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回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新西兰〕路易·艾黎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离开我们并不象已经十年了。她的个性是那么强烈,总使人感觉到仿佛她就在身边。
每逢初夏,我就期待着石榴开花,因为一到这个季节,她就坚持我们应该开始在阳台上用早餐。当她去世的时候,这棵老树也枯萎了。我在原地又种上了一棵新树。
我们曾在一起用膳达十一年之久。她的情绪并非总是很好的,但是当她情绪好的时候,她就用回溯她早年的生活和斗争作为补偿并款待我们。她讲到西雅图大罢工时她正在主编一家工人报纸,当时她是怎样尽力报道事态的发展的。她讲到她怎样在俄国工作、目击十月革命的发展,然后她又如何在中国一九二六年的大革命中发现了十月革命的继续。从那时起,她就把中国革命作为自己的典范。这使她的某些俄国朋友大为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更多地宣传自己的看法。显然,这是贝利亚的秘密机关为什么把她投入牢狱,后来又作为反革命驱逐出境的原因之一。
在那以后的一些年代,对她说来是很痛苦的,因为许多老朋友离弃了她,从前向她开放的讲坛也对她关闭了。但是这并未能阻止她尽自己的力量去教育人民。她向全世界寄发她编印的时事通讯《今日》。
在斯大林去世以及贝利亚倒台以后,斯特朗被宣布无罪。她出席了斯德哥尔摩的世界和平大会,我们在会上重逢了,因为自从四十年代初期我们在重庆聚首以后就没有见过面。坐在她旁边的是她的朋友皮尔逊博士。斯特朗的身体似乎很衰弱,走路时拄着拐杖。后来她同皮尔逊博士一同到了莫斯科。在一次和平运动的群众大会上,她发表了一篇精采的演说,这次演说的成功,使她很受鼓舞。她被邀请留在莫斯科,人们告诉她说,如果她同意留在莫斯科就给她提供一套公寓房间,她的银行存款也将退还给她。但是中国是她的目标,她来到了中国。
她的东道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在这个单位安静庭院的一所房子里给了她一套房间。这套房间的一部分本来是我的办公室,于是我把办公室搬到楼上给我的那套房间里,旧办公室就成了我们共用的餐室。斯特朗每周大多数晚上都在这个餐室里款待朋友,其中包括冀朝鼎博士、柯弗兰一家、艾德勒夫妇以及斯特朗的好友和耐心的顾问马海德博士。
在斯特朗晚年,马海德博士曾陪伴她去游览海南岛的鹿回头,并陪她在广东从化度过了两个冬天,有一次我也陪他们到广东去了。斯特朗喜欢在北戴河度夏,直到她生命最后的一年都是这样。她喜欢游泳,也喜爱晚上开的昙花,在傍晚昙花即将开放的时刻,园丁就为她把花拿出来。
生日是斯特朗的一件大事。在六十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同志有一次给她祝寿。另一次大家记得很清楚,廖承志同志是祝寿会上的活跃人物。最隆重的一次是在她晚年时在上海过的八十岁生日。那一天毛主席接见了她并且邀请她共进午餐。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还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在那以后的年代里,她勇敢地坚持向全世界寄发她的《中国通讯》。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那么多她力求理解而又无法理解的事情。事情发展得太快了,她生日时也没有许多领导人来探望她。有时她不耐烦了,在餐室里隔着桌子瞪着我说,“要改变人的天性吗?这是多么困难的工作啊!人们想这样干已经两千多年了,但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说完后她又有些懊丧,接着向我问道,“你看我的脾气比从前好一些吗?”我赶紧向她保证说,当然,她的脾气比从前好了一些。
安娜·路易斯并不是一个圣人,她自己肯定会坚决反对任何这样的看法。她是一个饱经风霜、毫不退缩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作家。她的家庭背景使她对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持有明确的看法。这些看法使她在工作中拥护贫困和受压迫人的事业。从写作技巧上说,她是首屈一指的。有时一篇文章反复修改多次,直到她认为“合适”为止。我记得她说过,有一篇文章在她认为满意以前她修改了六次。
当中国重新出版她的《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时,斯特朗感到很满意。在她的晚年,她忙于写自传,但是没有来得及写完。她去过西藏拉萨,写了两本关于西藏形势的书。当苏联力图使越南遵循苏联的、而不是抗美救国的路线时,她去过越南河内参加了一次影响深远的会议。
作为一个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她总是抢先得到重要新闻,她自己列举的“头条”总是很引人注目的。例如,在南斯拉夫她看出开进这个国家的苏联军队瞧不起长期坚持艰苦战斗的南斯拉夫游击战士。在波兰等地情况也相同。斯特朗报道的最重要的独家新闻是她在延安与毛泽东主席的会见,那是在一九四七年撤出延安以前。
对她说来,中国是她接受的最大挑战。她全心全意地同情斗争中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动摇过。同埃德加·斯诺等人一样,在改善她所爱的美国与她最深切热爱、并在那里欢度晚年的中国之间的关系方面,她一直是个坚定不移的先驱者。现在,正是这两个大国——一个在经济上最发达、另一个人口最多——的关系日益密切的时候。在现在这个时刻,人们纪念她、回忆她的生活的激情和意义的某些片断是很恰当的。在中国,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使整个十一年过得如此有意义。她使本国的许多同胞更加了解中国,为我们现在如此乐于见到的愈益加强的两国密切关系奠定了基础。(附图片)
斯特朗和路易·艾黎在一起。


