克松主义的仅仅限于“援助”当地国家,也不是简单地恢复到越南战争时代,由美国孤家寡人地干。这是美国吸取越南战争的教训,同时考虑了近年来苏联扩张的势头而作出的选择。
当然,美国要实现它在波斯湾的战略计划,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一些波斯湾国家政局动荡,互相关系复杂微妙,对美苏的态度各不相同,因此,美国要在这一地区采取行动不能不受到多方掣肘。西方报纸认为,要实现卡特的“波斯湾计划”,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附图片)
苏联情报船(前)跟踪在阿拉伯海巡逻的美国海军特遣舰队。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西奈半岛以色列撤军情况
西奈半岛是埃及跨在亚洲的一部分领土,面积六万一千平方公里,约占埃及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六。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这块土地。一九七三年“十月”战争中,埃及军队突破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后来根据埃以达成的脱离接触协议,埃及收回了西奈西部约二十五公里宽的一部分领土。
埃及总统萨达特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主动出访以色列,导致埃以和平谈判开始。一九七九年三月,埃以签订了“和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以色列军队分期撤出西奈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即撤至阿里什—穆罕默德角一线。这一地区包括十个军用机场和降落场,重要的石油产区和一些战略要地。这项规定已在今年一月二十五日完成。
根据埃及方面公布的材料,以色列从西奈撤军的各次情况如下:
第一次(一九七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埃及收复西奈北部重镇阿里什及地中海沿岸公路和一些村落。
第二次(一九七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埃及收复苏德尔河谷、索马尔河谷和加兰达勒河谷的周围地区。
第三次(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五日),埃及收复西奈中部高原约七千平方公里的地区,其东部已经达到阿里什—穆罕默德角一线。
第四次(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埃及收复西奈半岛西南部地区,其中包括托尔城,沙阿布·阿里油田。
第五次(一九八○年一月二十五日),埃及收复西奈中部重要山口,如米特拉山口和吉迪山口等。这是以色列撤军面积最大的一块,共一万四千四百平方公里。
另外,埃以和约规定,阿里什——穆罕默德角以东地区的以色列军队,将在交换条约批准书后三年内撤出,回到一九四八年国际边界线以东地区。这项规定是否能如期实现,还有待观察。
·皎 明·(附图片)
朱育莲 绘


第7版()
专栏:

巨型油轮触礁的阴谋
今年一月十七日,载有近二十万吨原油的“萨勒姆”号巨型油轮在离塞内加尔南部海岸一百五十公里的大西洋上沉没。人们曾担忧油轮上的原油对海洋造成严重的污染。
海水充原油
现在看来,人们的担忧并没有必要,因为油轮装载的原油早被人偷换成了海水。据揭露,这艘在利比里亚注册的巨型油轮在科威特装载了十九万三千一百三十二吨原油,绕非洲好望角航线准备运往意大利。沉没后,塞内加尔把遇难船员都营救到了达喀尔。塞内加尔当局在调查这个事件时发现油轮装的并不是原油,而是海水。
走私交易
据被救起的这艘油轮上的突尼斯船员揭发:这艘油轮上近二十万吨原油早已卸在南非的德班港,卖给了南非政府控制的石油公司。搞这笔秘密交易的人为了遮人耳目,给油轮灌上海水,并蓄意制造了这起毁船事件。
追究
“萨勒姆”号油轮连同这近二十万吨原油是在伦敦的劳埃德保险公司按八千四百万美元的估价保了险的,现在这家公司当然不愿付出这笔保险赔偿金额。“萨勒姆”号船长格奥古利斯和轮机长卡洛米罗普洛斯已分别受到毁船罪的指控,被塞内加尔当局扣留并审讯。两人都是希腊人。据说,格奥古利斯船长已不是初犯。去年由于他曾与一艘希腊货船的沉没有关,希腊当局也在追究此人。(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几内亚的声音
旭光
不久前,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在访问巴西时谴责了苏联对阿富汗的武装入侵。他说:我们不能对侵犯一国人民的权利和主权的行动无动于衷,不管它是哪个行动。他还说,在伊斯兰堡举行的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上,几内亚已投票反对苏联干涉,并要求撤出所有外国军队,以便使阿富汗能够毫无障碍地行使它的主权。
与此同时,几内亚还采取措施,限制苏联驻几内亚的外交人员,停止了苏联在南大西洋的侦察飞行,苏联的最后两名军事顾问已离开几内亚。人们还注意到,两年前,杜尔总统就拒绝苏联提出的在塔马拉岛建立海军基地的要求。
外国报刊曾经有一种看法,说几内亚是苏联坚定的“盟友”,可是为什么近年来苏联在几内亚不再受欢迎了呢?
一九五八年十月,几内亚公民投票,拒绝了建立法兰西共同体的建议,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取得了独立。独立后,法国断绝了对它的一切援助和贸易往来。这时,苏联看到面临困境的几内亚极需外国帮助,就装作“雪里送炭”的样子,“慷慨地”给几内亚提供了“援助”,并派去了大批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一时间博得了几内亚的感激和赞赏,骗取了“无私援助”、“被压迫民族的天然盟友”的美名。
苏联给几内亚的最大一笔经“援”是对“金迪亚铝土公司”的投资,总额约为一亿二千万美元。苏联提供这项“援助”时,坚持规定该公司生产的铝土百分之五十用以偿付苏联的投资,百分之四十偿付欠苏联的旧债(主要是“军援”债务),几内亚只能自主支配百分之十的产品。在计价时,苏联无理要求按国际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计算。从一九七四年矿山投产到一九七六年,苏联从几内亚进口铝土每吨只付六美元,而西方国家从几内亚进口铝土则要付出二十三美元。几内亚政府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十分不满,经过两年的艰苦斗争,才使出口给苏联的铝土价格达到了每吨十六美元。
有人计算,目前几内亚对苏债务达四亿五千万美元。几内亚要还清这笔债务,须将金迪亚铝矿产品的百分之九十连续三十年运往苏联。可是,苏联提供的矿山机器、设备能否运转三十年,是大成问题的。
苏联以提供“援助”为资本,还乘机攫取了军舰、飞机在几内亚停泊和过境的权利。一九七五年安哥拉战争期间,苏联正是利用这些权利,把科纳克里变成了它向安哥拉运送苏联武器和古巴雇佣军的兵站。苏联也正是利用这些权利,将科纳克里机场作为战略侦察点,对大西洋进行定期的监视侦察,窥视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军事动向。除此之外,苏联还诱使几内亚跟它签订了渔业协定,取得在几内亚领海内任意捕鱼的特权。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苏联的专家顾问们还有“顺手牵羊”的功夫。他们利用工作之便,大肆盗窃当地的宝石。十八名苏联专家就是因为偷运几内亚的宝石而被几内亚政府逮捕。
苏联除在经济上对几内亚巧取豪夺,重利盘剥外,还妄图对几内亚建立政治上的控制,为此苏联一再使用颠覆的惯伎。一九六九年,苏联驻几内亚大使因参与颠覆政府的活动而被驱逐。七十年代,苏联外交官又插手几内亚内政而被撵走。
日久见人心。几内亚政府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渐看清了“天然盟友”的真实面貌。杜尔总统说过,同莫斯科将近二十年的联盟使几内亚得到的不过是一座体育场、几座小办公楼、一所军事学院(如今是空的)和国际机场上的一条较长些的跑道。
几内亚最近对苏联采取的行动,是总结多年同苏联打交道的经验教训的结果,也是苏联在第三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