第6版()
专栏:

喀布尔等城市又出现反苏示威
苏联电视台承认阿富汗游击队成功地破坏一座重要桥梁
新华社北京三月二十八日电 据法新社今天援引巴基斯坦电台的报道,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居民最近在夜晚站在房顶上示威,抗议苏联军队侵占阿富汗。在阿富汗的其他城市也发生了这种反苏示威。
报道说,示威者呼喊“真主伟大”的口号。苏联驻军用机关枪射击,进行恐吓,企图制止这种示威。
报道说,在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和东部的加兹尼,商店从二十五日起已经关了门。这两个城市罢市的规模相当大。在坎大哈,夜里也可听到穆斯林口号的呼喊声。
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的人士说,二十六日,一些驻扎在坎大哈城附近的阿富汗政府军士兵携带武器投向了游击队。
新华社北京三月二十八日电 据路透社莫斯科消息:苏联电视台二十七日晚承认阿富汗游击队破坏了喀布尔和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之间的一座重要的公路桥梁。
电视台在晚上的主要新闻节目中播映了这座被破坏的桥梁的片子。一个苏联陆军中尉对记者说,这座桥梁在交通联系上很重要,而且不能很快修复。现在运输依靠临时修建的一座便桥。
记者问到现在局势是否平静下来了,这个苏联军官说游击队仍试图夺取这座桥,并且切断首都同东部的交通联系。
这个苏联军官拿出一块包装纸,据他说这块纸是英国制的一百克烈性炸药包上的,这种炸药包是专门为炸桥设计的。
他还拿出一个英国三○三步枪弹夹和一些子弹,他说是在桥梁被破坏以后两天发现的。三○三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陆军配备的武器。阿富汗游击队常用这种步枪。(附图片)
在喀布尔郊外六十公里山区活动的阿富汗游击队,不断打击侵阿苏军。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
专栏:

苏联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进阿富汗
据新华社东京三月二十八日电 日本《读卖新闻》二十八日刊登该报驻喀布尔记者二十七日发自当地的报道说,苏联为在春季发动对阿富汗游击队的大规模进攻,正在加紧把大量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阿富汗。
报道说,记者亲眼看到,在从阿富汗北方边境城市通往喀布尔的公路上,仅最近两天就有一千零五十五台军用车辆从苏联方向开往喀布尔,很多军用车辆从喀布尔开往各个苏军驻地。这些车辆中有军用卡车、燃料车、供水车和器材车,车上载有武器弹药、兵营和工事用的器材、军用铁床和被褥等。
报道说,当公路上发生堵塞时,押车的苏联士兵竟然鸣枪威胁阿富汗的民用车辆让路。


第6版()
专栏:

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重申
苏联撤军是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基本条件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三月二十八日电 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二十七日重申,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是为解决阿富汗问题而采取建设性步骤的一个基本条件。
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是在记者要求他评论一家英文日报透露的印度关于解决阿富汗危机一揽子方案时这样说的。这家报纸报道说,印度方案的内容是: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由卡尔迈勒组成一个“有广泛基础的”政府,其他国家承担不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武器的许诺,巴基斯坦政府保证不让游击队利用自己的土地袭击阿富汗。
发言人在谈到在喀布尔建立一个“有广泛基础”的政府时说,这是阿富汗人民自己决定的问题。巴基斯坦政府从自己方面来说,将继续坚定地履行伊斯兰外长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在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以前停止阿富汗会员国资格并不与现政府交往的决议。
发言人在谈到所谓的援助阿富汗反抗者的报道时说,就巴基斯坦来说,巴基斯坦已再三保证,决不允许巴基斯坦的土地用作反对阿富汗活动的基地。


第6版()
专栏:

苏联竟拒绝伊朗关于从阿撤军的建议
据新华社北京三月二十八日电 塔斯社二十七日指责伊朗外交部长戈特布扎德“曲解”苏联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拒绝伊朗关于通过谈判使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建议。
戈特布扎德在二十五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伊朗建议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阿富汗问题,有关各方应当讨论阿富汗问题,而“讨论和谈判的目的应当是从阿富汗撤走苏联军队和保证阿富汗的(领土)完整”。戈特布扎德说,伊朗已向苏联驻伊朗大使提出这一建议。“苏联已经接受了开始进行这种谈判的原则”。
塔斯社指责伊朗外长的这次谈话是“奇怪的声明”,是“随意解释苏联的立场”。塔斯社说,伊朗外长“没有任何根据地宣称,似乎他的倡议得到苏联同意”。


第6版()
专栏:

朝中社揭露南朝鲜当局制造紧张局势
新华社平壤三月二十八日电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三月二十七日晚七时五分左右,南朝鲜伪军对军事分界线中部前线近东里以南的非军事区北方一侧的哨所进行军事挑衅,发射了枪弹炮弹数百发。
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说,近日来敌方在制造了所谓的“渗透事件”之后又对北方进行军事挑衅,是为了在北方和南方造成对峙和不信任、蓄意加剧紧张局势的有计划的阴谋活动。


第6版()
专栏:

在武装入侵阿富汗后
苏联派更多的军舰驶入地中海
新华社安卡拉三月二十七日电 土耳其《自由报》今天报道:“随着阿富汗事件的发生,苏联军舰正在向暖海移动。”
这家报纸说:在阿富汗事件之后,经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出地中海的苏联军舰的数目空前增加。从二月一日到三月二十五日,就有十五艘苏联军舰从地中海驶入黑海,同时有二十四艘苏联军舰和一艘浮坞从黑海开进地中海。
《自由报》说:土耳其当局还得到通知,最近几天有十三艘苏联军舰将通过这一海峡。
这家报纸回顾了在一九七三年阿拉伯—以色列战争期间和一九七九年年初伊朗革命之后许多苏联军舰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情况,而这次有更多的苏联军舰通过这一海峡。


第6版()
专栏:

第四届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九月在东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三月二十八日电 东京消息:第四届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将于今年九月二日至八日在日本东京举行。
日本乒乓球协会在三月二十七日宣布这个决定时表示,因经费问题,这届邀请赛的参加国将限制在五十个左右。第一届比赛是一九七三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是一九七四年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举行。第三届是一九七八年在墨西哥城举行。


第6版()
专栏:

泰国总理炳宣布施政纲领
泰国将奉行独立外交政策捍卫国家安全
据新华社曼谷三月二十八日电 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今天在施政纲领中宣布,泰国政府将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捍卫国家的安全,维护国家的利益。
炳·廷素拉暖今天上午向国会报告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
他说,泰国为促进和平,愿在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和平共处”。泰国支持东南亚国家联盟按照既定的宗旨建立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在发展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以及在解决影响世界本地区的稳定和安全的问题或危机方面,全力进行合作,同时支持为使东南亚地区成为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所采取的措施”。“设法促进和改善同非东南亚联盟成员国的邻国之间的关系、谅解,以及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合作”。
他说,泰国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保卫国家的力量。“军队、警察、国土自卫力量和各种形式的群众志愿力量,都要处于随时准备保卫王国的状态。”一切军事力量、公务人员要和人民紧密地联合起来,保卫国家的安全。
炳在谈到政治和经济政策时说,“政府严肃地崇奉和维护民族、宗教、王室和以国王为元首的民主制度”,“提倡引进外国资本到国内投资经营企业,并给予公平合理的保证。”泰国将有计划地发展旅游业。
炳说,泰国目前还面临着一个负担沉重的难民问题。他说:“对这个问题,政府声明将按照人道主义的原则和维护国家的主权、稳定、安全和利益的原则进行解决。对在泰国的印支难民,政府将加紧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促使国际机构和国际社会共同负责解决这个问题。”