第7版()
专栏:小资料

日本的石油来源
石油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日本所需能源的百分之七十五依赖石油。它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百分之九。但日本消费的石油百分之九十九要靠进口,而其中百分之七十八来自中近东地区。
苏联入侵阿富汗,威胁波斯湾地区,使日本的能源问题面临更加严重的局面。下表说明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是多么深:
日本的主要石油进口地区及所占百分比(一九七七年)沙特阿拉伯  30.7%伊  朗  17.2%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1.3%科 威 特  7.8%中 立 区①  3.5%阿  曼  3.5%伊 拉 克  3.1%印度尼西亚  13.6%文  莱  3.4%其  它  5.9%
据日本通产省统计。①指科威特与沙特阿拉伯两国石油共管区。·冬·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珠穆朗玛峰和登山运动
巍峨壮丽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八千八百四十八米),屹立在中尼两国的边境分水岭上。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当作“女神”(藏语珠穆朗玛的意思就是女神第三),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和高不可攀之地。然而,她却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峰之一。
从地球造山运动历史来看,经过中国和外国科学家们长时期的考察证实,在过去两百万年间,它竟升高了三千米,从一万二千年前的冰河后期至今,它升高了三百米,而且现在它还在每日每时地增长。
与此同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攀登它的人数也在逐年地增加着。自一九二一年起,各国登山健儿开始向它的顶峰进行挑战。他们前赴后继,在半个多世纪的过程中,来自二十一个国家的登山家先后向它进行过四十六次的侦察和攀登活动(到一九八○年二月),其中十九次取得了成功(到一九八○年二月十六日止)。
登上珠峰的总人数已达一百零八人之多,其中有四位是妇女,他们是:中国的潘多、日本的田部井惇子、波兰的鲁特凯维奇和西德的施玛兹。还有意大利的莱·梅斯纳等五人不用氧气就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一九七八年)。西德、法国联队(一九七八年)创造了一次登山十六人登上珠峰的人数世界纪录。去年,西德队创造了一次登山全体十三名队员快速登上珠峰的世界纪录,全部登山活动仅用了三十天,是历史上最快的一次。目前,登山运动高度这一关,已被许多国家运动员克服,正向越来越大的难度方面发展,对各国运动员提出了新的、更艰险的挑战。
一九七九年九月,尼泊尔政府宣布冬季照常开放喜马拉雅高山区,这就给高山登山运动增加了新的难度,因为严冬季节,登山者必需克服严寒、暴风、大雪和雪崩等各种危险。去年,我国宣布开放山区,接纳外国队前来我国自费登山。此讯传出后,许多国家的登山组织纷纷申请来我国登山。我们的东邻日本将于今年五月从我境内珠峰北坡正面垂直的岩壁上攀登珠峰,这是除上述四条路线以外的第五条,也是迄今还从未有人使用过的最难攀的路线。
由此来看,八十年代将为世界高山登山运动带来一个新的时期,也就是向更大的高难度进军的时期。 ·周正·(附图片)
图为登上珠峰的波兰女登山家婉达·鲁特凯维奇
从海拔五千多米的绒布寺远望珠峰北坡


第7版()
专栏:外国漫画选

墙上的字:苏联墙的伸展。右边房子上的字:中东。在砌砖的那个人身上写着:苏联。坐在汽车里的人,一个代表美国,一个代表欧洲。
原载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