第6版()
专栏:新闻分析

天然气的风波
郭敏功
最近,伊朗和苏联就天然气问题先后举行了几次会谈。由于双方在价格上没有达成协议,谈判宣告破裂。伊朗随即于三月十七日断然停止了向苏联输送天然气。伊朗这样公开拒绝向苏联廉价出售天然气,是伊苏经济关系史上的第一次。
苏联染指伊朗的天然气,始于六十年代。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极为丰富。它是世界上第四位产油国,第二位石油输出国。它的天然气的蕴藏量仅次于苏联,居世界第二位。为攫取伊朗的天然气,苏联以经济“合作”、
“援助”等为名,贷款给伊朗修建钢铁厂,条件则是要伊朗向它廉价供应天然气来偿还。伊苏在一九六七年达成了一项从一九七○年到一九八五年向苏联供应天然气的十五年协议。伊朗为了向苏联供应天然气,花费巨资修建了一条从南到北的输气管道。这条管道从一九七○年十月开始向苏联供气。伊朗一年通过这条管道向苏联输送的天然气多达一百亿立方米。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七年,伊朗向苏联南部的三个加盟共和国共输气六百亿立方米,约占这三个加盟共和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五。
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它的天然气蕴藏量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五。苏联有的是天然气,为什么还要从伊朗大量进口呢?说穿了,苏联主要是出于掠夺他国资源的目的。苏联进口伊朗天然气的价格,仅及国际市场价格的五分之一,伊朗每天的损失高达二十八万五千美元。另外,苏联还以比买价高四倍的价格把从伊朗廉价进口的天然气倒卖给西欧,从中牟取的超额利润高达百分之三百。
为了争取天然气的合理价格,伊朗不断向苏联提出调整价格的要求。近几年来,在伊朗政府和人民力争之下,苏联虽然几次被迫提高了从伊朗进口天然气的价格,但是仍然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去年七月,伊朗国家天然气公司经理说,苏联进口伊朗天然气的价格“低得简直不值一提”。去年十二月,伊朗石油部长莫因法尔说,伊朗向苏联出口天然气的双边协定对伊朗不利,需要加以修改。今年二月,莫因法尔又宣布,一九七六年决定修建的第二条向苏联出口天然气管道工程计划已经取消。伊朗将照常通过第一条管道向苏联输送天然气,但是,“出口价格必须调整”,因为目前供应苏联天然气的价格,甚至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四分之一。正是在伊朗一再要求之下,苏联才被迫同伊朗重开谈判,研究调整价格的问题。
今年二月初,伊苏在莫斯科举行了关于天然气供应及价格问题的第一轮会谈,没有取得结果。三月中旬,第二轮会谈在德黑兰继续举行。会谈的主要问题及分歧点集中在价格上。伊朗提出要把每一千立方英尺的价格从原来所定的六十七美分提高到三点六四美元,使价格尽量与国际市场的价格相一致。同时,伊朗还提出天然气价格应与原油价格挂钩,以便使天然气价格自动地随着原油价格浮动而升降的建议。但是,苏联代表在会谈中坚持只愿付伊朗提出价格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苏联继续维持低价的态度,没有被伊朗所接受,终于导致谈判破裂。伊朗不得不采取了断然关闭向苏联供应天然气管道的果敢行动。
按照合理价格出售天然气,这是伊朗捍卫自己经济权益的正当权利。但是,苏联代表团团长、外贸部副部长尼古拉·奥西波夫却攻击伊朗代表团在谈判中采取了“有点古怪的立场”。伊朗的立场有什么古怪的呢?要说怪的话,怪就怪在伊朗的代表在同苏联代表会谈时,要求“彼此必须以平等的、独立的国家相待”;怪还怪在伊朗今天不象过去那样,任凭苏联肆意掠夺它的自然资源了。伊朗石油部长莫因法尔说,伊朗决定在国内消耗天然气,并且宁愿把多余的烧毁,也不愿以比较低的价格出售。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说,我们不能接受苏联提出的价格,“我们不想随便给任何国家提供天然气”。伊朗对苏的强硬态度确实与前不同,难怪苏联代表感到“古怪”了。


第6版()
专栏:

摩洛哥首相宴请陈慕华副总理
据新华社拉巴特三月二十七日电 摩洛哥首相兼司法大臣马蒂·布阿比德今天晚上在这里举行盛大宴会,欢迎陈慕华副总理。
布阿比德和陈慕华先后在洋溢着友好气氛的宴会上发表讲话。
布阿比德指出摩中两国都有通过反对帝国主义的阴谋和霸权主义的欲望来保卫和平和国际安全的共同理想。他表示摩洛哥决心继续努力,以便在以色列撤出阿拉伯领土和耶路撒冷圣城的基础上实现中东的公正和持久的和平,并建立巴勒斯坦国。他还高度赞扬津巴布韦人民在斗争中所取得的光辉胜利。他说,摩洛哥最强烈地谴责使阿富汗人民受害的压迫行径,同时谴责对柬埔寨的惨无人道的侵略。
陈慕华在讲话中表示坚决反对大国霸权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坚决谴责那个不顾国际关系准则、悍然出动大批军队入侵一个不结盟和伊斯兰国家的超级大国,始终不渝地支持阿拉伯各国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她说:“我们历来认为,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在于以色列撤出阿拉伯被占领领土,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包括他们返回家园和建立国家的权利必须实现。”
出席今晚宴会的还有摩洛哥议会议长、内阁大臣等高级官员。
今天下午,陈慕华同布阿比德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双边合作关系交换意见。同一天上午,摩洛哥议会议长戴伊·乌德·西迪·巴巴会见陈慕华一行。


第6版()
专栏:

马来西亚对苏联增加军力表示关切
新华社北京三月二十六日电 吉隆坡消息:据美联社报道,马来西亚外交部政务次长艾哈迈德·卡西姆今天在下议院说,马来西亚对苏联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增加军事力量表示关切。
他说,马来西亚认为,这种军事力量的增加促使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加剧了。
这位政务次长还说,马来西亚支持宣布印度洋为中立区的建议。


第6版()
专栏:美国通讯

话剧《北京人》在纽约上演记
余志恒 袁瑾
三月二十五日,纽约一家剧场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古老的小客厅。小客厅正中挂着中国国画,右边挂着中国书法条幅,小圆桌上的大花瓶里插着盛开的菊花。左边有一个小书斋,门上用篆书写着三个中国字:“养心斋”。
这是旧中国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的一角,它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名剧《北京人》中的一幕。
这出戏的演出是由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研究中心和美中艺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由经验丰富的老导演肯特·保罗导演。小剧场挤满了观众,正在美国访问的曹禺也坐在剧场里欣赏美国艺术家用英文表演他在一九四○年写的这部戏剧。
参加演出的美国艺术家,用他们精湛的艺术技巧比较完美地表现了作品的意境,演来维妙维肖,扣人心弦。剧场内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哄堂大笑,时而发出一片叹息。
艺术语言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使两国人民更加接近。正如一位热情的观众所说的,曹禺先生象契诃夫一样,对人物的刻画很深,幽默感人。我原来以为中国与美国文化之间有一条鸿沟。当我看完这个戏后,使我惊奇的是,中国的话剧是容易懂的,故事是那么感人,我很喜欢看。我觉得今天我们和中国人民是这么近。
导演肯特·保罗为了导演好《北京人》这出戏,曾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说:“在我导演这出戏之前,我感到中国是那么遥远,天涯海角,对中国的了解是那么狭窄。可是,在导演这出戏之后,我感到,我开始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人民是怎样的人民,他们为什么会有今天。”剧本的译者卢·莱斯利告诉我们:“《北京人》的艺术水平很高,使人很感动。在这出戏中,曹禺先生对旧中国的鞭笞非常辛辣有力,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以精练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特点。”两年前同曹禺在北京相识的美国大剧作家阿瑟·米勒对曹禺的这部作品推崇备至,把它称为“感人肺腑和引人入迷的悲剧”。曾经访问过中国的美国朋友詹姆斯·利普顿今晚在剧场里看到曹禺非常高兴,他紧紧握着曹禺的手说:“今天使我终于见到了你,很高兴,真是名不虚传。你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你的话剧《北京人》对美国观众来说,是十分感人的。尤其使我感到惊奇的是,你在三十岁时就写出这样一部非凡的话剧,今天仍然很有价值。无论说什么语言,无论在哪个国家演出,人们都能看得懂。我希望在美国能看到更多的中国戏剧。”
演出结束时,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祝贺演出成功。七十高龄的曹禺在掌声中健步走上舞台,向演员们热烈祝贺。三十四年前曾经访问过美国的曹禺激动地说:“演出好极了,演员、导演、舞台设计,以及所有有关的朋友都非常严肃、热情地演出这个戏。这次演出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是美中文化交流的成果之一。”这时台上台下又一次长时间地热烈鼓掌。
《北京人》将在纽约连续上演两周。曹禺的名著《雷雨》和《日出》早已在美国上演过了。美国的艺术家们准备不久以后再次演出《日出》。我们预祝中美两国的艺术交流之花开得更鲜艳。
(新华社纽约三月二十七日电)


返回顶部